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德慧, 李丽慧, 龚坚, 等.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2): 171-178.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6
引用本文: 王德慧, 李丽慧, 龚坚, 等.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2): 171-178.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6
WANG De-hui, LI Li-hui, GONG Jian, et al.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Guidance of Core Literacy[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5(12): 171-178.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6
Citation: WANG De-hui, LI Li-hui, GONG Jian, et al.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Guidance of Core Literacy[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5(12): 171-178.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6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基金项目: 2019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9CQJWGZ2044);重庆市2020年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20JGY34);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2020-00-43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德慧(1984-),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学、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

    通讯作者: 龚坚,教授; 
  • 中图分类号: G807.4

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Guidance of Core Literacy

  • 摘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三级课程体制补充完善均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发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理念、理解偏差等问题,影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研究认为,通过加强多元主体理念认知、科学系统界定目标、目标引领内容选择、规范合理课程结构、评价模式层析系统等策略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可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效果,充分发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校本课程三元工具论作用.
  • 加载中
  • 图 1  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结构图

    图 2  ADDIE课程开发模型

    表 1  专家基本情况统计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合计
    频数 2 4 3 9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问卷效度评价结果统计

    问卷内容 问卷结构
    合理 较合理 一般 较不合理 不合理 合理 较合理 一般 较不合理 不合理
    人数 3 5 1 0 0 4 4 1 0 0
    百分比/% 33.33 55.56 11.11 0 0 44.44 44.44 11.12 0 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发放数量 回收数量 回收率/% 有效问卷数量 有效率/%
    人数 4 000 4 000 100 3 981 99.53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核心素养概念理解调查统计表(N=3 981)

    类别 理解人数 较为理解人数 理解较差人数 不理解人数
    城乡合并 926(23.25) 2 284(57.38) 447(11.23) 324(8.14)
    城市 693(17.40)** 1 397(35.10)* 211(5.30) 147(3.70)
    乡村 233(5.85) 887(22.28) 236(5.93) 177(4.44)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p < 0.01,*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5  体育学科内涵调查统计表(N=3 981)

    理解人数 较为理解人数 理解较差人数 不理解人数
    知晓体育自身属性(学科属性、学科特征等) 1 057(26.56) 1 508(37.87) 804(20.19) 612(15.38)
    知晓体育学科目标体系(本质目标、派生目标等) 433(10.88) 636(15.97) 2 701(67.84) 211(5.31)
    知晓体育学科效果维度指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381(9.56) 702(17.63) 701(17.62) 2 197(55.19)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下载: 导出CSV

    表 6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度调查统计表(N=3981)

    类别 已开发人数 开发中人数 拟开发人数 未开发人数
    城乡合并 2 077(52.15) 777(19.53) 752(18.89) 375(9.43)
    主动开发 1 846(46.37)** 609(15.31) 584(14.67)* 298(7.47)*
    被动开发 231(5.78) 168(4.22) 168(4.22) 77(1.96)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p < 0.01,*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7  效果维度目标内容描述

    目标体系 主要内容
    运动能力 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
    健康行为 养成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
    体育品德 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强化社会责任感
    下载: 导出CSV
  •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EB/OL]. (2014-03-30)[2020-05-20]. https://baike.so.com/doc/7863893-8137988.html.
    [2] 核心素养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 (2018-06-16)[2020-05-25]. https://wenku.baidu.com/view/e54e4f7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5.html.
    [3] 和学新, 贾一思.全球共同利益视域下的学校课程变革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6(4): 101-108.
    [4] 郑智超, 李凯.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J].教学科学论坛, 2017, 7(20): 7-10. doi: http://www.cqvip.com/QK/82477X/201720/672650148.html
    [5] 周洪宇.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述: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1): 1-10.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XK201701001.htm
    [6] 赵富学, 王云涛, 汪明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 42(1): 128-137. doi: http://www.cqvip.com/QK/96907A/20191/66748468504849574849484953.html
    [7] 赵富学, 程传银, 尚力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问题及其破解之道[J].体育学刊, 2019, 29(6): 88-93.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YXK201906016.htm
    [8]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5-7.
    [9] 汪明.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的"为何"与"如何" [J].教学与管理. 2017(19): 35-38. doi: http://www.cqvip.com/QK/91308X/201707/672493146.html
    [10]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137.
    [11] 赵富学, 程传银.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引领与培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 44(6): 104-109.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KCD201926060.htm
    [12] 叶波, 范蔚.课程改革十年:校本课程开发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 2012(4): 47-52. doi: http://www.cqvip.com/QK/83877X/201204/41573160.html
    [13] 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本质追问与实践探析[J].教育研究, 2017(7): 14-20.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J201707003.htm
    [14] 杜尚荣, 王笑地.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特征及原则[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7(8): 42-46. doi: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xxjspx201708011
    [15] 梁砾文, 王雪梅.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7(2): 61-67. doi: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wgzxxjy201702009
    [16] 李玮舜, 刘剑玲.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探究[J].教育探索, 2017(1): 22-25. doi: http://www.cqvip.com/QK/96927X/201717/672477529.html
    [17] 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论意义[J].教育研究, 2018(3): 129-135.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YJ201803016.htm
    [18] 肖宇翔, 韦杨遮, 蒋菠, 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思考——基于独竹漂运动项目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8): 117-121.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sxb.2019.08.019
    [19] 袁振国.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J].上海教育, 2016(1): 74-76.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KJX201405046.htm
    [20] 龚坚.土家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 2019.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1555950
  • 加载中
图( 2) 表( 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79
  • HTML全文浏览数:  1079
  • PDF下载数:  16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9-21
  • 刊出日期:  2020-12-20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通讯作者: 龚坚,教授; 
    作者简介: 王德慧(1984-),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学、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 1. 重庆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重庆 400010
  • 2. 重庆市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研究中心,重庆 400010
  • 3. 重庆全善学校,重庆 401320
  • 4.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 5. 永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 永川 402100
  • 6. 重庆育才中学校,重庆 400000
基金项目:  2019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9CQJWGZ2044);重庆市2020年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20JGY34);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2020-00-438)

摘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三级课程体制补充完善均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发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理念、理解偏差等问题,影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研究认为,通过加强多元主体理念认知、科学系统界定目标、目标引领内容选择、规范合理课程结构、评价模式层析系统等策略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可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效果,充分发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校本课程三元工具论作用.

English Abstract

  •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1]中指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体育课程作为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3].我国教育改革历经了双基教学、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发展路径,课程改革的理念也随着不断发生变化,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其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校本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据核心素养体系的顶层设计,诉诸微观层面的“课程”,建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研究十分必要.

  • 以“体育校本课程”为研究对象,根据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依据最新教育理论,建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以促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育课程体制扎实落地,体现体育学科育人方面独有的价值.

  •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读秀知识库、维普等检索平台,以“核心素养”、“教师专业性”、“校本课程”、“课程理论”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并根据研究需要对文献进行筛选、分类和整理,提取相关研究观点和论据,为定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运用归纳、演绎、对比、推理等思维方法,对已有理论成果进行逻辑加工,对本研究所要证明的核心观点、研究结论进行论证、辩证分析,厘清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为研究提供视角和方向.

  •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选定的学校进行调研,了解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核心素养认知情况、三级体育课程实施情况、校本课程开发及运用情况,运用问卷编制的相关理论,按照问卷编制的有关方法和原则,编制调查问卷进行定量研究,提高研究的客观性.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将问卷发给9位专家进行检验和评判,分为合理、较合理、一般、较不合理、不合理5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问卷比较有效,可以进行调查.印发问卷4 000份,回收问卷4 000份,有效问卷3 981份,有效率为99.53%,根据巴比理论判断,问卷能够满足分析及研究需要.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R=0.85,α=0.98),可靠性显著.见表 1-表 3.

  • 运用Excel2007及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事实性数据支持.

  • 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本质、内涵,明确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综合和超越[5],是个体获得完满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厘清几者的关系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与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6].问卷调查显示,理解核心素养比例约23.25%,较为理解核心素养约57.38%,理解较差约11.23%,不理解为8.14%.其中,对此城乡学校,城市教师较乡村教师对于核心素养概念理解程度要好,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表明乡村教师更需要进行培训,强化理论素养.见表 4.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某一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特有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7],进而推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体育学科(课程)核心目标的调查中发现,能够明确体育学科属性、学科特征的仅仅为26.56%,67.84%表示不清楚体育学科的本质目标、衍生目标、派生目标,55.19%表示不理解“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8],知晓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辨识体育学科(课程)知识形态,厘清体育学科(课程)知识层次,界定体育学科(课程)目标结构,构建体育学科(课程)的知识体系是将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趋势.见表 5.

    已有研究证明[9],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大基本途径,即:校本课程可以是自主开发,亦可以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从教育发展现实与未来需要角度看,单一的课程开发途径也很难满足不同现实环境和政治体制背景下教育发展的要求[10],简言之,校本课程开发须依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体育校本课程贯彻应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仅仅是15.63%,对于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界定仍然采用三维目标课程体系,未运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去界定,87.45%对于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依然按照传统课程理念去选择.校本课程无论是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还是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新课程,都应以最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理念为蓝本进行加工创造,使之符合社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 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随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均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本校的课程. ”体育学科在借鉴相关政策理论基础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逐渐丰硕.调查显示,52.15%的学校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约占46.37%,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75.64%课程内容多集中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对现有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内容涉及较少,系列数据表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熟程度并不高,存在被动进行研究的可能.另外,对已有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查阅,规范度还需加强,理应按照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进行构建.见表 6.

  • 校本课程在完善课程管理体制、丰富课程理论和实践、充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文件规定了随着学段的增加,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课程比例也应增加,并以二者为主.鉴于校本课程的现实意义,理应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发现,当前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均以国家体育课程为主,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研究及应用极少,极大部分的体育校本课程并没有付诸实际,没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予以实现,极大地影响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完善和三级课程目标的实现.

  •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对学校体育学科提出的基础性要求,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不竭动力[1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是补充完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途径和手段,也是不同参与主体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之一.

  • 已有研究[12]表示:“一个理想的校本课程开发应当是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过程”.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协作,所有参与主体理念一致,思想聚焦一点才能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及其目标的实现.

    核心素养提出的本质是教育哲学的本体性回归[13],由现代教育知识本位的教育哲学观,回归到基于人(儿童)本位的教育本体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立足于“人的发展”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契合一致.因此,在探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唯一主体性,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明确作为主体应该从中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应该掌握和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品格、关键能力等,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生作为其他主体发挥作用的核心焦点[14],须其他主体的相互努力配合方可实现最终目标.就学校内部而言,涉及到学校领导、教师等,学校外部而言,涉及校外专家、家长、社区等人员.学校领导、(体育)教师是核心素养实施的关键,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体执行者,实施者个人理念尤为重要,需了解并掌握最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理念,明确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和价值,体育校本课程的独特作用等.深思作为研究个体应该具备何种能力,何种核心素养方能发挥主导性的作用,给予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便捷路径.校外专家、教育专家、课程专家研究强调理论阐释,思辨演绎居多,实践层面的研究偏少[15],理应改变这一现状,注重实践研究的实效性,提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转化率,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用,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达成,选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 课程目标需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科知识形态、学科属性为落脚点,以学科特征为逻辑起点,以学科本质为目标进行界定,通过学科发展、个体成长和社会服务等3个层次[16]的目标进行设置.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纲领性的目标,可视为学科目标,微观的课程目标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延伸,校本课程作为微观层面课程,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更加直接具体.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目标确定应科学系统化,能反映学科的特色和内涵、学科独特的任务、学科的特殊发展[17],凸显这门学科特殊的教育价值,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 “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健康促进”系列文件的印发,提出了学校体育的阶段性目标.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目标应以健康中国理念为背景,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目标为引领,以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特征为逻辑起点,以体育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目标体系建构,体现出体育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特有性,更要体现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论,学科自身发展内需的本体论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具论.体育校本课程目标描述要突破和超越三维目标模式,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效果维度目标为切入点进行,聚焦在体育学科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养成上(表 7).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校本课程本质目标确定后,还应充分挖掘和拓展其派生目标、衍生目标等.

  • “目标引领课程内容”是泰勒模式的经典理论,其内涵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较为一致,根据预设目标参照现有情况、已有条件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以达到教育目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固有性造成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不同水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层次不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是体育教师依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具体条件,根据大量素材,选取适当内容进行校本课程化后用于体育课程教学的教材.

    体育校本课程内容选择坚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衔接一体化的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传统内容、现代内容、人文内容、科技内容相结合的特点.课程内容选择既要体现体育校本课程自身体系内容,又要选择与体育校本课程交叉的内容,选取跨学科、跨领域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进而实现挖掘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外延的目标.健康素养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类教学[7]内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占据的比例应越来越大,须适当增加健康类、安全教育类课程内容.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依靠特色项目[18]、特色内容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形成校级精品课程.此外,根据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发展的需要,文化传承类内容渐渐成为课程内容的重点,挖掘民族性体育项目,增加民族性体育项目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践行社会价值观,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手段之一.此外,健康中国理念提出后,体育锻炼会得到更多的重视,探究学生居家适宜的体育活动内容,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未来关注的焦点(图 1).如何精选内容,将最有价值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把知识化为智慧,化为方法,转化为人格,这是教育的新命题[19],也是课程改革所要面临的新命题.

  • 课程结构依据课程的层次类别分为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课程结构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习者的心理逻辑.校本课程作为微观层面的课程,其课程结构本质是在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媒介要素安排、学习活动细节等因素合理安排体育课程的具体知识点,以达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以特色课程的形式出现,具有专有性和兼容性特点,体育课程结构方面应该充分考虑主体认知性、学科特有性、文化传承性、学科交融性、知识拓展性等因素,以体育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心理逻辑为起点进行结构布局.体育校本课程学科(内在)逻辑是根据体育学科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进行组织的,课程结构重点放在内容的逻辑顺序上,强调按照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排列课程内容.体育校本课程的心理逻辑,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研究认为,核心素养理念提出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结构应按照学生心理逻辑为主,学科逻辑为辅的层次进行构建,按照不同阶段身体素质发育关键期,理清体育校本课程结构的内部关系、外部关系和纵向关系、横向关系,做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结构内外部关系的水平整合,纵向横向的规范布局,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的依存配合,有效提升体育校本课程的有效性、时效性,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及参与者核心素养的达成.

  •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校本课程评价维度应通过上述3个方面进行,实施层次结构化评价模式,建立多元立体化[20]的评价方法,对校本课程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评价,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评价以分层次、多主体、目标性、过程性、发展性、逆向性等方式进行,划分层次结构、明确评价主体、理顺相互关系、界定评价内容、确定评价指标.学生、体育教师与课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内禀的复杂关系[6],在评价过程中,采用阶段性和发展性的评价视角,既注重结果性的评价,也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着重考量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评价和不同主体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对于课程有重要的意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评价须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评价模式,切实体现体育校本课程的三元性价值,发挥体育校本课程三元工具论的作用.

  •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作为学校教育领域的一门学科(课程)所承载的育人价值,是培养人才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校教育环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一起构成了学生的整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完善了体育学科课程的理论体系,促进了体育学科课程的发展.为了凸显体育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特有价值,发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在现有国家三级课程体制模式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研究将是未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校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研究,可参照ADDIE课程开发模型进行开发(图 2).

    要求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开发出切实可行、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领导主体、开发主体、学习主体、社会参与者的理念对于课程组织实施有相当大的影响,应深入研究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等内涵,多元主体应集中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共同焦点之上,以利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培养“开发主体”、“学习主体”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科学系统地辨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本质目标、派生目标等,构建目标体系;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目标体系为引领,结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通过选摘、优化、改造、组合、添加等方式方法,选择恰当内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使内容与教师、学生相匹配,利于学生掌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结构以学生心理逻辑为主,学科逻辑为辅的层次进行构建,真正促进课程由学科本位走向育人本位,回归到教育的真正本体;合理的评价方式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进行评估研判,可有效地检验在校本课程实施前、中、后不同环节的锲合度、配合度以及目标达成度,给予不同环节的信息反馈,进一步进行调整优化,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发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