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教师保育的对象是3至6周岁的学龄前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身心稚嫩,需要精心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和家庭意义重大。因此,任何幼儿教师个体或小群体的师德失范事件,均能在短时间内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在梳理2009至2018年有关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以下简称“幼师师德”)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和主题内容分析法,总结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观点,一方面凝聚共识,另一方面拓展尚待研究的领域,以期推动和提升后续研究。
全文HTML
-
鉴于期刊论文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某一主题在特定阶段的研究趋势,本研究基于CNKI中文数据库,将检索时间设定为2009至2018年,主题或题名设定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或幼儿教师师德、学前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或学前教育教师师德,专辑导航设定为全部,数据库设定为学术期刊,以单库检索为条件并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去除低相关度文献,最终获得有效论文161篇。
-
对上述161篇论文的年度发表量进行统计可知:2009至2011年稳定在每年6篇,从2012年起呈现增长态势,至2014年达到峰顶,分别为13篇、21篇和26篇,2015年略有波动为25篇,此后3年(2016至2018年)发表数量下降为20篇、19篇和19篇(见图 1)。
引证文献数的变化与发文量的趋势基本一致。受被引证文献数量增长与影响度积累①、引证文献发表周期、研究主题学术关注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引证文献数从2010年的1次增至2017年的61次,2018年为45次。
① 2009年发表的6篇论文,在2010年被引1次;2009年、2010年合计发表的12篇论文,在2011年被引11次;2009-2011年合计发表的22篇论文,在2012年被引13次;以此类推。
由图 1可知,学术关注度与文献发文量、引证文献量与学术传播度呈正相关关系,自2014年起,“幼师师德”的研究热度逐渐降低。但可预见的是,随着当前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该主题研究热度有望在2018年以后提升。
-
2009至2018年,以“幼师师德”为研究主题发文活跃的期刊有:《中国校外教育》(8篇)、《才智》(5篇)、《科教文汇》(5篇)、《现代教育科学》(4篇)、《基础教育研究》(4篇)。此外,《赤峰学院学报》《学周刊》《教育教学论坛》《教育观察》《教育现代化》《科教导刊》《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科学咨询》(各3篇)发文也较为活跃②。而在161篇论文中,仅有15篇发表于教育学核心期刊(见表 1),不足发文总量的10.0%。
② 此外,《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学前教育》《教育观察》《教育科学》《教育与教学研究》《经济研究导刊》《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西部素质教育》《现代交际》《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科学》《现代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研究》《职业》《中国德育》和《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文各2篇。
这组数据表明,以“幼师师德”为研究主题所发表的论文与教育类期刊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但相关研究的整体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后续研究者可以将该主题置于教育学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之中,开展交叉研究,扩大研究视野,拓宽发表的平台,推动该主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在161篇文献中,有9位作者③(仅计第一作者)共发表论文18篇,约占发文总量的11.2%,其中发文2篇以上(含2篇)的作者,约占作者总人数的6.0%,发文在2篇以上(含2篇)的研究机构共有18家,约占发文机构总数的14.2%,基本为师范类高校和高职院校,发文3篇(含3篇)以上的活跃研究机构有10家,其中署名为西南大学机构的有7篇,署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和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各有4篇,这10家活跃研究机构共发表论文52篇,约占发文总量的32.3%(见表 2)。
③ 第一位作者李静来自西南大学,第二位作者李静来自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运用“洛特卡定律”①和“普赖斯定律” ②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和局限性③。依据两定律粗略判断,目前从事相关研究的核心学者,还未形成稳定的学术共同体。从文献统计中可以发现,发表1篇主题为“幼师师德”论文的作者数量占发文作者总数量的94%,远远高于一个成熟研究领域的60%标准,这表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浅尝辄止,成果突出的科研机构较少,“幼师师德”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① 洛特卡定律描述了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规律。在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发表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4;发表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发表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发表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发表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n2,发表1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次揭示了作者发表频率与文献数量之间的关系。
② 普赖斯定律用以衡量各个学科领域文献作者分布规律,是洛特卡定律的延伸,指在同一主题中,有半数发表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
③ 洛特卡定律是对以上两组数据统计的推广,是对信息生产的一般理论估计,而不是一个精确的统计分布,因而有其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一是洛特卡定律是根据化学、物理学科得出的结论,其他学科在应用该定律时要做一定的修改;二是洛特卡数据抽取方法欠科学,只有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其预测结果才比较客观。
一. 数据来源
二. 年度发表量和引证量
三. 期刊分布与等级
四. 作者贡献与机构分布
-
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通常作为对期刊、论文及作者的学术价值或是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2009至2018年以“幼师师德”为主题,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排名前10位的论文如表 3、表 4所示④。
④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文献的评价指标,文献的被引频次与下载次数,都需要足够的考察时间,以消除所得数据的随机性。相较于下载数,被引频次的滞后性更明显。因此,表 3和表 4中论文的发表时间基本在2014年以前。
对比表 3和表 4列出的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分析两者之间同一性与差异性关系①。
① 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两者之间具有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所谓“同一性”,从直观上理解,论文下载次数越高,其受利用的程度也就相对越高,从而在研究活动的最终成果中被引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论文的被引频次越高,则论文信息受传播的范围可能也就越广,所以被下载的机会也就相对越多。既然后者与前者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那么就可以尝试借助下载次数来对被引频次进行预测,从而使科学评价得以进一步提前。所谓“差异性”,是指事实上往往会存在着与这种同一性不相符合的情形。例如:论文下载次数很高,但被引频次却很少。
-
一是下载次数和被引频次都比较高。一般认为,下载次数与研究者对该主题的关注度正相关,被引频次与现有文献的可利用度正相关。因此,相较于“幼师师德”的学术关注度,现有成果不能完全满足研究需求,学术研究未能有效回应学界和社会对该问题的高度关切。
二是发表于核心期刊论文,其下载次数与被引频次往往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这种一致性在非核心期刊中有一定的弱化。
-
一是文献的下载次数与被阅读的次数高度正相关。文献的下载次数被视为对文献学术价值的先期反映或对选题价值的体现。从表 4下载次数排名前10位的论文来看,近年对“幼师师德失范”现象及具体对策研究的关注度较高,从而评价可以有所提前,未来相关论文被引频次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二是被引频次表明文献的受利用程度与该文献的质量高度正相关。后续研究者在选择引证文献时,更倾向于选择评价度高的发文期刊(如核心期刊),以及通过参考基础文献进行追踪。从表 3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论文来看,将“幼师师德”置于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及职业能力评价的大框架中进行体系化基础性的研究,其学术成果传播度更广。
-
关键词能精炼地表达论文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通过对关键词分布和共现网络分析,可以把握研究领域的热点与趋势①。2009至2018年以“幼师师德”为研究主题的期刊论文的关键词分布,及其高频关键词共现关系,如图 2及图 3所示。
① 一篇论文给出的几个关键词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可以用共现的频次来表示。一般认为,词汇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代表与主题的关系越紧密。共词分析法利用文献集中的词汇对或名词短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该文献集所代表学科与各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词汇对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多,则代表这两个词汇与主题的关系越紧密。由此,统计一组文献的关键词两两之间在同一篇文献出现的频率,便可形成一个由这些词汇对关联所组成的共词网络,网络内节点之间的远近便可反映词汇对与主题的亲疏关系。
以“关键词在4篇及以上篇数的论文中出现”为条件,进行搜索,产生了20个关键词(见图 2)。由图 2可见,目前该主题研究论文的关键词分布总体不均衡,不同关键词之间差异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主题研究方向缺乏集中度。
以“关键词词频出现大于4次(含4次)”为条件,进行聚类分析(以不同颜色区分)②,形成关键词共现分析模型,出现“职业道德”“幼儿教育”和“幼儿园”3个中心点(见图 3)。图 3中关键词所在节点圆形区域的大小,体现了该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以及其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度。图 3中两个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体现了一对关键词之间疏密的关系,线条旁标注的数字为共现次数。
②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将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组群(clusters)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目的是将性质相似事物归入一类。
结合图 2和图 3分析,2009至2018年幼师师德研究出现几个热点方向,即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与因应对策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道德培养研究、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评价研究,以及对上述问题的综合研究。
-
基于上述几个方向的研究内容,再根据幼儿教师职业成长的阶段表现,按热度高低依次重新排列可分为:入职前的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性研究、作为准入条件和评价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研究、入职后职业道德的实然状态与提升改进路径研究。目前,学界对这些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些共识。
-
该研究内容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现状和方法,核心在于提升职前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性。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阵地,职业道德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应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但由于存在社会环境不良影响、学校德育教育失衡、德育教育方式单一、学生生源质量不高等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普遍淡漠,职业认同感不强,对职业道德的内容和作用认识不足,因此学校、社会与家庭要密切合作,共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学校要根据幼师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遵循职业情感养成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另外,学校还要从创新师德教育理念、建立师德教育多元化模式、加强师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培养道德教育素养的课程体系等角度入手,结合岗位实习要求,提高幼儿教师入职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
该研究主要聚焦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作用,其实质是研究幼儿教师师德的理想形态。研究者普遍认为,应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职业准入和职业评价的基础条件。从个体角度来看,幼儿教师师德修养会体现在个人的工作态度、行为规范和人格魅力中,是幼儿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动力源。从群体角度来看,幼儿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彰显幼儿教师作为专业团体的特征,体现其工作的规范性与标准化,从而保持专业团体的社会威望和声誉。因此,幼儿教师入职后职业道德的继续教育,应置于个人成长与职业生涯发展联动的整体框架之下。
不少研究者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①,并参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结合实际,尝试性地提出不同角度下的幼儿教师师德评价体系:或从规范幼儿教师具体职业行为角度,或从厘清承担的职业责任角度,或从平衡职业权利与义务关系角度,或从维护幼儿教师职业形象角度,等等。
① 2018年11月19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较之以往适用于幼儿园教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也坦承,十条准则并不能涵盖教师职业行为的所有方面,只是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进行规范,要求各地各校根据准则,结合实际,拟定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和实施办法。详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印发实施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问题答记者问。网址: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811/t20181115_354885.html
-
研究者普遍认为,当前我国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整体较好,但仍存在各种失范现象,甚至有极端的“虐童”事件发生。这严重动摇了公众对幼师队伍的信心。幼儿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体现为职业道德规范对工作的评价与激励作用不充分、不全面,幼儿教师正式编制名额太少,准入机制不完善,职业压力大,工资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等等。这些外在因素直接导致一些不良结果,如幼师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工作倦怠感较强、职业认同感普遍缺乏等。内在因素主要基于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知识和法律知识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弱,不重视提升自身修养,价值取向功利化,法治观念淡薄,缺少爱心,行为仪表失范,等等。
与之相应的提升路径有:(1)出台切实有效的幼儿教师师德规范文件;(2)增加对幼教事业的财政拨款,提高幼儿教师工资福利;(3)强化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加强面试环节,延长试用期;(4)加强职前和职后培训,完善幼儿教师师德修养课程体系,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培训需求;(5)加强幼儿园管理,完善幼儿教师师德考核体系,通过利益驱动和情感培养,将外在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幼儿教师的自觉行为。
一. 高被引和论文下载
1. 就整体论文而言的特点
2. 就具体文献而言的特点
二. 关键词分布与共现网络
三. 研究中形成的主要共识
1. 关于幼儿教师入职前的职业道德培养研究
2.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评价研究
3.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实然状态与因应对策研究
-
基于对2009至2018年CNKI学术期刊有关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的梳理分析可知,现有成果虽然较为丰富,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
较之其他教育阶段师德研究成果,幼儿教师师德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①。从发文量和引证量的趋势来看,2014年以后“幼师师德”的研究热度逐渐降低;从作者贡献与机构分布来看,还未形成明显的核心作者群,研究者大多为师范院校的教师,研究共同体尚未形成。这与幼教事业地位及社会对幼儿教师师德的关注程度不匹配,无法有效回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① 根据检索条件:发表日期设为2009-01-01至2018-08-01,题名设为教师职业道德, 专辑导航设为全部。共获得文献885篇。排序为:高等教育(365篇,占比41.2%)、中等教育(121篇,占比13.7%)、初等教育(27篇,占比3.0%)、学前教育(26篇,占比2.9%),剩余为其他主题。检索时间为2018年8月14日。
-
一方面,已有成果对现象描述的较多,但对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思考较少,这反映出基础研究还很薄弱等问题;另一方面,因应对策研究针对性和体系化不强,有“虚”“空”倾向,成果不易转化。例如:对师德规范的研究,泛泛而谈爱岗敬业、提高修养、善待幼儿等,缺乏可直接被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采纳、能体现幼师职业特征、可用以评价幼儿教师师德行为的标准与细则。
-
首先,要通过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和各类院校,或提供纵向课题资助和项目基金倾斜,或搭建有关研究平台(如建立师德工作坊、幼儿教师发展中心等),以扶持基础研究。其次,要增加核心期刊主题版面、增设含相关研究的硕博学科点等,以吸引教育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和科研团队参与其中。研究团体还要注意吸收具有实践经验的实务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幼儿园管理者、行业协会人员、一线幼儿教师)参与研究。再次,要加强面向一线的应用研究,突出问题导向,以横向项目或委托课题的形式,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最后,要重视成果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除以论文、专著形式发表外,还可以以成果报告、咨询报告、行业标准等形式,提交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幼儿园等单位,建议其采纳和应用。
-
首先,从均衡研究维度上看,目前关于幼师师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的热度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术研究对社会关切的回应。但按照学术研究逻辑,幼师师德研究应着力于师德概念、师德现状和师德建设这3个主要维度均衡发展。具体而言:师德概念研究,是探讨幼师师德的应然状态,解决幼师师德“是什么”的问题,现有研究在概念构建与结论认知方面尚有欠缺,未来可考虑将幼师师德置于一般师德谱系中,分析幼师师德的内涵和外延,加强个性研究;师德现状研究,是在梳理各类幼教师德模范与失范现象、归纳其共性的基础上,分析背景与成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现有研究忽视了模范现象,即对“好老师”的成因分析,对比应当予以修正和重视;师德建设研究,是着力探讨入职前和入职后提升幼师师德的因应对策,包括构建抽象制度和实施具体举措,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因应对策应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既包含普遍意义的结论又包含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
其次,从学科视角来看,现有成果大多从伦理学和教育学角度出发,虽有部分成果结合了有关管理学、心理学和法学等方面的知识,但未能实现深度融合。下一步要拓展研究视野和方法,除继续加强与上述学科的联系外,还要引入社会学、生物学、历史学、人类学乃至信息科学的视角,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如探讨“制造有道德的机器人,使之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等。
最后,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为主,也不乏结合文献研究的成果,但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使用较少,如我国幼师师德的传承研究、国别比较研究等。因此,要加大对世界其他国家师德相关情况的考察研究,在差异比较中吸取他国的先进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进建议,促进新时期幼儿教师师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