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 杜殿坤, 编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526.
|
沈洪成, 激活优势: 家长主义浪潮下家长参与的群体差异[J]. 社会, 2020(2): 168-203.
|
王铭铭. 教育空间的现代性与民间观念——闽台三村初等教育的历史轨迹[J]. 社会学研究, 1999(6): 103-116.
|
柴江. 家校合作的本质属性、困境根源与破解思路[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62-72.
|
安妮特·拉鲁. 不平等的童年: 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M]. 宋爽, 张旭,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谢爱磊. 农村学校家长参与的低迷现象研究——专业主义、不平等关系与家校区隔[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3): 42-56.
|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6.
|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 3.
|
肖巍. 传统"天命"观的确立及其象征[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4): 55-60.
|
王志强. 儒家"尽人事、听天命"的辩证逻辑及其对敬业观的启示[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 80-84.
|
徐复观. 中国人的生命精神: 徐复观自述[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74.
|
关健英. 天命的纠缠与人文的觉醒——周人"德"的内涵及其思想逻辑[J]. 道德与文明, 2014(2): 74-77.
|
张志宏. 成人成己: 中华文化系统的伦理本位与价值共识[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 75-85.
|
费孝通. 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5-16.
|
皮埃尔·布迪厄. 实践感[M]. 蒋梓骅,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3.
|
皮埃尔·布迪厄, 华康德. 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M]. 李猛, 李康.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17.
|
程歗. 晚清乡土意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42.
|
徐前进. 构建日常生活的叙事[J]. 读书, 2022(5): 43-51.
|
郑震. 论日常生活[J]. 社会学研究, 2013(1): 65-88, 242.
|
胡塞尔.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 王炳文,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161.
|
张一兵. 综合实在: 意会整体与辅助性细节——波兰尼《认知与存在》解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 1-9, 196.
|
迈克尔·波兰尼. 认知与存在[M]. 李白鹤,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102.
|
LATOUR B. 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M]//KNORR-CETINA D K, MULKAY M. Science observed: perspectives on the social study of sci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83: 141-169.
|
赖立里, 张慧. 如何触碰生活的质感: 日常生活研究方法论的四个面向[J]. 探索与争鸣, 2017(1): 104-110.
|
王枬, 袁梦雪. 乡村教师新乡土性教育价值的叙事探究——基于安丰学校的田野调查[J]. 教师发展研究, 2023(4): 3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