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 131-138.
李婷婷, 龙花楼. 基于转型与协调视角的乡村发展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4): 531-541.
李婷婷, 龙花楼. 基于"人口—土地—产业"视角的乡村转型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10): 149-155, 138.
龙花楼, 屠爽爽. 论乡村重构[J]. 地理学报, 2017, 72(4): 563-576.
方方, 刘彦随, 李裕瑞, 等. 平原农区典型县域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0): 1405-1413. doi: 10.11820/dlkxjz.2014.10.012
景丽. 欠发达民族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临夏州为例[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9.
冯年华. 人地协调论与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2): 29-34. doi: 10.3969/j.issn.1671-7465.2002.02.005
李志江, 马晓冬, 孙姗姗. 苏北乡村转型与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分析——以沛县为例[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3(1): 36-39. doi: 10.3969/j.issn.2095-4298.2015.01.004
程哲, 蔡建明, 崔莉, 等. 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 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37(1): 143-150.
杭帆, 郭剑雄. 人口转型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J]. 西北人口, 2017, 38(6): 9-17. doi: 10.3969/j.issn.1007-0672.2017.06.002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中国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15, 34(3): 475-486.
李涛, 廖和平, 杨伟, 等. 重庆市"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异及耦合协调性[J]. 经济地理, 2015, 35(5): 65-71.
王亚华, 袁源, 王映力, 等. 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关系及其机制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1): 149-160.
廖仕梅, 刘卫平, 谢德体, 等. 乡村转型视角下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与分区[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 35(2): 181-188.
王艳飞, 刘彦随, 李玉恒. 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6, 36(5): 135-142.
覃肖良, 吴乐, 刘黎明. 石灰岩贫困山区农户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9): 157-164.
贺艳华, 范曙光, 周国华, 等.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湖南省乡村转型发展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667-676.
李善同, 侯永志.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J]. 管理世界, 2001(2): 95-101, 220.
曲衍波, 姜广辉, 张佰林, 等. 山东省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梯度分异[J]. 地理学报, 2017, 72(10): 1845-1858. doi: 10.11821/dlxb201710009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93-1202.
Simon Kuznet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 [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0: 52-55.
王成, 唐宁. 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J]. 地理研究, 2018, 37(6): 110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