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

上一篇

下一篇

薄利侠. 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7(8): 128-137. doi: 10.13718/j.cnki.xdzk.2025.08.011
引用本文: 薄利侠. 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7(8): 128-137. doi: 10.13718/j.cnki.xdzk.2025.08.011
BO Lixia.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5, 47(8): 128-137. doi: 10.13718/j.cnki.xdzk.2025.08.011
Citation: BO Lixia.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5, 47(8): 128-137. doi: 10.13718/j.cnki.xdzk.2025.08.011

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

  • 基金项目: 河南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00410257);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22400410457);河南省教育厅项目(24240041113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薄利侠,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F325.1;F592.0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 摘要:

    河南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确保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选取河南省8个代表性城市中的14个区县作为样本区域,从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社区参与度与游客满意度、信息化水平提升、环境保护措施与生态平衡维持4个方面,调查分析了行业现状、挑战与机遇。调查表明:调查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均能耗略高于全国;行业年投资回报率为19.15%,郑州、洛阳回报率突出,就业机会显著增加;游客对停车顺畅、交通便利评分不高,对服务水平、保留原生态气息评分高,参与性活动、旅游消费性价比评分较低,总体满意度为84%;数字化营销投入占比38.51%,电商商务年交易额7.75万元/户,环保投入占比5.12%,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30.32%。研究表明: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信息化水平和环境保护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潜能,但仍面临诸如活动创新不足、信息化管理滞后、环保投入有限等挑战。建议地方政府和行业从业者应加大环保投入,深化数字化转型,优化服务与活动设计,以提升游客体验和价值感知,同时强化社区参与和市场拓展,构建更加绿色、智慧、和谐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体系。

  • 加载中
  • 图 1  研究区域

    图 2  研究区休闲农旅年投资回报率调查

    图 3  研究区休闲农旅年均新增就业机会

    图 4  研究区网络覆盖率

    表 1  调查主要地点及样本分布

    地级市 区(县) 有效样本规模/个 所占比例/%
    郑州 中牟县 50 6.63
    新郑县 52 6.90
    巩县 50 6.63
    洛阳 偃师区 48 6.37
    栾川县 55 7.29
    开封 兰考县 58 7.69
    杞县 55 7.29
    南阳 南召县 52 6.90
    镇平县 50 6.63
    许昌 鄢陵县 51 6.76
    襄城县 58 7.69
    新乡 新乡县 58 7.69
    商丘 睢县 57 7.57
    驻马店 西平县 60 7.9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问卷调查结果

    指标 数据 描述
    人均日用电能耗 1.82 kWh 衡量生产单位产品或服务所需的能源量
    年投资回报率 19.15% 衡量投资效益的比率
    年均新增就业机会 18.12个/村 新工作岗位的数量
    资源再利用率 30.21% 资源再利用率效率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休闲农旅游客体验感调查

    调查项目 打分(10分制) 调查项目 打分(10分制)
    停车顺畅 6.45 旅游消费性价比 6.15
    园区布局合理 6.50 参与性活动丰富 5.45
    交通便利 6.12 基础设施完善 6.10
    服务水平 7.04 保留原生态气息 7.10
    参与性活动有特色 5.64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休闲农旅游客满意度调查

    序号 数据/% 描述
    游客总体满意度 84.00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平均满意度
    重复访问率 35.10 游客重复访问同一旅游目的地的比例
    推荐意愿 30.04 游客推荐目的地给他人的比例
    游客投诉率 2.12 游客投诉的比例
    下载: 导出CSV

    表 5  研究区休闲农旅信息化水平调查数据

    指标 数据 描述
    数字化营销投入占比 38.51% 数字营销投入占总营销预算的比例
    网络覆盖率 90.10% 互联网覆盖的人口比例
    电子商务年交易额 7.75万元/户 在线交易总额
    社交媒体活跃频率 1.2万互动/月 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和用户互动频率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 12.2% 客户管理等系统的普及率
    下载: 导出CSV

    表 6  研究区环境保护措施与生态平衡维持调查

    指标 数据/% 描述
    环保投入占比 5.12 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30.32 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
    林草覆盖率 25.85 林草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下载: 导出CSV
  • [1] 花玉莲, 陆林, 孔祥梅. 基于全球地方化视角的旅游研究新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12): 2453-2470. doi: 10.18306/dlkxjz.2023.12.014
    [2] 魏滨辉, 罗明忠, 曾春影. 农旅融合、要素流动与县域经济增长[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67-79.
    [3] 唐书转.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河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3): 221-224.
    [4] SUN B D, WANG G X, LIU Y J.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Benefit Analysis on Eco-Environmental Resource Use[J]. Sustainability, 2023, 15(10): 7930.
    [5] 何丽芳. 试论乡村旅游原生态文化的本质特征[J]. 商业时代, 2008, 36: 87-88.
    [6] 刘芬. 湖北省乡村旅游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6): 223-228.
    [7] 魏玲丽, 蒋和平. "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与新举措[J]. 中州学刊, 2022(2): 28-35. doi: 10.3969/j.issn.1003-0751.2022.02.005
    [8] 王丰年. 全球变暖的人类行为调控[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28(8): 114-119.
    [9] 蔡榕硕, 付迪.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气候变迁及其对物候的影响[J]. 大气科学, 2018, 42(4): 729-740.
    [10] 樊鹏飞, 苏敏, 刘洋, 等. 面向农业现代化的公共政策选择——以农业经营方式转型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 2022(5): 2-20.
    [11] 周云波, 王浩泽, 郭金兴. 共同富裕目标下全面缩小城乡差距研究[J]. 财经科学, 2023(11): 66-80.
    [12] 齐玉婷, 龙岳林, 孙虹, 等. 基于观光休闲需求的乡村小河流景观改造设计——以四季田园生态农业园为例[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8(S1): 27-29.
    [13] MILOŠ Ć, DRAGAN T, BOJANA K P, et al. Analyses of the Attitudes of Agricultural Holding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tourism and the Impacts on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of Serbia[J]. Sustainability, 2021, 13(24): 13729.
    [14] RZEKEĆ A, VIAL C, BIGOT G. Green Assets of Equines in the European Context of the Ecological Transition of Agriculture[J]. Animals, 2020, 10(1): 106.
    [15] EVERETT S, SLOCUM S L. Food and Tourism: An Effective Partnership?A UK-Based Review[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3, 21(6): 789-809.
    [16] KORTOCI Y, KORTOCI KELLEZI M. The Assess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Valbona Valley National Park[J]. Tourism Economics, 2017, 23(8): 1662-1672.
    [17] AUZINA A, ZVIRBULE A, JANKOVA L. Synergy Between Rural and Smart Tourism: Is It Possible and Necessary?[J]. Worldwid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Themes, 2023, 15(5): 561-569.
    [18] SENETA Z, DUBOVICH I.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Ukraine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 T[J]. Scientific Papers-Series Management Economic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22, 22(3): 633-642.
    [19] JUNAID I, ILHAM M D M, RIANI R L,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Barru Regency from a Supply and Demand Perspective[J]. Masyarakat, Kebudayaan Dan Politik, 2023, 36(1): 101-112.
    [20] 张艳萍, 覃建雄. 内蒙古农业经济增长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度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4, 45(3): 108-116.
    [21] 陈劼绮, 陆林. 乡村旅游创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J]. 地理学报, 2024, 79(4): 1027-1044.
    [22] 谢志强, 戚敬渊. 价值共创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运行逻辑与前进路向研究——以吉林省西夹荒屯为例[J]. 湖南社会科学, 2024(3): 107-116.
    [23] 朱慧方, 时朋飞, 俞筱押. 贵州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适配性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4, 40(3): 143-150.
    [24] 韩振兴, 刘东辉, 常向阳. 乡村振兴背景下采摘型休闲农业消费者选择偏好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实证分析[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3, 22(3): 322-329.
    [25] 林荣清.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和启示[J]. 台湾研究, 2022(6): 77-88.
    [26] 牛翠珍. 农旅融合背景下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8): 66-74. doi: 10.13718/j.cnki.xdzk.2024.08.007
    [27] 苏红键. 以区位导向政策促进全域共同富裕: 基于流动、集聚、均衡的分析框架[J]. 区域经济评论, 2024(3): 8-18.
    [28] 梁丽娜, 王洪佳, 王学霞, 等. 乡镇尺度下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评价及限制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4, 29(7): 222-231.
    [29] SÁNCHEZ-SÁNCHEZ F J, SÁNCHEZ-SÁNCHEZ A M. Measurement of the Labor Efficiency of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in Protected Natural Spaces in Spain[J]. Investigaciones Turisticas, 2021(22): 200-230.
    [30] 王光伟. 基于IPA法的广西五彩田园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9, 24(3): 382-387.
  • 加载中
图( 4) 表( 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5
  • HTML全文浏览数:  175
  • PDF下载数:  30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7-04
  • 刊出日期:  2025-08-20

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

    作者简介: 薄利侠,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郑州 450046
基金项目:  河南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00410257);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22400410457);河南省教育厅项目(242400411139)

摘要: 

河南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确保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选取河南省8个代表性城市中的14个区县作为样本区域,从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社区参与度与游客满意度、信息化水平提升、环境保护措施与生态平衡维持4个方面,调查分析了行业现状、挑战与机遇。调查表明:调查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均能耗略高于全国;行业年投资回报率为19.15%,郑州、洛阳回报率突出,就业机会显著增加;游客对停车顺畅、交通便利评分不高,对服务水平、保留原生态气息评分高,参与性活动、旅游消费性价比评分较低,总体满意度为84%;数字化营销投入占比38.51%,电商商务年交易额7.75万元/户,环保投入占比5.12%,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30.32%。研究表明: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信息化水平和环境保护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潜能,但仍面临诸如活动创新不足、信息化管理滞后、环保投入有限等挑战。建议地方政府和行业从业者应加大环保投入,深化数字化转型,优化服务与活动设计,以提升游客体验和价值感知,同时强化社区参与和市场拓展,构建更加绿色、智慧、和谐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体系。

English Abstract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旅游已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旅游领域的新兴分支,以其独特的农业景观、丰富的乡村文化和深度的游客体验,成为现代人追求精神满足和品质生活的重要途径[2]。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乡村风貌,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3]

    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显现,如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破坏、文化失真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4-6]。探讨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的和谐共生显得尤为重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指明了新的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需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乡村文化的继承[7]。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8-9]),以及地方性的问题(如城乡差距的扩大、农业现代化的转型等[10-1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承载着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12]

    国外学者构建了精细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以及微观、中观、宏观多个层次,实现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全面、系统的评估[13-15]。评估指标包括了传统的经济效益指标,如游客数量、收入增长、就业率提升等,涵盖了文化认同度、社区参与度、生态足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展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福祉、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效益[16]。在评估技术方面,国外学者积极探索了多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提高了评估的精确度与可信度。从多个角度捕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复杂特性,识别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政策制定与产业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17-19]

    我国研究者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地区特色,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证研究[2, 20]。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关注评估方法的创新,更重视评估结果在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中的应用价值[21-22]。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国内学者充分考虑了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殊性,如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乡土文化的传承、小农经济的转型等,构建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框架[23]。同时,国内学者还积极探索了评估方法的本土化改造,如结合中国特有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结构,运用案例分析、专家咨询、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了评估的针对性与有效性[21, 24-26]

    理论层面上,评估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深化对该领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探索新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持;实践层面上,评估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是全面了解其当前发展状态、识别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改进措施的必要途径。评估可以揭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和振兴。为此,本研究针对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社区参与度与游客满意度、信息化水平提升、环境保护措施与生态平衡维持等方面进行评估,旨在针对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建议,为地方政府、产业管理者及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 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27-28]。高效利用资源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文献[29]发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休闲农业项目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与其资源利用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资源利用越高效,经济效益越高。

  • 社区参与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还能促进社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当社区成员积极参与旅游活动时,游客满意度有所提高[30]。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当地社区的参与度越高,游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满意度也越高。

  • 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信息化水平可以显著拓宽市场,吸引更多游客[7]。信息化手段如在线预订、数字营销等不仅可以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还可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市场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游客数量和收入均实现了快速增长[21]。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信息化水平,如在线预订、数字营销等,有助于拓宽市场,吸引更多游客。

  •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指出,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如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休闲农业项目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4: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有效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 河南省总面积16.7万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73%(图 1)。河南省的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征,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体构成,其中平原和盆地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也是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此外,河南省还是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如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等。同时,河南省还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文化遗产丰富,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河南省的乡村饮食特色明显,豫菜以其色、香、味、形、皿五性俱全而著称,还有洛阳水席、开封小吃等民间菜肴和农家饭、山野味等乡村美食。2023年,河南省乡村旅游接待国内游客达9.9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 646亿元,拥有724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249家,旅游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 本研究基于《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以及《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选取了河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课题组在2023年5月至10月,依据农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的多样性,选取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南阳市等8个市的14个区县作为样本区域(详见表 1)。为确保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课题组共计发放了950份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5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9.37%。

    为确保研究样本的有效性与代表性,本研究采纳了多种数据收集方式,包括随机抽样法、面对面现场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半结构化访谈等。调研对象涵盖了村干部、游客、村民,以及乡创中心相关人员,以全面捕捉不同角色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视角与需求。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占比为52.54%,男性占比为47.46%;年龄方面,主要集中于18~28岁(26.45%)及29~39岁(39.41%)两个年龄段,反映了调研对象的年轻化趋势,这与乡村旅游市场中活跃的人群年龄结构相吻合;经济状况方面,家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5 000~7 500元(20.80%)和7 501~10 000元(14.87%)两个区间;职业背景方面,以公司职员(22.88%)、自由职业者(18.05%)和学生(17.15%)为主;教育水平方面,大专(31.52%)和本科(38.28%)居多。

  • 表 2为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旨在评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方面的表现。对研究区8个市的14个区县调查发现:平均每人每日消耗的电量为1.82 kWh,高于全国人均日用电量1.78 kWh;年投资回报率为19.15%;平均每村每年因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而新增的工作岗位为18.12个,不仅体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当地就业的直接贡献,也反映了其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方面的作用,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助于提升社区的经济活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资源再利用率达到了30.21%,表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使约30.21%的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或二次利用。

    图 2为研究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下统称休闲农旅)年投资回报率调查结果。年投资回报率=年均利润/投资总额×100%。调查发现,研究区休闲农旅年投资回报率为15.69%~21.21%。年投资回报率与城市的人口规模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郑州和洛阳作为人口较多的大城市,其休闲农旅的年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1.21%和20.51%,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年投资回报率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以及休闲农旅的市场需求有直接关系。大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对于休闲农旅的需求更为旺盛,这为休闲农旅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此外,大城市周边的交通便利性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升了休闲农旅项目的盈利能力。南阳市年投资回报率仅为15.69%,在研究区域内最低。调查发现,南阳市部分休闲农旅投资项目处于亏损状态,拉低了总体的年投资回报率。此外,南阳作为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其居民的消费能力和休闲农旅的市场需求无法与大城市相比,这直接影响了其休闲农旅项目的收益。南阳的休闲农旅项目面临着更多的经营挑战,如市场竞争、管理效率以及产品创新能力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年投资回报率的下降。研究证实H1成立。

    研究指出,休闲农旅的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还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经济环境和居民的消费特征。因此,为了提升休闲农旅的年投资回报率,建议地方政府和投资者在进行项目规划时,综合考虑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潜力以及居民的消费习惯,以确保投资项目的成功和可持续性。同时,对于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政府应采取措施,如提供财政支持、优化服务体系、增强市场营销等,以提升休闲农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年投资回报率。

    研究区休闲农旅年均新增就业机会为8.45~18.12人/村(图 3),这一跨度反映了不同地区休闲农旅对当地就业市场影响的异质性。郑州、开封、南阳、许昌4个城市,休闲农旅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尤为突出,年均新增就业机会均超过了17人/村,显著高于其他研究区的平均水平。相比之下,驻马店的年均新增就业机会仅为8.45人/村,处于研究区的最低水平。

    郑州、开封、南阳、许昌等城市作为河南省内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较高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旺盛的休闲农旅需求。休闲农旅项目在此类城市周边布局,能够吸引大量的本地和外来游客,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驻马店等地由于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导致休闲农旅项目新增就业的能力受限。南阳市依托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农业产业基础,发展了多样化的休闲农旅业态,如生态采摘园、特色民宿、农耕体验等,这些项目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也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相反,一些资源条件相对单一的地区,如驻马店,在休闲农旅项目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面临更大挑战,限制了就业潜力的释放。

    此外,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营商环境的优劣以及产业链配套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休闲农旅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政府在郑州、开封等城市休闲农旅发展方面给予了较多的政策倾斜,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用地支持等,加之这些城市较为成熟的市场服务体系,共同促成了休闲农旅项目的繁荣,间接带动了就业增长。而在政策扶持较少、市场环境欠佳的地区,休闲农旅项目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制约,就业创造能力自然受限。

  • 表 3为研究区休闲农旅游客体验感的调查结果,涉及多个关键体验维度,采用10分制评分体系,旨在客观反映游客对休闲农旅各项服务和环境的真实感受。停车顺畅与交通便利两项指标得分不高,表明休闲农旅景区在交通可达性和停车设施规划方面仍存在不足,包括节假日高峰期车流管理不当、停车场容量有限以及交通指示标识不清晰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和满意度;园区布局合理与基础设施完善这两项指标反映了游客对园区内部设计和公共设施建设的评价,得分中等,说明虽然大多数园区在规划上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仍存在基础设施老化、维护不善或配置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游客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服务水平与保留原生态气息两项指标得分较高,表明休闲农旅在服务质量和保持自然生态方面获得了游客的肯定,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得益于员工的专业培训和优质的服务意识,保留原生态气息则体现了休闲农旅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对游客亲近自然需求的满足;参与性活动有特色与参与性活动丰富两项指标得分偏低,显示出休闲农旅在活动设计与创新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原因包括活动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意和趣味性,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与自然资源的独特魅力,导致游客体验感平平;旅游消费性价比这项指标反映了游客对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价格与价值匹配度的评价。

    表 4为研究区休闲农旅游客满意度的关键指标,休闲农旅在提升游客满意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游客总体满意度较高表明游客对休闲农旅的体验持有积极态度,这一成绩得益于休闲农旅景区在服务品质、环境营造和活动设计等方面的持续优化,以及对游客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响应,然而,仍有改进空间,需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重复访问率这一指标反映了休闲农旅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35.10%的重复访问率表明,休闲农旅在建立游客黏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近2/3的游客尚未重复访问,原因包括活动内容的同质化、新鲜感的缺失或服务体验的波动性,导致游客缺乏长期关注和再次访问的动力;推荐意愿反映了游客愿意向他人推荐的比例,略低于重复访问率,这意味着部分游客虽然个人体验良好,但并未强烈感受到分享或推荐的必要性,这一现象或可归因于休闲农旅在个性化服务、独特体验和情感连接上的不足,未能充分激发游客的分享热情和口碑传播;较低的游客投诉率反映了休闲农业在质量管理和服务响应机制上的有效性。研究证实H2成立。

  • 表 5为研究区休闲农旅信息化水平的调查数据。数字化营销投入占总营销预算的38.51%,表明研究区在休闲农旅的营销策略中,已经开始重视并投入相当的资源用于数字化营销,以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现代通信技术手段,提高营销效率;网络覆盖率高达90.10%,表明研究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休闲农旅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7.75万元/户,这一数据直接反映了休闲农旅在线交易活动的繁荣程度,体现了电子商务在休闲农旅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交媒体活跃频率达到1.2万互动/月,表明休闲农旅相关主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活跃度较高,能够有效地与游客进行互动,提高品牌曝光度和用户黏性;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显示,有12.2%的休闲农旅企业采用了客户管理等系统,尽管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也显示出部分企业在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实现精准营销方面所做的努力。

    河南省8个城市的网络覆盖率为85.6%~95.1%,其中郑州以95.1%的覆盖率居于首位,而许昌和驻马店则以85.2%的覆盖率位于较低水平(图 4)。这些数据反映了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及信息技术重视程度方面的不同。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其网络覆盖率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在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领先地位。高网络覆盖率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信息服务,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网络体验,这对于提升旅游体验是非常关键的。郑州的高网络覆盖率是由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视以及作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所驱动的。许昌和驻马店的网络覆盖率相对较低,首先是由于这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及郑州,限制了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能力;其次,这些城市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面存在滞后,导致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此外,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也是影响因素,如果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网络覆盖的难度和成本会增加。研究证实H3成立。

  • 表 6为河南省休闲农旅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维持方面的核心指标。调查发现,环保投入占比为5.12%,反映了休闲农旅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实际行动,表明行业对绿色发展的重视,通过资金投入支持环保项目和设施的建设,如废水处理、垃圾回收和绿色能源应用,然而,这一比例也提示了行业在环保投入上存在潜在空间,需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加大资金投入,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为30.32%,表明休闲农旅在能源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利用方面的积极尝试,这一数据表明行业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传统化石燃料依赖的减少,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使用不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也为行业树立了绿色形象,提升了社会公信力,然而,30.32%的比例也意味着仍有近70%的能源消耗来自不可再生资源,行业在能源转型上仍面临挑战,需持续探索和应用更高效、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高林草覆盖率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空气质量,增强碳中和能力,同时为游客提供具有自然美景和生物多样性的休闲环境,25.85%的覆盖率也意味着近3/4的土地尚未得到有效绿化,行业在生态建设上仍有巨大潜力等待挖掘,需进一步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多样性保护,以实现生态平衡的长期维持。研究证实H4成立。

  • 本研究揭示了河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资源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社区参与度、游客满意度、信息化水平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现状与特征。具体而言:

    1) 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上表现出一定水平,如年投资回报率较高,资源再利用率尚可,但仍有提升空间。年投资回报率与城市人口规模呈正相关性,大城市如郑州和洛阳表现更佳,而小城市如南阳和驻马店则面临挑战。

    2) 社区参与度与游客满意度:游客体验存在差异化,部分指标如停车顺畅和交通便利需改善,而服务水平和保留原生态气息受到好评。游客总体满意度较高,但重复访问率和推荐意愿有待提升,投诉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3) 信息化水平提升:休闲农旅的数字化营销投入、网络覆盖率、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社交媒体活跃度均显示了行业对信息化的重视和应用,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用率较低,表明信息化管理仍有待加强。

    4) 环境保护措施与生态平衡维持:行业在环保投入、可再生能源使用和林草覆盖率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仍需加大环保投入,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并加强生态建设。

  •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优化资源利用与提升经济效益:鼓励采用节能技术和循环利用策略,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同时,针对不同城市规模和经济环境,制定差异化的投资策略,以提升投资回报率和经济效益。

    2) 改善游客体验与增强社区参与: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布局规划,提升服务水平和活动创新,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同时,增加社区参与度,确保项目惠及当地居民,提升就业机会。

    3) 深化信息化建设:加大数字化营销投入,提高网络覆盖率,优化电子商务平台,增强社交媒体互动,同时,普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升服务质量,实现精准营销。

    4) 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增加环保投入,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林草覆盖率,加强生态修复,以实现绿色、可持续的休闲农旅发展。

    5) 政策支持与市场监管:政府应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

    通过实施上述措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提升经济效益,增强社区参与度,改善游客体验,还能在信息化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