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基于空间规划的儿童友好社区场景营造——以重庆儿童友好社区为例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圆圆, 王波. 基于空间规划的儿童友好社区场景营造——以重庆儿童友好社区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11): 175-188.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11.014
引用本文: 李圆圆, 王波. 基于空间规划的儿童友好社区场景营造——以重庆儿童友好社区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11): 175-188.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11.014
LI Yuanyuan, WANG Bo. Creating Child Friendly Community Scenes Based on Spatial Planning-Taking the Child Friendly Communities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4, 46(11): 175-188.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11.014
Citation: LI Yuanyuan, WANG Bo. Creating Child Friendly Community Scenes Based on Spatial Planning-Taking the Child Friendly Communities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4, 46(11): 175-188.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11.014

基于空间规划的儿童友好社区场景营造——以重庆儿童友好社区为例

  •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2203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XDJK2020C063);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项项目(CG2022Y091301C); 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20231063503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圆圆, 园林工程师, 主要从事儿童友好城市、社区营造、自然环境教育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TU986.5+6

Creating Child Friendly Community Scenes Based on Spatial Planning-Taking the Child Friendly Communities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 摘要:

    重庆市在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的起步阶段, 面临儿童友好理念公众认知不足、儿童福祉资源现状不清、创建路径不明等问题. 研究团队以规划指引编制、试点实践先行的策略, 首先分析城市尺度下的儿童福祉空间资源配置, 再深度调研代表性城区的社区儿童友好度, 基于88个街镇社区的“服务、活动、出行”三大类空间要素, 从“适配、安全、可达、舒适、趣味、参与、支持”7个方面进行“基础、完善、提升”3个等级的分类评估, 分析其优势与不足. 基于此, 选取代表性社区为实践对象, 进行儿童发展层面、空间物理层面、社区人文层面的规划, 展开利于平等、成长、治理的场景营造. 期间发挥社区规划师的作用, 采用公众参与的方法, 链接多方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 引导儿童及亲子家庭共同参与. 通过调研、讨论、规划、设计、建造、运维的全过程, 完善儿童友好空间设施配置, 激活社区的儿童友好度. 通过3年儿童友好社区的持续实践, 探索“机制创新、空间提质、场景增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致力于营造共同参与的平等场景、游戏交往的成长场景和持续运维的治理场景. 提出开展专业培训、编制创建指南、加强评估监测、建立数字化共治平台等建议, 形成从空间到营造的参与闭环体系, 促进共建共享、互助共生.

  • 加载中
  • 图 1  重庆市中心城区不同空间的儿均用地面积差比分析图

    图 2  北碚区儿童人口分布图

    图 3  北碚区各街镇儿童数量统计图

    图 4  儿童之家用房情况与面积统计图

    图 5  儿童之家儿均面积统计图

    图 6  社区儿童友好度评价总体分析图

    图 7  代表性街道各社区的儿童友好性评价图(以北温泉街道为例)

    图 8  社区儿童友好生活圈地图

    图 9  小游园改造前后对比

    图 10  书香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过程

    图 11  学苑小区迷你花园

    图 12  改造后的社区趣味通学路

    图 13  儿童参与斑竹村小游园改造全过程

    图 14  从空间规划到场景营造的创建模式图

    表 1  中心城区儿童生活空间供给配比分析表

    中心城区 0~14岁儿童
    人口占比/%
    优势型空间 欠缺型空间 低于平均值的空间
    渝中区 10.86 公园类 教育类 公园、儿童福利类
    大渡口区 14.76 文化、体育类 公园、教育、儿童福利、医疗卫生类
    江北区 12.86 体育、儿童福利类 医疗卫生、文化类
    沙坪坝区 13.61 公园、教育、体育、文化、儿童福利类
    九龙坡区 14.72 儿童福利、文化、医疗卫生类
    南岸区 13.98 公园、医疗卫生、儿童福利类 文化类
    北碚区 11.21 教育、医疗卫生类 儿童福利、文化、医疗卫生类
    渝北区 14.96 公园类、文化类 儿童福利、医疗卫生类
    巴南区 13.51 公园、文化、医疗卫生类
    注:基础数据来源为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社区儿童福祉空间要素构建表

    社区空间类型 空间名称
    服务类 教育类 幼儿园、小学、中学、科普基地(含具有科普功能的空间).
    福利类 儿童之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社区微型少年宫、儿童议事厅、婴幼儿照顾服务机构、家庭育儿服务中心等.
    文博类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室/代际学习中心/老年大学、社区书屋、博物馆、图书馆、书店等.
    医疗卫生类 卫生服务站、诊所等
    生活类 社区食堂、便民超市、再生资源回收站、生活垃圾收集点、儿童卫生间、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等.
    活动类 休闲娱乐类 室内儿童主题乐园、室内儿童活动场馆、儿童户外游戏区、社区公园、社区小游园、社区农园或菜地、滨水带等.
    历史文化类 历史文化街区
    出行类 点状空间 公共交通站点、过街路口(斑马线)、停车场.
    线状空间 步行道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社区儿童友好度评价内容汇总表

    评估 内容
    基础项 适配性 面积或数量与实际使用人数的关系,座位、垃圾桶、卫生间等的配备情况.
    安全性 路面防滑、设施安装安全、维护安全、照明安全、护栏安全、监控设施安全、过街安全等.
    可达性 主要居民点到相应空间的距离、公共交通便利性、相应空间停车便利等.
    完善项 趣味性 有适宜不同年龄儿童的活动空间、促进儿童交往的空间、科普文化和在本地文化宣传的设施或空间等.
    舒适性 尺度合理性、路面平整度、无障碍设施、清洁度、安静度、座位的材质舒适性、夏季遮阴度与冬季采光度等.
    提升项 参与性 儿童及亲子家庭参与社区规划、设计、建造、维护、相关活动等.
    支持性 相关部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相应政策、财力、技术、人力支持等.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代表性街道的社区评价结果汇总表*

    优势空间 劣势空间
    基础项 幼儿园●○、中小学、儿童之家●○、便民超市、再生资源回收站/生活垃圾收集点、卫生服务站/诊所 婴幼儿照顾服务机构●○、社区微型少年宫●○、儿童议事厅●○、历史文化街区●○、滨水带●○、社区农园或菜地、科普基地、社区食堂、停车场、室内儿童主题乐园/室内儿童活动场馆、儿童卫生间/第三卫生间、母婴室、社区食堂、过街路口
    完善项 幼儿园●○、中小学、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户外游戏区、儿童之家●○、儿童户外游戏区、公共交通站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室/代际学习中心/老年大学、过街路口、卫生服务站/诊所 婴幼儿照顾服务机构●○、历史文化街区●○、滨水带●○、社区食堂●○、社区农园或菜地、便民超市
    提升项 幼儿园●○、中小学、儿童之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室/代际学习中心/老年大学●○、儿童户外游戏区 婴幼儿照顾服务机构●○、历史文化街区●○、滨水带●○、社区食堂●○、过街路口、公共交通站点、社区微型少年宫、儿童议事厅●○、社区农园或菜地、科普基地
    注:●代表北温泉街道,○代表蔡家岗街道. 优势空间获评4~5分比例80%及以上,劣势空间获评0~1分比例80%及以上.
    下载: 导出CSV
  •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EB/OL]. (2022-12-02)[2024-01-10]. 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gzdt/202211/20221130_769184.html.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就《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公开征求意见[EB/OL]. (2022-06-02)[2024-06-10]. 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gzdt/202206/20220602_766469.html.
    [3] 深圳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深圳市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指引(试行)[EB/OL]. (2018-04-25)[2024-01-10]. http://www.szfegw.cn/attachment/0/6/6188/101376.pdf.
    [4]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 广东省妇儿工委办公室, 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等. 关于印发《广东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23-03-11)[2024-01-10]. http://drc.gd.gov.cn/ndjh/content/post_4129997.html.
    [5]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儿童友好城市怎么建?北京出台《实施方案》[EB/OL]. (2023-06-10)[2024-06-10]. https://fgw.beijing.gov.cn/gzdt/fzbjgzh/202306/t20230602_3119939.html.
    [6]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 我市制定《2022年杭州儿童友好10条》[EB/OL]. (2022-05-17)[2024-06-10]. https://www.hangzhou.gov.cn/art/2022/5/17/art_812262_59057483.html.
    [7] 沈瑶, 张丁雪花, 李思, 等. 城市更新视角下儿童放学路径空间研究——以长沙中心城区案例为基础[J]. 建筑学报, 2015(9): 94-99.
    [8] 王霞, 胡心然, 乔雪. 基于游戏价值的中国城市公园儿童户外游戏空间评价研究[J]. 风景园林, 2022, 29(2): 78-83.
    [9] 孟雪, 李玲玲, 付本臣. 国外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实践经验及启示[J]. 城市问题, 2020(3): 95-103.
    [10] 杨浚. 北京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规划探索与实践[J]. 北京规划建设, 2020(3): 34-37.
    [11] 付冬楠. 构建服务儿童成长空间友好的新标准体系[J]. 中华建设, 2021(11): 22-25.
    [12] 沈瑶, 刘晓艳, 刘赛. 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理论的公共空间规划策略——以长沙与岳阳的民意调查与案例研究为例[J]. 城市规划, 2018, 42(11): 79-86, 96.
    [13] 刘悦来, 王嘉颖, 谢宛芸, 等. 儿童参与式社区规划路径及策略框架探索以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为例[J]. 时代建筑, 2023(4): 69-75.
    [14] 袁校卫, 江孟欢. 场域理论视角下儿童友好社区营造的实践模式及其路径——基于J社区儿童服务项目的案例剖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 23(4): 15-24.
    [15] 沈瑶, 刘晓艳, 云华杰, 等. 走向儿童友好的住区空间——中国城市化语境下儿童友好社区空间设计理论解析[J]. 城市建筑, 2018, 15(34): 40-43.
    [16] 胡益敏, 张利洪, 吴若蓝. 关于优化我国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思考——基于儿童友好社区视角[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3, 36(4): 36-41.
    [17] 严祥瑛. 从权利保护到儿童友好: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社区儿童服务机制的逻辑演变[J]. 当代青年研究, 2023(6): 11-23.
    [18] 苏媛媛, 常洪峻, 钱润, 等. 城市回迁社区儿童户外体力活动行为偏好研究——以合肥市绿怡居小区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12): 178-192. doi: 10.13718/j.cnki.xdzk.2023.12.018
    [19] 袁芮, 朱莲, 焦思梦.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中的儿童权利保障——基于Z社区的个案研究[J]. 少年儿童研究, 2023(6): 53-59, 71.
    [20] 林小力. 地方政府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注意力配置——基于16个省域政策文本的Nvivo分析[J]. 少年儿童研究, 2023(6): 21-32.
    [21] 李圆圆, 吴珺珺. 通过幼儿步行巴士提高社区儿童友好度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9): 171-180.
    [22] 卢勇珍, 刘拥春, 李天乐, 等. 基于SEM的海口市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影响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11): 22-30. doi: 10.13718/j.cnki.xdzk.2023.11.003
    [23] 赵欣. 福利共享视角下国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政策推进体系和实施路径研究的知识谱系[J]. 经济研究导刊, 2022(35): 56-59.
  • 加载中
图( 14) 表( 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619
  • HTML全文浏览数:  6619
  • PDF下载数:  19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3-13
  • 刊出日期:  2024-11-20

基于空间规划的儿童友好社区场景营造——以重庆儿童友好社区为例

    作者简介: 李圆圆, 园林工程师, 主要从事儿童友好城市、社区营造、自然环境教育研究
  • 西南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 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2203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XDJK2020C063);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项项目(CG2022Y091301C); 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202310635033)

摘要: 

重庆市在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的起步阶段, 面临儿童友好理念公众认知不足、儿童福祉资源现状不清、创建路径不明等问题. 研究团队以规划指引编制、试点实践先行的策略, 首先分析城市尺度下的儿童福祉空间资源配置, 再深度调研代表性城区的社区儿童友好度, 基于88个街镇社区的“服务、活动、出行”三大类空间要素, 从“适配、安全、可达、舒适、趣味、参与、支持”7个方面进行“基础、完善、提升”3个等级的分类评估, 分析其优势与不足. 基于此, 选取代表性社区为实践对象, 进行儿童发展层面、空间物理层面、社区人文层面的规划, 展开利于平等、成长、治理的场景营造. 期间发挥社区规划师的作用, 采用公众参与的方法, 链接多方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 引导儿童及亲子家庭共同参与. 通过调研、讨论、规划、设计、建造、运维的全过程, 完善儿童友好空间设施配置, 激活社区的儿童友好度. 通过3年儿童友好社区的持续实践, 探索“机制创新、空间提质、场景增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致力于营造共同参与的平等场景、游戏交往的成长场景和持续运维的治理场景. 提出开展专业培训、编制创建指南、加强评估监测、建立数字化共治平台等建议, 形成从空间到营造的参与闭环体系, 促进共建共享、互助共生.

English Abstract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全球科技领域知名观察家罗伯特·斯考博指出:“未来25年,就是场景的时代”. 儿童成长空间的发展史也是儿童友好社区场景的构造史,儿童的成长记忆将由社区儿童友好场景搭建. 孩子长大后将怎样面对世界、认知世界、改变世界,在于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

    目前,城市的高速发展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变化而暂时按下了缓行键,面临城市更新、人口老龄化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悄然变革. 老旧小区改造、口袋公园建设为儿童的生活空间注入了更多关怀;城市公园的共享开放制度、社区共建共享的治理策略在满足一老一小的需求下,营造公众参与路径下的美好生活场景. 国家对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的相关倡议[1-2],结合“二孩” “三孩”政策的相继出台,让儿童及亲子家庭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受益者.

  • 我国一些城市经过5~6年的试点创建,在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3-4]. 长沙以儿童友好通学路径为特色,已建成438个15 min社区生活圈;深圳注重空间建设,已建成713个妇女儿童之家;广州以“12+1”的儿童公园体系引领,完善了以岭南园林为特色的儿童户外游憩空间;成都以制度先行,在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一批儿童友好空间. 全国其他城市也在逐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的建设,并相继发布地方性的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导则、指引、指南等规范性文件[5-6]. 系列政策对于机制建立和空间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并涉及社区、公园、学校、医院、单位、商业等多面空间类型.

  • 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的研究在近年迅速增多,以“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社区”“儿童友好”为关键词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资源数据系统3个中文数据库中搜索显示,相关研究自2016年起快速增长,50%以上聚焦在建筑科学与工程领域. 研究者通过案例分析[7-8]、实践探索[9-10]、评估体系[11-12]等方面研究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路径,研究强调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空间要素类型的完整性、基于民意调查和现状调研的必要性[13],以及精细化对标建设内容的评价指标建立,总结儿童参与为主体的友好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14-15];从儿童发展的层面出发,教育、经济、体育、医疗健康等广泛领域的研究指出[16-18],应最大化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改善社区儿童福祉资源的权属管理,完善资源配置;在社会学为主的领域,通过权利保护、运营服务[19-20]等方面研究儿童友好空间的管理体系,依托儿童友好公共空间为载体,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鼓励和引导儿童参与相关社会事务[21],在物理感知和实践的基础上借助心理认知的中介作用,提高公众参与度[22],从社会治理的人文层面实现儿童权利的重要保障.

    总体而言,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的发展迅速,但政策导向下的创建实践[23]和需求型工具的使用层面相对薄弱,建设要素以满足儿童物质空间为主. 为保障儿童基本权利,有待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从单一层面的物理空间建设转变为多元复合的情感空间营造,促进场景营造途径下的空间规划才是儿童友好生活画像的重要体现.

  • 儿童的生活空间配给和品质是城市发展与包容的重要体现.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重庆市儿童人口占比15.9%,远高于其他直辖市和大型城市. 中心城区0~14岁儿童人口超过141万人,但各主城区儿童比例不均衡,渝北区比大渡口区高出5.3倍. 根据重庆中心城区各类儿童公共服务设施的面积,计算各区儿童人均相关空间的用地面积(图 1),福利、文化、教育设施类空间的儿均用地面积差比突出,公园、医疗卫生设施类空间的儿均用地面积差比较小,公园的供给配比普遍不足(表 1). 以重庆市首个儿童友好城区渝中区为例,根据儿均面积数据显示渝中区的公园充足,但其公园总面积远低于中心城区平均值,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庆,对于到访亲子家庭的承载力明显不足. 可见重庆中心城区儿童生活空间规模和类型分布差异大,空间类型的完善度不足,公园、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的配置不足,缺乏儿童友好专项的空间规划.

  • 社区空间是保障儿童权利的核心,社区生活圈构建了“家—校—社”联动的儿童生活图谱,形成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针对15 min社区生活圈中的儿童生活空间,笔者团队得到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北碚区教育委员会协助开展了广谱性的调查,共收集到3 618份有效问卷. 受访家长中64.0%为80后;家庭孩子数量以独子(55.6%)和二胎(40.6%)居多,孩子就学龄段来说,以幼儿园(46.5%)和小学(55.6%)为主;高达75.0%的家长将“居住区环境”列为儿童友好社区应重点建设的对象之首;47.7%的家长完全不了解“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及《儿童权利公约》. 可见,家长们对孩子成长环境的改善非常重视,但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的相关理念宣传还比较滞后.

    社区服务空间是行使儿童权利的底线保障,需承载高品质、专业化的综合性服务功能. 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儿童之家”已建成1.1万个,但受访人群中仅10.2%的家长经常带孩子前往,儿童之家的就近性、可达性和宣传性需大力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需提升,仅22%受访者选择就近的社区医疗机构;家长们对社区文博空间(60.0%)、特长培训服务(71.0%)、课后和寒暑假托管服务(40.0%~48.0%)有极大需求;托育设施覆盖率仅37.0%,以0~3岁亲子家庭为主的群体急需增加托育服务和母婴室.

    社区活动空间为儿童发展提供特殊的专享型支持,促进儿童身心成长需求下的游戏交往. 儿童专用活动场所和设施不足(59.0%)为社区活动空间的普遍问题;安全性提升(74.0%)、分龄性设计(65.0%)是对活动空间的基本需求;家长们希望增加儿童交往空间(87.0%)和亲子共享空间(49.0%).

    社区出行空间是连接服务空间和活动空间的重要纽带,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可提升儿童的体能水平、空间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在社区生活圈内的步行需求显著,儿童全程步行上下学(51.9%)和通学时长在15 min内(57.4%)的占比较高,但仅41.4%的小学生独立上学;家长们认为步行系统不连续不安全(69.6%)、道路未合理分级管理(69.0%)是限制儿童独立出行最关键的因素. 此外,通学路径无儿童紧急求助设施、校门口集散休息空间不足、私家车和校车上下车空间不足、公交车站拥挤、步行道宽度不足、无障碍设施缺失等问题亟待改善.

    社区儿童活动是依托各类儿童福祉空间,保障儿童行使自身权利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主要途径. 妇女儿童干部直接负责社区儿童活动的组织或招募,针对重庆市主城区各层级妇女儿童干部的196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缺乏运营机构或自治团体(38.0%)是开展社区儿童友好活动的最大困难,还存在高年级儿童参与活动不积极(30.6%)、家长课堂缺失(15.7%)等问题. 此外,公共资源不足、活动服务质量不高、儿童流动性大也是造成社区活动开展受阻的原因.

  • 为探究社区尺度下的儿童生活空间现状,通过社区规划师试点先行的方式,选取重庆市主城区之一的北碚区进一步研究. 北碚区辖区内包含9个街道、8个镇,社区70个、行政村105个,由于管理和建设等因素,划定出88个街道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北碚区在籍儿童65 430人,主要集中在中心街道和新建的蔡家岗街道,其中蔡家岗街道与北温泉街道的儿童数占全区儿童总数的60.0%(图 2图 3).

    儿童活动空间、儿童之家、儿童教育空间是社区层面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重要方面. 针对公园绿地、儿童之家、儿童教育空间等展开专项研究,其中北碚区儿童之家布点较完整,以混用型空间为主,但儿均使用面积普遍不足,尤其是中心街道儿童人口密度大的老旧社区(图 4图 5). 儿童活动空间和教育空间较充足,能较好满足供需关系.

    参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和《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笔者团队在编写《重庆市中心城区儿童友好城市规划指引》中构建了社区儿童福祉空间要素体系(表 2),从适配性、可达性、安全性、趣味性、舒适性、参与性和支持性形成3个层级3项指标(表 3),对北碚区所有街镇社区的服务、活动、出行3大类9小类共39种空间进行详细调研,再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进行儿童友好度评价.

    以4~5分作为儿童友好度评价“优秀”,结果显示(图 6),社区中儿童福祉空间的安全性、适配性、可达性具有较好的基础性保障,未来应从舒适性和趣味性两方面进一步提升,有待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技术指导增强支持性和参与性.

    因每个社区存在较大差异(图 7),需进一步探究各社区的现状特点,梳理自身的优、劣势,作为社区规划的重要基础. 以儿童人口数量最多的北温泉街道和蔡家岗街道为例,二者分别作为中心旧城区和扩建新城区的代表,幼儿园、儿童之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服务类空间的儿童友好度较高,而北温泉街道医疗卫生和环卫设施的儿童友好度较突出,蔡家岗街道中小学、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儿童户外游戏区和公共交通站点的儿童友好度具有相对优势,但两个街道都普遍缺乏婴儿照顾服务机构、社区农园或菜地、社区食堂、科普基地等服务设施,历史文化空间的挖掘也存在不足(表 4).

  • 儿童友好社区规划包括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和发展环境五大内容,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其中成长空间规划应以儿童发展为背景、儿童福祉物理空间为骨架、社会文化为依托,构建有温度的空间体系. 以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街道西南大学南社区为对象,在为期2年(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从规划到营造的创建实践中,本着调研评估为基础、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思想,明确相关空间在基础型、提升型、品质型不同层次的规划要求.

    西南大学南社区为高校型社区,面积0.3 km2. 常住人口4357人,在籍儿童707人,因辖区内有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和国内外租赁户家庭,辖区实际有儿童上千人,且50%以上居住在学苑小区. 但2021年之前,该社区公共空间的儿童游戏场地为零,游戏设施仅两个秋千,车辆乱停放、过街设施不足威胁儿童出行安全,儿童之家鲜为人知且使用低效,从空间层面亟待提升儿童友好度.

  • 儿童友好社区的空间规划以儿童及亲子家庭的聚居性为基础,构建社区儿童生活圈的空间体系、服务体系和文化体系,具体通过儿童发展、儿童福祉、社区文化3个层面展开.

    基于儿童发展特点,规划以学苑小区为核心的儿童5 min近宅游乐圈、10 min通学休闲圈、15 min生活服务圈、20 min街区成长圈(图 8). 5 min近宅游乐圈规划低龄儿童游戏交往空间,便于儿童就近开展游乐活动;10 min通学休闲圈将核心住区与校区间的通学路径作为规划重点,提升儿童独立出行性和便捷性;15 min生活服务圈以提质为目标,在医疗健康、生活服务、科普教育等层面提升儿童友好品质;20 min街区成长圈进一步完善成长服务功能性;根据圈层功能需求对儿童福祉物理空间进行布点、串线规划,盘活社区闲置资产,改造约4 000 m2社区小游园(图 9)、增补近2 000 m2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图 10)、微更新多处迷你社区花园(图 11)、打造1 000 m2综合性的妇女儿童之家,优化通学路径1段(图 12),增建路边停车位25个,填补了社区20多年来儿童活动场地的空白,提高了儿童的出行安全性和活动可达性;构建“一心多点”的社区人文空间体系,以妇女儿童之家为阵地,强化妇女儿童关爱、家园在地科普教育、体育健康、书香文化的打造,兼顾儿童、家庭、社区的多元人群需求.

  • 儿童友好社区的场景应是动态的、过程化的. 儿童福祉空间的建成不是创建的终点,而是贯彻儿童友好理念的起点,促进公众可持续参与创建的鲜活场景,为建成环境注入了活化运营的力量. 因此始终坚持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场景营造,是特色创建工作的重要体现.

    由社区规划师团队志愿者、社区注册青年志愿者、儿童志愿者构建的志愿者体系,为儿童友好场景营造提供了技术支撑(图 13). 目前,该社区有常驻社区规划师、11个志愿者团队、1 170名注册青年志愿者,依托各类室内外儿童福祉空间,开展丰富的场景营造活动,引导儿童全过程参与社区营造(图 13),培养了儿童的全方位能力,增强了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和家园情怀.

    3年来持续打造的“PLAY!一起玩吧”社区儿童艺术节(后简称为“艺术节”)品牌活动,通过儿童参与画像进一步支持规划的落地,致力于营造儿童的游戏成长场景、生活服务场景、文化交流场景. 艺术节以“PLAY”为理念,解析为Participate、Life、Art、Young,即:艺术源自生活,参与注入活力. “一起玩吧”是从儿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交往用语提炼而出,“一起”包含儿童与儿童、家长与儿童、社会人群与儿童之间建立的关联性,“玩”则表示对儿童天性的释放、儿童权利的保障和儿童成长的关怀. 集合在地文化、自然科学、艺术创意、体育健康、家庭教育等于一体的社区儿童艺术节特色活动,服务儿童近2 000人,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 工作组织框架的构建,是从规划到营造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重庆市通过社区规划师探索如何打通实施的路径.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2021年率先选任13名社区规划师,在中心城区开展代表性社区的创建工作,并于2022年联合多部门全面推进“三师进社区行动”(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师),目前已有2 000多名“三师”注册,全市54.68%的社区完成了匹配.

    重庆市政府将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的建设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中,同时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规划事务中心会同数十个市级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与社区规划师团队共同完成《重庆中心城区儿童友好城市规划指引》,作为儿童友好社区创建的重要参考.

    在规划阶段,北碚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和顶层规划指引为基础,北碚区妇联组织多个区级部门召开了“儿童友好社区创建研讨会”,成立了以社区规划团队和重庆市儿童工作资源中心专家团队为核心的“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工作组”,开展整合相关项目、梳理任务清单、编制规划方案等工作. 其中,保持思想统一、渠道畅通、步调一致是合作的关键所在,更是规划落地的必要保障.

    在实施阶段,由工作组指导社区组建“儿童友好社区自治委员会”“小楼长代表团”等,并获得西南大学儿童友好城市研究组、西南大学后勤保障部、西南大学校工会、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社会组织机构、广大儿童及亲子家庭的支持和协助,从空间规划、场地设计到建设施工、活动开展的全流程(图 14)邀请管理方、规划方、建设方、受益方、服务方,涉及多角度、多龄段的共同参与,形成“专家领衔—部门联动—多元共议”的机制.

  • 场景营造是一场新的社会运动,是对居住模式的重新塑造. 场景营造也是一种空间规划的方法,通过空间规划将场景整合到公共政策里,发挥场景的力量(图 14). 重庆儿童友好社区的创建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多角色的高校社区规划师在机制创新、空间提质、场景增效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促进儿童友好社区从规划到相关项目落地的有力保障,被倾听、被尊重、被需要的儿童及亲子家庭和志愿者们的参与更是和谐家园创建的重要支持.

  • 儿童友好社区的创建体现出社会的进步,关注弱势群体的全民行动保障了儿童对公共空间平等的使用权和话语权. 重庆儿童友好事业的机制创新,为儿童友好社区从空间规划到场景营造储备了充分的技术力量,也强化了公众对儿童友好理念的认知. 社区规划师的创新角色,肩负起重要的纽带作用,持续有效的公众参与、多学科、多部门、多主体的交流合作,让规划有深度、有温度. 以“渝好空间”为代表的创新空间,促进了供需两方的双向奔赴.

  • 聚焦山地小微空间为特色的空间提质策略,为儿童及亲子家庭提供了日常生活圈中便捷可达的活动场所,打造承载儿童成长记忆的温暖场所. 重庆市近年利用闲置空地、夹心地、插花地建成了上百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增补儿童游乐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儿童游戏设施、科普教育设施、社区文化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环卫安全设施等,同时兼顾残障儿童、病患儿童等特殊儿童的需求;优化儿童之家,完善儿童之家的服务内容,包括建设母婴室、第三卫生间、托育空间、儿童阅览室等,提升可达性和空间品质,赋予发展空间的高效使用.

  • 通过社区儿童艺术节的形式,以空间为载体、艺术为媒介、教育为途径,发挥高校型社区的优势,联合高校实验室和社团、相关事业单位科普部门、社会公益组织、儿童培训机构、志愿者等,引导儿童及亲子家庭共建共享家门口的交往共创平台. 以培育社区内生动力为目标的场景活化行动,是持久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持续力量,利于立体增效人文空间的持续运维治理.

  • 本研究以北碚区天生街道西南大学南社区为对象,其高校型社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熟络的生活圈网络、高知背景下的儿童友好理念认知、青年志愿者团队的就近帮扶等,是该社区创建儿童友好社区的最大优势特色. 但老旧社区的空间特征、低成本建设和管护的现状具有普遍性. 在体系构建、空间规划、场景营造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有序推动重庆儿童友好社区的进一步创建,提出以下建议:①开展专业培训,针对街道社区妇女儿童工作人员、居民规划师、志愿者进行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培训,从理论政策到实践案例系统学习,了解整个工作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内容;②编制创建指南,为儿童生活空间、亲子教育课程、服务活动开展等提供完善的建设指导,明确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与活动的数量和内容,培育并支持一批儿童专项社会服务组织和机构;③制定评估体系,对制度、空间、服务制定简洁明确的弹性制评估因子,分阶段进行评估,并予以动态监测,促进社区根据本地情况逐步开展创建工作;④建立数字化共治平台,打通以儿童事业为核心的供需关系渠道,让儿童及亲子家庭既是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成为输出服务的主体,吸引更多商家、单位、组织入驻社区数字平台,提供免费或低消服务,通过互助共生激活社区造血功能.

    从空间规划到场景营造,是将动态情感渗入静态空间的过程,牵起场与景的纽带,搭建空间与儿童的幸福连接. 这样的关联性有效调动了空间场域与资源体系的协同互动,赋能时空共享和生活万象,形成联动的闭环系统. 因此,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不仅仅是适儿化的空间规划与改造,更应探索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的重构、叠加、转化、融合,聚焦社区并延展到城市,通过充满温情的场景营造,服务于儿童及亲子家庭,受惠于广大群众,以培育和储备未来持续共创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