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广.《倪焕之》接受的四个视野[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127-133.
杨剑龙.男性视阈中的女性观照——读鲁迅的《伤逝》、叶圣陶的《倪焕之》[J].南开学报, 2005(5):34-39.
吴云.论《倪焕之》的深层结构及其现代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6):17-20.
费正清, 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329.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43.
顾彬.德国的忧郁和中国的彷徨: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75-78.
孙中山.对粤报记者的演说[M]//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 2011:349.
孙中山.建国方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2-3.
叶圣陶.倪焕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爱德华·希尔斯. 论传统[M]. 傅铿, 吕乐,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263.
刘克敌.百年文学与大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245.
胡潔清.老舍写作生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86-87.
费正清, 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651.
杰罗姆·B·格里德尔.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M]. 单正平, 译.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322-323.
郁达夫.郁达夫全集:第11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180.
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7:484.
苏雪林. 我的学生时代[M]//苏雪林文集: 第2卷.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65.
苏雪林, 琦君. "老冬烘"与"新青年"[M]//我们的八十年. 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 1991: 18.
孙轶.北大先生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71.
叶圣陶.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J].新潮, 1919, 1(4):611-612.
叶圣陶. 《叶圣陶选集》(开明版)自序[M]//叶圣陶集: 第18卷.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刘增人, 冯光廉. 叶圣陶研究资料[G].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8: 115.
钱曼倩, 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57.
吴泰昌. 《倪焕之》与侯绍裘[M]//艺文轶话.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1: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