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310.
|
胡化凯, 林祯祺.亚里士多德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J].力学与实践, 2006(5):92-94. doi: 10.3969/j.issn.1000-0879.2006.05.026
|
赵鑫珊.普遍世界万有桥的哲学:东西方哲学比较[M].上海:中西书局, 2014:101.
|
周全.虚幻与真实之间——基于时空视阈的当代教育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4):31-33. doi: 10.3969/j.issn.1671-6124.2010.04.007
|
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4.
|
张峰.略谈教学时空观[J].高等教育研究, 1998(3):42-44.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所, 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
石中英.试论现代教育的"深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3):1-5.
|
张天云, 何珍祥, 宋晓宇.信息技术与信息时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
|
李海.教育的时空性和与时俱进[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5):19-20.
|
冯永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方式变革[J].教育研究, 2017(3):115-117.
|
罗伯特·赫钦斯.学习型社会[M].林曾, 李德雄, 蒋亚丽, 等, 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139-145.
|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10-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
岳金霞.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时空维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83-86.
|
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140-141.
|
叶澜.终身教育视界的深刻意蕴:全时空性的全人发展——保尔·朗格朗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价值[J].人民教育, 2017(1):13-18.
|
向春.论终身教育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2):116-120.
|
黄书光, 王伦信, 袁文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67.
|
张延昭.试论教育时空的建构与重构[J].基础教育, 2017(2):5-13.
|
童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72.
|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62.
|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105.
|
任顺元.师德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35-73.
|
缪志红.论网络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3):112-115. doi: 10.3969/j.issn.1003-6873.2004.03.025
|
肖正德.教师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22.
|
彼得·德鲁克.知识管理[M].杨开峰, 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4-25.
|
林崇德, 申继亮, 辛涛.教师素质论纲[M].北京:华艺出版社, 1999:143-150.
|
卢正芝, 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 2007(2):70-74. doi: 10.3969/j.issn.1008-3855.2007.02.017
|
JAMES D, KIEIN J, MICHAEL S.教师能力标准——面对面、在线及混合情境[M].顾小清, 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8-23.
|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 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141.
|
宋剑.时空的教育学意蕴——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的独特视阈[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3):8-11.
|
熊川武.教育感情论[J].教育研究, 2009(12):53-58.
|
张青, 邓芳丽.网络教育时空中师生主体性的表现特征及其变化原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1(10):71-72.
|
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2):11-16.
|
杨德广.树立宏观教育时空观为创建学习型社会服务[J].教育发展研究, 2005(10):48-52. doi: 10.3969/j.issn.1008-3855.2005.10.012
|
朱小蔓.回归教育职场回归教师主体——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7(10):5-7. doi: 10.3969/j.issn.1002-4808.2007.10.002
|
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131.
|
王鉴, 安富海.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J].教育研究, 2007(8):63-68. doi: 10.3969/j.issn.1672-5727.2007.08.038
|
孙卫国, 唐淑敏.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248-251. doi: 10.3969/j.issn.1005-9245.2005.04.064
|
卢尚建.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 2010(1):33-36.
|
钟启泉.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J].教育研究, 2006(5):19-24.
|
莱夫J, 温格E.情境学习: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 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2.
|
耿丹.教师权威的失真与回归[J].教师教育论坛, 2018(6):29-33. doi: 10.3969/j.issn.2095-5995.2018.06.008
|
张意忠.论教师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10(5):56-61.
|
马豫星.学校教育时空分析——时空教育学引论[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6(6):119-123. doi: 10.3969/j.issn.1005-3638.2016.06.031
|
徐志刚.走向现象学的教师情感研究[J].教育探索, 2009(11):99-100.
|
肖正德.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文化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11(4):3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