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已逐渐成为居民放松身心、舒缓身体机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1].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增强休闲效益是提高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居民休闲仍存在着休闲活动单一、休闲场所不足和休闲效益较低等问题,如何拓展居民休闲效益增长空间,进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成为学界日益关注的话题.
城市湿地公园兼具生态性和休闲性,是城市游憩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于发展休闲旅游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国外学者主要聚焦于城市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评价、城市湿地公园退化因素探析[2]、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划定[3]、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评价[4]等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更多关注城市湿地公园与城市旅游的关系,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旅游开发与发展[5]、乡村休闲旅游[6-7]、游憩者感知体验[8]、休闲满意度研究[9]、城市休闲旅游空间特征[10]、土地利用与休闲旅游互动关系[11]、游憩者幸福感[12]等方面;从研究方法上看,以某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进行深入探讨是休闲旅游研究的主流方法[13-14].吕宁等[9]将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ACSI)应用于城市休闲满意度研究,尤达等[15]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游憩者进行研究.李英等[8]、敬峰瑞等[16]、刘群阅等[17]、赵宏杰等[18]均利用因子分析法将游憩体验分为几大维度进行量化分析.在休闲效益衡量维度方面,由于研究内容不同,学者的选择也会产生差异,但其中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是3个应用较为普遍的衡量维度.从研究视角上主要针对游客与居民差异[19]、城市休闲服务供给视角[8]、区位理论视角[20]等进行探讨.目前,对于休闲旅游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基于游憩者角度的研究并不普遍,尤其是对游憩者休闲效益研究甚少.基于此,本文以黄冈市遗爱湖公园为例,分析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者休闲效益影响因素及差异性特征,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城市公园游憩者意愿,提升城市公园游憩者休闲效益,优化城市公园休闲旅游发展效率的对策建议,对城市湿地公园休闲旅游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全文HTML
-
研究所涉及的休闲效益量表主要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分为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及社交效益3个层面,基于休闲效益有关研究成果,结合所要研究内容及对遗爱湖公园游憩者实地访谈,在听取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共有22个陈述项,列出游憩者参与遗爱湖公园休闲活动可能获得的效益,这部分采用5等级量表进行测量,要求被调查者按1-5等级方法表明对问卷所列观点的感知.第二部分是被调查居民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调查项,共9个陈述项.调查工作从2019年4月10日-2019年5月10日,调查组主要对前往遗爱湖公园的游憩者实施问卷调查,分别在早晨(8:00之前)、上午(8:00-12:00)、下午(12:00-17:00)及傍晚(17:00-19:00)4个时段进行抽样,同时采取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实地发放问卷435份并当场回收,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92.0%.
-
在被调查游憩者中,男性占47.6%,女性占52.4%.从年龄上来看,以20~29岁的游憩者为主,占42.2%.游憩者受教育水平较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占到了样本总量的72.2%.有87.8%的游憩者每周都会到遗爱湖公园休闲游憩,游憩的时间以周末为主,游憩时段多选择在下午和晚上,其中有55.6%的游憩者多选择与自己的朋友、同事、同学参加遗爱湖公园休闲活动.此外,游憩者的居住地以环遗爱湖公园附近小区为主,占88.0%,如表 1所示.
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1.2. 样本基本情况
-
根据问卷设计,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城市公园游憩者休闲效益的22个题项进行分析归类(表 2),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决定样本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特征值选取SPSS默认的大于1的因子,选择最大变异法进行共同因素正交旋转处理.经过数据分析KMO检验结果为0.782,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1%.说明数据相关阵不是单位阵,具有相关性,也说明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过因子分析后,共提取出4个因子,4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4.281,3.287,2.906,2.21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7.667%,即这4个公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57.667%,由此可以初步认定这4个因子能够解释大部分变量信息,并且22个变量的因子载荷绝对值系数较高,这表明提取的结果比较理想.根据各原始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将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F1=“自我实现”、F2=“缓解压力”、F3=“社会交往”、F4=“健康生活”.
-
不同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对城市湿地公园游憩者休闲效益存在一定的影响,同一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对于不同因子影响的显著性也存在差异.
-
不同性别的城市公园游憩者对于游憩遗爱湖公园的休闲效益,在自我实现、社会交往、健康生活3个层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缓解压力方面,男性游憩者与女性游憩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于男性游憩者,女性游憩者所获得的缓解压力的效益较高.
-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的城市公园游憩者对于遗爱湖公园休闲效益在自我实现和社会交往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自我实现层面,30~39岁年龄段的游憩者相对其他年龄段的游憩者休闲效益均值最低,获得自我实现的效益最少,而19岁及以下的游憩者自我实现的休闲效益均值最高,表明其所获得的自我实现的效益最多.在社会交往层面,19岁及以下的游憩者休闲效益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游憩者,表明19岁及以下的游憩者相对其他年龄段的游憩者获得较高的社会交往效益.究其原因,可能是其他年龄段的游憩者参与城市公园游憩的主要目的多为亲子同乐,对于认识新朋友或如何与人相处的社交效益的感受不太重视.
-
不同文化程度的城市公园游憩者对于遗爱湖公园游憩的休闲效益,在缓解压力层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大学本科学历的游憩者感受较其他文化程度的游憩者要高,可能与样本的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有关.在自我实现、社会交往及健康生活层面,不同文化程度的游憩者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
不同职业的城市公园游憩者对于遗爱湖公园游憩的休闲效益,在自我成长与社会交往层面具有显著性差异.比较分析发现,学生游憩者相对于其他职业游憩者获得自我实现的休闲效益较高;在社会交往层面,学生游憩者较公司职员游憩者获得较高的社会交往效益.
-
每周游憩频率不同的城市公园游憩者参与遗爱湖公园游憩的休闲效益在自我实现、缓解压力、社会交往层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健康生活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每周5 d以上的游憩者较其他游憩频率的游憩者获得健康生活的效益更高,即游憩频率较高者较游憩频率较低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生活效益.
-
不同游憩时段的遗爱湖公园游憩者,对于遗爱湖公园游憩的休闲效益,在自我实现、缓解压力、社会交往及健康生活4个层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得知,前来遗爱湖公园的游憩者在休闲游憩后所获得的休闲效益,不会受到游憩时段不同的影响.
-
不同游憩时间的遗爱湖公园游憩者,对于遗爱湖公园游憩的休闲效益,在自我实现、缓解压力、社会交往及健康生活4个层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得知,遗爱湖公园游憩者的休闲效益不会因游憩时间的不同产生差异.
-
不同游憩伙伴类型的遗爱湖公园游憩者,对于遗爱湖公园游憩的休闲效益在自我实现、缓解压力、健康生活层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社会交往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比分析发现,在社会交往层面,单独一人进行遗爱湖公园游憩的游憩者所感知到的效益皆低于与家人、亲戚、朋友、同事、同学所感知到的效益,这是由于单独一人来遗爱湖公园游憩的过程中与他人互动机会较少,因此单独一人参与遗爱湖公园游憩的游憩者获得社会交往效益的感受较低.
-
不同居住地的遗爱湖公园游憩者,对于遗爱湖公园游憩之休闲效益在自我实现、缓解压力、社会交往、健康生活4个层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遗爱湖公园游憩者所获得的休闲效益不会因为居住地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2.1. 信度与效度
2.2. 游憩者休闲效益差异分析
2.2.1. 性别与休闲效益差异
2.2.2. 年龄与休闲效益的差异
2.2.3. 文化程度与休闲效益的差异
2.2.4. 职业与休闲效益的差异
2.2.5. 每周游憩频率与休闲效益差异
2.2.6. 游憩时段与休闲效益的差异
2.2.7. 游憩时间与休闲效益的差异
2.2.8. 游憩伙伴与休闲效益的差异
2.2.9. 居住地与休闲效益的差异
-
在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公园游憩者及休闲效益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相应的理论成果,建立本文的理论架构并提出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设计、抽样调查实施等进行相关数据收集,并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差异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得出了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者休闲效益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将城市公园游憩者休闲效益总结为四大效益因子:自我实现效益、缓解压力效益、社会交往效益及健康生活效益;②城市公园游憩者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是造成城市公园游憩休闲效益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每周游憩频率、游憩伙伴对游憩者休闲效益感知差异存在较大影响,游憩时间、游憩时段及居住地对游憩者休闲效益感知几乎不存在影响.
鉴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①城市公园建设单位需更多注重考虑游憩者的个人因素,包括游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相关因素,提供多种类的休闲设施,满足不同游憩者的需求,从而提高其休闲效益;②本研究调查发现,城市公园游憩的人群以附近的居民为主,早晚时段以老年人为主,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休闲游憩的效益低于年轻人,尤其是在社会交往效益方面,建议城市公园管理单位可以针对老年人举办联谊交流活动,增强老年游憩者的社会交往效益;③本研究还发现每周游憩频率越高的游憩者获得的休闲效益也相对越高,但从样本数据中也发现每周游憩频率为“偶尔”的游憩者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管理单位应大力推进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同时多举办各类活动,以鼓励游憩者积极参与,同时还可以进行城市公园游憩者调查访问,了解游憩频率高的游憩者的参与原因,持续增加其参与意愿,并了解游憩频率低的游憩者少来的原因,针对其原因进行改善以提高该类游憩者的参与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