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7.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
袁祖社."共享发展"的理念、实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 2017(12):46-53.
|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清华大学演讲[EB/OL].(2004-10-12)[2020-06-02].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4/2004-10-12/26/493394.shtml.
|
玛莎·纳斯鲍姆.培养人性: 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M].李艳, 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魏锐, 刘坚, 白新文, 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2):20-2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
李政涛.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教育宣言——解读《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5):3-11.
|
余晓葵, 李曾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N].光明日报, 2020-05-27(1).
|
柏拉图.泰阿泰德篇[M].詹文杰,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
|
马士岭.知识的概念分析与信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90-97.
|
冯建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何为[J].教育研究, 2018(2):37-43.
|
王卓君, 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 2013(9):16-27.
|
靳玉乐.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
肖磊.论课程改革的社会属性——兼谈课程改革制度化的立论之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71-81.
|
刘邦奇.智慧教育: 新时代的教育变革与转型[N].中国教育报, 2018-01-27(3).
|
和学新, 鹿星南.智慧时代的学校教学形态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2020(2):43-50.
|
乌焕焕, 和学新.新课程目标的问题检视与改进[J].教育科学研究, 2011(1):5-9.
|
苗宁礼.课程国际化有哪些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 2014-02-28(6).
|
徐冠兴, 魏锐, 刘坚, 等.合作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2):83-95.
|
胡钰, 景嘉伊.基于海外实践的全球胜任力课程开发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8(8):98-105.
|
和学新, 马苏静.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变革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1):47-53.
|
彭泽平.嬗变与超越——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史[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6.
|
刘爱国.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J].上海教育, 2017(7):79.
|
郝志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与推进建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99-104.
|
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M].赵中建, 陈霞, 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
徐继存.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自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106-111.
|
滕珺, 曲梅, 朱晓玲, 等.国际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14(10):78-84.
|
王默, 范衍, 苑大勇.全球教育治理走向"共同利益"——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报告的人文主义回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33):72-77.
|
新华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现共赢共享[EB/OL](2017-1-20)[2020-06-02] http://xh.xhby.net/mp3/pc/c/201701/20/c2720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