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伟. 上古汉语"NP是VP"结构分层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158-166.
|
马建忠. 马氏文通[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898: 323.
|
王力. 古代汉语: 上册第1分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230.
|
殷国光. 先秦汉语带语法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初探[J]. 语言研究, 1985(2): 162-171.
|
朱声琦. 文言语法新著[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8: 277.
|
杨伯峻, 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 2版.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12.
|
向熹. 简明汉语史(修订本): 下册[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259.
|
洪波. 先秦指示代词"是"和"之"的功能差异[C]//徐时仪, 陈吾云. 语苑集锦: 许威汉先生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19-227.
|
何乐士. 《左传》语法研究[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 549-550.
|
李武伟. 上古汉语OV语序层次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21: 112.
|
敖镜浩. 略论先秦时期"O/是/V"句式的演变[J]. 中国语文, 1983(5): 355-359.
|
李学勤. 字源[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2: 548.
|
许嘉璐. 关于"唯……是……"式句[J]. 中国语文, 1983(2): 126-130.
|
卢烈红. 体标记、选择标记与测度标记——先秦两汉虚词"将"析论[G]//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上古汉语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100-111.
|
蒲立本. 古汉语语法纲要[M]. 孙景涛, 译.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6.
|
梅广.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460.
|
肖娅曼. 中华民族的"是"观念来源于"时"——上古汉语"是"与"时"的考察[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 37-43.
|
黄盛璋. 先秦古汉语指示词研究[J]. 语言研究, 1983(2): 136-157.
|
裴学海. 古书虚字集释(重印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
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6: 114.
|
张定. 从"往"义动词到远指代词——上古汉语指示词"之"的来源[J]. 古汉语研究, 2015(3): 2-8.
|
石毓智, 李讷. 汉语发展史上结构助词的兴替——论"的"的语法化历程[J]. 中国社会科学, 1998(6): 165-179.
|
李明晓, 胡波, 张国艳. 战国秦汉简牍虚词研究[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1: 354.
|
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432.
|
黄易青. 先秦虚词"实""维""伊""繄"的用法及其词源关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 57-67.
|
龙海平, 匡鹏飞. 现代汉语确认词"是"的形成——关于助动词还是副词的讨论[G]//吴福祥, 吴早生.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九).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237-257.
|
杨永龙. 确认与强调: "实"的主观意义和语用功能[G]//吴福祥, 杨永龙, 龙海平.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279-298.
|
杨剑桥. 古汉语语法讲义[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243-244.
|
石毓智. 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85.
|
戴耀晶. 否定表达与肯定常数[G]//语言研究集刊: 第11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22-32.
|
胡裕树. 现代汉语[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516.
|
何乐士. 从《左传》"非"、"不"几种句式的比较看"非"、"不"用法上的差异[C]//徐时仪, 陈吾云. 语苑集锦: 许威汉先生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71-177.
|
曹亚北. 上古汉语代词"之"的间接回指[J]. 中国语文, 2023(1): 46-61.
|
邵敬敏, 王宜广. "不是A, 而是B"句式假性否定的功能价值[J]. 世界汉语教学, 2010(3): 325-333.
|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129.
|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
徐阳春. 疑问句的语义、语用考察[J]. 汉语学习, 2003(4): 34-39.
|
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9.
|
何乐士, 敖镜浩, 王克仲, 等.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5: 661.
|
沈玉成. 左传译文[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3.
|
李梦生. 左传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1-9.
|
方有国. 先秦汉语实词语法化研究[M]. 成都: 巴蜀书社, 2015: 141.
|
王力.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13.
|
洪波. 从《左传》看先秦汉语"也""矣"的语气功能差异[G]//吴福祥, 王国胜.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七).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57-68.
|
张双棣, 张万彬, 殷国光, 等. 吕氏春秋译注[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915.
|
李泽厚. 论语今读[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518.
|
杨伯峻. 论语译注(第3版)[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185.
|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282.
|
谢浩范, 朱迎平. 管子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101-102.
|
王力. 汉语语法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9: 416.
|
夏先培、遆亚荣. 《论语》《孟子》中第一人称称谓的语用考察[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138-142.
|
胡适. 胡适文存[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3: 175.
|
俞敏. 汉藏虚字比较研究[M]//俞敏语言学论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121-166.
|
朱红. 语义焦点与语言的历时演变——以上古汉语"我""吾"的分化为例[J]. 南开语言学刊, 2010(1): 134-141.
|
刘丹青. 汉语指代词的若干库藏类型学特征[G]//语言研究集刊: 第18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 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