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周建华, 邢佑浩, 苟喻, 等. 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11): 167-173. doi: 10.13718/j.cnki.xsxb.2019.11.027
引用本文: 周建华, 邢佑浩, 苟喻, 等. 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11): 167-173. doi: 10.13718/j.cnki.xsxb.2019.11.027
Jian-hua ZHOU, You-hao XING, Yu GOU, et al.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iculum System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west Univesity[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4(11): 167-173. doi: 10.13718/j.cnki.xsxb.2019.11.027
Citation: Jian-hua ZHOU, You-hao XING, Yu GOU, et al.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iculum System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west Univesity[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4(11): 167-173. doi: 10.13718/j.cnki.xsxb.2019.11.027

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5200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周建华(1970-), 男,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G642.0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iculum System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west Univesity

  • 摘要: 针对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建立系统化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模块、组建复合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团队与探索多维式教学方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学生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系统性与主动性.
  • 加载中
  • 表 1  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总计 理论课 实验课
    一、专业发展课程必修课 25311701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Ⅰ 3.5 63 33 30 4 考试
    25310300 风景园林工程Ⅰ 4 72 36 36 5 考试
    25310340 园林绿地规划 3.5 63 43 20 5 考试
    25310280 城市规划原理 3 54 44 10 4 考试
    25311691 风景园林设计Ⅰ 3.5 63 24 39 4 考试
    25311702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Ⅱ 3 54 24 30 5 考查
    25311692 风景园林设计Ⅱ 4 72 32 40 5 考查
    25310370 植物种植设计 3 54 34 20 6 考试
    二、专业发展课程选修课(带*为必选课程) 25321360 CAD辅助设计* 3 54 20 34 3 考查
    25321370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3 54 30 24 6 考试
    25321380 风景园林工程Ⅱ* 3 54 20 34 6 考查
    25320390 风景区规划* 1 18 18 7 考查
    25320450 园林管理 1.5 27 27 7 考查
    25321390 风景园林综合设计* 3 54 8 46 7 考查
    25321800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Ⅲ* 2 36 10 26 7 考查
    25321400 景观雕塑小品设计 2 36 10 26 6 考查
    25321410 GIS地理信息系统 2 36 18 18 6 考查
    25320430 区域、国土规划 2 36 28 8 3 考查
    25320490 中外国园林史* 3 54 44 10 2 考查
    25320420 花卉应用学* 2.5 45 35 10 7 考查
    25320440 现代景观建筑评析 1.5 27 27 6 考查
    25320480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 2.5 45 35 10 5 考查
    25321190 园林美学 2 36 36 1 考查
    三、实践教学环节 25610500 风景园林综合实习Ⅰ 2 2周 6 考查
    25610510 风景园林综合实习Ⅱ 3 3周 7 考查
    25611130 专业实习 3 3周 考查
    25611810 毕业论文(设计、作品) 8 8周 8
    25611670 社会实践 1 考查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总计 理论课 实验课
    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25320280 城市规划原理 2 40 27 13 3 考试
    25312566 风景园林绿地规划 2.5 49 36 13 4 考试
    25312000 风景园林设计原理 2 36 36 3 考试
    25312500 风景园林设计 3 72 18 54 3 考试
    25311990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原理 2 36 36 3 考试
    25311701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Ⅰ 3 72 18 54 3 考试
    25311970 风景园林工程技术Ⅰ 3 72 18 54 4 考试
    25312060 植物造景艺术原理 2 36 36 4 考试
    25312070 植物种植设计 1.5 36 9 27 4 考试
    25322647 中外园林史 2 58 45 13 2 考试
    二、模块化选修(两个方向模块可任选一个) 1.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与管理模块 25322616 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学 2.5 49 36 13 6 考查
    25322300 园林公共事业与企业管理 1.5 27 27 0 7 考查
    25322130 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管理 2.5 54 27 27 6 考查
    25322150 风景园林维护与管理 2 36 36 7 考查
    25322620 园林法规 1 18 18 0 6 考查
    25322110 房地产概论 2 45 18 27 5 考查
    25322290 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 2.5 54 27 27 6 考查
    25311691 风景园林工程技术Ⅱ 3 72 18 54 5 考试
    25322120 风景园林工程实践 3 72 18 54 6 考查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 25322624 植物园规划设计 2 49 9 40 7 考试
    25321702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Ⅱ 3 72 18 54 4 考试
    25321800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Ⅲ 2 49 9 40 5 考查
    25322220 环境雕塑小品设计 2 49 9 40 6 考查
    25321580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1.5 31 18 13 6 考查
    25322090 城市广场与步行街设计实践 2 49 9 40 5 考查
    25322100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 2 49 9 40 6 考查
    25320390 风景区规划 2 45 18 27 6 考查
    25322180 公园规划与设计实践 2 49 9 40 6 考查
    25322250 居住区景观设计实践 2 49 9 40 5 考查
    三、风景园林综合实践模块 25610500 风景园林综合实习Ⅰ 2 2周 6 考查
    25610510 风景园林综合实习Ⅱ 2 2周 7 考查
    25611910 园林植物识别实践 1 1周 2 考查
    25611840 风景园林测绘实习 1 1周 3 考查
    25612430 美术写生实习 1 1周 2 考查
    25611810 毕业论文(设计、作品) 4 1年 8
    25610600 风景园林综合Studio 6 2-7 考查
    25611670 设计竞赛 2 6周
    下载: 导出CSV
  • [1] 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 2011, 27(5):18-19.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11.05.008
    [2] 刘通, 林箐.风景园林教学中价值观的建立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心灵的花园"项目为例[J].中国园林, 2013, 29(7): 102-106.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yl201307023
    [3] 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 2013, 29(6): 6-9.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L201306006.htm
    [4] 杨锐.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中的9个关键问题[J].中国园林, 2017, 33(1): 13-16.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17.01.004
    [5] 傅凡, 杨鑫, 薛晓飞.对于风景园林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 2014, 30(12): 80-83.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14.12.023
    [6] 成玉宁, 袁旸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 2015(7): 15-19.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jyl201507006
    [7] 刘滨谊.学科质性分析与发展体系建构——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思考[J].中国园林, 2017, 33(1): 7-12.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17.01.003
    [8]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园林, 2008, 24(1): 1-5.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08.01.002
    [9] 林箐.务实、融合、开放北林研究生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改革尝试[J].风景园林, 2016(1): 57-6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jyl201601008
    [10] 刘志成, 郑曦.全新的模式全新的系统,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风景园林, 2015(7): 20-2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jyl201507007
    [11] 张云路, 高梦雪, 刘迪, 等.应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风景园林专业"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J].中国林业教育, 2017, 35(4): 61-63. doi: 10.3969/j.issn.1001-7232.2017.04.016
    [12] 高翅, 吴雪飞, 杜雁, 等.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园林, 2013, 29(6): 23-25.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yl201306006
    [13] 李文, 张俊玲, 张敏.引导拓展融合——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园林, 2017, 33(4): 74-77.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17.04.015
    [14] 刘娟娟, 孙靓, 李保峰.走向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 "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改革尝试[J].中国园林, 2015, 31(5): 33-37. doi: 10.3969/j.issn.1000-6664.2015.05.008
    [15] 刘志成.交流启迪灵感, 融合铸就创新, 北林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风景园林设计STUDIO2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风景园林, 2016(1): 52-5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fjyl201601007
    [16] 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1): 1-10. doi: 10.3969/j.issn.1671-0169.2007.01.001
    [17] TASKER T Q.Participant Structures in the Design Studio: Learning to Give, Receive, and Grow from Feedback[R].Philadelphia: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014.
  • 加载中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29
  • HTML全文浏览数:  834
  • PDF下载数:  13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8-09
  • 刊出日期:  2019-11-20

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 周建华(1970-), 男, 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
  • 西南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 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52008)

摘要: 针对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建立系统化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模块、组建复合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团队与探索多维式教学方法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学生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系统性与主动性.

English Abstract

  • 风景园林学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保持和创造人类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将风景园林学、建筑学以及城乡规划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对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质量提出了更全面更系统化的要求.这是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重大进步,是学科发展的里程碑[1].这对风景园林学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同时也为风景园林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为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契机[2].

    面对学科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该如何应对?众多学者首先从学科特征与使命、学科发展与建设进行了研究与探索:21世纪的中国需要能够全面做出环境、文化、城市、社会、经济和精神贡献的风景园林学,它应该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优先目标,以地域文脉为意向,直面城市问题,连接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强调公众参与和公众环境教育,其目标是为人类营造兼具“生产性”“生活型”“生态型”和“精神性”的风景园林地境;因此,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中必然面临8个关键问题,即时空背景、价值观、特性、硬核、边界、定义、目标、和战略[3-4].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是令每一个园林工作者欢欣鼓舞的事,这反映了社会对风景园林事业的认可.然而,风景园林学能否符合一级学科的地位和承担一级学科的责任,能否满足社会对它的需求,能否为它所依托的行业提供发展的动力,是值得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5].风景园林学具有科学与艺术双重属性,在传承发展文化的同时,应当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风景园林学的推动作用,立足当代科学技术背景,重新审视风景园林学发展方向,倡导以“科学为理念、技术为支撑、文化为灵魂”风景园林观6].为此,提升学科认识,转变传统观念,这是成为一级学科后的中国风景园林人的使命.作为最具前瞻的风景园林教育界,理应成为引领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开路先锋7].

    面对学科的使命与担当,为尽快适应学科发展的时代、社会与行业需求,各高校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优势与不足,从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北京林业大学于2008年就开展了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在深刻剖析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 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8];而当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后,北京林业大学于2014年首先启动了研究生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改革,为应对时代发展对风景园林人才的新要求,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尝试了综合性课题研究,通过选择真实地块,强调多学科融合和开放设计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加深对当代风景园林学科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9];2015年完成了风景园林专业本科-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主要强调了学科领军学者在本科教学中的引领作用,系统建构了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突出了作业体系的模块化,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一体化和教学手段多样化[10];2017年完成了应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在立足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针对“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中绿地分类、绿地空间布局、绿地评价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课程优化[11].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开展了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培养有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的专业人才为风景园林教育的价值追求,构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2].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开展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Ⅰ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注重题目选择的综合性和真实性,加强前期调研分析,深入设计主题,实施过程控制,分阶段布置任务,并完善成果评价机制,培养学生解决风景园林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13];华中科技大学对“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进行了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强调师生参与性、对学生的启发性与创新思维的培养[14].

    面对风景园林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后的时代使命与社会担当、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于2013年全面启动了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体系改革,对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具有系统性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配合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于2015年启动了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成功申报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52008).规划设计类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系统性强.传统教学模式多以单门课程为独立个体,各自为政,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差,授课内容常有重复交叉;同时,教师也多为独立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不同教师对同一门课程的授课方法、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课程质量受制于授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学术水平与授课方法;另外教学方式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导致学生对规划设计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够,教学质量不高.因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 针对西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结构、师资团队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符合学科要求、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块体系;组建复合高效的教学团队;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学生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学习的系统性与主动性.也为风景园林其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从而推动学校其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创新高等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 广泛查阅国内外高校有关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献和相关资料.

  • 利用专业考察、学术会议等机会,对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等国内外10所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实地调研.

  • 采用问卷形式,向学生了解传统模式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对已实施教学改革方案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讨和总结.根据学生和教师团队对课程的评价,适当地调整模块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案.

  • 邀请西南大学承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专业课程的专家、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题座谈研讨,提出一级学科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团队组建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方案.同时将初步方案反馈到学院,并广泛征求分管教学副院长、系主任、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建议与意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方案.

  • 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国内外相关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内容,结合问卷调查,对原有风景园林专业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表 1)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 原有计划中各学期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一年级专业课程过少,专业课开设时间滞后,致使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考研、就业冲突较大,同时二年级下期至四年级上期各类规划设计实践课过于集中,学生作业量大,疲于应战,造成作业完成质量不高;课程体系设置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必修课程中规划设计类基础理论课程不足,尤其缺乏植物配置基础理论课程;选修课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总体偏少,且缺乏对学生选课的有效引导,学生选课时会出现一定迷惘和盲目,影响其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 由于学生班级多,不同班级的同一门课程往往由不同的教师讲授,虽然课程教学大纲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的方式与标准有一致的规定,但由于教师的学科背景、学术水平、研究方向、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的个体差异,极易造成教学效果的差异性,引发学生对个别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师的不满,甚至出现跨班听课的现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师不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经验,而往往新进的年轻教师缺乏的就是后者,需要教师团队集体的力量去引领其不断进步与提升.

  • 大部分课程教学主要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学生课堂上忙于记笔记,主动思考少、被动接受多,难于把课堂所学与实际相联系,这对于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规划设计类课程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

  • 针对原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后学生的问卷反馈,并广泛征求专家、教师、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形成以下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 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教师集体讨论界定每门课程的性质、内容与特征,分门别类地归入相应课程模块(表 2);避免以往只注重单门课程的讲授、课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同时合理安排授课时序,真正实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及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有机衔接,让学生真正能接受系统化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

  • 依据课程模块组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效能,总体形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总负责人—课程模块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师团队”的梯级教学团队.课程类总负责人负责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上课时序的总体协调与把控,每个团队则主要负责相应的模块课程,共同研究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成绩考核的方式与标准;每个团队的教师依据其自身专业背景和特点,选择自己擅长的课程、章节或专题,通过大课堂集体教学、小课堂分组讨论和个人独立研修相结合的形式,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一个模块课程或某一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强调教师团队跨专业协作,分别结合各自专业与研究领域,多层面、多视角地对学生给与指导,以不同的专业视角启发、引领学生们向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专业领域[15].教学团队的建立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专业课程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从而实现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

  • 打破以往传统枯燥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尝试“参与式”“启发式”“案例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设置专题讨论课程,教师确定主题,引导学生广泛查阅资料,积极主动思考,以分组汇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碰撞出高质量的讨论.课堂不再是老师—学生单线性知识输送.而是把课堂转变为一个高效的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2],知识的传递摆脱教条与权威,交流变得更加直接、平等,让学习者体会到发现与质疑的乐趣.对禁忌与权威、对与错的重新解读,开放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16-17].让学生在探索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的目标.也可以实际项目为题,要求教师带领学生从现场踏勘与分析入手,分析与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策略,通过课堂上的充分讨论,逐步形成方案及相关成果.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改变以往闭门造车式的方案设计,逐渐向“现场调研—问题分析—形成方案”的模式转换,这种转变主要是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场地调研与环境分析的重要性,强化学生调查环境、沟通交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避免照本宣科的枯燥教学模式,创造新的多维、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依据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特征分别设置4个课程模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核心课程模块——理论为主,必修模块;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与管理模块——实践为主,选修模块;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模块——实践为主,选修模块;风景园林综合实践模块——综合实践,必修模块.

  • 依据课程模块内容及要求,结合教师学科背景与专业特长,分别组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历史理论、风景园林工程技术与管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3个教学团队,现已发展成为3个独立的教研室.

  •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与尝试“参与式”“启发式”“案例式”等互动体念式的教学方法,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性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 通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符合学科要求与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块体系,组建了复合高效的教学团队,探索改进了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提升了学生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系统性与主动性,这也为其他类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时代与学科发展的新要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应进一步优化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增强学生兴趣与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