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次男. 金史研究: 第2卷[M]. 东京: 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 1970.
|
陶晋生. 金代的政治结构[J].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69(4): 567-593.
|
陶晋生. 金代的政治冲突[J].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971(2): 135-161.
|
陶晋生. 女真史论[M]. 台北: 食货出版社, 1981.
|
张博泉. 金天会四年"建尚书省"微议[J]. 社会科学辑刊, 1987(4): 35-38.
|
曾代伟. 金元法制丛考[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赵冬晖. 论金熙宗时期国家政体的转变[G]//陈述. 辽金史论集: 第2辑.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 226-244.
|
孟宪军. 试论金代尚书省的建立和发展[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3): 97-99.
|
程妮娜. 论金代的三省制度[J]. 社会科学辑刊, 1998(6): 107-113.
|
程妮娜. 金代一省制度述论[J]. 北方文物, 1998(2): 66-71.
|
程妮娜. 金代政治制度研究[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
脱脱, 等. 金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
脱脱, 等. 辽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
脱脱, 等.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
胡文宁. 伪齐政权研究[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
徐梦莘. 三朝北盟会编[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
杨清华. 金朝行省制度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9.
|
鲁西奇. 金初行台尚书省与汉地统治政策[J]. 江汉论坛, 1994(10): 58-62.
|
熊克. 中兴小纪[M]. 顾吉辰, 郭群一, 点校.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 胡坤,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
李锡厚、白滨.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辽金西夏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
陈学霖. 《壬辰杂编》与《金史》史源[J]. 台大历史学报, 1990(15): 185-195.
|
王明荪. 金修国史及金史源流[J]. 书目季刊, 1988(1): 47-60.
|
张博泉, 等. 金史论稿: 第1卷[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6.
|
邱靖嘉. 《金史》纂修考[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
田晓雷. 金朝六部分司和郎官架构考论[J]. 史学集刊, 2020(5): 120-128.
|
李林甫, 等. 唐六典[M]. 陈仲夫,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
徐松. 宋会要辑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7.
|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
田晓雷. 皇统党狱与金朝官制[J]. 史学月刊, 2023(4): 35-45.
|
程妮娜. 金前期军政合一机构都元帅府职能探析[J]. 史学集刊, 2000(2): 17-21. doi: 10.3969/j.issn.0559-8095.2000.02.004
|
林煌达. 从金代主事一职看边疆民族对中国官僚体系的影响[G]//张希清. 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61.
|
孙红梅. 金代封爵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4.
|
张帆. 金元六部及相关问题[G]//袁行霈. 国学研究: 第6卷.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41-148.
|
何天明. 辽代汉人枢密院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 1999(5): 108-113.
|
田晓雷. 金朝吏部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8.
|
杨树藩. 辽金中央政治制度[M].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8.
|
杨树森. 辽史简编[M].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
何天明. 辽代南面官探讨[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2): 91-111.
|
唐统天. 辽代尚书省研究[J]. 北方文物, 1989(1): 64-70.
|
吴凤霞. 辽代省制体系问题浅析[J]. 社会科学辑刊, 1995(1): 103-105.
|
王曾瑜. 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衔初探[G]//《文史》编辑部. 文史: 第34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159-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