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积极推动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推进家长委员会的建立,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自此,家校合作在中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2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1].其中,学业成绩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和衡量中小学生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大量实证研究表明[3-4],不良的家校合作将不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并且家长不理解和不信任老师可能是不良家校合作的诱因.由此可见,家长信任且理解学校,对其持有满意态度是建立良好家校合作的前提,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发展的重要因素[5-6].因此,探讨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与学生学业成绩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生态系统理论可知,人的发展往往依靠于个体和与之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环境对个体影响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自身的特征[7].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8-9],作为个体内在心理品质的心理素质具有拟合环境的功能且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相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发展和行为习惯等内在心理状况和外在行为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观点,目前有研究发现,家校合作作为一种外在环境系统,家长信任并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有效提高其心理素质,且效果比单纯进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更好[10-11];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中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业成绩[12-13].
除了个体的内在心理品质可能会在中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与中学生学业成绩间发挥作用外,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12].有研究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较高学业成绩的获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4],而家庭和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又是影响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15].这意味着家长积极与学校互动、信任且配合学校的良好家校合作,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5-16],进而帮助其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17].同时,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稳定的、内在的特质变量,其对外在行为会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8].如在一项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中发现,心理素质可以有效预测幼儿学习习惯,高心理素质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好的学习习惯[18],其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19].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模型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及功能作用理论,拟进一步探究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习习惯是否在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影响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即中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否需要通过心理素质起作用,同时心理素质是否又会影响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的发展.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①中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②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习惯会在其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和学业成绩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图 1).
全文HTML
-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全国9所中学初一至高三的1 4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得校方、学生家长及学生的同意后,以自愿为原则进行实名制调查.调查共分为3个步骤:首先,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填写心理素质问卷和学习习惯问卷后当场收回;其次,由学生将家长版问卷带回,待家长填写完对学校的态度后,带回学校统一回收;最后,将校方整理的学生期末成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回收.在剔除胡乱作答和规律作答者后,剩余有效问卷1 314份(有效率93.86%).其中,男生670人(52.30%),女生611人(46.50%),缺失33人;初一164人(12.50%),初二123人(9.40%),初三129人(9.80%),高一366人(27.90%),高二303人(23.10%),高三229人(17.40%);年龄范围11~20岁(M=15.75,SD=1.68).
-
1) 家长对学校的态度问卷
该问卷选自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共7个项目.问卷主要用于测量家长对子女就读的学校及其教师的看法与态度,采用4点记分法,总分越高表示家长态度越好越积极.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
2) 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
采用胡天强等人[21]2017年修订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共24题.问卷分为3个维度:认知特性、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每个维度8题.采用李科特5级计分法,总分越高表示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越好.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
3) 良好学习习惯问卷
采用刘广增等人[22-23]编制的良好行为习惯问卷中的良好学习习惯分问卷,共8道题.问卷分为2个维度:勤学好问和专注坚持.采用李科特5级计分法,总分越高代表中学生的学习习惯越好.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
4) 学业成绩
参照程刚等人[24]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算法,使用被试在该学期期末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按照其所在学校的年级进行标准z分转化,最后用标准化后的3科成绩加总,作为该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
-
使用SPSS20.0,对录入数据的人口学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心理素质、良好学习习惯、学业成绩间的相关性;使用Mplus7.4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检验心理素质、良好学习习惯在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和中学生学业成绩间中介作用的显著性.
-
共同方法偏差是指用相同方法测量不同变量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会因为共同方法的影响发生变异,从而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失真,并对结论有潜在的误导;通常在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时需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统计控制[24].但在本研究中,家长对学校的态度问卷使用的是4点计分法,由学生家长报告而得;心理素质问卷和良好学习习惯问卷使用的是5点计分法,由学生填写完成;学业成绩则是用3个学科的成绩标准化后加总而得.鉴于各变量在数据采集方式及来源上并不相同,所以其受共同方法偏差影响较小,故不再进行统计控制.
1.1. 被试
1.2. 研究工具
1.3. 数据分析
1.4.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
由表 1可知,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心理素质、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4个变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偏态系数Zs和峰度系数Zk的绝对值均小于1.96.
该研究数据还显示其容忍度Tolerance(0.93,0.62,0.64)大于0.10,方差膨胀因数VIF值(1.07,1.60,1.58)小于10,这表明数据符合多元正态分布,且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因此在Mplus7.4中可以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来进行参数估计[25].
-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学生心理素质和良好学习习惯是否在其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和中学生学业成绩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参照王孟成[25]提供的模型拟合评价的标准进行检验,χ2/df在2~5之间,RMSEA < 0.08, TLI>0.90, CFI>0.90,SRMR≤0.05,表示模型拟合可接受;中介效应检验则使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检验,重复取样5 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如果置信区间中不包含零,则认为该效应较为显著[26].结果发现,其拟合结果为χ2/df=5.33,RMSEA=0.06,TLI=0.95,CFI=0.96,SRMR=0.03,其中除χ2/df因对样本量比较敏感而略大于5外,其余指标的拟合都较好,表明模型可接受;中介检验结果显示,家长对学校的态度通过心理素质影响其学业成绩的简单中介路径不成立,但良好学习习惯在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和学业成绩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同时,心理素质和良好学习习惯在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与中学生学业成绩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图 2,表 2).
2.1. 描述性统计结果
2.2. 中介效应检验
-
近年来,家校合作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重视[27],并希望通过创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来促进青少年学业的发展[4].但是以往对家校合作的研究,较多偏向于对影响合作模式的因素进行探究,旨在改善家校合作的模式,较少有研究探讨家校合作是如何具体影响中学生学业发展的.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模型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及功能作用理论,考察了个体心理素质和良好学习习惯在家长对学校态度与其学业成绩间的作用.结果发现:①家长对学校的满意态度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支持了生态系统理论,即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环境中除学校外最重要的一环,其家长对学校的态度越满意,愿意信任并配合学校的工作,将确实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28]、学习习惯[29]和较好的学业成绩[4];②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其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具有较好心理素质的学生,确实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行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业成绩[12];③与以往研究一致的是[14],在本研究中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业成绩也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更好.
在上述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心理素质、良好学习习惯在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与中学生学业成绩间的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①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与中学生学业成绩间起着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该结果有力支持了良好的家校合作能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观点,即家长对学校满意、积极与学校沟通、信任并配合学校的教育,学生将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学业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10];②与以往研究结果[19]较为一致的是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在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与其学业成绩间的单独中介效应是显著的,即家校之间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视和培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②心理素质在家长对学校的态度与中学生学业成绩间的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说明在影响学业成绩的内外在因素中,心理素质这个具有整合环境功能的内在心理品质,对于学业成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起作用的,它具有内化支撑的功能;③本研究还发现,家长对学校态度在中学生学业成绩上的直接效应在加入以上2个中介变量后变得不显著了,这表明在提高中学生学业成绩方面,家长在对学校抱有较好态度的同时,应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链式中介效应检验后发现,在考察家长对学校态度与中学生学业成绩间的作用时,应把生态系统模型与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及功能作用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即在探讨家校合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时,不能只重视环境变量的直接作用,更应该关注其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间接效应,并且环境因素与个体心理和行为诸因素间还具有一定的顺序性,环境的作用需要通过个体的内化,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后,才能对其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在教育实践中,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时,不应把重点直接放在学生学业成绩上,而应注重对其内在心理品质和外在良好行为的培养与塑造.在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给予学校信任和满意的态度时,不能忽视自身培养的责任;对于学校而言,在给家长反馈学生情况时,既要就学业成绩进行交流与沟通,更要注重学生内在心理素质与外在行为发展,必要时可以开设家长心理素质教育培训班,帮助家长学会如何培养具有高心理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形成较好的家庭心理素质教育氛围.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考察心理素质、良好学习习惯在中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态度和中学生学业成绩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时,仅采用了横断研究的方法,该方法尚不足以说明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未来还需要使用追踪设计或实验研究来进一步对此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