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85.
|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24.
|
吕列霞, 陈锡喜.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新时代意识形态功能提升论析[J]. 东南学术, 2022(2): 23-30.
|
李冉. 谁之主流何以主流: 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研判与建设愿景[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5): 84-89.
|
韩云波, 陈思思. 学术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六对辩证关系[J]. 出版广角, 2024(18): 11-16.
|
臧秀玲, 李政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模式变迁与理论建构——基于政党中心主义视角的考察[J]. 理论学刊, 2024(4): 23-30.
|
林尚立. 社区自治中的政党: 对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微观考察——以上海社区发展为考察对象[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 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组织与体制: 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 上海: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02: 48-58.
|
景跃进. 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J]. 探索与争鸣, 2019(8): 85-100.
|
林尚立. 执政的逻辑: 政党、国家与社会[G]//执政的逻辑: 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 第3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1-17.
|
邱柏生. 论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J]. 江汉论坛, 2013(10): 81-85.
|
韩源. 意识形态发展模型研究——兼论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取向[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2): 185-188.
|
张震环. 意识形态的世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 前沿, 2010(19): 4-7.
|
徐涛.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 理论月刊, 2017(6): 60-65.
|
陈利权. 从意识形态内涵看中国意识形态建设[J]. 浙江学刊, 2010(1): 156-159.
|
唐爱军. 意识形态的转型与自我调适——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
林尚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N]. 学习时报, 2006-12-18(3).
|
陈宗荣. 对宗教工作中六对矛盾认识的新思考[J]. 中国宗教, 2009(8): 16-21.
|
魏崇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视野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 宁夏社会科学, 2016(1): 10-15.
|
李烨红. 从马克思到列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嬗变及启示[J]. 江汉论坛, 2014(2): 76-80.
|
马立钊. 基于意识形态价值分析的学术期刊评价[J]. 学术界, 2017(10): 139-147.
|
苏勇, 万君宝. 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 2013(6): 37-46.
|
郑永年. 再塑意识形态[M].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6: 25.
|
杨德霞.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 理论视野, 2024(1): 5-11.
|
张泽一, 李俊卿. 意识形态的海外视域: 自信和定力[J]. 贵州社会科学, 2017(12): 18-24.
|
孙代尧. 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的重建[J]. 科学社会主义, 2008(4): 38-41.
|
赵玉洁, 李海青.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型的四个维度——基于新中国70年的审视[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9): 12-17.
|
韩健鹏.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当代困境及其应对——基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新变化的思考[J]. 科学社会主义, 2012(4): 21-27.
|
李合亮. 意识形态建设: 政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J]. 理论与改革, 2017(2): 117-122.
|
陈秉公. 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30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11): 78-85.
|
孙功. 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J]. 社会主义研究, 2010(3): 29-32.
|
高新民. 略论党的意识形态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方式[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5): 25-31.
|
王文慧, 秦书生.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贡献、探索及启示[J]. 学习论坛, 2018(2): 74-80.
|
吴海江, 杜彦君. 积极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 2014(7): 43-49.
|
范美香. 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的使命担当与实现路径[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15-21.
|
贾鹏飞.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理念创新析论[J]. 东南学术, 2019(4): 13-20.
|
晏荣. 现阶段中国面临的社会整合难题与解决思路[J]. 科学社会主义, 2014(4): 119-122.
|
马静.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四维审视[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3): 42-48.
|
李俊伟. 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基本规律探析[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5(2): 91-96.
|
刘伟, 杨振家.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三大环节及方法论启示[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3): 40-49.
|
阿尔都塞. 哲学与政治: 阿尔都塞读本(下)[M]. 陈越, 编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
卡尔·曼海姆.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 李步楼, 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108.
|
列宁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黑格尔. 黑格尔著作集: 第7卷法哲学原理[M]. 邓安庆,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398.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陈敦坤.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法治化研究——基于"元治理"理论视角[J].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 15-28.
|
张耀灿, 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9.
|
黄天柱.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的"源"与"道"——一个基于政治学的分析框架[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4(1): 1-25.
|
列宁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05.
|
张思军, 尹占文.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的体系化建构[J]. 科学社会主义, 2023(1): 109-116.
|
赵家祥, 聂锦芳, 张立波.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93.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87.
|
王伟光. 利益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116.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
刘成晨. 社会冲突视域下基层柔性治理: 概念、意义与策略[J].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35-46.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毛泽东年谱: 第6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 78.
|
雪婷. 历史唯物主义与第二个百年征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2021年年会"综述[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12): 139-141.
|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19.
|
张雷声.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4): 37-42.
|
韩云波, 陈思思.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坚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意识形态问题探讨[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144-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