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1 Volume 8 Issue 2
Article Contents

JIN Yul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2): 9-14.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2.002
Citation: JIN Yul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2): 9-14.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2.002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08/01/2021
    Available Online: 15/03/2021
  • MSC: G521.9

  • For people's pursuit, satisfaction, and China’s better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mission and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m in the new era, and the inherentdemand and the unchangeable obj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fundamental direction of construct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s four indispensable elements, including socialist education persp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Chinese actuality, and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main tasks of construct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ans to construct an education system with more attention to justice, higher quality, more wisdom, more openness and higher level of governance.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construct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four paths, which include implementing the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echanism, putting efforts into serving the major strategic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establishing a team of teachers of high quality.
  • 加载中
  • [1]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2).

    Google Scholar

    [2] 张烁.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Google Scholar

    [3] 张烁.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Google Scholar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Google Scholar

    [5]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5-05(2).

    Google Scholar

    [6]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7-02(2).

    Google Scholar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2020-5-20)[2020-12-08].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Google Scholar

    [8] 张烁.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1).

    Google Scholar

    [9] 习近平.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6-01(2).

    Google Scholar

    [10]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2).

    Google Scholar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1-31)[2020-12-08].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3394) PDF downloads(238)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For people's pursuit, satisfaction, and China’s better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mission and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m in the new era, and the inherentdemand and the unchangeable obj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The fundamental direction of construct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s four indispensable elements, including socialist education persp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 Chinese actuality, and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main tasks of constructing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ans to construct an education system with more attention to justice, higher quality, more wisdom, more openness and higher level of governance.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of construct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four paths, which include implementing the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echanism, putting efforts into serving the major strategic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establishing a team of teachers of high quality.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个高质量教育体系,既要充分体现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又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中国人民、彰显中国智慧、践行中国方案。它是面向世界又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不仅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样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还应该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教育体系,由普惠规范的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特色多样的高中教育、品牌协同的职业教育、公平优质的高等教育、开放共享的终身教育等构成。因此,要建设好这样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既要在根本方向和路径选择上坚持中国特色,又要充分体现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只有这样,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一.   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
  • 方向是影响事物运动轨迹的关键。要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主要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和坚持教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四个方面。

  • 为谁培养人是办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关乎教育的发展方向。纵观世界各国教育实践,由于政体、国体的不同,为谁培养人的价值立场、具体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坚持符合本国政体、国体办学这一层面上殊途同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办学这一问题进行了系列论述,并明确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大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实情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提出的,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 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构成,关乎国计民生,因此,谁来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成为教育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20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2]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中国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才能蒸蒸日上,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更有能力领导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迈上新的台阶。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卓越领导力。

  • 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这种土壤是由特定的历史、传统、环境等形成的,不仅孕育了教育的生命,而且滋养着教育。因此,要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5]“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2]习近平总书记就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多次发表的重要论述,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既是由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实践依据。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其中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地位,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必须牢牢坚持教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并以此作为自身的文化生长点,在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创新,着力打造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二.   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 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扎根中国的,也是面向世界的,是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时代使命,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内在诉求的集中表达,寄托着中国教育发展的美好愿景。从当前国际教育形势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几乎都在努力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追求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智慧、更为开放、更高治理水平的教育,这些同样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

  • 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指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公平”为行动准则,旨在保障和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中程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4]46这一庄严承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是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教育前进的方向。教育不仅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未来,而且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迫切期望进行多样化的教育选择,以扩宽自身的成长道路。为顺应新时代人们的期待和要求,我们必须注重输入、过程、输出都更加公平的教育,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为他们创造丰富多样的机会,助其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 更高质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诉求。可以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已从“立柱架梁”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9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01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82亿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4.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7]。纵观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经了由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的发展之路,而今已开启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在迈向教育强国进程中的新样态,它以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为发展愿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刻总结,并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同样的道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都要坚持走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毋庸置疑,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

  • 更有智慧的教育是指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技术优势,打造集智能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泛在性为一体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为教育增添智慧色彩。这些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提供了帮助,促进了教育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等,既是对在线教育的检验,也是发展智慧教育的机遇。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智慧教育市场广阔、大有可为。实现智慧教育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一个智慧的学习场域,开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营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环境,实现教学向技术产品、平台、应用的转移,满足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育人方式的现代化。可以说,发展更加智慧的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 更为开放的教育是指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着眼于服务国际国内大格局、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以包容的胸怀、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教育必须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和智慧,中国教育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教育体系。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是一个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教育体系,而应该是在开放中成长、在交流中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一方面,更加开放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教育强国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更加开放的教育有利于中国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制定,推进中国与国际组织及专业机构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经验互鉴。一言以蔽之,更加开放的教育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

  • 与以往的教育相比较,更高治理水平的教育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换言之,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具备完善的教育治理体系和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教育体系是一个受多因素制约、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其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质量。在新时代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因此,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努力追求创新,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必然选择。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顺应时代潮流,统筹教育系统内外部条件,协调各方参与主体,开拓“程序正当、决策科学、权责分明、行之有效”的教育治理新局面,激发教育系统的内部活力,克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外部阻力,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   中囯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 发展路径是对中国教育事业“怎么做”这一议题的系统性回答,它深刻阐明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行动指南。发展路径的选择是非常多样化的,但最根本的是要抓住关键环节、解决根本问题。在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这个问题上,应当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高素质教师队伍等关键要素开展工作。

  • “培养什么人”是一切教育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一步步奠定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思想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从根本上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做什么”的问题。因此,要建设好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必须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并以此为出发点和根本路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具体而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须做到三点。第一,遵循教育规律,强化针对性。立德树人归根结底是教育活动,应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1]第二,完善育人机制,突出协调性。众所周知,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有机统一,因此,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仅要处理好各育之间的辩证关系,还要处理好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使之相互衔接、彼此强化,实现协同育人。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因此,应构建涵盖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力度,有的放矢地开设思政课,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第三,激发课堂活力,突出实效性。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因此,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必须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把激发课堂活力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深刻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8]这“八个相统一”原则为提升课堂活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 教育体制机制是协调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方式。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破除现行体制机制中阻碍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2]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兼收并蓄中外办学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在立足国情、世情的基础上,继承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走出一条彰显中国智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二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心群众期盼的突出问题,满足人民之所需,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三是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要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和学校间的权责关系。政府要简政放权,调动办学主动性;社会要积极参与,激发办学活力;学校要实现善治,提高办学水平。四是强化统筹兼顾。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程,需要党和国家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规划,也需要提升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和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上下联动、行之有序、施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 教育强则国强。作为强国建设的重要推手,教育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列强侵略、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多少怀抱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理想的人们报国无门,留下了深深的遗憾。”[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价值和意义的重要论述,实际上确立了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重要使命的总方针。因此,要建设好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加快培养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着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自然科学领域,要“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9]。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0]。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

  •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在很大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就必须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重要抓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4]46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上,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1]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作为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直接关乎教育效果的优劣,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环节。为此,要严格落实教师资格证制度,从入口开始严把教师质量关;要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要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从出口处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最后,应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情感体验,由职业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成就感等共同构成,对教师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升教师社会地位,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一言以蔽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举和有效途径。

Reference (11)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