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兰, 常军, 张晓青, 等.黄河三角洲高校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J].山东社社会科学, 2013, 209(1): 140-145.
|
陈明曦, 杨玖贤, 孙大东.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对四川省甘孜州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分析研究[J].四川环境, 2011(3): 128-132.
|
王芳.规划环评中的环境承载力研究—以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为例[J].环境与发展, 2014, 26(4): 162-166.
|
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5, 22(5): 7-11.
|
LANE M. The Carrying Capacity Imperative: Assessing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Methodologies for Sustainable Land-Useplanning [J]. Land Use Policy, 2010, 27: 1038-1045. doi: 10.1016/j.landusepol.2010.01.006
|
邵来峰, 朱榕, 王强.皖江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商, 2013(17): 243. doi: 10.3969/j.issn.1673-5889.2013.17.165
|
刘殿生.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 1995, 8(5): 7-12.
|
陈兆荣, 雷勋平, 王亮, 等.基于熵值法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宜宾学院学报, 2013, 13(12): 88-91. doi: 10.3969/j.issn.1671-5365.2013.12.024
|
孙顺利, 周科平, 胡小龙.基于投影评价方法的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5): 139-143.
|
王进, 吝涛.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下的半城市化地区发展情景分析——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5): 293-296.
|
华娟, 涂建军, 孔露平, 等.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重庆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10): 118-121.
|
李维, 晋潇潇.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13, 8: 77-78.
|
秦成, 王红旗, 田雅楠, 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12): 334-338.
|
唐凯, 唐承丽, 赵婷婷, 等.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 29(1): 46-53.
|
张国兴.中原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经济论坛, 2014(1): 7-17.
|
H WANG C L, YOON K S.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 T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 Inc, 1981.
|
彭勇行.管理决策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
余雁, 梁樑, 蒋跃进, 等.一种新的基于模糊偏好的Topsis改进方法[J].系统工程, 2004, 22(8): 87-90.
|
陈雷, 王延章.基于熵权系数与Topsis集成评价决策方法的研究[J].控制与决策, 2003, 18(4): 456-459.
|
余雁, 梁樑.多指标决策Topsis方法的进一步探讨[J].系统工程, 2003, 21(2): 98-101.
|
崔杰, 党耀国, 刘思峰.基于灰色关联度求解指标权重的改进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 2008, 16(5): 141-145.
|
许萍, 张立军, 陈菲菲. TOPSIS评价模型的稳健性分析及参数选择[J].统计与决策, 2013, 17: 200-23.
|
刘虹, 薛向东, 马蓓蓓.基于ESDA分析的关中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6(4): 55-60.
|
王丽, 谢世友, 郝秀东, 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性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6(6): 9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