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环境和自然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种群和自然资源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许多科研工作者建立并研究了一系列描述种群与资源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例如:文献[1-2]研究了微生物在培养皿中对单一营养物质竞争的数学理论;文献[3-7]建立并研究了恒化器中两个物种竞争同一种资源的竞争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模型都是由常微分方程组给出,其中包含的种群的所有个体被假定是相同的. 然而,现实中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由于年龄、大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出生率、增长率、死亡率[8-12],而且不同个体消耗资源的能力以及受资源影响的程度也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建立并研究一个大小结构的种群和资源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考虑一个大小结构的种群和资源的相互作用. 用u(x,t)表示大小为x的个体在t时刻的密度,其中x∈[xmin,xmax],$\int_{x_1}^{x_2}$u(x,t)dt代表在t时刻大小在x1和x2之间的个体数量. 用R(t)表示在t时刻的资源密度. 一个描述种群和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为
其中:第一个方程描述了种群在资源影响下增长和死亡的过程,函数g(x,R)表示环境资源为R时,大小为x的个体的增长率,d(x,R)表示环境资源为R时,大小为x的个体的死亡率;第二个方程描述了资源的输入、衰减以及种群对资源的消耗,参数h表示资源的输入率,q表示资源的衰减系数,积分项$\int^{x_\text{max}}_{x_\text{min}}$f(x,R)u(x,t)dx表示所有个体对资源的总消耗率,f(x,R)表示依赖于大小的功能反应函数,即假设不同大小的个体有不同的摄取资源的能力. 假设函数f(x,R)满足以下条件:f(x,0)=0,它是关于R的增函数且有上界. 一个典型的功能函数的例子为如下的Holling-II形式:
其中c(x)是摄取率,H是半饱和常数. 模型的第三个方程为对应于第一个方程的边界条件,描述了种群在资源影响下的出生过程,其中函数β是资源为R时,大小为x的个体的繁殖率. 在模型的最后两个等式中,u0(x)是初始种群密度,R0是资源的初始值.
全文HTML
-
定义1 若一个区间I⊆ ${\mathbb{R}}$,其上的一个映射u:I→ ${\mathbb{R}}$n,并且我们在区间I上作N+1个分点xi,有x0 < x1 < … < xN. 定义u的全变差(total variation)为Tot. Var.$\{u\} \doteq \sup \left\{\sum\limits_{i=1}^{N}\left|u\left(x_{i}\right)-u\left(x_{i-1}\right)\right|\right\}$,如果u是有界的,则称u有有界变差(bounded variation),根据英文首字母缩写,简记为u∈IBV.
设D=[xmin,xmax]×[0,∞),并且c是足够大的正常数. 假设模型(1)中的参数满足下面条件:
(A1) g:D→ ${\mathbb{R}}$ 是关于x和R的带有Lipschitz常数L的Lipschitz函数,满足$\sup\limits_{(x,R(t))∈D}$ g(x,R(t))≤c. 并且,当x∈[xmin,xmax)时,g(x,R(t))>0,g(xmax ,R(t))=0. gx(x,R(t))是关于x和R的Lipschitz常数为L的Lipschitz函数.
(A2) d:D→ R是关于x和R的Lipschitz常数为L的Lipschitz函数,并且$\sup\limits_{(x,R(t))∈D }$d(x,R(t))≤c.
(A3) β:D→ R是关于x和R的Lipschitz常数为L的Lipschitz函数,并且$\sup\limits_{(x,R(t))∈D }$ β(x,R(t))≤c.
(A4) R:[0,T]→ ${\mathbb{R}}$上界为c的非负连续函数.
(A5) u0∈BV[xmin,xmax ]且u0(x)≥0.
(A6) R0∈BV[xmin,xmax ]且R0(x)≥0.
仿照文献[13],将模型(1)中的第一个方程乘φ(x,t),再通过分部积分并利用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定义模型(1)的弱解如下:
定义2 一个函数u∈IBV([xmin,xmax ]×[0,T]),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就称为模型(1)的弱解:
其中φ∈C1((xmin,xmax)×(0,T)).
我们将区间[xmin,xmax]和[0,T]分别分成n和l个子区间. 本文令$\Delta x=\frac{\left(x_{\max }-x_{\min }\right)}{n}$和Δt= $\frac{T}{l}$ 分别表示大小和时间的区间长度. 区间点由:xj=xmin+j Δx,j=0,1,…,n;tk=kΔt,k=0,1,…,l给出. 用ujk表示u(xj,tk)的有限差分逼近,设
定义差分算子
及ujk的$\ell$1范数和$\ell$∞范数为
使用隐式有限差分格式,对系统进行如下的离散化:
初始条件为
令$\overrightarrow{\boldsymbol{u}}^{k+1}=\left[{u}_{0}^{k+1}, {u}_{1}^{k+1}, {\cdots}, {u}_{n}^{k+1}\right]^{\mathrm{T}} \in {{\mathbb{R}}}^{n+1}$,则差分格式(2)可表示成如下矩阵形式:
这里$\overrightarrow{\boldsymbol{f}}^{k}=\left[\sum\limits_{j=1}^{n} \beta_{j}^{k} u_{j}^{k} \Delta x, u_{1}^{k}, \cdots, u_{n}^{k}\right]^{\mathrm{T}}$,并且Ak是如下三角矩阵:
引理1 假设Δt选择得足够小,使得2cΔt≤1. 那么线性系统(3),(4)有唯一的非负解.
证 由于Δt选择得足够小,使得2cΔt≤1,很明显A1k的对角元素是正的,而次对角元素是非正的. 事实上,v1k≥ $\frac{1}{2}$. 剩下部分的证明过程类似文献[14]中的定理7.2,此处省略.
-
首先证明差分逼近在l1空间的范数是有界的.
引理2 假设引理1成立,则存在一个正常数B1,使得‖uk‖1+|Rk|≤B1.
证将(2)式的第一个等式左右两边乘Δx,并将j=1,…,n对应的各式相加,有
用类似的方式处理(2)式的第二个等式,有
现在令Sk=‖uk‖1+|Rk|并且将(5)式和(6)式相加,有
再证明差分逼近在l∞空间的范数是有界的.
引理3 假设引理1成立,则存在一个正常数B2,使得‖uk‖∞≤B2.
证 设uk+1j0=$\max\limits_j$ujk+1. 如果j0=0,则利用(2)式的第三个等式,可得
如果1 ≤j0≤n,则利用(2)式的第一个等式,可得
因此有(1+cΔt)uk+1j0≤ukj0,这意味着
根据(7)-(9)式,我们有
因此存在正常数B2,使得‖uk+1‖∞ ≤B2.
下一个引理证明了近似ujk具有有界的全变差. 在建立模型(1)的弱解的差分逼近收敛的过程中,这个界起着重要作用.
引理4 假设引理1成立,则存在一个正常数B3,使得‖DΔx-(uk)‖1≤B3.
证 设ηjk=DΔx-(ujk)并且将算子DΔx-运用到(2)式的第一个等式得到
另一方面,如果j=1,那么
因此,由(2)式的第一个等式有
将(10)式乘sgn(ηjk+1)Δx,再将j=2,…,n对应的各式相加,并且注意到-ηjksgn(ηjk+1)≥-|ηjk|,则有
其中2 ≤j ≤n. 为了记号的方便,令d0k=0和DΔx-(g0ku0k+1)=$-\frac{u_{0}^{k+1}-u_{0}^{k}}{\Delta t}$,将(11)式乘sgn(η1k+1)Δx并与(10)式相加,得到
将j=1,2,…,n对应的各式相加,得到
容易得到
由不等式(12)和(13),得到
另外,注意到
其中α在R(tk)和R(tk-1)之间,而且
由(14),(15)式有
其中ξ在R(tk)和R(tk-1)之间,且存在正常数B4和B5,使该不等式成立,则该定理得证.
下一个结果表明,差分逼近满足关于t的李普希茨条件.
引理5 假设引理1成立. 则存在一个正常数A>0,使得对任何r>q有
证 将(2)式的第一式的所有j相加并乘Δx,得到
因此,
可类似证明引理5的第二个不等式.
-
定义如下的函数族{${\mathbb{U}}$Δx,Δt},{${\mathbb{R}}$Δt}
其中x∈[xj-1,xj),t∈[tk-1,tk),j=1,…,n,k=1,…,l. 且由引理2-5,函数集合{ ${\mathbb{U}}$Δx,Δt},{ ${\mathbb{R}}$Δt}在拓扑空间L1(xmin,xmax)×(0,T)和C(0,T)中是紧的,并且由文献[15]中的引理16.7的证明. 以下结果成立.
定理1 存在序列{${\mathbb{U}}$Δxi}⊂{${\mathbb{U}}$Δx,Δt}和{ ${\mathbb{R}}$Δti}⊂{${\mathbb{R}}$Δt}收敛到函数空间IBV([xmin,xmax]×[0,T])和C(0,T)内的U(x,t)和R(t),即当T>0且i→∞时有
以及
并且存在一个常数Γ使得极限函数满足
接下来证明通过上述差分格式构造的极限函数u(x,t)与R(t)实际上是模型(1)的弱解.
定理2 定理1定义的极限函数u(x,t)与R(t)是模型(1)的弱解并且满足
以及
证 使用类似于文献[15]的引理16.7中的证明方法可得结论成立.
下述定理给出了(2)式的解集合{ ujk,Rk}关于初始条件{uj0,R0}的连续依赖性.
定理3 设{ujk,Rk}和{$\hat u$jk,$\hat R$k}是(2)式的解,并且对应初始条件{uj0,R0}和{$\hat u$j0,$\hat R$0},则存在正常数c1,c2和c5使得
这里
证 设pjk=ujk-$\hat u$jk,wk=Rk-$\hat R$k. 则有
将(19)式的第一个式子乘sgn(pjk+1) Δx,并将j=1,…,n对应的各式相加,使用
得到
将(20)式和(21)式同时乘Δt,并将所得的不等式相加,得到
其中c5=max{c1+c4,c3},结论得证.
接下来证明定理1和定理2中定义的解是唯一的.
定理4 假设(u,R)和($\hat u$,$\hat R$)是模型(1)的两个弱解,并且对应初始条件(u0(x),R0)和($\hat u$0(x),$\hat R$0),若有不等式
成立,则表明模型(1)的弱解是唯一的.
证 令U(t)=$\int^{{x_\text{max}}}_{x_\min}$u(x,t)dx. 则初始值问题
有唯一解. 再用这个解考虑下面的初边值问题:
则(24)式有唯一的弱解u(x,t). 若(ujk,Rk)和($\hat u$jk,$\hat R$k)以及得出的函数U(t)和$\hat U$(t)为(23)式和(24)式的唯一解,且由定理3有
其中$\hat S$k同定理3中的$\hat S$k+1,则有
由定理1可以求不等式(25)右侧式子的极限
这里(u,R),($\hat u$,$\hat R$)是(23)式和(24)式在给定函数Uk和$\hat U$k下的唯一解,并且有$\hat S$(t)=‖u(·,t)-$\hat u$(·,t)‖1+|R(t)-$\hat R$(t)|. 再将(26)式中给出的估计应用于(23),(24)式中的解,其中
在定理1中有定义. 由Gronwall不等式,得到(22)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