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城市作为我国的重要行政单元,也是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1].城市旅游业是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2],其质量提升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3].构建合理的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城市旅游发展提供评价依据,有利于城市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
城市发展质量及评价是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4],城市发展质量作为一个包容性概念,学者从多元视角诠释其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叶裕民[5]认为,城市发展质量是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体现,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人们生活、观念等逐渐融入城市的动态过程;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则包括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废弃物处理、健康和教育5个方面[6].概括而言,学者主要从城市化[7-8]、城市竞争力[9]、城市效率[10]、城市人居生活质量[11]、市民生活满意度[12]等方面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阐释与评价[6].
城市旅游发展质量属于城市发展质量研究的范畴,是旅游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相关研究在旅游城市化[13]、城市旅游竞争力[14]、城市旅游效率[15]、城市旅游环境[16]、城市旅游满意度[17]等方面展开,而基于效率评价视角的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成果较少,相关研究有待加强.
平衡计分卡法(Balanced Score Card,BSC)由Kaplan等提出,它突破了传统基于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绩效评价的模式,建议从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对企业绩效开展全面考量,体现了绩效评价的全面性,是对企业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评价方法. Kaplan等也指出,BSC法对于改善公共管理同样有效[18],近年来该方法在企业和公共管理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19-21].当前,BSC法应用中,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指标值和权重确定多以主观赋分、赋权为主;而以主成分分析法为代表的客观赋权法,在指标选取合理、数据获得可靠条件下,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合理性.因此,BSC法与客观赋权法的结合研究值得学者进一步探索.
基于BSC法的旅游绩效评价已经引起学者关注,但相关研究较少且集中于旅游企业研究.如张云涛[22]基于BSC法原理构建了旅游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查芳等[23]引入BSC法构建了旅游饭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并实证;王伟[24]基于BSC法和层次分析法原理,从财务、资源环境、社会等6个维度构建了旅游景区绩效评价体系;陈青等[25]基于BSC法原理构建了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DEA方法实证.对于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而言,BSC法原则上同样可以应用[26],然而,当前鲜见BSC法与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结合的成果.
本研究引入BSC法,从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结合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实际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BSC法的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具有客观赋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法,并以广东省21地市为例进行实证.
HTML
-
本研究在确定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结合BSC法评价框架考察城市旅游发展质量特征,并对每个方面分解细化,形成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选取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原则,努力做到全面评价城市旅游发展质量;②代表性原则,努力在诸多相关指标中选取最能体现城市旅游发展质量的指标;③数据可得性原则,本研究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定量评价,对定量数据的要求较高,指标选取中必须秉承数据可得原则;④指标可比性原则,指标选取中努力做到各指标数据为定量数据,可通过极差标准化实现无量纲化处理;⑤与城市旅游及质量管理关系密切性原则,在阅览大量城市旅游评价和质量管理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指标;⑥适用于主成分析法原则,指标选取中,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分析,剔除了明显不符合主成分分析要求的指标.
结合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实际,对BSC分析方法的基本框架(即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做出以下拓展:①顾客方面,其含义拓展为服务游客和当地居民质量,衡量指标细化为接待入境游客人次数、接待国内游客人数人次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价格指数4个指标,旨在评价城市旅游满足游客以及当地居民需求的发展质量. ②财务方面,其含义拓展为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及经济影响,衡量指标细化为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人均GDP 6个指标,旨在评价城市旅游作用于城市财政、经济的发展质量. ③内部流程方面,其含义拓展为旅游产业基础及人力基础质量,衡量指标细化为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A级景区数量、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人口数5个指标,旨在评价城市旅游发展中自身的产业基础、人力基础等质量. ④学习与成长方面,其含义拓展为增长与创新质量,衡量指标细化为近5年入境旅游收入增长率、近5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大专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人均R&D经费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占比财政支出5个指标,旨在评价城市旅游的持续发展质量.基于上述拓展,构建的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 1所示.
-
选择广东省21地市为实证区域,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12-2017年),以及广东旅游局政务网.评价方法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是客观赋权方法中的常用方法,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可克服多维指标分析中的信息重叠问题,将多维指标综合为少数代表性指标,实现对研究对象的集中描述和典型评价.
-
由于城市旅游发展质量指标存在不同量纲,为了实现横向比较,需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于正性指标,直接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实现,如下式所示,
式中:xij是无量纲化后的新数据;x′ij是正向原始数据;x′j为原始数据期望值;s′j为原始数据标准差.
对于负性指标,先采用式$x_{i j}^{\prime}=\frac{x^{\prime \prime}_\max (j)-x_{i j}^{\prime \prime}}{x_{\max }^{\prime \prime}(j)-x_{\min }^{\prime \prime}(j)}$进行正向化处理,之后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进一步处理.式中:x″ij为负向原始数据值;x″max(j)为第j个评价指标所有原始数据取值中的最大值;x″min(j)为第j个评价指标所有原始数据取值中的最小值.
-
利用SPSS23.0对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的指标数据依次进行主成分分析,得Bartlett和KMO检验值并汇总(表 2);由表 2可知,4个方面主成分分析中的Bartlett值皆为0,KMO检验值皆大于0.5,因此4个方面指标均适合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同时得到4个方面主成分分析后的特征值、贡献率;依据特征值大于1原则选取主成分,得到4个方面主成分载荷值(表 3)和4个方面主成分得分值(表 4).
由表 4可知,顾客方面,得分大于0.5的城市有广州、深圳、东莞3市,表明上述3市满足游客以及当地居民需求的质量水平较高;得分小于-0.5的城市分别为汕尾、潮州、云浮、中山、珠海,表明上述5市满足游客以及当地居民需求的质量水平相对较差.
财务方面,得分大于0.5的城市分别为中山、珠海、深圳、东莞、佛山、清远,可知上述6市城市旅游作用于城市财政、经济的质量水平相对较高;得分小于-0.5的城市分别为阳江、揭阳、河源、梅州、茂名、汕头、湛江,可知上述7市城市旅游作用于城市财政、经济的质量水平相对较低.
内部流程方面,得分大于0.5的城市分别为珠海、深圳、汕头、广州、佛山、茂名,表明上述6市城市旅游发展中自身产业基础、人力基础等质量水平相对较高;得分小于-0.5的城市分别为肇庆、梅州、中山、韶关、清远、东莞,表明上述6地市旅游发展中自身产业基础、人力基础等质量水平相对较低.
学习与成长方面,得分大于0.5的城市分别为深圳、汕尾、东莞、江门、阳江,表明上述5市城市旅游持续发展质量水平相对较高;得分小于-0.5的城市分别为肇庆、佛山、珠海、韶关、广州、清远,表明上述6市城市旅游持续发展质量水平相对较低.
-
利用SPSS23.0对表 4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分维度评价值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得Bartlett值为0,KMO检验值为0.762>0.5,因此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设定主成分个数为4,保证4个主成分与顾客、财务、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一一对应,各主成分特征值分别为2.020,1.568,0.328,0.084,归一化后权重分别为0.505,0.392,0.082,0.021;同时得到4个主成分的得分值,对其加权求和,即得广东省21城市旅游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表 4).
由表 4可知,综合评价得分大于0.5的城市分别为广州、深圳、东莞,表明上述3市城市旅游整体发展质量水平相对较高;得分小于-0.5的城市分别为潮州、汕尾,表明上述2市城市旅游整体发展质量水平相对较差.把广东省21地市旅游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用柱状图表示,得图 1.由图 1可知,广东省21地市中,仅有8个地市旅游发展质量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综合评价得分值大于0),占比全省的26%,可知广东省21地市旅游发展质量整体水平较低.按照城市旅游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ΣF>0.5,0<ΣF≤0.5,-0.5<ΣF≤0,ΣF≤-0.5,广东省21地市城市旅游发展质量类型可分为4大类,分别为高型、较高型、一般型、低型(表 5).
2.1. 实证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2.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
2.3. 城市旅游发展质量单方面评价
2.4. 城市旅游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
1) 实现了BSC法与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的整合创新,从顾客(服务游客和当地居民质量)、财务(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及经济影响)、内部流程(旅游产业基础及人力基础质量)、学习与成长(增长与创新质量)4个方面构建的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合理.
2) 以广东省21地市为研究实证区域,得到各市旅游发展质量水平单方面水平和综合水平.综合考察,广州、深圳、东莞3市城市旅游发展质量水平相对较高,分列前3位;河源、潮州、汕尾水平较差,分列后3位,亟待进一步提高.依据城市旅游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广东省21地市城市旅游发展质量类型可划分为高型、较高型、一般型、低型4种类型.整体而言,广东省21地市旅游发展质量整体水平较低,仅少数城市(占比26%)城市旅游发展质量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1) 本研究初步探索了BSC法与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的整合创新,然而,指标体系仅以广东21地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其稳健性有待选取其他省份城市做进一步检验,所构建指标体系合理性也有待学者进一步探讨.
2) 实证中发现,广州、深圳等经济基础较强城市,其城市旅游发展质量也较高,进一步实证了文献[4]的观点,即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而文献[13]的研究表明,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可进一步探索城市经济与城市旅游发展的耦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