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合国.从身体与教育的关系探当代教育的身体转向[J].上海教育科研,2013(4):14-17.
[2] 李政涛.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1):6-10.
[3] 辛继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取向与实施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11-15.
[4] 袁德润.身体的教育意蕴再探——兼论具身视角下青少年校外活动设计[J].教育研究,2020(3):66-73.
[5]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104-114.
[6] 刘玲,戴金芮.分化与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边缘化困境及其破解[J].中小学管理,2020(5),43-45.
[7] 沈小碚,罗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然之思及解困之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7):36-41.
[8] 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2.
[9] 张文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样态与优化路径——基于实践共同体的视角[J].教师教育学报,2023(1):50-58.
[10]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42-45.
[11] 刘美辰,李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问题检视、原因分析与改进策略[J].中国考试,2021(12):46-55,74.
[12] 费多益.认知研究的现象学趋向[J].哲学动态,2007(6):55-62.
[13] 郑旭东,王美倩.从离身走向具身:创造学习的新文化[J].开放教育研究,2014(4):46-52.
[14] 宋岭,张华.具身化课程的核心特征及其故事性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9(2):37-43.
[15] 杨茂庆,于媛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体价值、育人逻辑与实施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3(1):42-49.
[16] 杨道宇.论阳明教学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J].教育文化论坛,2022(1):42-48.
[17] 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22(6):42-48.
[18] 李柯柯,扈中平.教育中“身体”的解放与自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1):12-17.
[19] 沙国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学习的困境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0(22):32-35.
[20] 李金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项目学习:理念、优势与改进[J].教育学术月刊,2021(2):85-90.
[21] 潘洪建,杨金珍,蒋武超.螺旋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2(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