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群众英雄观的系统认知: 基于媒体对重庆山火救援的英雄叙事

上一篇

下一篇

颜叶甜, 史可. 中国共产党群众英雄观的系统认知: 基于媒体对重庆山火救援的英雄叙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3): 36-48.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3.004
引用本文: 颜叶甜, 史可. 中国共产党群众英雄观的系统认知: 基于媒体对重庆山火救援的英雄叙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3): 36-48.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3.004
YAN Yetian, SHI Ke. Systematic Cognition of the CPC's Mass Heroism Based on the Media's Heroic Narrative of Chongqing Mountain Fire Rescu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9(3): 36-48.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3.004
Citation: YAN Yetian, SHI Ke. Systematic Cognition of the CPC's Mass Heroism Based on the Media's Heroic Narrative of Chongqing Mountain Fire Rescu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9(3): 36-48.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3.004

中国共产党群众英雄观的系统认知: 基于媒体对重庆山火救援的英雄叙事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百年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当代价值研究”(21YJC710079),项目负责人:颜叶甜;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设研究”(2021JY051),项目负责人:颜叶甜;西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研究”(SWU2209069),项目负责人:颜叶甜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颜叶甜,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讲师;西南大学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

  • 中图分类号: D432.62;D648.4

Systematic Cognition of the CPC's Mass Heroism Based on the Media's Heroic Narrative of Chongqing Mountain Fire Rescue

  • 摘要: 2022年8月,一场举世瞩目的重庆山火救援行动再一次书写了“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的不朽史诗,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英雄观。众多媒体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英雄叙事,凸显了群众英雄勇敢、奉献、担当的宝贵品质。这些英雄叙事通过人民群众与群众英雄双向奔赴的表达范式,在全社会有力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英雄观,推动了群众与英雄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塑造更多的平凡英雄,发挥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决定性力量。
  • 加载中
  • 表 1  媒体对重庆山火救援中英雄事迹的报道情况

    主题 媒体内容 报道平台 数量
    聚焦某个平凡任务或群体 重庆摩托骑手“龙麻子”、重庆群众自发背物资徒步上山等 新华社、共青团中央等 50
    聚焦英雄和群众的双向奔赴 重庆有我们请放心、重庆市民夹道欢送救援队伍等 新华社、新闻联播、人民网等 33
    聚焦志愿者、武警官兵等群体 致敬平凡英雄、每位志愿者都是城市英雄、重庆消防员灭火后让人心疼的样子等 新闻联播 25
    聚焦某一英雄事件 英雄的救援人员在缙云山开挖筑成“人”字防火隔离带等 朋友圈、微博等 21
    聚焦救援进程等事务性情况 重庆山火救援手绘指挥图曝光、重庆山火扑救现场等 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 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微博平台中有关重庆山火救援的热搜

    热搜词条 发起者 最高排名 时间
    重庆娃儿骑摩托车硬核运送救火物资 新华社 47 8月23日
    参与3次山火救援的大学生找到了 共青团中央 30 8月23日
    救援山火的重庆娃儿有多飒 重庆小娱 27 8月24日
    川渝人是有些英雄气在身上的 人民日报 18 8月25日
    95岁外婆熬夜为重庆救援队煮粥 白鹿视频 50 8月25日
    重庆志愿者排队报名上山清理垃圾 九派新闻 28 8月26日
    重庆人的侠肝义胆 环球时报 46 8月26日
    这就是了不起的中国人 人民日报 43 8月26日
    这道防火城坚不可摧 央视新闻 3 8月27日
    灾难片是逃跑但重庆人却向着山火跑 人民日报 37 8月28日
    英雄战士与英雄人民的双向奔赴 央视新闻 3 8月29日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媒体关于重庆山火救援叙事的主角——各行各业的平凡人

    主角的职业 主角的英雄事迹 报道平台 时间
    外卖员等 重庆娃儿骑摩托车硬核运送救火物 新华社官微 8月23日
    个体户 餐馆老板为救火一线提供2 600份爱心盒饭 第1眼新闻 8月23日
    大学生 先后三次前往涪陵、南川等地参与救火行动进行扑火、挖隔离带、搬运物资等 中国青年报 8月22日
    教师 重庆两江新区为明学校的语文老师代兰兰变身“女骑士”参与运送救援物资 七一网 8月27日
    企业员工 中建隧道积极支援重庆巴南山火救援 光明网 8月25日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媒体关于重庆山火救援叙事的主角——各个年龄段的平凡人

    主角的年龄 主角的英雄事迹 报道平台 时间
    10岁左右 上山清理救火垃圾的小男孩 腾讯视频、B站等 8月27日
    15岁 “鬼火少年”李江林参与北碚区山火救援 网易、微博等 8月26日
    “90后”“00后” 陈然、丁云骢等有志青年向重庆山火逆行 央视新闻 8月27日
    “00后” 山火中全班体育生通宵巡山、搬运物资 中国新闻网 8月27日
    95岁 重庆璧山95岁的奶奶深夜为消防战士熬粥 华龙网 8月27日
    下载: 导出CSV

    表 5  重庆山火救援中体现的群众英雄品质——勇敢

    体现“勇敢”的英雄叙事 报道平台 时间
    “救援山火的重庆娃儿有多飒” 微博热搜 8月24日
    “这些娃儿侠肝义胆” 微博热搜 8月26日
    “灾难片是逃跑但重庆人却向着山火跑” 微博热搜 8月28日
    “看不清你的脸,却看清一颗勇敢的心” 央视新闻 8月27日
    “救援人员因为救火脚上全是泡,只能用胶带来固定脚上的纱布” 第1眼新闻 8月24日
    “救援人员因为救火累到在喝口服液时双手颤抖” 第1眼新闻 8月22日
    “重庆山火救援现场救援人员勇敢战斗在一线” 腾讯新闻、凤凰网等 8月25日
    “龙麻子因为救火累到呕吐,不得不往身上浇水降温” 华龙网、网易新闻等 8月28日
    下载: 导出CSV

    表 6  重庆山火救援中体现的群众英雄品质——奉献

    体现“奉献”的英雄叙事 报道平台 时间
    “我是党员”“我当过兵”“我参加过抗震救灾” 微信朋友圈、B站等 8月26日
    “爱心人士放下捐赠物资就走,谢绝登记姓名” 光明网等 8月26日
    “志愿者联系人电话爆满,接电话到手软” 第1眼新闻 8月23日
    “徒步送物资的人排长队” 第1眼新闻 8月25日
    “一位的哥在拉完救火志愿者之后坚决不收钱” 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 8月27日
    “维修点免费为救火摩托换机油” 重庆日报等 8月27日
    “摩托骑手龙麻子借钱买油去救火” 长江日报等 8月26日
    下载: 导出CSV

    表 7  重庆山火救援中体现的群众英雄品质——担当

    体现“担当”的英雄叙事 报道平台 时间
    “重庆是我们的家不能看着不管”“面前是漫天山火身后是万家灯火” 微博热搜等 8月26日
    “我们不上谁上,重庆是我们的家” 央视新闻等 8月25日
    “这就是了不起的中国人” 人民日报等 8月26日
    “为了这座城市,我们要站出来” 央视新闻等 8月23日
    “一定要守护好这座青山” 第1眼新闻等 8月24日
    “山火不灭不回家” 网易新闻等 8月25日
    下载: 导出CSV

    表 8  重庆山火救援中英雄奔向群众的叙事表达

    英雄奔向群众的叙事 报道平台 时间
    “各级各类救援力量及时转移群众680余户1 800余人” 人民日报等 8月25日
    “他们历时18天,奔袭6 000里,转战9地开展救火,为重庆人民保驾护航” 甘肃森林消防微信公众号 8月28日
    “请重庆人民放心,山火不灭,绝不收兵” 第1眼新闻等 8月25日
    “重庆有我们在请放心” 第1眼新闻等 8月24日
    “缙云山我们守住了” 第1眼新闻等 8月26日
    “救援人员彻夜坚守一线不知不觉天都亮了” 第1眼新闻等 8月26日
    下载: 导出CSV

    表 9  重庆山火救援中群众奔向英雄的叙事表达

    群众奔向英雄的叙事 报道平台 时间
    “关窗也挡不住重庆人民的热情”“山城夹道长队送别灭火英雄” 微博热搜等 8月28日
    “夹道欢送!网友:这辈子第一次见这么大场面” 人民日报等 8月28日
    “开门,不开走不了”“不收礼物不让走”“礼物堆满车”“3公里的路在群众‘堵截’下走了1小时” 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光明网、第1眼新闻等 8月28日
    “‘感动重庆’特别奖,他们当之无愧!” 央视新闻等 8月28日
    “第一次坐摩托车上山,第一次在火场吃到了冰棍” 第1眼新闻等 8月27日
    下载: 导出CSV
  • [1]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N]. 人民日报, 2023-01-01(1).
    [2] 习近平. 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9-30(2).
    [3]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N]. 人民日报, 2021-01-01(1).
    [4]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N]. 人民日报, 2022-01-01(1).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6] 熊敏. 中国英雄文化研究2021年年度报告[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02-11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SZ202203008.htm
    [7] 杨华荣. 巴蜀英雄谱系的百年流变与时代传承——基于区域研究的视角[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39-5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6.004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sk.2022.06.004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6.004
    [8] 韩云波. 论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文化[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1-14.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3.001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sk.2021.03.00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3.001
    [9] 韩云波. 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观的形成与习近平对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创造性发展[J]. 探索, 2020(2): 172-182. doi: 10.3969/j.issn.1007-5194.2020.02.017
    [10] 冉雪. 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学术建构——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14-12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SK202203009.htm
    [11] 韩云波, 叶翔宇. 论新时代英雄文化研究的五个面向[J]. 重庆社会科学, 2020(10): 122-140.
    [12] 李昂, 李晓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重要论述的产生逻辑、科学内涵和原创性贡献[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259-272.
    [13] 丁燃, 王丽霞. 中国共产党英雄主义的革命意志内涵与人民主体向度[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28-38.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sk.2022.06.003
    [14] 胡博成. 新时代人民英雄范式的生成逻辑及实践进路[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246-258.
    [15] 穆鹏程, 高福进. 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J]. 探索, 2022(1): 176-18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UTA202201015.htm
    [16] 田海舰, 李阎. 论英雄模范人物与事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8): 75-8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SJ202108013.htm
    [17] 韩云波, 张梦楠, 熊敏. 论新时代以来"英雄主义"内涵的创新性发展与升华[J]. 重庆社会科学, 2022(5): 17-3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SK202205002.htm
    [18] 徐刚, 邹泽沛. 伟大抗疫斗争中英雄精神的基本内涵、典型特征与时代价值[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2): 13-1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XDJ202212004.htm
    [19] 韩云波, 熊敏, 张梦楠. 新时代青年英雄观的内涵因子分析: 一项基于新征程语境的实证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97-113.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4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136.
    [21] 江守义. 叙事形式与主体评价[M].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30.
    [22] 冉雪.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文学领域英雄书写研究现状与思考[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138-151.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sk.2021.06.016
    [23] 斯科尔斯, 费伦, 凯洛格. 叙事的本质[M]. 于雷,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5.
    [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1570.
    [26] 李嘉莉. 基于新型社交媒体的党史英雄叙事重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1): 140-14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IXI202111024.htm
    [2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册[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688.
    [28] 张瑜, 李俊贤. 新时代英雄观建构的三重逻辑[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2(3): 69-78.
    [29]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N]. 人民日报, 2020-01-01(1).
    [30] 耿芳兵, 彭庆红. 论历史主动精神的唯物史观底蕴[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11): 20-26.
    [31] 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9.
    [32] 廖晓衡, 毛王芳.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与实践遵循[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 14-26.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sk.2023.02.002
    [33] 人民日报.看哭了!#这就是了不起的中国人#[EB/OL].(2022-08-26).https://s.weibo.com/weibo?q=%23这就是了不起的中国人%23.
    [34] 韩云波.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英雄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 探索, 2021(3): 166-17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UTA202103015.htm
    [35]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9.
  • 加载中
表( 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18
  • HTML全文浏览数:  1118
  • PDF下载数:  50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3-05-01

中国共产党群众英雄观的系统认知: 基于媒体对重庆山火救援的英雄叙事

    作者简介: 颜叶甜,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讲师;西南大学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 1.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 2.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河南 南阳 47300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百年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当代价值研究”(21YJC710079),项目负责人:颜叶甜;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建设研究”(2021JY051),项目负责人:颜叶甜;西南大学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研究”(SWU2209069),项目负责人:颜叶甜

摘要: 2022年8月,一场举世瞩目的重庆山火救援行动再一次书写了“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的不朽史诗,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英雄观。众多媒体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英雄叙事,凸显了群众英雄勇敢、奉献、担当的宝贵品质。这些英雄叙事通过人民群众与群众英雄双向奔赴的表达范式,在全社会有力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英雄观,推动了群众与英雄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塑造更多的平凡英雄,发挥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决定性力量。

English Abstract

  •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以群众为主体的英雄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这种群众英雄观体现在抗震救灾、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诸多伟大事业上。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说:“这一年发生的地震、洪水、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让人揪心,令人难过,但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1]英雄与人民同在,在2022年的重庆山火救援中,无数平凡英雄的英勇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再次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2]、“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3]、“无数平凡英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4]的群众英雄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5]45。这些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要论述,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英雄和英雄群众的高度重视。“在英雄含义泛化、英雄作用被弱化之时,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回答了‘谁是英雄’这一命题”,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练出鲜明英雄品格,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英雄观,“将英雄的主体对象指向人民群众,确立了人民群众英雄观”[6]。讲好平凡英雄的故事,书写新时代的群众英雄史诗,已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基础性文化工程。那么,到底什么是群众英雄观?应如何认知群众英雄观?认识和分析群众英雄观的着眼点在哪里呢?回答好这些问题,是全面解析群众英雄观的应有之义。2022年8月重庆山火救援行动就是一次非常典型的现实英雄叙事,大量新闻、视频、图片、文字等主流媒体报道和自媒体传播,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英雄观。在这场英雄叙事背景下,杨华荣立足于巴蜀英雄谱系,提出群众英雄观“是体现共产主义高尚品质和远大革命理想的英雄主义观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人民利益至上、突出依靠群众的力量的新英雄主义观念”,“开启了英雄叙事从传统‘个人英雄’向现代‘群众英雄’的转向”[7]。本文从另一角度切入,着力于重庆山火救援的英雄叙事,依托大量媒体样本,以实证分析法尝试深化群众英雄观的系统认知,助力中国共产党英雄文化研究的高层次升华。

  •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任何政党的英雄观,极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群众英雄观。韩云波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彻底抛弃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英雄文化的主体对象,建设起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英雄主体,提出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光辉论断”[8];他还进一步指出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英雄传统”[9]。群众英雄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英雄观依然是取得脱贫攻坚胜利以及面对疫情、山火等重大灾害风险的制胜法宝,理应一以贯之地将其阐释好、研究好、传播好,使之成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的精神力量。

    截至2023年3月26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以“群众英雄”进行篇名检索,相关文献97篇,以相近主题“平凡英雄”“人民英雄”按篇名检索分别得到文献318、918篇,可见学界对群众英雄观有一定研究。但进一步以“群众英雄”按篇名进行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检索,则一篇也没有;以“平凡英雄”“人民英雄”检索分别得到6篇和24篇。以“英雄”进行篇名检索,全部文献37 587篇,其中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共3 726篇。对比来看,关于群众英雄观的研究在整个英雄谱系研究中占比很小,尤其是核心期刊文章占比更小。综上,群众英雄观作为英雄谱系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直接研究成果明显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群众英雄观的系统认知。为此,本文将在系统分析既有群众英雄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重庆山火救援这一典型的群众英雄叙事为切入点,强化对群众英雄观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感知,完善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谱系理论的整体研究。目前关于群众英雄观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群众英雄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与英雄有关的重要论述时,多次提到“群众”“平凡”“人民”等关键词,学界对此进行了研究。冉雪基于CSSCI期刊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学界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发表的系列英雄论述为起点”,主要从“文化底蕴”“深刻内涵”“理论品格”“价值意义”四个方面阐发英雄观[10]。韩云波等从生成逻辑、深刻内涵、理论品格三个维度对习近平英雄观进行阐释,指出“习近平英雄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11]。李昂等在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英雄观时提出“英雄来自时代即来自人民”“人民英雄是英雄的核心范式”[12]。英雄来自群众、平凡造就伟大的群众英雄观,是习近平总书记英雄观的重要内容。

    第二,关于群众英雄观基础理论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涉及群众英雄观的生成历史、基本定位、价值意义、弘扬传播等维度。丁燃等发现,中国共产党人英雄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体现于“群众史观的人民主体向度”,“从自我创造的劳动哲学出发,强化了人民作为历史力量的革命意识形态,实现了英雄主义价值内涵的升华”[13]。胡博成认为中国共产党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全面建构起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英雄范式”[14]。韩云波对群众英雄观进行谱系定位,认为它为英雄谱系增加了一个全新序列,是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谱系的核心构成[8]。穆鹏程等认为群众英雄观与党的群众路线密切相关,坚持英雄从群众中来、为群众服务的英雄观,可以更好地“宣示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15]。田海舰等认为英雄源自人民,具有较强的群众认同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键主体,要加强对英雄模范人物与事迹的传播[16]

    第三,依托重大历史事件的群众英雄观研究。在群众英雄观的实证分析上,韩云波等以脱贫攻坚英雄、抗疫英雄、抗洪抢险等具体英雄事实,说明英雄主义的践行主体是平凡英雄,由社会多方力量自发参与[17]。徐刚等从伟大抗疫斗争出发,提出“抗疫英雄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引领人民”[18],凸显了抗疫英雄的群众属性。更有大量报刊如《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当代党员》等,通过介绍黄文秀、毛相林、龙麻子等人的英雄事迹,让群众英雄观以鲜活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第四,群众英雄观叙事研究。英雄叙事的研究方法一直都是英雄观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通过电影、电视、小说、戏剧、漫画等形式讲述具体的英雄故事。近年来,韩云波等将求真、求实、求细的研究范式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提出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英雄观进行量化研究、叙事研究和实证研究,倡导“强化英雄叙事研究,讲好英雄动人故事”[19]的研究向度。但总体来看,这种研究范式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持续深化和加强。

    综上所述,群众英雄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谱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借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一方面,既有研究没有完整和系统地对群众英雄观的认知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到底什么是群众英雄观、如何认识群众英雄观、怎样传播群众英雄观等,是理解和认知群众英雄观的核心问题,而现有成果仅有零散、点状的回答,学界甚至没有一篇直接以“群众英雄观”作为篇名的核心期刊论文。从群众英雄观的整体性出发进行专门研究,明确群众英雄观的认知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既有研究过于侧重理论研究而缺少实证分析。现有主流研究方式是演绎分析而非实证分析,尤其是深入某些具体典型英雄叙事的成果十分欠缺。对于群众英雄观的研究而言,两种范式缺一不可,而且,通过具体的群众英雄叙事才会让群众英雄有血有肉,更加立体鲜活。

    为此,笔者紧紧抓住群众英雄观认知有待深化和实证性分析有待加强这两个关键问题,设计本研究的整体框架,直接以群众英雄观的认知分析为主题,借助2022年8月发生在重庆的具有群众英雄叙事典型特色的山火救援事件为实证分析切入点,通过群众英雄叙事对群众英雄观进行整体性描绘和系统性认知。笔者从人民网、新华网、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收集了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的浏览量、点击量、传播量极高的相关文字、新闻、图片、视频等媒体叙事素材,累计135篇(条、幅,以下均统称为“篇”),在系统分析英雄叙事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典型材料进行案例剖析,以深化对群众英雄观的类型认知、品质认知和传播认知。

  • 群众英雄观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观,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是对平凡铸造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理念的高度凝练和升华,是基于集体主义的整体性英雄观认知。韩云波等认为:“从类型英雄到‘群众英雄’‘人民英雄’,英雄愈来愈成为一个集合概念,其品质特征一方面固然可以细分,但另一方面整体性愈来愈突出,时代性愈来愈鲜明。”[19]这一观点构成了本文理解和认知群众英雄观的前提性定位,即群众英雄观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概念,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共产党人英雄观统一起来的新型概念体,“将人民群众界定为英雄文化的主体,从根本上实现对资产阶级个人英雄观的根本超越”[13]。群众英雄不仅是一种英雄类型,更大的意义在于群众英雄是超脱于英雄类型的概念综合体,包含着固有的英雄理念、英雄类型、英雄品质、英雄传播等英雄观认知的必要因子。

    本文提出,“群众英雄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英雄源自群众并服务于群众,群众具有英雄属性,英雄需要经由人民群众塑造、学习、传播和捍卫等一系列观点和理念的总和,是对平凡英雄和人民英雄的概括性表达。

    “群众英雄观”是本文相关分析的理论基点。群众英雄观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历史性。在中国共产党早期,“英雄”一词并不受欢迎,“逞英雄”被看作是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的表现而受到严厉批评。经过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英雄观的发展,形成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共识,群众英雄观在历史中积淀得以形成。二是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20]无论是山火救援还是疫情防控、脱贫攻坚,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英雄的人民群众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三是整体性。群众英雄观不是简单的类型英雄观,其体现的英雄理念是平凡铸造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其包含的英雄类型有劳动英雄、救灾英雄、奋斗英雄等,其凸显的英雄品格有勇敢、善良、正直、勤劳、奋斗、拼搏等,其倡导的英雄传播与弘扬要求是在人民中塑造英雄、学习英雄和捍卫英雄等。

    在2022年的重庆山火救援中,数万英雄人民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和勇敢斗争,彰显出群众英雄观的巨大精神力量。英雄们来自教师、医生、厨师、学生、农民、外卖员、消防救援人员等,铸就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长城”。救援物资通过由志愿者组成的人链源源不断地传送到救火第一线,成为群众英雄观最真实的写照。与之相应,群众英雄观英雄叙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佐证,媒体在对重庆山火救援进行报道时,也就是在进行着现实叙事和英雄叙事,记录和讲述着山火救援背后的群众英雄力量。“叙事是一种评价”[21],评价意味着认知,认知意味着价值观选择,也就是说,叙事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在讲述和描绘的过程中会凸显相应的价值观,只有在对事件有着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叙事和评价,同理,“英雄叙事不仅是作者英雄理念的表达,也是对一个共同体集体经验、记忆、认知、身份的确认”[22]。笔者通过对媒体文献的分析,发现这些英雄叙事无论是宏观的主基调,还是某个具体叙事中的微观剖析,都呈现出清晰的群众英雄观思想。概而论之,群众英雄观是此次重庆山火救援中最充分认知的英雄观。

  • 叙事作为一种讲述事实和表达思想的主要方式,在阐述客观事件时往往遵循着一条逻辑主线,决定着整个叙事的主基调。“一则叙事中所包含的意向可能会让我们立刻想到,它们是试图去复制现实”[23]88,媒体通过视频、文字、图片、音乐、漫画等形式向受众传达某种意向,其叙事的逻辑主线决定了这种意向的主基调。本文基于对媒体叙事文献的分析发现,媒体关于重庆山火的叙事报道有着明显的逻辑主线及主基调,那就是凸显人民群众在山火救援中的根本性和决定性力量,这实质上就是群众英雄观在重庆山火救援中的整体性凸显。着眼于宏观分析,这种凸显人民伟力的群众英雄观既可通过笔者收集的135篇媒体报道凸显,也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百度等媒体平台的热搜得到佐证。

    第一,基于135篇媒体的英雄叙事文献,发现重庆山火救援的报道整体上以凸显群众英雄观为主题。如表 1所示,自8月份重庆山火爆发以来,根据笔者对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中收集整理的135篇浏览量极高的媒体叙事文献分析发现:有50篇叙述了某个平凡任务或平凡群体在重庆山火救援中的英雄事迹,比如被中央媒体、共青团中央等官媒广泛报道的重庆摩托车骑手“龙麻子”等;有33篇叙述了英雄的消防和武警战士与英雄的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奔赴,比如新华社、新闻联播、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的重庆市民夹道欢送救援队伍不到3千米的路程走了近1小时等;有25篇综合叙述了志愿者、武警官兵等群体在重庆山火救援中的英雄事迹,书写了重庆山火救援的英雄气,最典型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进行了2分49秒的专题报道“致敬平凡英雄”,讲述了重庆山火救援中的平凡英雄和人民英雄;有21篇叙述了重庆山火救援中的某一英雄事件,其中在朋友圈和微博广泛流传的“人”字形照片最为典型,讲述了救援人员在缙云山开挖防火隔离带的英雄故事;还有6篇叙述了重庆山火救援的进程、工作安排等事务性情况。综上,前4类报道的主题与群众英雄观高度相关,总篇幅累计129篇,在135篇媒体叙事文献中占比高达95.56%。这些媒体报道中有些并没有直接出现“群众英雄观”的字眼,但主题都是对群众英雄观的体现,从宏观主题来看,媒体关于重庆山火救援的叙事主题和基调就是群众英雄观。

    第二,基于微博媒体平台的热搜发现,关于重庆山火的热搜具有明显的群众性和英雄性相统一的特点。在网络空间中,热搜通常反映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大事与流行话题,往往通过几个关键词就可以从宏观层面进行简单的媒体叙事,表达网民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关注。一般情况下,微博、抖音、百度、知乎等各个网络平台都会根据用户在平台内的搜索、转载、评论、浏览等情况生成相应的热搜,达到引流和圈定叙事主题的目的。笔者以具有高用户量、高信息传播量、高信任度的微博平台为例,分析重庆山火救援期间出现的与山火救援相关热搜,发现具有显著的群众英雄观色彩。据不完全统计,从2022年8月17日山火在重庆涪陵突发,到2022年8月底重庆人民送别外地消防救援人员,微博平台中一共产生了38条能够体现重庆山火救援中群众英雄观的热搜,比如“重庆娃儿骑摩托车硬核运送救火物资”“救援山火的重庆娃儿有多飒”“川渝人是有些英雄气在身上的”“重庆人的侠肝义胆”“这就是了不起的中国人”“这道防火长城坚不可摧”“英雄战士与英雄人民的双向奔赴”等,其代表性热搜见表 2。这些热搜在进行整体性宏观叙事时,词条中的“硬核”“飒”“英雄气”“侠肝义胆”“了不起”“坚不可摧”“英雄战士与英雄人民”等,都是能够充分体现群众英雄观的热词,让人一看就明白是在讲述人民群众和平凡劳动者在重庆山火救援中的巨大作用。这一条条热搜充分说明英雄来自群众、群众铸造英雄的群众英雄观,是群众性和英雄性的统一。

  • “人物是叙事当中的主要意义载体”[23]107,不管哪种叙事方式,叙事中的人物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叙事中的人物主角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行和人格特征,往往对叙事的整体趋向有着方向性的影响。笔者选择具体媒体报道中的人物主角为微观剖析案例,分析重庆山火救援中主体力量的构成发现,无论是从年龄结构还是职业构成来看,重庆山火救援的中坚力量都是平凡群众。这种微观层面的分析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4]的重要论断。重庆山火被迅速扑灭,就是英雄的人民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结果。

    媒体关于重庆山火救援叙事的主角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凡人。通过对媒体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众多英雄叙事善于抓住具体鲜活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书写他们的救火故事。如表 3所示,8月23日,新华社通过微博客户端刊发报道《重庆娃儿骑摩托车硬核运送救火物》,由于地势陡峭,依靠人力很难将救援物资运上山,多名小伙骑摩托车赶来帮忙,不久便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同时,人民网、光明网等媒体也以“山城骑士”“机车少年”等为主题报道了重庆山火救援中的“摩托车大军”,龙麻子等骑手迅速走红网络,成为平凡英雄的代表人物。8月23日,第1眼新闻发布一条短视频,一位餐馆老板为救火一线提供2 600份爱心盒饭,女老板霸气喊话“肉多装点,黄豆少装点”瞬间火爆全网,网友纷纷高赞。8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三次救火的“重庆娃儿”找到了,是大学生!》,大学生余秋朋先后三次前往涪陵、南川扑火、挖隔离带、搬运物资,成为青年大学生榜样。8月25日,光明网报道中建隧道积极支援重庆巴南山火救援,先后三次组织160余名志愿者参与山火救援,累计支援油锯200台、配套机油300瓶、履带挖机5台等。诸如此类新闻报道比比皆是。从这些具体的媒体叙事中不难看出,主角包含摩托骑手、餐馆老板、学生、教师、建筑工人等。外卖小哥、企业员工、农民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也是常见的英雄叙事主角。他们从事平凡职业,在突如其来的山火面前依托于自己的职业特征或个人特长,积极投身山火救援,彰显“平凡也能伟大、英雄出自人民”的群众英雄观。冲在救火最前沿的人民子弟兵和消防救援人员,同样来自于平凡,也是肉体凡胎,并非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的神仙,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重庆山火中最美的逆行者,就是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敢当、甘当平凡英雄。

    媒体关于重庆山火救援叙事的主角涵盖各个年龄段的平凡人。如表 4所示,8月27日,在腾讯视频和B站等平台流传一则15秒左右的短视频,一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抱着一袋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垃圾,满头大汗地从缙云山的防火隔离带上往下搬运,幼小的身躯诠释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英雄传统。网易和微博等平台多位博主转发了重庆山火救援中年仅15岁的“鬼火少年”李江林的英雄事迹,家在重庆市长寿区的他为了参与北碚山火救援,通过货拉拉把摩托车托运到北碚,轻伤不下火线,全身伤痕累累,最终因为摩托车报废而退出救援。8月27日,中国新闻网刊发新闻《山火中全班体育生通宵巡山》,北碚区王朴中学一个班的毕业生都是“00后”体育生,他们自称因为“精力太好睡不着”,整个通宵熬夜巡山,搬运物资,背着水箱找火星。重庆山火救援中不只是青年,华龙网报道璧山区95岁的老奶奶王明芳,深夜为消防战士熬粥,令人动容。由此观之,从10岁左右上山清理救火垃圾的小男孩,到95岁为消防战士熬粥的老奶奶,重庆山火救援中的平凡英雄横跨各个年龄段,力所能及地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情,这些事情也许是很不起眼的小事,但正是这一个个细小贡献汇聚成了磅礴之力,造就了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庆山火救援中,“90后”和“00后”的平凡英雄占比很大,青年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教导的,“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5]71。毫无疑问,他们真正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年少有为的英雄气,谱写了英雄事迹,成为平凡英雄。

  • 不同类型的英雄会有不同的核心品质,比如民族英雄的爱国品质、劳动英雄的敬业品质、革命英雄的顽强品质,等等。换言之,品质认知是理解各种英雄观的重要突破口,词典解释英雄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25],这就是说,在大众认知中无论何种类型的英雄,其在品质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共性,比如勇敢、无私、坚强、善良、担当等。英雄的共性品质作为一种精神基因,影响着某种具体英雄类型品质的形成,同时又是所有英雄类型品质的底色属性。基于此,群众英雄有着什么样的品质呢?如何在把握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来把握群众英雄的核心品质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重要议题,也是正确理解群众英雄观的必要环节。

    群众英雄,通俗地讲就是从群众中产生的,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中成为具备勇敢、奉献和担当等优秀品质的人。群众英雄的平凡性、大众化、人民性特征,使得群众英雄往往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工作中展现出与之相关的勇敢、奉献、责任、诚信、友善等品质。此次重庆山火救援中的无数平凡英雄,面对滔天山火毫无畏惧勇往直前展现出了勇敢的品质;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贡献财力、人力和智力展现出了奉献的品质;面对家园可能被毁的危机勇担保家护山的重担展现出了担当的品质。群众英雄们的这些优秀品质,在第一时间被媒体发现,通过多种叙事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媒体叙事“通过数字交互技术,阅读者直接参与到文本的创作中,对文本进行补充、改写、续写,从而模糊了叙事的主体与客体,重构了叙事者、阅读者与文本的联系,建立起叙事者与阅读者的共时性联结”[26],此次媒体对重庆山火救援的叙事也是如此,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某个单一媒体的叙事,更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媒体讨论和媒体互动中形成的媒体叙事。这种叙事最能凸显和展现人民群众的呼声,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英雄观品质的主流认知。鉴于此,笔者将通过回溯和挖掘当时的媒体报道,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其背后体现的群众英雄所具有的勇敢、奉献、担当等方面的品质。

  • 习近平总书记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27]当重庆山火来临,不存在从天而降的灭火英雄,有的只是勇往直前、不计生死、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投身灭火一线的平凡英雄。他们身上的勇敢品质,在众多媒体的英雄叙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媒体叙事的互动与讨论,成为舆论焦点议题。

    表 5所示,既有热度居高不下的热搜话题,也有针对某些具体的平凡英雄的勇敢事迹的媒体报道。央视新闻曾刊发了一张戴着口罩救火人员的照片,并配文“看不清你的脸,却看清一颗勇敢的心”;第1眼新闻通过其抖音官方账号发布过两则新闻,分别讲述“救援人员因为救火脚上全是泡,只能用胶带来固定脚上的纱布”“救援人员因为救火累到在喝口服液时双手颤抖”;腾讯新闻、凤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重庆山火现场挖掘机掉下百米山坡救援人员受伤,在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后,其他救援人员依旧勇敢战斗在一线;华龙网、网易新闻等报道了龙麻子因为救火累到呕吐,不得不往身上浇水降温等英雄事迹。这些报道都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体现了山火救援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勇敢品质,正是因为勇敢,无数志愿者才会英姿飒爽、才会义无反顾地冲向火场。这些报道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平凡的救援者的英雄事迹,讲述了平凡的群众英雄在重庆山火救援中通过平凡而又伟大的行动,诠释着人民群众在成为英雄时的勇敢与无畏。

  • 新时代英雄观旗帜鲜明地强调:英雄具有鲜明的平民性和职事化特点;英雄并不是某一类人或某一群体的专属头衔,而是各行各业中具有理想信念和实干笃行作为的人们的统称;伟大也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荣耀加持,而是在人们爱岗敬业的劳动奉献中绽放的劬劳之花[28]。正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杰出的人士,在本职工作上几十年如一日倾心付出,让他们成为当之无愧的群众英雄。“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29]习近平总书记还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为例,指出他们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由此观之,奉献是群众英雄的重要品质。

    在本次重庆山火救援的过程中,许多媒体也报道了诸多平凡人立足本职工作为山火救援无私奉献,成为闪耀英雄的故事。如表 6所示,重庆山火救援期间,在微信朋友圈、B站等平台,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视频,视频中一大群普通人为了能够成为为数不多的志愿者,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人喊“我是党员”,有人喊“我当过兵”,还有人喊“我参加过抗震救灾”,生怕自己选不上,将主动奉献的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光明网等报道指出一些爱心人士放下捐赠物资就走,谢绝登记姓名,记者怎么问都不说;等等。这些鲜活的媒体报道,真实记录和再现了各种工作岗位上的平凡群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是直接或是间接通过无私奉献的方式积极投身重庆山火救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群众英雄的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

  • 基于唯物史观的群众英雄观,特别强调人民群众善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决定整个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之义。”[3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31]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历史的转折和抉择中奋进,在历史转折关头分析把握历史大势,积极作为,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扭转发展形势,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32]。在此过程中,英雄的中国人民总是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具备“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关键时候豁得出去,顶得上来,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根本力量。总之,敢担当、能担当是英雄中华儿女的宝贵品质,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平凡英雄的宝贵品格。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庆山火,无数平凡的劳动者再一次化身英雄,他们站了出来,又一次践行历史主动精神,果敢担当起救援灭火的大任,闪耀着担当的品质。众多媒体对群众英雄的这种品质也有充分记录。如表 7所示,在当时众多相关的微博热搜中就曾出现过“重庆是我们的家不能看着不管”等热搜,央视新闻也刊出一张救火图片并配文“为了这座城市,我们要站出来”,这显然就是担当品质的具体展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这就是了不起的中国人。那里本没有路,是无数志愿者的脚步。那路本没有灯,是无数志愿者的头灯照亮了重庆儿女用身躯铸造的防火长城。”[33]更有网易等众多媒体关于“山火不灭不回家!”的报道等。由此可见,重庆山火中逆行的平凡英雄们,用担当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用自己平凡而又伟岸的身躯,铸造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长城”,扛起了保护家园的重任。

  • 群众英雄观强调,“英雄模范人物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并仰仗人民群众的认同”[16]。这里包含着群众英雄观表达范式的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前提性要求,即群众英雄理应源自平凡人并服务于人民群众;另一个是关键性要求,即群众英雄需要人民群众去学习、宣扬、传播和捍卫。两个要求实现了群众与英雄的双向奔赴,既强调平时可以是群众、关键时候可以是英雄,也强调英雄奔向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群众奔向英雄为他们摇旗呐喊。这就是群众英雄观的基本表达范式。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表达范式,既是群众英雄的精神特质决定的,也是由群众英雄的实践行为决定的。从精神属性的角度来看,“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34]。产生于各行各业的平凡英雄,在工作岗位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用凝结出来的英雄精神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破除一切艰难险阻;从实践行为的角度来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源自普通人的群众英雄在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时,人民群众自然会记住他们的英雄举动,并以实际行动宣传和捍卫他们的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2]只有在全社会更好地弘扬群众英雄观,让这种双向奔赴的认知在全社会形成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群众与英雄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有序运转,让更多的群众成为平凡英雄,也让更多的平凡英雄服务群众。重庆山火救援中也涌现出了诸多群众与英雄双向奔赴的具体事实。这些事实经由媒体广泛讲述和书写,使得双向奔赴的表达范式在全社会被广泛传播和认知,实现了传播群众英雄观的效果。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就曾先后发布“双向奔赴的爱从未改变”“英雄战士与英雄人民的双向奔赴”等图片或专题,通过这种表达范式来传播群众英雄观。为此,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意义和影响深远的英雄叙事为例,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媒体到底是如何表达和传播群众和英雄双向奔赴的群众英雄观,其内在的表达机理和传播意图是什么,等等,进一步深化对群众英雄观的认知。

  • 所谓英雄奔向群众,指源自群众的英雄一旦产生,就会主动地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产生于千万平凡岗位的群众英雄,在情感上与群众具有相通性,从事的事业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他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奔向群众。与此同时,正是这种不由自主的奔赴,奠定了人民群众自觉学习、宣传、捍卫英雄群众的基础,是群众英雄和人民群众双向奔赴的前提性条件。英雄一旦脱离了群众,对人民的所想所求不管不顾,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样子,人民群众就会对其无情地唾弃和鄙夷,就更谈不上宣传和捍卫了,他们就不再是真正的英雄而是成了“逞英雄”,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重庆山火救援中涌现出来的群众英雄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消防救援人员和武警战士,他们来自千万个普通家庭,在成为救火英雄前也是平凡人,他们在山火面前勇敢地冲在第一线,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成为当之无愧的英雄。媒体叙事紧紧扭住群众英雄为群众这一关键内核,如表 8所示,人民日报就曾报道各级各类救援力量及时转移群众680余户1 800余人,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甘肃森林消防微信公众号详细介绍了他们历时18天,转战璧山、巴南、北碚等地扑救山火的事迹;第1眼新闻在抖音报道“请重庆人民放心,山火不灭,绝不收兵”等救火英雄的感人故事。诸如此类的英雄叙事有一个共同主题,就是群众英雄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冲锋在前,不计生死不计酬劳,守护着大地和人民。与之相应,媒体叙事对英雄奔向群众的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英雄的真心与真情,也就为群众奔向英雄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舆论铺垫。

  • 所谓人民群众奔向群众英雄,指人民群众对群众英雄及其先进事迹的主动学习、宣扬、传播和捍卫等行为。这种奔赴有力地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对群众英雄的诋毁。“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卓雅被污蔑为‘小偷’和‘有精神病’;马特洛索夫舍身堵枪眼被认为是一场‘骗局’;巴普洛夫则被认为是没有头脑的‘炮灰’”[28],这些毫无事实依据的污蔑,动摇了苏联的主流价值信仰,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对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批判,强调要坚决抵制“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35]的行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人民群众奔向群众英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自发地以英雄为偶像,在网络媒体等大众平台宣传平凡英雄,塑造他们的伟大形象,主动地对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进行回应。

    媒体对重庆山火救援的英雄叙事对这种奔赴也有充分的写实,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的良好氛围,有力地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在重庆山火救援的后期,随着缙云山山火被扑灭,重庆人民掀起了感谢、称赞、欢送群众英雄的高潮。如表 9所示,在微博平台中就曾出现过热搜“关窗也挡不住重庆人民的热情”“山城夹道长队送别灭火英雄”等热搜,记录了人民群众在欢送消防战士离渝时的盛况,诸多能够体现重庆人民热情和感恩之心的关键词刷屏各大新闻网站和朋友圈。参与山火救援的四支消防队伍,被授予“感动重庆特别奖”,媒体和群众纷纷表示实至名归。除此之外,重庆人民对救火英雄的“花式”宠爱也充分印证了人民群众对群众英雄的认同。第1眼新闻报道,为了让救火英雄们的体能尽快得到恢复,重庆人民给火场的救援人员送去了冰粉、冰糕、凉虾等,救援人员也被重庆人民的热情所感动,并表示“这是第一次坐摩托车上山,第一次在火场吃到了冰棍”。这些火爆全网的媒体叙事充分表达出人民群众奔向群众英雄的事实,使得诋毁英雄、污蔑英雄的声音销声匿迹。

  • 重庆山火救援报道作为一次生动鲜活的英雄集群叙事,众多媒体的报道与书写将这种英雄叙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其背后的价值观遵循是鲜明的群众英雄观。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群众英雄观呢?本文通过众多重庆山火救援媒体叙事的实证分析,发现群众英雄观的根本性内核就是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千千万万个平凡人在关键时刻能够成为力挽狂澜的英雄,群众和英雄双向奔赴,让我们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巨大力量。这与韩云波等通过实证性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的量化研究所得出的“英雄类型与时俱进,平凡英雄成为主流”“英雄具有勇敢、奉献等品质”“强化英雄叙事研究,讲好英雄动人故事”[19]等结论不谋而合。本研究和韩云波等的研究虽然研究方式不同、研究材料不同、研究逻辑不同,但两者结论却高度趋同。这说明,以平凡人为主体的群众英雄观已经深入人心,是无数中华儿女立足本职岗位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进程的精神支撑,是不得不探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鉴于此,从学理层面来看,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中理应进一步明确平凡英雄和群众英雄之间的统一性问题,在明确群众英雄观认知分析的基础上,注重由认知上升到情感,再由群众稳定的英雄情感升华为群众“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5]45的英雄观念与意志,从而延展群众英雄观的研究范畴,深化学术研究的可能方向;从实践层面来看,重庆山火救援的英雄叙事再一次证明,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党上下必须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3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