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岷江上游河谷聚落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丁明涛1,2,庙成2,3,黄涛2. 岷江上游河谷聚落特征及其演化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8): 37-43. doi: 10.13718/j.cnki.xsxb.2018.08.008
引用本文: 丁明涛1,2,庙成2,3,黄涛2. 岷江上游河谷聚落特征及其演化分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8): 37-43. doi: 10.13718/j.cnki.xsxb.2018.08.008
DING Ming-tao1,2, MIAO Cheng2,3, HUANG Tao2. 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Analysis of Valley Settlement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8, 43(8): 37-43. doi: 10.13718/j.cnki.xsxb.2018.08.008
Citation: DING Ming-tao1,2, MIAO Cheng2,3, HUANG Tao2. 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Analysis of Valley Settlement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8, 43(8): 37-43. doi: 10.13718/j.cnki.xsxb.2018.08.008

岷江上游河谷聚落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Analysis of Valley Settlement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 摘要: 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岷江上游1994年、2004年和2014年3个时期河谷聚落的时空分布,阐述其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谷聚落是岷江上游最主要的聚落形态,全流域呈松散状,局部呈集聚分布;其总面积不断增大,聚落密度呈先集聚后局部衰退;平面形态整体上由规则向不规则形态变化;其斑块的分布特征为高程上整体逐渐向低海拔迁移,坡度上先向低坡度迁移后逐渐向5°~35°区迁移,全流域由1994-2004年的呈轴对称向2004-2014年间的东南、南、西南、西方向迁移.
  • 加载中
  • [1] 陈国阶, 方一平, 陈勇, 等. 中国山区发展报告——中国山区聚落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2] 沈茂英.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3] 吴宁, 晏兆丽, 罗鹏, 等."涵化"与岷江上游民族文化多样性[J]. 山地学报, 2003, 21(1):16-23.
    [4] 陈国阶, 涂建军, 樊宏, 等. 岷江上游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 常晓军, 丁俊, 魏伦武, 等.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7, 27(1):103-108.
    [6] DING Ming-tao,WANG Qing.Deline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Boundari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China[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2,(204-208):2744-2748.
    [7] 闫卫坡, 王青, 郭亚琳, 等.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划分与垂直分异分析[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3, 29(5):572-576.
    [8] 丁明涛,周鹏,张永旺,等.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波动的定量判定及其演化特征[J]. 山地学报, 2017(2):170-178.
    [9] 王海茳,郭亚琳, 王青.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1999-2009年边界位移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3(3):316-321.
    [10] 陈勇, 陈国阶, 杨定国. 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生态特征——四川理县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1):72-77.
    [11] 郭亚琳,王青, 等.岷江上游山区乡镇单元引力潜能空间分异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3):155-161.
    [12] 于淼,边振兴,李建东.RS与GIS支持下的桓仁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4):106-114.
    [13] 刘延国,廖彦淞,黄成敏,等.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以岷江上游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版),2017, 40(1):17-25.
    [14] 周鹏, 丁明涛,佘涛, 等.基于GIS的岷江上游聚落易损性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1(2):44-51.
    [15]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对地观测数据共享计划[EB/OL].[2015-09-12] (2017-11-20). http://ids.ceode.ac.cn/.
    [16]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地理空间数据云[EB/OL].[2015-09-12] (2017-11-20).http://www.giscloud.cn/.
    [17]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8] 钟祥浩, 刘淑珍.中国山地分类研究[J]. 山地学报,2014, 32(2):129-140.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5772-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20] 南希, 严冬,李爱农,等. 岷江上游流域山地灾害危险性分区[J]. 灾害学,2015, 4(30):113-12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65
  • HTML全文浏览数:  703
  • PDF下载数:  13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12-22

岷江上游河谷聚落特征及其演化分析

  • 1. 西南交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成都 611756;
    2. 西南科技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3. 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州 510275

摘要: 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岷江上游1994年、2004年和2014年3个时期河谷聚落的时空分布,阐述其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谷聚落是岷江上游最主要的聚落形态,全流域呈松散状,局部呈集聚分布;其总面积不断增大,聚落密度呈先集聚后局部衰退;平面形态整体上由规则向不规则形态变化;其斑块的分布特征为高程上整体逐渐向低海拔迁移,坡度上先向低坡度迁移后逐渐向5°~35°区迁移,全流域由1994-2004年的呈轴对称向2004-2014年间的东南、南、西南、西方向迁移.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