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敬高. 中国古代政体新说[J]. 江汉论坛, 1992(5): 61-66.
|
储建国. 中国古代君主混合政体[J]. 政治学研究, 2004(1): 44-52.
|
阎步克. 政体类型学视角中的"中国专制主义"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 28-40.
|
阎步克. 中国传统政体问题续谈[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 41-53.
|
马小红. 中国古代的"权力"理念——兼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体与法律[J]. 法学杂志, 2012(2): 1-8.
|
闾小波. 保育式政体——试论帝制中国的政体形态[J]. 文史哲, 2017(6): 5-18.
|
王成, 辛美君. "专制"标签: 治中国古代政治史宜慎用[J]. 学习与探索, 2023(1): 54-61.
|
余建平. 尊君卑臣: 汉代上书体式及套语中的皇帝权威[J]. 档案学通讯, 2019(2): 56-61.
|
汪桂海. 汉代官文书制度[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
吴杨. 两汉三国章表制度新探[J]. 文史, 2021(2): 45-77.
|
张若曦. 汉代选官制度与试策文[D]. 开封: 河南大学, 2004.
|
韩维志. 察举制度与两汉文学关系之研究[M]. 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4.
|
曹胜高. 天下共治与两汉政论的直言[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 143-150.
|
张希清. 宋朝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时代背景[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6): 127-137.
|
张传玺. 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J]. 文史知识, 2007(6): 125-127.
|
曹胜高. "公天下"与两汉士人的国家认知[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6): 10-16.
|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5370.
|
顾宏义. 释"为与士大夫治天下"[J]. 中原文化研究, 2023(4): 69-75.
|
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4: 3150-3151.
|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422.
|
张凯宁. 晁错之死——以君臣关系为中心的考察[G]//秦汉研究: 第13辑.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9: 286-296.
|
黄晖. 论衡校释[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 591.
|
蔡邕. 独断[G]//汉魏丛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180.
|
杨慎. 谭苑醍醐[M]//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855册.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723-724.
|
吴承学, 刘湘兰. 奏议类文体[J]. 古典文学知识, 2008(4): 90-98.
|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M]//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 于北山, 罗根泽, 校点.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22.
|
萧统. 文选[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667.
|
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M]//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 于北山, 罗根泽, 校点.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7.
|
王允亮. 论西汉奏议的形态和运作[J]. 重庆社会科学, 2006(2): 44-48.
|
代国玺. 汉代章奏文书"需头"与"言姓"问题考论[J]. 兰州学刊, 2017(8): 31-41.
|
刘勰. 文心雕龙注[M]. 范文澜, 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411.
|
刘勰. 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 黄叔琳, 注; 李详, 补注; 杨明照, 校注拾遗.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311-312.
|
刘勰. 文心雕龙义证[M]. 詹锳, 义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830.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100.
|
王启才. 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81-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