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关于伴随矩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上一篇

下一篇

闻道君, 曾静, 王鹏富. 关于伴随矩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4): 172-177.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04.028
引用本文: 闻道君, 曾静, 王鹏富. 关于伴随矩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6(4): 172-177.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04.028
WEN Dao-jun, ZENG Jing, WANG Peng-fu. On Desig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for Adjoint Matric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6(4): 172-177.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04.028
Citation: WEN Dao-jun, ZENG Jing, WANG Peng-fu. On Desig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for Adjoint Matric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6(4): 172-177. doi: 10.13718/j.cnki.xsxb.2021.04.028

关于伴随矩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3141);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教学改革项目(CMC2019041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闻道君,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不动点理论和大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G642.0;O153

On Desig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for Adjoint Matrices

  • 摘要: 基于大类招生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从大类招生的系统化教学目标、分流培养的层次化教学重点、在线开放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和引导创新思维的流程化教学组织4个方面完成了关于伴随矩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利用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搭建了关于伴随矩阵的概念、基本定理、重要性质和应用拓展的知识链,探索出一条“夯实数学基础-引入数学实验-拓展数学应用-引导数学创新”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经济、管理和理工各大类专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 加载中
  • [1] 胡科, 包雪莲. 回归与超越: 大类培养背景下自由教育的省思[J]. 当代教育科学, 2020(1): 9-14. doi: 10.3969/j.issn.1672-2221.2020.01.003
    [2] 罗映红. 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J]. 高教探索, 2019(12): 48-5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JTA201912008.htm
    [3] 朱婉珍, 陶祥兴.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3): 39-4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LL201903014.htm
    [4] 闻道君, 陈义安. nn维向量的等价性质及应用[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5(4): 26-2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ZZK201804006.htm
    [5] 王守中, 江蓉. 判断空间中若干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8): 154-159.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sxb.2018.08.026
    [6] 喻厚义, 唐康. 研究性学习在线性变换教学中的应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10): 168-172.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sxb.2018.10.028
    [7] 吴德垠. 关于模糊收缩列拟阵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4): 70-7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NND202004009.htm
    [8] 张小双, 陈震, 刘奇龙. 求解不同阶对称张量组特征值的带位移高阶幂法[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8): 81-8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NND202008011.htm
    [9] 张俊忠. 发生教学法在矩阵运算教学中的应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0): 135-140.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sxb.2020.10.020
    [10] 袁晖坪, 闻道君. 线性代数[M]. 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11] 吴赣昌. 线性代数: 理工类[M]. 5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12] 薛毅. 数值分析与实验[M].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49
  • HTML全文浏览数:  649
  • PDF下载数:  12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4-20
  • 刊出日期:  2021-04-20

关于伴随矩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闻道君,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不动点理论和大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 重庆工商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3141);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教学改革项目(CMC20190410).

摘要: 基于大类招生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从大类招生的系统化教学目标、分流培养的层次化教学重点、在线开放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和引导创新思维的流程化教学组织4个方面完成了关于伴随矩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利用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搭建了关于伴随矩阵的概念、基本定理、重要性质和应用拓展的知识链,探索出一条“夯实数学基础-引入数学实验-拓展数学应用-引导数学创新”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经济、管理和理工各大类专业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English Abstract

  •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开展各类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推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度变革,积极探索混合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 高等学校大类招生体制改革呼之欲出,线性代数是覆盖经济、管理和理工类各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如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和改革教学模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密切关注[3-9]. 在教学实践中,通常是为了介绍逆矩阵的基本解法而引入伴随矩阵的概念,却在初等矩阵之后用初等变换法简化了逆矩阵的求解. 伴随矩阵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神秘登场,却又迅速退出了同学们的学习视野,留下无尽的疑惑[10-12]. 本文将基于大类招生的视角,以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伴随矩阵的知识体系,探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 在高等学校大类招生的体制下,将线性代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适当分解,并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系统化. 下面,我们以伴随矩阵为例进行说明:

    知识目标:了解学习伴随矩阵的目的,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和基本定理,理解伴随矩阵的系列性质.

    能力目标:熟练掌握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的方法,掌握伴随矩阵运算性质的证明,学会用Matlab求伴随矩阵.

    情感目标:思考伴随矩阵各个性质之间的联系,尝试运用伴随矩的阵理论分析并解决线性方程组、矩阵特征值和专业领域的应用模型.

  • 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必然会导致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在分流之前开设的大类基础课程线性代数需要预设层次化的教学重点,确保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流目标,并能引导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层次化教学的重点包括:

    基础训练: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和基本定理,利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综合应用:掌握伴随矩阵运算性质的证明和应用,数学实验(Matlab).

    能力提升:了解伴随矩阵的秩及其与线性方程组和特征值等问题的联系.

  • 在线开放课程将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并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容易导致学生知识建构的系统性不足. 模块化的教学设计能够形成关于伴随矩阵的概念、定理、性质和应用的知识链,促进系统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 定义1 已知矩阵A=(aij)n×n,记Aij是行列式|A|中元素aij的代数余子式,则称矩阵

    A的伴随矩阵,记为AA*.

    利用矩阵乘法和行列式的性质,不难验证AA*=A*A=|A|E. 同时,进一步可得关于伴随矩阵的基本定理${\mathit{\boldsymbol{A}}^{ - 1}} = \frac{1}{{\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mathit{\boldsymbol{A}}^*}$和|A*|=|A|n-1(见文献[10]的定理2.1).

    例1 已知矩阵$\mathit{\boldsymbol{A}} = \left[ \begin{array}{l} 1\;\;2\;\;3\\ 2\;\;2\;\;1\\ 3\;\;4\;\;3 \end{array} \right]$,求逆矩阵A-1.

    因为|A|=2≠0,所以${\mathit{\boldsymbol{A}}^{ - 1}} = \frac{1}{{\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mathit{\boldsymbol{A}}^*}{\rm{ = }}\frac{1}{2}\left[ \begin{array}{l} \;\;2\;\;\;6\;\; - 4\\ - 3\; - 6\;\;\;\;5\\ \;\;2\;\;\;2\;\; - 2 \end{array} \right]{\rm{ = }}\left[ \begin{array}{l} \;\;\;1\;\;\;\;3\;\; - 2\\ - \frac{3}{2}\;\; - 3\;\;\;\frac{5}{2}\\ \;\;\;1\;\;\;\;\;1\;\; - 1 \end{array} \right]$

    例2 已知A为3阶方阵,且$A = \frac{1}{2}$,求|(3A)-1-2A*|.

    利用结论${\mathit{\boldsymbol{A}}^{ - 1}} = \frac{1}{{\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mathit{\boldsymbol{A}}^*}$可得A-1=2A*,则

  • 性质1 设矩阵A=(aij)n×n,则(A*)T=(AT)*.

    因为Aij=(-1)i+jMij,且行列式等于其转置,所以

    显然,(A*)T=(AT)*.

    性质2An阶方阵,且|A|≠0,则(A*)-1=(A-1)*.

    因为|A|≠0,所以A可逆. 由A*A=|A|E,可得A*=|A|A-1,则

    又因为${\left( {{\mathit{\boldsymbol{A}}^{ - 1}}} \right)^*} = \left| {{\mathit{\boldsymbol{A}}^{ - 1}}} \right|{\left( {{\mathit{\boldsymbol{A}}^{ - 1}}} \right)^{ - 1}} = \frac{1}{{\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mathit{\boldsymbol{A}}$,因此(A*)-1=(A-1)*.

    性质3An阶方阵,且|A|≠0,则[(A*)T]-1=[(A*)-1]T=[(A-1)T]*.

    因为|A|≠0,所以A可逆,结合逆矩阵和转置的性质得

    利用性质2和性质1,可得[(A*)-1]T=[(A-1)*]T=[(A-1)T]*. 因此,结论成立.

    例3 已知$\mathit{\boldsymbol{A}} = \left[ \begin{array}{l} 1\;\;0\;\;0\\ 0\;\;1\;\;2\\ 0\;\;3\;\;4 \end{array} \right]$,且AA*A的伴随矩阵,求[(A*)T]-1.

    不难验证|A|=-2,由A*A=|A|E${\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 - 1}} = \frac{1}{{\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mathit{\boldsymbol{A}} = - \frac{1}{2}\mathit{\boldsymbol{A}}$,所以

    性质4An阶方阵,且|A|≠0,则(kA)*=kn-1A*(k≠0).

    因为|A|≠0,所以A可逆. 由A*A=|A|E,可得A*=|A|A-1,故

    性质5ABn阶方阵,且|A|≠0,|B|≠0,则(AB)*=B*A*.

    因为|A|≠0,|B|≠0,所以AB可逆. 由基本定理${\mathit{\boldsymbol{A}}^{ - 1}} = \frac{1}{{\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mathit{\boldsymbol{A}}^*}$

    又因为AA*=|A|A-1,所以

    性质6An阶方阵,且|A|≠0,则(A*)*=|A|n-2A.

    因为|A|≠0,所以A可逆. 由基本结论A*=|A|A-1和|A*|=|A|n-1

    例4An阶非零矩阵,如果伴随矩阵A*=AT,证明A为可逆矩阵.

    A=(aij)n×n,由A*=AT和伴随矩阵的定义得Aij=aij. 利用行列式的展开定理得

    又因为A为非零矩阵,所以至少存在一个元素aij≠0. 因此$\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 = \sum\limits_{i = 1}^n {a_{ij}^2 \ne 0} $,即矩阵A可逆.

  • 性质7A*n阶方阵A的伴随矩阵,则秩$r\left( {{{\bf{A}}^*}} \right) = \left\{ {\begin{array}{*{20}{l}} {n\;\;\;r\left( {\bf{A}} \right) = n}&{}\\ {1\;\;\;r\left( {\bf{A}} \right) = n - 1}&{}\\ {0\;\;\;r\left( {\bf{A}} \right) < n - 1}&{} \end{array}} \right.$.

    r(A) = n,则A可逆,即|A|≠0. 由于|A*|=|A|n-1≠0,即A*为可逆矩阵,故r(A*)=n.

    r(A)=n-1,即A中存在n-1阶非零子式,且|A|=0. 不妨设A*中存在某个元素Aij≠0,故r(A*)≥1. 记A*=(α1α2,…,αn),由A*=|A|E=O

    Aαi=0,其中i=1,2,…,n,即α1α2,…,αn是齐次线性方程组Ax=0的解. 因为r(A) =n-1,所以Ax=0的基础解系中仅含一个向量,所以r(A*)=r(α1α2,…,αn)≤1. 因此,r(A*)=1.

    r(A) < n-1,则矩阵A中所有的n-1阶子式全为零. 利用伴随矩阵的定义可知A*=0,故r(A*)=0.

    例5A是5阶方阵,且A*A的伴随矩阵,若η1η2为齐次线性方程组Ax=0的两个线性无关的解,则r(A*)=___.

    因为η1η2Ax=0的两个线性无关的解,所以方程组Ax=0的基础解系中含有的解的向量个数为n-r(A)≥2. 又因为A是5阶矩阵,即n=5,则r(A)≤3. 利用性质7可得A*=O,所以r(A*)=0.

    性质8An阶矩阵,记A=(α1α2,…,αn),且r(A)=n-1,则:

    (i) αi是齐次线性方程组A*x=0的解,其中i=1,2,…,n

    (ii) A*x=0的基础解系含n-1个向量.

    (i)因为r(A)=n-1,所以|A|=0. 由AA*=A*A=|A|E

    A*αi=0,其中i=1,2,…,n.

    (ii) 利用性质7,因为r(A)=n-1,所以r(A*)=1. 因此,A*x=0的基础解系中含有n-1个向量.

    例6 已知$\mathit{\boldsymbol{A}} = \left[ \begin{array}{l} 1\;\; - 2\;\;0\\ 2\;\;1\;\;\;\;5\\ 0\;\;1\;\;\;\;1 \end{array} \right]$,且A*是A的伴随矩阵,求A*x=0的通解.

    不难验证|A|=0,且r(A)=2. 由性质7可知r(A*)=1. 从而n-r(A*)=2,故齐次线性方程组A*x=0的通解形式为k1η1+k2η2,其中η1η2为其基础解系.

    由性质8,A中任意两个线性无关的列向量都是方程组A*x=0的基础解系,所以通解为k1(1,2,0)T+k2(-2,1,1)T,其中k1k2为任意实数.

    性质9An阶矩阵,且A*A的伴随矩阵,则:

    (i) 若|A|=0,则0为伴随矩阵A*的特征值;

    (ii) 若|A|≠0,则$\frac{{\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lambda }$为伴随矩阵A*的特征值.

    (i) 由于|A|=0,与性质8类似,得A*α=0=0α,即0为A*的特征值.

    (ii) 记=λα(α≠0),由|A|≠0可得λ≠0. 再利用A*A=|A|E

    整理得${\mathit{\boldsymbol{A}}^*}\mathit{\boldsymbol{\alpha }} = \frac{{\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lambda }\mathit{\boldsymbol{\alpha }}\left( {\mathit{\boldsymbol{\alpha }} \ne 0} \right)$,即$\frac{{\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lambda }$为伴随矩阵A*的特征值.

    例7 设矩阵$\mathit{\boldsymbol{A}} = \left[ \begin{array}{l} 3\;\;2\;\;2\\ 2\;\;3\;\;2\\ 2\;\;2\;\;3 \end{array} \right]$,且A*A的伴随矩阵,求A*的最小特征值.

    令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为

    A的特征值为λ1=λ2=1,λ3=7,且|A|=λ1λ2λ3=7. 利用性质9,A*的特征值为$\frac{{\left| \mathit{\boldsymbol{A}} \right|}}{\lambda }$,即特征值分别为7,7,1. 因此,A*的最小特征值为1.

  • 伴随矩阵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展开,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高阶性等特点. 通过混合教学模式的流程化组织,将问题导入、重点讲解、练习巩固、思考衔接、应用拓展等环节设计在线上和线下进行深度融合,实践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基础的应用性和思维的创新性引导.

  • 课前预习(线上):复习代数余子式和方阵行列式的性质,预习伴随矩阵的概念和基本定理(PPT、视频),并在教学平台上完成关于伴随矩阵的基础练习.

    课堂教学(线下):分析平台上出现的错误,讲解伴随矩阵的概念,证明伴随矩阵的基本定理,并举例说明伴随矩阵的基本要求(例1、例2). 然后,通过练习题:已知矩阵$\mathit{\boldsymbol{A}} = \left[ \begin{array}{l} 1\;\;0\;\;0\\ 0\;\;2\;\;0\\ 0\;\;0\;\;3 \end{array} \right]$,求A-1和(A*)-1,围绕教学重点内容展开讨论.

    课后测试(线上):根据教学目的设计2~3道题以检测学习效果,要求同学们限时完成并及时公布答案. 同时,留下思考题(线下):已知矩阵$\mathit{\boldsymbol{A}} = \left[ \begin{array}{l} 1\;\;0\;\;0\\ 0\;\;1\;\;2\\ 0\;\;3\;\;4 \end{array} \right]$,求[(A*)T]-1,以拓展伴随矩阵的应用方法及运算,并引导进入模块二的学习.

  • 课前预习(线上):复习矩阵的性质、伴随矩阵的概念(PPT、视频),并在教学平台上完成关于伴随矩阵及行列式的基础练习.

    课堂教学(线下):解决平台上发现的问题,从模块一的思考题导入伴随矩阵的运算性质1至性质6,并将性质5的证明留作课堂练习. 然后,介绍求逆矩阵的Matlab命令[12],并结合行列式的展开讨论例4以强化伴随矩阵性质的应用训练.

    课后测试(线上):根据教学目的设计2~3道题以检测学习效果,要求同学们限时完成并及时公布答案. 同时,将性质7留作思考题,引导进入模块三的学习.

  • 课前预习(线上):复习伴随矩阵的运算性质、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矩阵特征值的概念(PPT、视频),并在教学平台上完成关于性质7和线性方程组的基础练习.

    课堂教学(线下):整理关于伴随矩阵的常见问题,从性质7导入伴随矩阵的综合性质,并分别举例说明其应用(例5、例6、例7). 然后,组织关于伴随矩阵与行列式、线性方程组和特征值等问题的主题讨论,并结合专业领域模型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并进行创新能力训练.

    课后测试(线上):根据教学目的设计2~3道试题以检测学习效果,要求同学们限时完成并及时公布答案. 同时,思考如何利用伴随矩阵及性质解决信息编码等模型(线下选择完成).

参考文献 (1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