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禅武僧侠: 明清佛教之世俗化及僧人之侠客化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宝良. 禅武僧侠: 明清佛教之世俗化及僧人之侠客化[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8(4): 090-102.
引用本文: 陈宝良. 禅武僧侠: 明清佛教之世俗化及僧人之侠客化[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8(4): 090-102.
Citation:

禅武僧侠: 明清佛教之世俗化及僧人之侠客化

  • 摘要: 佛僧以“大丈夫”自许,侠义精神,渊源有自。佛法具有两面相:一是“菩萨低眉”,有其慈祥、柔和的一面,目的在于劝化众生;二是“金刚怒目”,有其刚的一面,目的在于震慑众魔。至明清两代,僧人之尚气,以及“鏖僧”的风行;僧人之尚武、从军,以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僧兵”与少林武术;僧人成为血性男子,行侠仗义,以及侠僧的普遍出现,无不证明,以佛教世俗化为前奏,在佛僧群体中已经形成一股“崇武尚侠”之风。明清僧侠亦有两分的迹象:一方面,僧人恩怨分明,行侠仗义,这是侠之小者;另一方面,每当国家多事之时,僧人挺身而出,视“王事”为“佛事”,这是侠之大者。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15
  • HTML全文浏览数:  45
  • PDF下载数:  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禅武僧侠: 明清佛教之世俗化及僧人之侠客化

  •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市400715

摘要: 佛僧以“大丈夫”自许,侠义精神,渊源有自。佛法具有两面相:一是“菩萨低眉”,有其慈祥、柔和的一面,目的在于劝化众生;二是“金刚怒目”,有其刚的一面,目的在于震慑众魔。至明清两代,僧人之尚气,以及“鏖僧”的风行;僧人之尚武、从军,以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僧兵”与少林武术;僧人成为血性男子,行侠仗义,以及侠僧的普遍出现,无不证明,以佛教世俗化为前奏,在佛僧群体中已经形成一股“崇武尚侠”之风。明清僧侠亦有两分的迹象:一方面,僧人恩怨分明,行侠仗义,这是侠之小者;另一方面,每当国家多事之时,僧人挺身而出,视“王事”为“佛事”,这是侠之大者。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