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农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之视角

上一篇

下一篇

梁成艾, 舒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农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之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4): 36-46. doi: 10.13718/j.cnki.xdsk.2019.04.004
引用本文: 梁成艾, 舒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农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之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4): 36-46. doi: 10.13718/j.cnki.xdsk.2019.04.004
Chengai LIANG, Hua SHU.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hinese Professional Farmers Since the Star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Based on Measurement Visualiz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5(4): 36-46. doi: 10.13718/j.cnki.xdsk.2019.04.004
Citation: Chengai LIANG, Hua SHU.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hinese Professional Farmers Since the Star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Based on Measurement Visualiz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5(4): 36-46. doi: 10.13718/j.cnki.xdsk.2019.04.0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农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之视角

  • 基金项目: 铜仁学院2017年度科学研究重大招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武陵山片区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研究”(铜政发〔2018〕11号),项目负责人:梁成艾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梁成艾, 教育学博士, 铜仁学院梵净教育研究院, 教授 .

  • 中图分类号: F32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Chinese Professional Farmers Since the Star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Based on Measurement Visualization Analysis

图( 1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68
  • HTML全文浏览数:  723
  • PDF下载数:  10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2-01
  • 刊出日期:  2019-07-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农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之视角

    作者简介: 梁成艾, 教育学博士, 铜仁学院梵净教育研究院, 教授
  • 铜仁学院 梵净教育研究院, 贵州 铜仁 554300
基金项目:  铜仁学院2017年度科学研究重大招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武陵山片区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研究”(铜政发〔2018〕11号),项目负责人:梁成艾

摘要: 精确厘清职业农民的研究概况,有助于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本研究以文献发表时间、学科关联分布等为单位,对中国职业农民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该主题的研究在发文数量上呈逐年上升等发展态势,但同时也表征出关注焦点不够稳定等发展特征或问题表象。今后有关该话题的研究将呈现出技术理性张扬等发展前景,从而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English Abstract

  •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展开,其核心抓手必定是人[2]。这就意味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调动亿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亿万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重点则在于发挥那些“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职业农民的示范效应及引领作用[3]。而要充分彰显这批职业农民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应有的作用,首要之举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类高校的人才培育作用。由此当务之急就是要精确厘清“职业农民”的研究概况及生长脉络,进而明晰职业农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最终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指明发展目标及前进方向。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该方法能根据聚类文献的分布结构、出现频次、关系网络等节点分析出所研究主题的特定发展规律,从而帮助研究者预测未来该研究主题的基本发展样态。鉴于此逻辑思维起点,本课题研究组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资源搜索平台,以“职业农民”为篇名,同时以“职业农民”为主题,匹配为“精确”,通过跨库检索的方式,对1979年1月1日到2018年2月21日期间上传的报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等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到4 057篇相关文献。然后再以“文献发表时间、研究层次分布、学科关联分布、研究主题分布”为研究单位,采用文献计量、定性分析、内容对比等方法,通过中国知网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所检索到的特定文献进行分析与研究。

    ① 这里指的是铜仁学院2017年度科学研究重大招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武陵山片区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研究”(铜政发〔2018〕11号)的课题研究小组。

  • 为充分了解“职业农民”的整体研究情况,课题研究组以“时间、层次、学科、主题”4大研究内容为抓手,对发布文献的研究特点、现存不足等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 对所检索到的近4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生长态势,但其稳定性却不理想。从图 1可以看出,1979-2002年间所发表的有关“职业农民”的研究文献数量基本为零。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及特区的开发建设等战略要点上有关。不过从2003年起,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如2003-2008年5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量就达到了38篇。这一变化态势可能与该时期党中央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及2005年农业部首次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职业农民”这一概念的感召有关。因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以“专业户”等为外在标签的职业农民的作用,需要这些“职业农民”发挥自己应有的引领与示范作用。这一需求从2009-2011年间80多篇的发文量中也可得到验证。

    到2012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及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有关“职业农民”文件的相继出台,尤其是自2015年始每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但促使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文献显著增多,而且还使其发文量呈急速上升的发展趋势。据统计,从2012年到2016年,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发文数量创历史新高,总量达到了3 192篇。

    上述分析说明,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关注度呈逐年上升的发展态势。不过这种发展态势并不是一路高歌,而是在波峰、波谷交替运行中发展的。其中2003-2006年和2016-2017年分别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发文量波谷,且2003-2006年间的发文量还处于整个发文量走势的最低谷。这说明,虽然有关“职业农民”的研究工作总体上呈现出不断上扬的发展态势,但考虑到该话题典型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等发展特征,以及该话题极容易受到各类政治环境、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等外在环境和同向激励惰性等心理因素的制约,故其关注度的稳定性显然还有待强化。

  • 课题组发现,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相关文献整体上可归结为社科、自科及文化教育三大研究层次(参见图 2)。其中有3 718篇隶属于社科文献的研究层次,占到了文献总量的91%以上。不仅如此,在已有的3 718篇归属于社科类研究层次的文献中,隶属于基础研究层次的文献只有671篇,仅占到总篇数的16.5%,而属于政策建议、职业指导与行业指导等研究层次的文献则高达3 046篇,是绝对的大多数。

    这样的研究层次分布结构说明,目前有关“职业农民”的研究尚处于概念辨析、政策建议、经验总结、职业规划等理论或概念的诠释阶段,注重的是如何去培育职业农民的人文情怀和职业素养,而对当前职业农民发展所急需的包括行业指导、专业技能、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信息处理等归属于技术规范境域的研究工作明显重视不够,尚没有充分彰显职业农民所应拥有的工具理性。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发展弊端的存在,结果不但导致与“传、帮、带”关联密切的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甚少,而且还致使职业农民所应具备的精神内核——文化理性失去了其应有的原始载体,处于精神贫瘠境地,进而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 这里所说的学科关联,具体指的是在已发表的4 057篇文献中与“职业农民”这一话题相关联的其他研究领域或学科知识的分布结构。课题组发现(见图 3),与“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话题关联最为密切的学科是教育学。统计表明,由“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话题所关联到的成人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学领域的文献高达2 270篇,占总发文量的55.95%。这说明,当前有关职业农民的研究工作正处于教育探索与培育培训的发展阶段,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达成所需要的基准数尚有一段差距。

    除此之外,从图 3还可得知,由“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话题所衍生的归属经济学范畴的论文数,占到了该研究话题总发文量的42.53%,是典型的处于第二发展梯队的学科。如陈明鹤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角度出发,建议解决家庭农场面临的土地流转问题[4]。曹东勃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保护新兴的职业农民群体即真正耕者的合法权益[5]。黎家远认为应构建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等来破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6]。朱启臻等认为农业保险、农村金融服务的不完善,难以化解农业经营风险[7]。诸如此类,究其原因,得益于当前有关“职业农民”的研究工作大多是以农业经济发展为价值导向的,当然也与职业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的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关联密切。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事关职业农民职业生涯顺畅与否的关键性知识——管理学、信息学、农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却关联较少。据统计,上述与“职业农民”研究相关联的三大学科领域的总发文量占比还不到3.85%,是典型的弱势学科。这可能是因为目前众多的研究者来自于普通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对“职业农民”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尚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三大学科知识在职业农民培育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仅如此,有关民族文化、生态环保类的研究文献也十分缺乏。考虑到这类学科知识在职业农民专业化及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目前这种研究状况实在是有待改善。

  • 这里所指的研究主题说的是与“职业农民”这一话题关联性较大的研究关键词。课题组发现,当前与“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话题关联最密切的核心主题可从区域分布、群体来源及学科发展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1.从区域分布层面来看。在所检索到的文献中,一是从行政区划层面来研究职业农民。这类研究既有从某一机构组织层面来研究职业农民发展方面的文献,如马荣军等认为,应通过示范基地引领、科学技术传播、地域优势发挥等方式来发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在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作用[8]。也有从某一区(县)范畴来研究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的,如宋晓等认为,应通过培育对象的精心遴选、培训形式的适时创新、认证办法的科学制订[9]等措施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还有从省界国别维度来研究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的,如徐辉就主张,应通过新型职业农民自主提升机制的科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的不断优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机制的深化创新[10]等来协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李国祥等提出,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做法,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鼓励农村年轻人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等方式来促进职业农民的发展[11]

    二是从地貌分布特征层面来研究职业农民。这一类研究有从城市近郊范畴来研究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的文献,如许超认为,城市近郊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受其文化程度、职业化程度较高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12]。也有从经济发展圈层面来分析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文献,如刘丽等认为应通过健全农民教育标准、推进教育优惠政策[13]等路径来推进京津冀经济圈的协同发展。还有从民族聚居地区、欠发达地区等领域来研究职业农民的,如白俊提出从立法引导、资格准入、资金帮扶、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14]

    2.从关注群体层面来看。既有专门从女性群体方面来研究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的文献,如刘福军认为,应通过狠抓女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式,不断推进女性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15]。也有从新生代农民工角度来研究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的,如龚文海认为,工资收入水平越低者返乡做职业农民的意愿就越强,在城市有较好业缘关系和朋友关系广者倾向于留城发展[16]。与此同时,还有从传统农民研究维度来探讨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如欧阳忠明等认为,传统农民在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偏好于模仿学习、经验学习和反思学习的策略,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经济障碍、供需障碍、知识障碍和身份障碍[17]等问题。也有从返乡农民工角度来探讨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的,如刘溢海等认为农民工返乡已成为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新现象,应培育新形势下中国的职业农民[18]等。

    3.从学科发展层面来看。所检索到的文献主要是从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两大维度来展开研究的。在研究视角上,主要是以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为支撑,以其互相间的关联性为抓手,重点从“互联网+、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等层面来研究职业农民。如夏益国等认为,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不断发展,必将对农业经营者提出更高的素质标准要求,进而导致更多的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最终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规模经营乃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黄河啸建议应通过组建由政府主管部门、网络技术专家和新型职业农民代表组成的“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协同创新团队[20]等办法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孙科认为,当前农民职业化已成为“四化同步”战略发展的现实需求[21],等等。

    在研究内容上,有关“职业农民”这一话题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以“点”“线”“面”为逻辑主线及思维架构来展开的。从“点”上来看,许多文献关注的是职业农民的内涵解读、特征阐述等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内容。如魏学文等认为,鲜明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之特点以及明确的“经济人”之属性[22]等都是职业农民的显著特征。笔者认为,“职业农民”之概念经历了一个“佃农”到“准职业农民”再到“兼业农民”的历史嬗变过程,而且这一嬗变过程正呈现着一个由“职业农民”到“新型农民”再到“新型职业农民”的现代扩张行动[3]。窦艳芬认为,农民群众分工越细、农村产业分业越精就越迫切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智力支撑[23],等等。

    从“线”上来看,现有的文献大多是从职业农民的发展现状与问题、问题诱因与政策建议、发展路径与完善措施等应用性研究层面来展开研究的。如金安彦等认为,当前职业农民培训的基本现状呈现出培训主体以政府部门为主,培训内容以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类为主要特征[24];康静萍认为,职业农民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培育对象选择及来源短缺等问题,其实是由培育主体过于单一、农业经营收益较低等[25]原因所造成的;柯凤华认为,应通过狠抓建立完善的认定标准、鼓励多元主体参与[26]等办法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郭玉伟认为,应通过完善相关教育体系、科学创新教育模式[27]等路径来推进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张义晓认为,应通过“培养职业农民的现代农业思维模式,创新职业农民培养方式”[28]等措施来优化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从“面”上来看,有相当多的文献是从培育模式、培育机制、培育环境、培育评价、借鉴与启示、培育体系等综合性研究范畴来讨论“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话题的。如刘德敏认为应通过采取以学科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的[29]方式来创新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张帅认为应构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资源技术整合机制、经济产业支撑机制、社会环境优化机制和农民素质提升机制[30];朱启臻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而城乡一体化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土地流转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制度等则是这一特定社会环境的必然构成要素[31];徐乐认为,应从夯实基础、强化教育培训体系、规范程序、健全认定管理体系[32]等方面来完善职业农民的培育体系;田贵平总结出职业农民培育的共性,即法律先行、形式多样灵活、顶层设计和政府推动[33]等等。

    诚如上述,“职业农民”这一话题是可以从“互联网+、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等研究视角、区域和国别等地域分布以及现状、问题、对策等内容范畴来展开相关研究工作的,且目前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也比较丰富。然而,遗憾的是,不但在区域分布层面缺乏专门针对偏远落后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等特定区域职业农民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在研究视角层面也少见从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技术、乡村振兴等方面来展开职业农民研究工作的相关文献。与此同时,从研究内容层面来看,不仅“点”上的研究内容出现了概念混淆、时代性不强等问题,而且“线”上的研究内容也出现了区域代表性过强、地域代表性不足等弊端,甚至在“面”上的研究内容也存在着关注点偏离、时代性不明等迹象。除此之外,在关注群体方面也少见有与残疾职业农民发展相关的研究文献,与时俱进性还有待加强。

  • 图 1年度发文量走势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有关“职业农民”研究话题的发文数量依然会跌宕起伏,且其稳定性也有待很强,但从整体上而言,其依然会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发展势头,且这一点还与2000-2009年间有关该话题研究文献的发展态势基本相似(见图 4)。

    图 1图 4的文献发表数量年度变化趋势比较分析中可以预测,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及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的有效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三农”问题的发展。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之梦的圆满实现,核心就是要打造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但要形成这一良性循环格局,客观上还是要求以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等为突破口来加以保障。而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是需要特定的支撑平台的,而乡村振兴战略及农业供给侧改革等则无疑为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架设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良好发展平台的存在,乡村内部的发展动力才能有效激活并进而形成强大的内源动力机制[34],最终促使“职业农民”完成其自组织演化过程。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从2018年起到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但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相关文献会逐渐增多,而且有关该话题的关注度也会在其发文量的不断增多之态势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进而使职业农民的发展表征出一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尊重市场作用、尊重农民根本利益的发展特征,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 前面已经提到,目前有关“职业农民”的研究尚处于概念辨析、政策建议、模式架构、行业指导、职业规划等理论的解构与建构阶段。尽管这些研究文献关注到了职业农民的人文情怀或职业素养,但其对当前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所急需的包括行业技术指导、工程技术掌握、专业技术应用、市场经营信息等研究层次关注较少,尚没有充分彰显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所应具备的工具理性。而百姓富、乡村美、组织强、产业兴等乡村振兴愿景的逐步实现,需要的则是众多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而专业化职业农民的培育,却离不开种养技术、管理技能、文化修养、生态知识、经营技巧、人工智能、环保理念等的孵化作用。这也就是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今后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将逐渐改变过去那种注重内涵解读、政策建议等浅表型研究层次的工作态势,转而将研究层次的关注重心转向与专业技术、行业标准、文化价值、管理技能和经营理念等关联密切的较深层次的研究范畴。这一点可从图 5图 6的“职业农民”研究层次发展走势比较分析中得到验证。

    图 5可以看到,2000-2009年有关“职业农民”的研究层次主要分布在行业指导、基础研究、职业指导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其发文量占到该时段总发文量的95%以上,而其他有关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研究层次类的文献极少。而到了2010-2018年,尽管排名在前4位的依然是行业指导、基础研究和职业指导等社会科学研究层次的内容(见图 6),不过不仅其发文量占比较前10年减少了11个百分点,而且其排名顺序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职业指导和高等教育这两类研究层次均比前10年上升了两个位次。这种变化差异说明,随着大家对职业农民重要性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如何从行业标准层面对职业农民的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如何从职业规划角度对职业农民的就业能力进行培育等问题日益引发关注。可无论是创业活动的指导或是就业能力的培育,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因为教育作为一种高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式,不仅能使职业农民快速适应包括新的机器设备、新的种养技术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生产,而且能促进职业农民迅速调整产业结构,顺应流通环节,适应市场需求,进而有效改善其目前所处的弱势地位[35],这可能是“高等教育”这一研究层次较之以前占比上升了两个位次的根本原因。

    不仅如此,从图 6中还可以看到,有关“行业技术指导、工程技术、专业实用技术”等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内容也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就预示着,在今后的5~10年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关“职业农民”的研究工作将在继续保持现有总体发展态势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将研究重心转向与专业技术、行业标准、文化价值、管理技能和经营理念等关联密切的较深层次的研究内容之方式,促使职业农民的研究工作呈现出较明显的工具理性倾向,并表征出精细化、专业化及行业化等发展特征,最终与该话题的前期研究成果一道呈现出人文价值与工具理性并重之发展态势,彰显出生产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改善之乡村振兴样貌。

  • 如前所述,当前与“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话题关联较密切的学科主要是教育学和经济学,至于那些事关职业农民职业生涯顺畅与否的关键性学科知识——经营管理、市场信息、专业基础、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却明显不够。而乡村振兴战略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6]等宏伟建设蓝图的实现,既离不开先进农业科技的支撑,也少不了传统乡贤文化的滋润,更缺不得业精职业农民的推进。但无论是先进农业科技的习得,或是传统乡贤文化的传承,亦或是业精职业农民的培育,都需要教育学领域知识的催生、经济学范畴知识的导向、生态学界域知识的维持、文化学体系知识的熏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才能释放更多的农村改革红利,借以延续职业农民收入“增长奇迹”[37]。但考虑到我国的职业农民正处于其发展历程的初级阶段,故与“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话题相关联的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其遥遥领先的发展优势。

    这一点从图 7图 8有关“职业农民”研究关联学科分布示意图中就可以看出。在2000-2009年,排在前5位的学科是农业经济、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政党及群众组织、宏观经济管理和高等教育,而到了2010-2018年,排在前5位的则是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农业经济、政党及群众组织、人才科学与劳动科学、职业教育。很显然,排在前3位的依然是农业经济、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以及政党及群众组织等学科。这说明,不仅经济学与教育学等学科依然是与“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话题关联最为密切的学科,而且政党及群众组织等学科也在该研究话题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不过,从图 7图 8中也可以看到,在2000-2009年,与“职业农民”研究相关联的首座学科是农业经济,而到了2010-2018年,这一位置则换成了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甚至紧随其后的其他学科也是教育学占了优势。这说明前10年是从农业经济学科视角来研究“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的,而后10年则是从职业农民培育之学科维度来探讨“职业农民”之研究主题的。不仅如此,在2010-2018年,不仅人才学与劳动科学在与“职业农民”研究相关联的学科排名中大幅靠前,而且排在前10位的学科位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基础科学首次进入到前10位。不仅如此,紧随该排名之后还相继出现了农业工程、畜牧与动物医学、园艺、水产与渔业等涉农类学科及金融、财政等经营管理类的学科。鉴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在未来的5~10年内,不但涉及到农业种养方面的专业知识、涉农企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与农业有关的市场信息收集技能知识等学科知识将急速向“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范畴聚集,而且有关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所必需的文化学领域、生态学范畴等方面的学科知识也会加快向“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话题靠拢,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 如前所述,在研究主题分布上,不但其在区域分布层面缺乏专门针对偏远落后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等特定区域职业农民的研究成果,而且其在研究视角层面也少见从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技术、乡村振兴等方面来展开职业农民研究工作的文献,甚至在研究内容层面,也存在概念界定不清、地域性不足、关注点偏离、发展性不明等问题。虽然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大多与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发生变化有关。

    图 9可以看出,10年前有关该话题研究的热点词是“职业农民”,而与该热点词关联最为密切的词主要有“培育、农民教育、对策研究、培养、传统农民、现代农业、构建”等。其中“培育、对策研究、农民教育”显然排在这些关联热点词的第一方阵。这种关联热点词排列位次预示着今后的研究重点将转向“职业农民的培育及培育对策”等研究领域。

    果不其然,从图 10可以分析出,2010-2018年间,不仅有关该话题研究的关联热点词变成了“培育”,而且与该热点词关联最为密切的词也换成了“问题、对策与建议”,这三大关联热点词共同组成一个明显的“铁三角”形状,跟2000-2009年间那种关联热点词中心突破式的研究趋势明显不同(见图 9)。

    鉴于此,完全可以预测,随着国家脱贫攻坚任务的胜利完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在今后5~10年的时间内,与“职业农民”这一研究话题联系最为紧密的热点词依然是“培育”,但与这一热点研究词关联最为密切的词却会发生变化。虽然“问题、对策与建议”等热点词依然会位于关联热点词序列的第一方阵,但其会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培育模式”等关联热点词的加入而逐渐稀释其重要性。不仅如此,随着“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的乡村建设蓝图的逐渐清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彩等远景的实现均需要大批职业农民来加以支撑,但大批职业农民的培育,却离不开专业化发展的引领。这也就是说,今后不但包括农业技术、经营管理、文化生态等内容的培育模式方面的研究文献会显著增多,而且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外在表征的有关偏远山区职业农民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会呈现出上升式的发展态势,并共同组成一个以“培育、培育模式、农业现代化”为节点的新关联热点词“铁三角”形状,进而切实保障“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脱贫攻坚任务的逐渐完成,“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的乡村振兴建设蓝图将日趋清晰。作为保障该宏伟蓝图实现的中坚力量——职业农民将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正因为这样,有关职业农民的研究工作也将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可无论是农民的职业化或是职业农民的专业化等发展行为,都将促使职业农民的研究工作更加纷繁复杂。但毋庸置疑,有关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发展模式、专业化发展路径等研究内容必将始终处于该话题探讨的中心位置。因为只有如此重视,才能逐渐完善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体系,促进职业农民培养供给侧和农村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实现农村教育链、乡村人才链与乡村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进而在此类改革措施的强力保障下培育出大批基于某一既定专业或某种专项技能,以“化”字为突破口,以纵向延伸上的“精且深”和横向拓展上的“宽且通”等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诉求的新型职业农民[3]。从而有效化解乡村人才梯队断层以及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型乡村人才数量缺乏等问题,最终在大批熟悉现代农业基本特性和乡村价值体系、对农业农村具有深厚情感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不断供给中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3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