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健委和中宣部等22个部门于2016年12月30日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中强调,心理健康服务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应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 文件指出:“个体未来的人格发展深受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应重视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该举措进一步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国民心理健康的重视,维护和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是国民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1]. 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获得事物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2].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张大均等[3]认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是“本”与“标”的关系,前者作为心理素质结构的核心层面,是一切心理活动之基本,而后者是心理素质结构的状态层,是心理素质的状态反映. 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起直接决定作用,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健全的标志[4]. 由此可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
已有实证研究也表明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5],但有关心理素质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研究却较少. 胡天强等[6]曾以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自我服务归因偏向在心理素质与抑郁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心理素质能够通过自我服务归因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学生的抑郁情绪体验;董泽松等[7]的研究则发现了心理素质能够通过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提升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7]. 这些研究初步揭示了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各指标之间的作用,推进了有关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机制研究. 但是,随着对心理健康内涵结构探讨的深入,学界对心理健康内涵的理解也已从心理疾病的缺失或高水平幸福感的拥有转向为两者结合的完全状态,即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8]. 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和消极心理健康状态应是心理健康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9]. 因此,单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或消极指标中的某一方面来考察其与心理素质间的机制就显得缺乏说服力了. 为弥补此类研究的不足,进一步推进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将同时考察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指标(抑郁)的影响.
情绪调节策略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的内容及其发生、体验和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10].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作为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情绪调节策略,分别体现的是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及其对个人意义的认识,以及抑制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11]. 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个体心理素质密切相关,高心理素质者能凭借认知和人格优势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表现出情绪稳定和成熟并充满安全的情绪体验,面对消极情绪事件时能主动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调整对情绪事件的理解和认识[7]. 而作为一种自我调节方式,情绪调节策略又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Hu等[12]对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元分析发现,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更易拥有正向情感与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少体验到负性情感、焦虑等心理健康消极指标. 程利等[13]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结果发现:认知重评能够削弱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推断: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极有可能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
归因方式是个体对正性或负性生活事件产生原因的解释方式[14]. 个体的积极归因方式与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个体对自身和事件认知更为积极,更倾向采取对自身有利的方式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6];而积极的归因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够维护个体自尊,预测心理健康,避免死亡、悲观和抑郁[15]. 积极归因方式将消极事件归为他人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原因,使个体对自身和外界有更为积极的评价和认识,累积更多的正性情感,因而体验到更高的生活满意度[16]以及更低的消极情绪[17]. 另外,来自有关抑郁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表明,消极的归因方式能够导致个体当前以及未来的抑郁状态,而积极的归因方式却能够预测个体今后的适应和发展[18]. 据此,本研究假设:除情绪调节外,积极归因方式也极有可能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早期心理素质、认知重评、积极归因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指标(抑郁)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教育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根据本研究的主题并结合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分析,本研究假设青少年早期认知重评和积极归因方式在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抑郁起着多重中介作用. 假设模型见图 1.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uzhi on Early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The Mediation Rol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Positive Attributional Style
- Received Date: 13/01/2021
- Available Online: 20/07/2021
-
Key words:
- psychological suzhi /
- cognitive reappraisal /
- positive attributional style /
- mental health /
- early adolescent
Abstract: Based on the dual-factor model (DFM) of mental health,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mental health, as well as the rol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positive attributional style. A sample of 761 student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completed the Psychological Suzhi Questionnaire, Emotional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Children's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Revised,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and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 Scale. Psychological suzhi of early adolescents was shown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gnitive reappraisal, positive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sychological suzhi, cognitive reappraisal, positive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ir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positive attributional style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attributional style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depression, while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depression was non-signific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