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一株聚乙烯降解菌的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上一篇

下一篇

赵长乐, 林欣, 徐耀波, 等. 一株聚乙烯降解菌的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4): 119-125. doi: 10.13718/j.cnki.xdzk.2023.04.012
引用本文: 赵长乐, 林欣, 徐耀波, 等. 一株聚乙烯降解菌的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4): 119-125. doi: 10.13718/j.cnki.xdzk.2023.04.012
ZHAO Changle, LIN Xin, XU Yaobo,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Polyethylene-degrading Strain and Optimization of Its Fermentation Condition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5(4): 119-125. doi: 10.13718/j.cnki.xdzk.2023.04.012
Citation: ZHAO Changle, LIN Xin, XU Yaobo,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Polyethylene-degrading Strain and Optimization of Its Fermentation Condition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5(4): 119-125. doi: 10.13718/j.cnki.xdzk.2023.04.012

一株聚乙烯降解菌的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2776);西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11063506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长乐,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鱼类干细胞与生殖发育相关研究 .

    通讯作者: 魏静,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Q785;S965

Identification of a Polyethylene-degrading Strain and Optimization of Its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 摘要: 聚乙烯(polyethylene,PE)制品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通用塑料,由此造成的“白色污染”成为了世界性难题. 以PE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从长期覆盖塑料薄膜的土壤中富集、筛选,获得1株PE降解菌,命名为SW2. 其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湿润、光滑,革兰氏染色阴性,球状或球杆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与不动杆菌属菌株SY23一致性达99%;接触酶阳性,氧化酶与还原硝酸盐阴性,从而初步鉴定SW2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 在含2% PE的无机盐培养基中,SW2在24 h可见明显生长,72 h其生长速率达到峰值,而在不含PE的无机盐培养基中未见生长. 将SW2接种到含PE制品(农用地膜和保鲜膜)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第30 d,光镜下可观察到农用地膜、保鲜膜出现明显破损,而未接种菌的对照组膜表面完好无损. 结果表明:SW2可有效利用PE,并能降解PE制品. 在不同温度、pH及PE浓度条件下检测SW2的生物生长量,发现其最适生长条件为30 ℃,pH值为7.0,20% PE. 研究丰富了PE降解菌的菌种资源,为生物降解PE制品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加载中
  • 图 1  菌株SW2菌落形态观察

    图 2  菌株SW2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

    图 3  分离菌株SW2对PE制品的生物降解

    图 4  SW2在不同发酵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表 1  菌株SW2的生理生化鉴定实验结果

    指标项目 SW2 Acinetobacter sp.
    接触酶 + +
    氧化酶 - -
    还原硝酸盐 - -
    注:+为阳性,-为阴性.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菌株SW2在不同培养时间下的OD600

    培养时间/h 对照组 实验组
    0 0.044±0.000a 0.046±0.001a
    24 0.047±0.002a 0.079±0.004b
    48 0.048±0.002a 0.093±0.002c
    72 0.049±0.002a 0.120±0.008d
    96 0.049±0.001a 0.123±0.006d
    120 0.046±0.001a 0.120±0.002d
    注:表中数据为x±sn=3;小写字母不同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下载: 导出CSV
  • [1] 梁兴泉, 王继虎. 堆肥环境下聚乙烯生物降解特性研究[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8(1): 69-70, 76. doi: 10.3969/j.issn.1001-7445.2003.01.017
    [2] 任慧勇. 我国聚乙烯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J]. 化工新型材料, 2020, 48(7): 47-5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GXC202007012.htm
    [3] 韩秋霞, 王庆昭, 张萌. 改性PE膜的生物可降解性研究[J]. 塑料工业, 2009, 37(10): 48-51. doi: 10.3321/j.issn:1005-5770.2009.10.014
    [4] 刘宇飞, 徐耀波, 袁泽, 等. 土壤中聚乙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J]. 微生物学报, 2020, 60(12): 2836-284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XB202012016.htm
    [5] 钟越, 李雨竹, 张榕麟, 等. 一株聚乙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7, 26(4): 681-68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RYJ201704020.htm
    [6] SUDHAKAR M, DOBLE M, MURTHY P S, et al. Marine Microbe-Mediated Biodegradation of Low-and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s[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08, 61(3): 203-213.
    [7] MATHUR G, MATHUR A, PRASAD R. Coloniz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hermally Oxidized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by Aspergillus Niger(ITCC No. 6052)Isolated from Plastic Waste Dumpsite[J]. Bioremediation Journal, 2011, 15(2): 69-76.
    [8] YIN C F, XU Y, ZHOU N Y. Bio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 Mulching Films by a Co-Culture of Acinetobacter sp. Strain NyZ450 and Bacillus sp. Strain NyZ451 Isolated from Tenebrio Molitor Larvae[J].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20, 155: 105089.
    [9] BALASUBRAMANIAN V, NATARAJAN K, HEMAMBIKA B, et al. 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HDPE)-Degrading Potential Bacteria from Marine Ecosystem of Gulf of Mannar, India[J].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0, 51(2): 205-211.
    [10] 王鱼名, 李强文, 罗涛, 等. 昆虫体内聚乙烯降解研究简介[J]. 云南化工, 2021, 48(2): 6-7, 1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NHG202102003.htm
    [11] 罗贝旭. 聚乙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和降解特性的研究[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3.
    [12] 布坎南R E, 吉本斯N E. 伯杰细菌鉴定手册[M].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翻译组, 译. 8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13] 东秀珠, 蔡妙英. 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4] 杨劼, 宋东辉. 一株不动杆菌降解石油烃的特性及关键烷烃降解基因分析[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 47(10): 3237-325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WT202010018.htm
    [15] 李敏, 屈欢, 刘建利, 等. 不动杆菌K7对酚酸类化合物的降解效能[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2(4): 689-69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NY201904013.htm
    [16] 陈春琳, 张莉, 龙娜娜, 等. 鲁氏不动杆菌降解高效氯氰菊酯条件的响应面优化[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0, 15(5): 557-562.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YU202005003.htm
  • 加载中
图( 4)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60
  • HTML全文浏览数:  1160
  • PDF下载数:  31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7-18
  • 刊出日期:  2023-04-20

一株聚乙烯降解菌的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通讯作者: 魏静,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简介: 赵长乐,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鱼类干细胞与生殖发育相关研究
  • 西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2776);西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110635067)

摘要: 聚乙烯(polyethylene,PE)制品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通用塑料,由此造成的“白色污染”成为了世界性难题. 以PE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从长期覆盖塑料薄膜的土壤中富集、筛选,获得1株PE降解菌,命名为SW2. 其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湿润、光滑,革兰氏染色阴性,球状或球杆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其与不动杆菌属菌株SY23一致性达99%;接触酶阳性,氧化酶与还原硝酸盐阴性,从而初步鉴定SW2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 在含2% PE的无机盐培养基中,SW2在24 h可见明显生长,72 h其生长速率达到峰值,而在不含PE的无机盐培养基中未见生长. 将SW2接种到含PE制品(农用地膜和保鲜膜)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第30 d,光镜下可观察到农用地膜、保鲜膜出现明显破损,而未接种菌的对照组膜表面完好无损. 结果表明:SW2可有效利用PE,并能降解PE制品. 在不同温度、pH及PE浓度条件下检测SW2的生物生长量,发现其最适生长条件为30 ℃,pH值为7.0,20% PE. 研究丰富了PE降解菌的菌种资源,为生物降解PE制品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English Abstract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 聚乙烯(polyethylene,PE)由乙烯单体经加聚反应而成,其制品包括塑料薄膜(如农用地膜、保鲜膜)、食品袋、垃圾袋、药品包装瓶、牛奶瓶、电线电缆绝缘材料等,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通用塑料[1].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PE消费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生产PE制品达到了19亿t[2]. PE制品具有疏水性高、表面能低等特性,极难被降解,由此造成的“白色污染”成为了世界性难题[1-3]. 传统处理方式如焚烧、填埋,可造成二次污染,并挤占生物利用空间,因此,生态友好的微生物降解策略备受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相继从农田、海洋、垃圾堆置点、昆虫肠道等分离并鉴定出了PE降解菌,这些研究为PE制品的生物降解研究奠定了基础[4-11]. 本研究采用以PE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成功从被农用地膜覆盖的公园土壤中筛选获得了1株PE降解菌,初步鉴定其为不动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

  • 土壤样品:重庆马鞍溪湿地公园长期覆盖有塑料垃圾的土壤(106.415E,29.826N). PE:平均分子质量为4 000的分析纯PE粉末,美国西格玛奥德里奇公司;农用地膜,淼森塑业有限公司;保鲜膜,四川鸿昌塑胶工业有限公司;无机盐培养基与LB培养基,配方见参考文献[4].

  • 称取8 g土壤样本,与100 mL无菌水混匀,取200 μL土壤混合液分别接种到含0%,2% PE的100 mL无机盐培养基中,于30 ℃,150 r/min培养7 d后,取200 μL富集液于新鲜培养基中进行富集,重复4次以上,最后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纯化培养,保存菌种.

  • 按常规方法对分离菌进行菌落观察、革兰氏染色观察、扫描电镜(EVO LS10,Zeiss)观察,同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和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具体参见文献[4]. 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序列为27 F 5′-AGAGTTTGATCCTGGCTCAG-3′和1 492 R 5′-TACGGCTACCTTGTTACGACTT-3′. PCR反应条件为95 ℃ 5 min;95 ℃ 30 s,55 ℃ 30 s,72 ℃ 100 s,35个循环;72 ℃ 10 min. PCR产物经纯化、回收、亚克隆、测序,样品序列在NCBI(https://www.ncbi.nlm.nih.gov/Blast.cgi)中进行比对,并用MEGA7.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 将200 μL分离菌菌悬液分别接种到含0%,2% PE的100 mL无机盐培养基中,30 ℃,150 r/min培养,在第0,24,48,72,96,120 h分别取样1 mL,定性滤纸过滤去除PE颗粒,滤液测定吸光度OD600,以检测分离菌在不同时间点的生长情况.

  • 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加入不同PE制品(农用地膜、PE保鲜膜),以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将分离菌菌悬液接种到培养基中,30 ℃,150 r/min培养,于不同时间点显微观察PE制品的降解情况,同时以不接种菌的PE制品为对照,具体方法参照文献[4].

  • 将200 μL SW2菌液接种到含2% PE的100 mL无机盐培养基中(pH值为6.0),分别在25,30,35,40 ℃的条件下150 r/min培养,于0,72,96 h测定培养液OD600,每组重复3次.

  • 将200 μL SW2菌液接种到不同pH值(4.0,5.0,6.0,7.0,8.0)的含2% PE的100 mL无机盐培养基中,30 ℃,150 r/min培养,在0,72,96 h时测定培养液OD600,每组重复3次.

  • 将200 μL SW2菌液接种到含不同浓度PE(0%,8%,12%,16%,20%,30%,40%)的100 mL无机盐培养基中,30 ℃,150 r/min培养,在0,72,96 h时测定培养液OD600,每组重复3次.

  • 采用SPSS 22.0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将土壤稀释液接种到含PE的无机盐培养基中进行富集与培养,重复3次后,含PE的无机盐培养基逐渐变得浑浊,而不含PE的无机盐培养基未见变化,进一步经平板分离、纯化,最终获得1菌株,命名为SW2.

  • 将分离纯化的SW2菌株接种到LB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其菌落呈乳白色、圆形、边缘整齐、微隆起、表面湿润、光滑(图 1a);革兰氏染色阴性(图 1b);扫描电镜成像结果显示,SW2呈球状或球杆状,大小为(0.2~1)μm×(0.4~2)μm(图 1c).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SW2与不动杆菌属菌株SY23一致性高达99%.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以诺卡氏属菌株(Nocardia yamanashiensis)为外类群,SW2与不动杆菌属多个菌株聚在一起,其中与不动杆菌属菌株SY23进化距离最近(图 2). 由此,我们初步鉴定SW2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

    接触酶、氧化酶与还原硝酸盐的特性为不动杆菌属的关键生理生化指标[12-13]. 生理生化实验结果显示,SW2为接触酶阳性,氧化酶与还原硝酸盐阴性(表 1),这与不动杆菌属的特征一致,进一步证实SW2为不动杆菌属菌株.

  • 在含2% PE的无机盐培养基中,SW2的OD600值在第24 h显著高于0 h(p<0.05),表明已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到第72 h达到稳定期(p<0.05),而在不含PE的无机盐培养基中未见OD600值发生明显变化(p>0.05)(表 2),表明SW2的生长依赖于PE.

  • 将SW2接种到以农用地膜或保鲜膜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于30 ℃,150 r/min的摇床中振荡培养. 培养30 d后,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膜表面完整(图 3a3c),而SW2组可见大量菌嵌入膜内或附着于膜表面生长,并且农用地膜和保鲜膜出现明显破损(图 3b3d). 结果表明,SW2可有效降解PE制品.

  • 在不同发酵条件下,测定SW2在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液的OD600值,以优化其发酵条件. 在不同培养温度(25,30,35,40 ℃)条件下,分离菌在30 ℃时生长最佳,在40 ℃几乎不能生长(图 4a). 在不同pH值条件下,SW2在pH值为7.0时生长最佳,其他依次为8.0>6.0>5.0(图 4b). 在无PE的无机盐培养基中,SW2不能生长,随着PE浓度的增加,菌体浓度增加,在96 h时,PE浓度为20%的菌生长速率达到稳定,同时与PE浓度为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浓度为40%时,生长速率开始降低(p<0.05)(图 4c). 综上,SW2最适发酵条件:30 ℃,pH值为7.0,20% PE.

  • 本研究采用以PE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从长期覆盖塑料薄膜的土壤中分离获得了1株PE降解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观察、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分析、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初步鉴定分离菌株SW2为不动杆菌. 进一步研究表明,SW2可有效降解PE制品,并且对其最适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 不动杆菌属分布广泛,已有研究表明,该属菌株能够降解多种环境污染物,如石油烃、酚酸类化合物、氯氰菊酯等[14-16]. 本研究我们成功分离获得了1株降解PE的不动杆菌属菌株SW2,不仅丰富了PE降解菌的菌种资源,而且为进一步研究其PE降解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课题组前期还从覆盖塑料薄膜的土壤中成功分离获得1株降解PE的诺卡氏菌(Nocardia sp.)SW1[4]. 该菌对PE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并且在PE浓度为2%时生长最快[4]. 本研究中,SW2生长同样有PE浓度依赖,但其最适PE达到了20%(图 4c),同时菌液OD600值明显高于SW1,提示SW2可更有效地利用PE. 在对PE制品降解效能研究中,SW1在培养的第60 d光镜观察可见膜明显破损,出现空洞[4];钟越等[5]报道从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降解PE的放线菌属菌株,该菌在培养的第60 d,扫描电镜观察可发现膜片表面出现孔洞;在本研究中,SW2在第30 d光镜下即可观察到农用地膜、保鲜膜出现明显破损(图 3),提示SW2可能具有更高效的PE制品降解效能.

    在无机盐培养基中,PE颗粒悬于培养基的表面,一定程度影响了培养液OD600的测定,因此我们采用了直接定性滤纸过滤法,以滤除培养液中的PE颗粒,然后测定滤液的OD值. 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我们通过提取已知浓度倍比稀释的培养液菌株基因组,测定吸光值OD260以检测其核酸量. 结果表明,一方面,核酸量与菌液浓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值达到了0.99;另一方面,直接滤纸过滤法与菌液浓度相关系数R值略低于核酸量测定法,但其与菌液浓度同样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其R值达到了0.90. 因此,直接滤纸过滤法可用于PE降解菌在不同发酵条件下生物生长量的快速检测. 此外,SW2降解PE的关键酶如何? 影响因素有哪些? 其降解机制如何? 这些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