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ML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考量,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人心[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涵丰富、体系庞大,“涵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各类光辉品质和优良传统”[4]。其中,在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改革和建设历程中培育锻造起来的英雄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始终,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6]。新时代青少年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理应成为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传承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多渠道发挥英雄精神教育传承效果的文化途径中,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集政治性、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特殊文艺形式”[8],是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养成Z世代青少年革命英雄观念的重要抓手。通过主旋律电影对青少年进行英雄精神教育,不仅是厚植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的重要方式,更是新时代创新思政教育、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永恒魅力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手段。虽然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为高效开展青少年英雄精神教育提供了便捷的传播平台和丰富的素材资源,但目前也面临“人工智能时代英雄精神传播的伦理重塑”[9]的技术性挑战,同时面临“泛娱乐化”及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挑战[10],导致对英雄精神存在认知偏差,进而影响青少年群体英雄精神教育的实际效果。有鉴于此,本文选取Z世代青少年微博用户对主旋律电影的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旋律电影英雄精神教育的传播效果,探寻增强英雄精神教育传播效果的创新举措,这既是传承英雄文化并将其内化为Z世代青少年群体精神追求的应然要求,又是新时代增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坚定青少年群体理想信念的实然选择。
时代召唤对英雄的深度书写,以“英雄精神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跨库文献检索后发现,当前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英雄精神教育课程教材研发研究。如杨文华对以革命教育为主题的绘本进行研究,认为绘本的出版理念及方式应从内容、设计、宣传方面来贴合时代发展和当下儿童的成长规律[11];吴玉军等认为革命英雄具有一定的育人作用,应基于“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维度将其融入思政课程教材中[12]。二是关于新时代英雄精神教育本质的创新性发展研究。如韩云波等从英雄文化相关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等五个方面来探究新时代英雄文化[13],提出把握新时代“英雄主义”内涵并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升华[14];胡博成提出“在强化人民英雄教育基础上建构中国特色英雄教育机制”[15];陆士桢等认为新时代英雄精神教育表现出重视英雄精神内核、突出时代特点、充分发挥行政优势营造环境等特点,其精神实质是先进性与时代性的统一[16]。三是关于英雄精神教育构建教育新生态研究。如马二杰认为英雄教育与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高度契合性,应将英雄教育融入“大思政课”中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17]。综上,无论是对英雄精神教育本质的探索,还是对英雄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都对助推忠诚、执着、朴实的英雄品格弘扬以及英雄精神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为根基,说理色彩较为浓厚,而实证研究尤其是量化实证研究较为欠缺,影响了研究成果在具体实践中的认知深度和实施效果。本文认为,在英雄精神教育研究上,有必要引入量化实证研究方法。目前关于英雄精神的量化实证研究主要有两条研究路向。其一是以调研数据为基础的量化实证研究。既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田野方法获取数据,如韩云波等提出英雄精神的“内涵因子”概念,并通过问卷和访谈,得到关于英雄类型、英雄品质、英雄叙事、英雄传播四个方面的英雄精神内涵因子结构和特征[18];也可以通过文本、概念等文献方法获取数据,如邓湖川等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相关文本中的定性描述为样本,量化分析中国共产党人英雄精神谱系的守正创新[19]。其二是通过典型个案进行量化实证研究,比如颜叶甜等对2022年重庆山火事件中救火英雄媒体报道的梳理,由此研究分析中国共产党群众英雄观的系统认知[20]。上述研究成果给予本文以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的启示。
由于目前在定量研究层面把英雄精神教育作为切入点来探讨青少年英雄精神教育效果的成果较少,特别是从主旋律电影的微博评论维度来探究Z世代青少年英雄精神教育传播成效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不足,致使青少年英雄主义价值观边界模糊、基于英雄主义文化的青少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愈发突出。有鉴于此,本文以主旋律电影中的英雄精神教育主题为切入点,探究基于主旋律电影的Z世代青少年群体的英雄精神教育效果,期望能够对青少年英雄主义价值观边界模糊及英雄精神教育创新性不足等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也期望能够有效提升主旋律电影的英雄精神教育效果,促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弘扬。
-
以影像为介质的传播手段在英雄精神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韩云波等的调查,在英雄精神的传播途径和影响渠道中,占比排位靠前的是“传媒影响78%,影视作品影响69%,个人学习所得影响67%,思政课影响64%”[18]。而在影视作品中,“主旋律电影与思政教育效果关系密切”[21],故本文选取主旋律电影所弘扬的英雄文化为研究主题,把被称为“互联网世代”的Z世代青少年群体在其经常使用的主流社交平台——微博上发布的有关主旋律电影的评论文本作为研究数据来源,采取量化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主旋律电影英雄精神教育的传播效果,借以深入探讨新时代英雄的新品格新风范。
-
根据新浪微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该平台月活跃用户中75%为Z世代青少年群体。鉴于此,本文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映的66部热门主旋律电影为信息源,以Z世代青少年用户在新浪微博上发布的相关博文为数据源(数据源为以电影名称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的前50页共18 538篇博文),采取词嵌入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博文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和语义分析,探究基于主旋律电影英雄精神教育在Z世代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效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电影名称为关键词检索到的博文并不全是Z世代青少年用户所发,还需要对这些博文数据进行内容筛选。为此,本研究通过构建Z世代青少年群体话语体系特征,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博文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及用户分类识别,形成一套完整的Z世代青少年用户分类算法,并最终在原始数据中筛选出归属Z世代青少年用户的18 538篇博文作为研究样本。
-
在对研究样本进行技术处理的基础上,本文从三个角度切入进行样本分析。一是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示范性,二是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多元性,三是主旋律电影中英雄文化传承与电影传播效果的关联性。从这三个点位切入,进一步借助词嵌入技术和语义品牌得分等方法,对主旋律电影英雄精神教育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
其一,主旋律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示范性。考虑到词嵌入技术是基于语义分析来挖掘文本数据所隐藏的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方法,能够通过分析语义内涵变化来反映社会文化的演变过程[22],且Word2Vec作为该技术中的一种词嵌入模型,能较好地将词语转换成向量形式,并真实反映其语义信息这一客观事实,本文以Z世代青少年用户所发布的主旋律电影的博文数据为研究样本,从语义内涵演变维度,借助词嵌入技术中的Word2Vec模型将结巴分词后的文本词语转换为多维向量,再根据词向量来计算词语相似度,借以探究主旋律电影所欲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的示范效果。
其二,主旋律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多元性。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文化所标识的英雄文化观念谱系[23]中的“革命英雄”和“平凡英雄”两个英雄类型作为分析对象,采用词嵌入技术计算出与文本内容最相关的前100个形容词,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24]作为界定革命英雄的标准,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忠诚”“执着”“朴实”[25]作为判定平凡英雄的标准,最后根据博文的上下文语义分别从前100个形容词中筛选出与两类英雄人物形象相关的形容词,并将其作为语义品牌得分方法的分析对象,借以分析主旋律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效果。
其三,英雄文化传承与电影传播效果的关联性。借助语义品牌得分法从研究主题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研究主题所处语境的丰富程度、研究主题在文本中的嵌入性三大维度,对大规模文本数据进行社交网络和语义分析,了解青少年群体对主旋律电影英雄文化的关注度,评判英雄文化在青少年群体跨语境传播中的效应值,洞察青少年群体热议内容与英雄文化的关联度,并借助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估方法[26]对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影响力进行量化,最终对比分析主旋律电影英雄精神教育的“传播效果”(Semantic Brand Score,SBS值)。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Z世代青少年微博评论的量化研究
二. 研究设定:主旋律电影英雄精神的示范性、多元性与关联性
-
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榜样的精神力量,在大力提倡英雄精神赋能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今天,主旋律电影弘扬多元英雄主义文化[27],进而也由之引发关于英雄精神教育传播效果的探究热潮。鉴于此,本研究以Z世代青少年微博用户为研究对象,对其分享的有关2012—2023年上映的以英雄精神教育为主题的主旋律电影的评论博文进行量化统计和语义分析,从上文提到的示范性、多元性、关联性三个维度出发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主旋律电影开展英雄精神教育具有积极正向的传播效果,同时也存在不足。
-
为探究基于主旋律电影英雄精神教育的传播效果,分别以单个年份的电影博文为研究样本,从文本的全局语义上计算与“英雄”一词相似度最高的前100个词语。以2015年上映的网络影响力较大的电影《战狼》《诱狼》《旋风九日》三部影片为例,与“英雄”一词相似度较高的词语有“战狼”“吴京”“旋风九日”“诱狼”“撤侨”“中国”等,其中也包含了电影名称、影视人物、演员及电影内容相关描述等词语。在对这些词语进行分析后发现,2015年主旋律电影所弘扬的主流思想与英雄精神教育主题关联紧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计算与电影、影视人物、演员等相似度较高的词语的方法来分析主旋律电影所树立的英雄人物形象。如与主旋律电影名《战狼》一词相似度较高的词语有“国人”“真实”“撤侨”“爱国”“吴京”等,在对这些词语进行计算分析后可知,Z世代青少年群体视野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就如同《战狼》中吴京所饰演的人物,他们是在全局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个人英雄人物形象。不仅如此,我们还可借助与《战狼》电影名称及演员名字相似度较高的词语进一步计算英雄人物形象的建构因子,进而得到这样的一个计算结果,即2015年主旋律电影所树立的英雄人物形象常与“着急”“真实”“实力”“行动”等词语紧密联系。依此类推,基本可以勾勒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所树立的英雄人物形象在Z世代青少年群体心目中的整体建构图像,详情见表 1所示。
考虑到语义内涵变化具有反映社会文化变化的特性,在分析表 1数据后发现,新时代早期主旋律电影塑造的是保家卫国、不怕牺牲、坚守民族大义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这与我国传统英雄文化所树立的“战斗英雄”“民族英雄”[28]等关联密切;而其后主旋律电影所树立的大多是在普通岗位上恪尽职守、坚持不懈、任劳任怨,秉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信念的平凡英雄人物形象。有研究指出,从“战斗英雄”到“平凡英雄”的英雄人物形象变化,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英雄模范的“平凡”品格有关[23]。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主旋律电影所树立的英雄人物形象呈现出一定的二元特征,且青少年群体对这一“二元型”英雄人物形象的描述,也能紧贴该年份主旋律电影的主要内容。但由于以平凡英雄和革命英雄为主题的主旋律电影在上映时间的选择上大多保持同频性,故依然较难从时间维度上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这两类英雄人物形象进行谱系演变史的梳理。不仅如此,尽管既呼应着时代召唤又彰显着民众精神诉求的英雄人物形象能够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认知,但特定时期的社会认知并没有清晰的范畴边界,再加上不同英雄人物形象描述词之间的区分度不高,与英雄人物形象相关的联想词的情感色彩也比较浓,无形中人为地将英雄人物形象的内涵扩大化,结果导致青少年对特定时期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缺乏清晰的认知边界,既不利于通过主旋律电影英雄精神教育的传播来识别Z世代青少年群体视野中的英雄人物图谱,也不利于确保英雄人物形象饱满、亲近且有力,不利于时代化英雄精神谱系形象标识的打造。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为重要。”[29]英雄是民族的脊梁,“英雄主义是国家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30],英雄主义影像传播对巩固国家主流意识、推动社会体系发展[31]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分析主旋律电影中主流英雄人物形象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效果,本文从Z世代青少年用户所发布的关于2012—2023年上映的主旋律电影的博文中,提取与主流英雄人物形象最相关的形容词作为分析对象,借助语义品牌得分法从研究主题的流行性、多样性和连通性三个维度对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得到的结果如图 1。图 1显示了2012—2023年间每年的主流英雄人物形象三个维度层面评价值的归一化结果,对其评价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个特点。
其一,从两类英雄人物形象的共性来看,研究主题流行性和连通性维度层面50%的数据得分都大于多样性维度层面的数据值,且50%的数据的连通性得分也大于研究主题流行性的得分。这充分表明主旋律电影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讨论程度,传播潜力较强。但从图 1中主流英雄人物形象三个维度的评价值及结合上下博文内容分析后也发现,针对主旋律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讨论仅出现在剧情讨论、演员阵容等特定的语境中,传播语境明显比较单一,严重制约了通过主旋律电影进行英雄精神教育的传播效果,不利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高效赓续。
其二,从两类英雄人物形象的差异性来看,二者的传播策略不尽相同。两类英雄人物形象在研究主题多样性维度层面的数据呈现出迥异的分布态势。“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数据分布,明显比“忠诚、执着、朴实”的平凡英雄形象的数据分布更加稳定。这一分布现象表明,革命英雄形象历年来基于上述三大维度层面的传播策略并无太大改变,而平凡英雄形象却在不断地调适其在各个维度上的传播策略。不仅如此,综合两类英雄人物形象的传承效果(SBS值)来看,革命英雄形象的传播影响力明显高于平凡英雄形象。这说明平凡英雄形象虽拥有较强的传播潜力,但其传播语境却比较单一,无法高效塑造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英雄范例,无法有力激发青少年对英雄人物形象的高度情感认同,因此尚需在主旋律电影英雄精神教育传播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其传播语境,调适其传播策略,进而不断引领Z世代青少年群体树立起致敬英雄的精神丰碑。
-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一个国家内生力量的精神内核。”[32]为探究主旋律电影传播影响力与青少年群体英雄文化传承效果间的关系,本文对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影响力和两类英雄文化传承效果进行评估,并对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量化,研究结果如图 2。其中,图 2同色系散点分别代表同一年份所有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影响力和英雄文化传承效果的平均值。图 2a为以塑造平凡英雄为主的主旋律电影传播影响力与英雄文化传承效果的关系,图 2b为以塑造革命英雄为主的主旋律电影传播影响力与英雄文化传承效果间的关系。从图 2可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从散点的重合度和传播效果来看,主旋律电影传播影响力远大于其英雄文化传承效果。从图 2可看出并未出现同色系散点的重合,可知电影传播影响力与英雄文化传承效果之间存在距离,即电影的传播效果并不完全等同于英雄文化的传承效果。不仅如此,结合二者的传承效果进行比较可知,电影的整体传播影响力远大于其英雄文化传承的影响力。
二是从散点之间的分布距离来看,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影响力与英雄文化传承效果之间并不存在十分紧密的因果性。如在平凡英雄题材的电影中,2014、2018、2019年散点距离较大,2017、2020、2023年散点距离较小;在革命英雄题材的电影中,2012、2020、2022年散点距离较大,2015、2017、2019年散点距离较小。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两类英雄文化的传承效果与主旋律电影传播影响力的数据进行双样本KS检验,发现其p值均小于0.05,说明这一数据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基于此,研究随后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方法对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影响力和其英雄文化的传承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其相关系数均基于0.0~0.5之间。这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但显著性不大,即主旋律电影传播影响力并不是决定其英雄文化传承效果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盲目提升主旋律电影传播影响力也并不一定能有效提高主旋律电影英雄文化传承效果。
一. 示范性研究:主旋律电影赋能英雄人物形象凸显但边界模糊
二. 多元性研究:主旋律电影增效英雄人物形象塑造但语境单一
三. 关联性研究:英雄文化传承与电影影响力相关但因果性弱
-
诚然,基于主旋律电影的Z世代青少年群体的英雄精神教育存在着“边界模糊、语境单一、因果性弱”等不足,但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随着我国全面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我们需要更多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的平凡英雄。鉴于此,通过主旋律电影打造Z世代青少年群体英雄精神教育名片就成为5G时代的研究热点。既然如此,究竟应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好主旋律电影所欲彰显的英雄精神教育的时代主题和精神内核呢?
-
其一,紧扣英雄精神的价值属性,滋养青少年正确的英雄观。英雄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最醒目的坐标。在赓续英雄精神时,需要基于社会整体影响力和Z世代青少年个体成长性维度将时代主题和电影内容深度融合。韩云波等提出未来的英雄研究要从“彰显英雄正气力量”“构建英雄因子体系”“讲好英雄动人故事”“赓续红色英雄传统”四个方面入手[18]。与此相呼应,在选取贴合青少年成长特性的素材进行电影创作时,可融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私奉献、坚定执着”等英雄精神元素,并将其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主要弘扬方向,借以营造浓厚英雄氛围,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从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也可应国家、市场和受众的需求,把英雄精神融入电影主旨之中,充分激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崇尚英雄的红色基因,进而通过电影传播后所引发的高度情感共鸣,淬炼Z世代青少年的道德品性,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厚植其英雄情怀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其抒写新时代英雄史诗。
其二,平衡英雄传播的情感强度,明晰英雄形象的认知边界。“塑造各种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是主旋律电影创新拓展的重要途径。”[33]紧密的剧情节奏和强烈的气氛烘托能有效引导观众对整场主旋律电影注意力的灵活分配,积极调动情绪情感,进而提升主旋律电影传播效果。但过度的情感渲染将使青少年对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形象的描述与较多情感形容词关联在一起,导致青少年无法专注于探索主旋律电影所弘扬的忠诚、执着、朴实等英雄内涵本质。因此,在塑造主旋律电影的英雄人物形象时,应以英雄人物所承载的英雄精神为传播主旨,以不同历史时期、特殊发展阶段、特定时间节点、特定人物群体等为范畴边界,摸清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时空场域,找准历史与当下感悟英雄人物形象的共情点,借助位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青少年群体心理承受力阈值区间内的剧情冲突来塑造不怕牺牲、自强不息、坚定执着、无私奉献等的英雄人物形象,明晰革命英雄和平凡英雄等英雄形象塑造的时代性、阶段性、层次性等认知边界,让英雄精神与时代同步,让英雄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进而提升英雄形象的育人性,培育Z世代青少年群体不负时代之望、无愧时代之盼的使命感。
其三,关注英雄人物生发情境,提高英雄内涵因子辨别度。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的诞生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每类英雄人物都具有其独特性和时代性,只有真正理解了英雄精神的内涵因子,才能发自内心敬仰英雄人物的崇高品格,捍卫英雄人物的荣光和正气,因此对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梳理就成了明晰英雄内涵因子的基石之一。鉴于此,在主旋律电影剧本创作或传统英雄精神教育设计上,树立英雄人物形象不应只停留于英雄人物事迹的简单讲述,还应关注英雄人物生发的特定历史情境和关键时间节点,加强对英雄人物生发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渲染和讲授,赋予英雄人物以鲜活完整的形象,帮助青少年明辨不同英雄类型的内涵及差异,使青少年以适度的情感共鸣去感悟英雄人物形象背后所隐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34]等精神要义,促使其从特定的历史语境来建构不同的英雄人物形象认知图景,提高其对英雄内涵因子的辨别度,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英雄人物形象之美,提升英雄精神教育效果,进而在英雄人物形象的持续塑造中书写新时代的英雄史诗。
-
一是全方位协同,助推思政课堂有机融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方联动,打破传统课堂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打通历史和现实、史料和理论之间的壁垒,把主旋律电影作为开展以英雄精神教育为主的精神谱系传承的第二课堂,将英雄精神教育融入日常休闲娱乐活动之中;以主旋律电影传播带来的社会热议作为社会思政大课堂,逐步打造沉浸式英雄精神教育大课堂;根据电影生命周期预设线上线下互动小活动,时刻把控英雄精神教育的发展走势,推动学校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思政大课堂,全方位协同英雄精神教育发展,赋能Z世代青少年群体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把英雄精神和英雄情怀融入Z世代青少年自身血脉。
二是精准性发掘,筑牢青少年正确的英雄观。“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质。”[35]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要筑牢青少年正确的英雄观,首要之举就是要精准发掘主旋律电影的艺术效应。要充分利用主旋律电影集视听、语言、图像、音乐于一体的艺术效应,依托微博、微信等数字化传播平台,深入挖掘英雄人物的革命事迹,真实还原英雄人物的完整面貌,在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中铭记英雄的动人故事。其次,精准挖掘主旋律电影的潜在价值。可借助VR技术与英雄人物进行跨时空互动,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多轮对话方式补充获取主旋律电影未彰显传播的英雄信息,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对英雄人物生成的特定历史情境进行演绎,多形式多渠道强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资源开发利用,以帮助青少年自主思考、深度理解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厚植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其争做斩关夺隘、建功立业的新时代英雄。
三是潜移化再现,构建青少年特色的英雄观话语体系。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作为一种以展现中国文化魅力与红色精神为中心,兼具一定潜移默化性的非正式教育活动,主旋律电影不仅是开展思政教育、弘扬英雄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构建青少年特色英雄观话语体系的关键媒介。鉴于此,可基于主旋律电影的“可逆生产”[36]特点,充分借助红色资源来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诠释程度。如将根据政治历史事件选取的完整合理的电影资料,改编为青少年群体流行的短视频等媒介形式,确保英雄精神教育活动借助这些新的技术形式重构再现,以贴近青少年用语特点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建构自己的英雄话语体系,最终通过Z世代青少年特色的英雄话语体系来再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英雄精神。还可依托抖音、B站、知乎等平台,在青少年朋辈交互中主动讲好主旋律电影所推崇的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进而在青少年特色英雄观话语体系的不断践履中夯实英雄精神教育的实践根基,借以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伦理根基,助推英雄精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一是以适度性重复提升英雄文化传播效果。重复是形成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同理,适度的重复和再现也是使媒介记忆活跃的一种方式[37]。基于此,在主旋律电影的宣发工作中,可通过预先发布电影中英雄文化有关的博文来进行传播造势,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主旋律电影英雄文化的讨论之中,进而厚植英雄文化的实践根基,弘扬英雄正气,崇尚英雄精神,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普及程度。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导青少年在微博平台上分享对红色文化的自我感悟及他我随机评论等方式,引领Z世代青少年群体不断厚积其对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的感悟体验,并努力把这种感悟体验内化为青少年的评价箴言,进而涵养青少年崇尚英雄的社会意识,并在主旋律电影所欲突显的英雄精神教育主题帧幅的创造性重复中,建构根植于青少年群体心坎上的英雄文化认知。
二是以超语境实践丰富英雄文化传播渠道。在主旋律电影的宣发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综合使用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资源来丰富主旋律电影所承载的英雄文化的表述形式,使英雄故事在多个语境中反复被提及,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工作大众化,让Z世代青少年真切感受不同时代英烈用热血和青春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前程的使命担当,帮助其在弘扬英雄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实现对英雄精神的深刻感悟,增强其针对主旋律电影英雄文化的联想力,促使其探索出更多更加丰富的能不断增强主旋律电影英雄精神教育影响力的传播渠道,进而助推其掷地有声地回击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虚无历史、侮辱英雄的荒唐做法。除此之外,鉴于网络流行语已成为青少年身体语言中的重要种类[38]之事实,从其语言特征结构(即不同语言、符号的组合)来看,网络流行语也属于多模态资源所构成的超语境实践类型中的一种形态。也就是说,在英雄主义文化传播中,加强超语境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提升主旋律电影英雄文化传播影响力、加深青少年群体对主旋律电影所弘扬的英雄文化再认知的积极方式。
三是以裂变式传播增强英雄文化的影响力。在各类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中,“‘裂变式’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39]。拓展到广播影视行业,裂变式传播方式仍然是扩大英雄文化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为达到裂变式传播的效果,电影宣传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来设计多样化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英雄精神滋养。如积极探索英雄精神与青少年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契合性,提供一些与英雄文化相关的谈资作为裂变式传播方式的生长基点,积极营造弘扬英雄正气的生活场域。如影响力较大的主旋律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可通过提供还原历史场景的拍摄现场花絮来向观众分享战争环境的恶劣和战争条件的艰辛,给广大观众创造丰富多彩的可供日常畅谈的话题,无形中将英雄精神融入青少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自由表达,促使微博用户迅速进行信息分享,进而达到裂变式的传播效果,最终使青少年在英雄文化的浸润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自觉成长为英雄精神的捍卫者和弘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