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 人民日报, 2025-01-20(6).
侯怀银. 着力构建教育学"三大体系"[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11-17(1).
谢伏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5): 4-22.
刘振天, 肖瑜. 走出高等教育研究"树大果疏"之困境——一种本土化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 2023(9): 48-55.
郁建兴, 黄飚.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及其世界意义[J]. 政治学研究, 2023(3): 14-24.
王建华. 论"高等教育理论"的建构[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1): 12-22.
解德渤. 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理论图景——基于知识社会学的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7): 58-66.
朱国仁. 关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体系与方法的思考[J]. 教育研究, 1997(2): 27-32.
张应强, 唐萌. 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2): 56-62.
王建华. 高等教育学的知识重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 39-47.
周光礼.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过去、现在与未来[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0): 4-10.
李枭鹰. 论高等教育学学术体系的四重属性[J]. 高等教育研究, 2021(6): 54-60.
邬大光. 论我国高等教育学体系的特殊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 18-25.
侯怀银, 王茜.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1): 12-21.
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张卜天,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243-250.
张应强.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范式冲突与超越之路——兼谈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问题[J]. 教育研究, 2014(12): 13-23.
张政文.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逻辑关系[J]. 探索与争鸣, 2023(9): 5-9.
魏后凯.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学[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7): 2-20.
李鹏虎. 高等教育研究中"理论运用"的问题及反思——基于106篇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9): 87-94.
吴元樑. 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补本)[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4.
Corley K G, Schinoff B S. Who, Me? An Inductive Study of Novice Experts in the Context of How Editors Come to Underst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7, 31: 4-27.
Singletary M W.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ntempora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Longman, 1994: 281-282.
张应强. 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1(4): 49-61.
刘强. 复杂性思维视域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4): 103-110.
张桂林. 逻辑要义、历史努力与认知前提: 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J]. 政治学研究, 2017(5): 9-15.
马璨婧, 马吟秋. 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系建设与路径探索[J]. 南京社会科学, 2022(9): 156-164.
王平祥, 唐铁军, 刘薇, 等.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10(5): 50-5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N]. 人民日报, 1993-02-27(2).
胡建华.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分析[J]. 教育研究, 2003(12): 15-18.
邬大光, 王旭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若干问题述评[J]. 教育研究, 2015(5): 73-88.
潘懋元.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4.
龚放. 把握学科特性选准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9): 1-5.
付八军. "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三重奏[J]. 现代大学教育, 2019(1): 8-14.
罗卓然, 蔡乐, 钱佳佳, 等. 学术论文创新贡献句识别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2): 93-100.
李钊. 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王剑波. 跨国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陈解放. 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2.
陈韫春. 大学组织变革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11.
江凤娟. 教育政策执行中基层官员"政策再制定"行为研究: 以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为例[D]. 北京: 北京大学, 2011.
熊进. 溢出高等教育财政内涵: 高等教育项目制治理的财政社会学分析[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 1.
刘曙光.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5-17.
徐光春.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 武汉: 崇文书局, 2018: 46.
张应强.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 复旦教育论坛, 2020(5): 5-11.
解德渤, 尚趁. 努力建构中国自主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写在高等教育学学科设立40周年之际[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5): 47-57.
李均. 元高等教育学引论[J]. 江苏高教, 2002(4): 18-21.
王洪才, 赵祥辉. 论高等教育学的整合品性[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8): 54-65.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2).
眭依凡, 陈洪捷, 赵婷婷, 等. 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J]. 高校教育管理, 2023(4): 1-11.
刘小强, 罗丹. 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体系——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07(1): 35-39.
陈兴德, 潘懋元. "依附发展"与"借鉴—超越"——高等教育两种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7):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