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夏季岩溶区河流的水化学及碳汇动态变化——以桂林漓江为例

上一篇

下一篇

张红波,何师意,于奭,王艳雪,王玲玲,梁毅. 夏季岩溶区河流的水化学及碳汇动态变化——以桂林漓江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8(3).
引用本文: 张红波,何师意,于奭,王艳雪,王玲玲,梁毅. 夏季岩溶区河流的水化学及碳汇动态变化——以桂林漓江为例[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8(3).
Dynamic Changes to Water Chemical and Carbon Sinks of Karst River in Summer——A Case Study in the Li River of Guilin[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3, 38(3).
Citation: Dynamic Changes to Water Chemical and Carbon Sinks of Karst River in Summer——A Case Study in the Li River of Guilin[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3, 38(3).

夏季岩溶区河流的水化学及碳汇动态变化——以桂林漓江为例

Dynamic Changes to Water Chemical and Carbon Sinks of Karst River in Summer——A Case Study in the Li River of Guilin

  • 摘要: 在2012年7月6日至2012年7月13日期间,对漓江进行每两小时一次的高频率昼夜监测,分析河流的水化学和碳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监测期间漓江河水的pH值介于7.83~8.44之间,平均值为8.14,呈弱碱性;HCO3-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87.26~93.36 mg/L,平均值为90.02 mg/L,受到降雨稀释效应影响,由于河水温度的变化及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引起CO2浓度变化导致HCO3具有白天低夜晚高的特点;漓江受流域的岩溶作用影响强烈,SIc变化为0.09~0.67,平均值为0.38,呈过饱和状态,SIc变化趋势和pH值变化相似,表现为白天较高,夜晚较低;p(CO2)的变化范围为41.28~176.08 Pa,平均值为88.63 Pa,p(CO2)的变化与SIc刚好相反.监测期间漓江的碳汇量总体呈不断降低的趋势,从监测初期的1 873 g/s下降到最后的1 173 g/s,平均碳汇量为1525 g/s.通过分析发现碳汇量与流量显著相关(R2=0.9921),碳汇量与HCO3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则较低(R2 =0.348 6).通过计算得知,本次监测期间漓江阳朔监测断面的碳汇量为955.31 t.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6
  • HTML全文浏览数:  141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夏季岩溶区河流的水化学及碳汇动态变化——以桂林漓江为例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 在2012年7月6日至2012年7月13日期间,对漓江进行每两小时一次的高频率昼夜监测,分析河流的水化学和碳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监测期间漓江河水的pH值介于7.83~8.44之间,平均值为8.14,呈弱碱性;HCO3-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87.26~93.36 mg/L,平均值为90.02 mg/L,受到降雨稀释效应影响,由于河水温度的变化及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引起CO2浓度变化导致HCO3具有白天低夜晚高的特点;漓江受流域的岩溶作用影响强烈,SIc变化为0.09~0.67,平均值为0.38,呈过饱和状态,SIc变化趋势和pH值变化相似,表现为白天较高,夜晚较低;p(CO2)的变化范围为41.28~176.08 Pa,平均值为88.63 Pa,p(CO2)的变化与SIc刚好相反.监测期间漓江的碳汇量总体呈不断降低的趋势,从监测初期的1 873 g/s下降到最后的1 173 g/s,平均碳汇量为1525 g/s.通过分析发现碳汇量与流量显著相关(R2=0.9921),碳汇量与HCO3质量浓度的相关性则较低(R2 =0.348 6).通过计算得知,本次监测期间漓江阳朔监测断面的碳汇量为955.31 t.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