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4 Volume 11 Issue 1
Article Contents

HONG Zaoqing. Value Innovation and Functional Enhance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 11(1): 10-21.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1.002
Citation: HONG Zaoqing. Value Innovation and Functional Enhance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 11(1): 10-21.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1.002

Value Innovation and Functional Enhance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re Information
  • Available Online: 10/01/2024
  • MSC: G522

  •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is a top-tier systemic design by the state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 It is a pivotal too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s and the nation's policie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mbodies an evaluative action that captures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As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dvances and becomes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to rationally address and pay 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profound issues that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and growth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must align with educational practices and evolve through them. It should be grounded in the present while also meeting the demands of the era. By actively embracing new ideologie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new era, it seeks to refine its functions and internal quality. In its dynamic execution, it should transmit more robust and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tinuall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accreditation and demonstrating value innovation. Additionally, it should further exert its multifaceted role in overcoming bottlenecks, guiding intrins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advisory services, and improving monitoring and accountability.

  • 加载中
  • [1] 王定华. 中国教师教育: 观察与研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Google Scholar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1-31)[2023-07-10].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Google Scholar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 (2018-09-30)[2023-07-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Google Scholar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0-10-13)[2023-07-1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

    Google Scholar

    [5]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 (2022-04-11)[2023-07-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eqid=8bd97a6c000b90a4000000026428fd7a.

    Google Scholar

    [6]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 (2022-12-02)[2023-07-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eqid=98de23d80013ce1f0000000364296db4.

    Google Scholar

    [7] 新华社记者. 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教育强国建设方向[EB/OL]. (2023-05-31)[2023-07-12]. 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868.htm?eqid=f6947a7f00042de9000000066476f694.

    Google Scholar

    [8] 梅雪, 曹如军. 高校师范专业认证省思[J]. 高教探索, 2019(12): 36-41.

    Google Scholar

    [9] 路书红, 黎芳媛. 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师范专业发展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22): 65-69, 84.

    Google Scholar

    [10] 张怡红, 刘国艳. 专业认证视阈下的高校师范专业建设[J]. 高教探索, 2018(8): 25-29.

    Google Scholar

    [11] 王丹, 孟祥龙. 论师范类专业认证与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117-122, 155.

    Google Scholar

    [12] 白宏太, 童汝根, 陈寒. 以专业认证助推高质量教师教育[N]. 中国教师报, 2021-04-14(1).

    Google Scholar

    [13] 教育部教质量评估中心.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工作会召开[EB/OL]. (2023-06-19)[2023-07-12]. https://www.heec.edu.cn/pgcenter/xwzx/627830/index.html.

    Google Scholar

    [14] 辛治洋.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线性思维及实践超越[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21): 63-68.

    Google Scholar

    [15]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 (2018-03-22)[2023-07-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Google Scholar

    [16] 张松祥. 我国师范专业认证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S2): 38-44.

    Google Scholar

    [17] 洪早清. 专业认证中师范专业持续改进的理性深思[J]. 教师教育学报, 2022(5): 114-124.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3817) PDF downloads(250)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Value Innovation and Functional Enhance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bstract: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is a top-tier systemic design by the state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 It is a pivotal too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s and the nation's policies on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mbodies an evaluative action that captures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As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dvances and becomes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to rationally address and pay 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profound issues that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and growth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eac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must align with educational practices and evolve through them. It should be grounded in the present while also meeting the demands of the era. By actively embracing new ideologie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new era, it seeks to refine its functions and internal quality. In its dynamic execution, it should transmit more robust and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tinuall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accreditation and demonstrating value innovation. Additionally, it should further exert its multifaceted role in overcoming bottlenecks, guiding intrins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advisory services, and improving monitoring and accountability.

一.   问题提出
  •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毫无疑问,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高质量教育必待高素质教师。师范教育是教育的“母机”,是培养教师的主渠道,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基本保证,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其质量深刻影响着教育质量。新时代,师范教育必须全面对接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勇担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命与责任,全力推进师范教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在时代呼唤和教育变革中主动适变、不断超越。

    师范专业认证是以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为宗旨的国家顶层教育制度设计,是推动党和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方针政策落地和师范教育质量建设的创新手段,是蕴含教育质量意蕴和师范教育价值功能的重要评估举措。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和标准内涵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动性。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新时代的师范专业认证应紧跟时代步伐,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高的要求主动守护好师范教育质量。总体上看,师范专业认证从启动到全面铺开已有6年,据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相关统计,目前已认证的师范专业接近1 500个,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内涵要求已深入人心。专业认证正在改变着师范教育的办学面貌,认证的诊断作用、规范功能以及导向意义得到充分体现。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都比较重视师范专业的建设和认证工作,认证得到社会各界和师范教育系统的广泛认可及大力支持与配合,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成效,师范专业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整体得到明显提升。面向未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启了教育发展新航程,党和国家对师范教育发展赋予新使命、寄予新期待,师范专业认证在促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师范专业认证质量水平,师范专业认证要紧紧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打造认证质量升级版。客观而言,随着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走向深入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启动,影响师范专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专业认证中高质量发展价值的鲜明表达、产出导向的高位引领、专业内涵建设的深度指导等如何得到加强,专业认证如何服务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专业认证中频繁出现且比较集中的老问题(如评价与保障)为何陷入化解困境,新时期的师范专业认证能力及实施水平如何得到实质性提升,等等,越发需要理性面对并引起足够重视。这些问题一方面固然需要通过政策及其运行机制优化逐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不能静待政策和坐视问题,而是应通过改进认证模式和提升认证能力水平主动应对,如引导专业深度融入认证理念、协助专业主动化解问题、推动专业面向高质量发展做好综合提升内涵的文章等,这是专业认证应尽的责任。

    师范专业认证是一个动态实施过程,在推进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关注和融入发展新要求,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结合新要求扎实探寻现实中新老问题的解决之道,将认证工作进一步打造成为推动师范专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专业认证的实质就是引导帮助专业解决问题和提高质量,认证的驱动力和公信力即在于持续保障师范教育有质量有水平地发展,保障师范专业为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教师。进一步说,师范专业认证是一项长期的国家教育制度,执行中需要因时而新和因需拓展功能,执一不化必然使其趋向僵化和失去意义。在认证实践中,推进瓶颈性问题解决和拓展相应的发展功能、成为新时代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器,是继续确保和维护师范专业认证权威性与公信力、切实提升师范专业认证效能和持久影响力的必然途径。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师范教育能否实现和坚持高质量发展将更加受到关注,有效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紧迫性也更加突出。作为服务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关键举措,师范专业认证寄托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诉求和更新更高的质量与价值期待。新时代,师范专业认证需要以高质量发展和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旨归,进一步创新认证价值、提升认证功能,在更高的站位上强力推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师范专业认证的价值创新
  • 师范专业认证是具有高价值负载的教育评估制度和实践行动,维护和彰显质量是认证的核心价值所在。高质量是对新时代师范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更是师范专业认证的价值追求。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具体到师范专业认证,就是要在坚守质量底线的基础上,动态整合新的质量观念,进一步明晰高质量师范教育的内涵及价值取向,不断推进师范专业认证的价值创新,凸显专业认证对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引领。

  • 好的教育必待好的教师,师范教育质量与好教师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专业是师范教育的基本办学单元,专业的办学质量水准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专业认证,就是要求通过先进的质量保障措施与手段,推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性提升。近年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社会大众对有质量的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上好学”“与好老师相遇”成为人民群众最为普遍的教育期盼;另一方面,教师培养质量依然是教育质量的短板,师范教育办学理念、办学资源、教育质量、培养水平等在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表现极不平衡,相当部分的师范专业建设基础薄弱、办学水平不尽如人意,教师培养质量滞后于基础教育变革发展,难以满足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正如王定华教授所判断的那样:“教师教育改革面临开放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亟待建立、综合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特色亟待强化、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亟待引导……教师培养质量滞后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需求,已成为制约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瓶颈。”[1]建立师范专业认证制度,是国家健全教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师范专业办学、确保和提升教师培养水平、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守护质量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品格与价值基础,也是认证价值创新的前提。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从源头上把握教师培养过程和教师成长发展,旨在将新的专业建设内涵、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新的质量保障手段等,全面而深入地植入专业办学发展过程,激发院校和专业办好师范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宗旨和教育的人民立场,推进问题化解,做有质量的教育,为社会提供有质量内涵的教师供给。认证体系的建成为师范专业规范办学、保障和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底,认证标准成为新时代指导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办学的重要指南。师范专业认证的启动和全面铺开对师范专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质量为本的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带动了师范专业建设的质量革命和自我超越。师范类院校对师范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质量意识、特色意识、产出意识得到广泛认同,成为教师培养的实践先导。可以说,质量为上、守护质量的专业认证价值立场和实践恪守,逐步扭转了师范教育因粗放办学、轻视质量而饱受社会诟病的局面。

  • 高质量发展将教育内涵发展推向高级阶段,教育发展理念及方式必然随之发生重要转变。师范教育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益重要,发展师范教育、推进师范教育内涵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师范专业是我国教师培养的主渠道,师范专业的办学质量决定着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师范教育质量、师范专业培养水平是确保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师范专业认证是从源头上加强师范专业基础能力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法宝,在师范专业建设与质量提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全面促进作用。但要看到,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因时而变和随事而制,就会走向因循守旧或变得无足轻重。师范专业认证既要面向教育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回应时代需要,主动融纳和整合新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完善自身功能、提升内在质量,在动态实施中发挥更充分更强大的能量,不断提升认证品质、升华认证价值。

    具体说来,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意在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该办法发布6年来,我国教师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使命有了新变化。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不断刷新着师范教育的目标,新技术、新观念不断重塑着教育新形态,中国大地、中国经验、中国特色成为我国教育自信最大的源泉。6年来,中央及国家相关部委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重要指示精神,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制度,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师范教育发展。如: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同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发布,提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3];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4];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两步走的高素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和建设举措[5];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系统描述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数字素养,要求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6];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5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贡献力;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7]。其实,包括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和“双万”计划在内的上述这些政策、精神和举措都在不断赋予师范教育和教师培养新思想、新内容、新高度,持续为师范教育和师范专业建设赋能,也不断丰富着师范专业认证的内涵和价值意蕴,为师范专业认证增添动力与活力。师范专业认证的动态推进无疑需要自我超越,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吸纳新的政策制度精髓,不断关注教育变革发展对师范教育的期望和寄托,主动提升价值凝聚与整合能力,积极凸显其因时而新和顺势而为的本质特征,在实践中自觉升华认证价值。

  • 师范专业认证的根本价值在于保证和提升教师培养质量、造就高素质教师,师范专业认证制度标准及其实施反映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方针政策精神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师范专业认证要以建设高质量的师范教育、打造高水平的师范专业、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发展要求的卓越教师、提升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能力为价值向度,引导和促进师范院校及师范专业自觉构建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教师培养体系和具有个性特色的高质量专业内涵。尽管认证制度和标准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是静态的,认证工作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证实践的推进,师范专业认证的一些先进理念并未过时,其标准内涵依然具有较大的价值拓展意义,在操作过程中,完全具有深度发掘内在价值和融合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的空间,应该通过提高质量追求、创新认证方式和过程,及时把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部署贯穿进去。尤其是涉及国家发展战略重大调整和教育发展观念变革的内容,必须及时完整准确地在其中得到明确体现。落后于时代的事物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师范专业认证要做到与时俱进,主动积极呼应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准确把握未来师范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以建设教育强国为己任,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提高站位,在工作目标上进一步校准定位,及时合理调整认证策略和重点,深度聚焦师范生培养质量,强化认证的服务与改进功能,高质量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以彰显认证意义和创新认证价值。

    具体而言,一是在价值取向上,从旨在证明、达标合格转向提升发展内涵、追求质量至上的卓越。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托,专业的生命价值即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专业认证的核心是推进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师范专业认证需要证明,但更需要因势利导地重构全面、全环节、全过程的质量观念,更需要强化质量意识、提升质量内涵和打造高品位的质量文化,锚定高质量深度发掘认证的价值导向作用。二是在指导思想上,从质量保障转向引导高质量发展。师范专业认证就是要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从实然的质量迈向应然的质量,最终目的是实现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实事求是地讲,到目前为止,师范专业认证的注意力仍然主要集中在眼前的质量是否有保障上,较少关注专业办学质量提升的动力激发和潜力挖掘,高质量发展导向和价值传递还不够明晰或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这样的保障其实只是个底线保障,缺乏高位对接和高质量发展引领,无疑是师范专业认证价值的自我矮化。三是在建设要求上,从规范引导转向综合提升。规范是综合提升的基础,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是已有的专业认证较为看重对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质量保障偏重于以规范为目的,专业如何深化发展和综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往往被轻描淡写。毫无疑义,没有规范就没有质量,师范专业认证从规范走向优质是时代使然,专业办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提升是专业建设的根本指向。专业认证要进一步围绕高质量师范教育发展目标,与时俱进地发挥好认证标准的导向作用,把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要求全面纳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考量范围,帮助专业明晰质量提升路向,科学指导专业持续改进和综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在工作重点上,从简单对标循证转向产出质量综合评估。现有的专业认证比较强调逐一对标查证,其结果是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耗费在考究每一项指标内涵的佐证支撑证据上,认证结论仅从指标排比中得出,认证最应重点关注和全面审查的产出质量被淹没在分项指标的分头评判表述中。这样的操作容易使专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失真、失准,实质上偏离了产出导向的认证要求。对标循证旨在评估产出的合逻辑性与合理性,完整的产出质量需要综合运用循证方法,深度关联地对专业人才培养各要素进行全面衡量和整体分析,多侧面地开展系统性关系性审思,而不仅仅是站在各自的角度品评产出。有鉴于此,现行的认证在流程设计与操作方式上需要进行适度改革,尤其是要以质量提升为中心强化对产出的关联“会诊”与综合评估。五是在实践操作上,从划一的路径与流程转向因校因专业施策, 因校制宜地推动师范专业个性化与特色化发展。我国地域广阔, 各个地区文化教育差异较大, 师范院校层次类别多样, 专业办学环境、发展水平和培养特色千差万别, 各自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与目标也不一样, 用统一的方式和流程开展认证很难体现出认证评估的针对性与精准性。质量根植于专业, 个性把脉不准则不足以揭示共性, 认证中“标准中心”思想一旦固化, 专业的个体性和具身性便不知不觉地会被淡化, 专业认证考查难免陷入格式化、脸谱化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 专业认证形式化、走过场不可避免, 专业建设与发展真正需要的精确诊断和改进良方渐渐弱化, 显然, 这与师范专业认证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师范专业认证的功能提升
  • 功能决定着师范专业认证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应时应需提升功能既是认证的本质要求,又是认证的实践命题。一方面,师范专业认证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是个必然的过程,认证标准及实施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总结和创新;另一方面,未来师范专业认证的作用及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对已往成功经验的复制,作为一项教育战略举措,必须从战略高度加以前瞻性思考和谋划,必须在全面反思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克服目前认证中日渐显露的不足及其伴生性问题,并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价值创新需要加快升级认证功能,必须确保师范专业认证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发挥强劲的引导保障作用。促进和提升质量是认证的功能品质。新时代,师范专业认证只有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才能彰显其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在更高的站位和更有作为的担当中捍卫师范教育、赋能师范专业,才能尽显其振兴教师教育的魅力。在推进认证实践中促进认证功能的进一步提升,既是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探索高水平中国特色专业认证体系的需要,同时认证功能的提升也能从实践层面彰显认证价值的创新。

  •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和以评促强是师范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任务。特别是以评促改,就是要通过认证的实施,整体推动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从教师队伍建设新要求以及社会用人单位需求出发,针对过时的观念和落后的人才培养现状,全面更新培养理念,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善师范专业办学条件和环境,保证师范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认证标准要求。专业认证理念所蕴含的价值及认证标准的先进导向有助于系统化根治师范教育存在的一些久攻不克的瓶颈性问题,其在师范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和推进问题解决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与优势。师范专业认证谋求的是面对现实需要,追问如何通过认证协助专业厘清建设中的真实问题并关联性提出合理解决对策,帮助专业提升建设能力并实现自我突破。正如有学者所言:“专业认证是一项极具科学性的专业活动,现有的专业认证在标准的构建上极富逻辑性,但要保证专业认证在实施过程中能真正遵循科学设计的思路,能原汁原味地反映认证的本真意义,首先取决于师范专业的建设者及师范专业认证的专家能准确把握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层层转换关系,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其最终合理地与具体的专业建设行为关联起来。”[8]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却让人多了几分无奈: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常常把专业认证降格为对付认证机构和专家的工作,不少专家也渐渐把认证当成例行的工作任务。客观地说,师范专业对认证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总是有限的,有时也难免急功近利,不能指望所有专业对标都完美无缺。认证既是查证评判也是指导帮助,专家的独特眼光、集体智慧和能动作用对专业的问题发掘与持续改进具有不可替代的撬动效用。故而,师范专业认证中专家的态度和责任取向十分重要。提升认证功能的关键首先要落脚于强化认证专家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持续加强专家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激发和强化专家参与认证和主动履责的热情及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撬动专家进而撬动专业。

    认证既是专业自我画像,也是合力帮助专业提升建设水平,更是全面深度地专业对话和专业精神重塑的过程。对标查证、作出评判不是专家认证的全部,更重要的是通过认证激活专业自身的自觉意识,提升专业建设能力,指导帮助专业解决单纯通过自身无力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以课程评价为例。在师范专业认证中,课程及教学是关系和影响全盘的关键。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课程与教学决定毕业要求及培养目标是否有效达成,课程的实施决定课程目标实现与否,课程的产出决定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凡参加过师范专业认证的专家学者基本都有一个共同印象:按照认证标准给专业议定分项等级时,矛盾多集中在“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两个重要指标点上,而“持续改进”的问题又每每从“课程评价”引申开来。按标准意涵、操作要求及认证开展时间积累来讲,课程评价应该不是一个难题,但从认证启动至今,它又的的确确陷入问题持续相沿的困境。除了专业自身不主动不积极作为以外,缺乏实用评价工具和一定的教育专业知识及理论系统指导也是不争的现实。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所要求的课程体系一定要与专业培养目标建立紧密关联,课程设置、结构及教学内容是以相互联结的方式支撑毕业要求,各课程模块之间应该具有统整性和融通性,且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也是与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相互照应、互为依据的。从认证事实观之,大多数师范专业并未意识到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的重要性,课程设置调研论证不够,因师设课,为达标设课,课程之间逻辑性不强、耦合性不够,课程堆砌、内容交叉重复,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仅局限于专业课程等问题屡屡见之于认证实践。正如有研究者所言:“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支撑,而组成体系的各门课程的类型、教学时数等比例及前后承接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质量。专业认证不仅关注课程体系中课程门类的具体组成,更关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一门课程是否有先修课程、它又是哪门后续课程的先修课程,对这些关系的理解是保证学生形成合理知识体系的重要条件。但目前,师范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对此却重视不足,忽视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程的先后关系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9]即使如做得稍微像样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也仍然存在重考试成绩轻学习过程、重学生学习轻教师施教、重课中课后轻课前准备、重课堂之内轻课堂之外等常规性问题。此外,在评价主体上,往往是谁的课程谁评价,课程团队或教研室集体作用发挥相当不够,甚至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任课教师之间也往往缺乏沟通。以评促建关键在于“怎么促”和“促什么”。师范专业认证进入新阶段,认证组织者和认证专家不能继续沿用老套路和就事论事,而是要以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思维,深度思考师范专业认证如何进一步赋能和履责,并从实际出发,共同反思和积极探求专业认证中“疑难杂症”的有效解决之道。

    进而言之,师范专业办学要素十分复杂,专业建设不是要素的简单拼接和外观包装,长时间的条块化分包和碎片式分析,难以整体考量和把握专业的真实发展状况。事实表明,专业建设者在长时段的迎评过程中,对标准理解不到位产生的焦虑和连续赶制大批量复杂材料所带来的压力,使其基本难以静下心来反复琢磨标准内涵和准确对标进行系统回看与自我反思,加之有的专业因内部声音嘈杂而难以统一认识,当专家进校进行实地考查,他们便更是期盼能听到来自专家的真知灼见。有经验且负责任的专家既是判官又是参谋。认证专家应设身处地站在认证专业的角度主动为其建设与发展着想,并以建设者的姿态全过程认真履职,坚持诊断与探讨结合,着眼长远、聚焦关键,加强深度对话交流,从专业实际出发能提善提合理可行的对策。此外,对问题要精研细究,反馈问题要点到痛处、点到根本、点到利害且建议明确,指导专业形成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并让动态的改进机制能够持续,不至于专家一走样复原貌。同时,还应积极推行同校联合认证,大胆尝试联合认证专家组对共性的老大难问题进行会商会诊,聚焦问题症结开展精准指导,并鼓励专家与认证专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协同为师范专业建设提档升级建言献策和注入新动能。

  • “师范专业认证追求的是系统化的专业建设思路,注重对专业建设要素整体发展状况的考量。……‘解剖麻雀’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性特征。”[8]笔者对此深以为然。究其实,师范专业是个多维一体、协同做功的育人体系,常规的分合式认证方式容易使专家“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查短板、证短板无形中成为工作重点,整体考量变成形式上的一带而过,最后的反馈也往往零散抽象,让专业不得要领、缺乏整体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精益求精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应然要求,聚焦问题只是认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不能忽略“以评促建”和“以评促强”的功能发挥。“建”的目的在于整体提升内涵,“强”的方向在于内涵的高水平发展。师范专业内涵又是由多元要素构成的,只有要素健全并遵循师范教育逻辑耦合协力做功,人才产出才有扎实保障,师范专业才有厚实的高质量办学基础。师范专业认证聚焦问题但不能止于问题,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师范专业有不同的发展诉求。认证是推动专业进步的契机,也是达成共识、深化认同、经验与智慧碰撞的良机,认证专家的理念、经验及工作格局必须保证与专业发展的期待同频共振,与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同向。无疑,这需要认证专家能够自我革新,自觉做到进一步提升全面引导专业、对专业进行综合把脉、促进专业整体进阶的能力水平。

    进一步而言,师范专业发展已经从先前的规范办学和质量保证转变为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专业认证不是专业建设的终点,师范院校及师范专业应以此为基础,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凝练自身优势与特色,不断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竞争力。师范专业建设者尤其是专业建设的负责人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认证的整体性激发作用,对标而不拘泥于标,准确理解不同认证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把专业建设视为一个牵涉到诸多要素,需要统筹协调诸多内外部关系的系统性工程。……专业建设不能蜕变成造指标运动,而应该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专业办学活动”[10]。对专业整体进阶的引领不是认证工作的额外任务,更不是认证的题外之义。从相当意义上而言,高质量发展就是内涵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挖掘和打造高水准的内涵就是为师范专业高质量办学强基,就是为了满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求。如前所述,师范教育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决定着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本义上,师范专业认证就是要着力推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质量只是其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还须推动师范专业“向着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更高的目标努力,使之在‘质’与‘量’两个维度上达到优质状态,达到既适应现代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又适应未来社会对师范专业人才的需要”[11]。简而言之,卓越教师培养要求就是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向。只有卓越的专业才有可能培养出卓越的人才,指导专业更新办学理念、理清整体进阶思路、不断优化和创生专业内涵、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奋斗目标是师范专业认证走深走高的必然向度。“卓越”不只有一把尺子,“进阶”是每个师范专业发展的权利,只有每个师范专业都实心实意抓质量提升,师范教育才能实现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从理论上而言,所有的师范专业在现有基础上都有跃升的空间,推动专业内涵提升必须因校因专业而异。专业认证本就是系统的建设引导,除了要素性内涵优化,还要结合教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依据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专业的发展水平和建设目标,恰当地把“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强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数字化、乡村教育振兴等相关战略要求及部署嵌入其中,有力推进师范教育特色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内涵式发展,让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走向多元和卓越,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如何将认证工作打造成为全面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有力抓手,需要从思维到范式进行必要变革,需要提升认证水平和改进认证功能,需要重塑认证专家的思想认知和能力结构。其实,提升认证功能和品质的呼声不是现在才有,师范专业认证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这个问题早有清晰的认识。在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总结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同志强调: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教师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进一步做好统筹规划、完善协同机制、提升认证水平、推进结果应用,以认证促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定华也指出:新时代背景下,认证工作要进一步采取新措施,迈开新步伐,稳中求进,不断完善[12]。在2023年6月召开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利民指出:新形势下,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要更加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重点任务,引导师范院校回归师范教育第一职责,优化师德涵养机制,聚焦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重要战略需求,服务提升师范教育内涵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强调:新形势下,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要服务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强化评价功能,推动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提升;要提升教师教育与认证工作数字化水平,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13]。提升专业整体进阶的引领功能、服务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提高认证水平和强化评价功能的重要内容。如何使认证发挥专业整体进阶引领作用,是一个严谨的课题,需要认证机构联合专家团队与认证专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协同关系,需要专家团队加强跨专业协作和交叉互动,需要营造更加开放、和谐和富有活力的认证工作环境。必须再次强调的是,提升师范专业认证功能,认证专家是关键。没有专家的思想解放、思维转型和责任担当,一切旨在提高认证水平的理念和措施最终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如果说师范专业认证是一场师范教育的革命,那么认证专家无疑就是这场革命的先锋,专家的涵养和行动表现直接关乎认证质量水平、关乎认证功能优化、关乎认证价值彰显,也影响着专业建设走向。师范专业认证的改进之路除了完善政策标准和机制以及一年一度的大规模培训外,还要广泛发动和依靠专家,建立动力机制和协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主体作用与创新智慧,合理赋权专家组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认证策略,注重搭建开放联动的专家交流平台,推动专家精研政策精神和专业建设之道,为专业内涵提升把脉切诊、建言献策,同时鼓励专家结合实践开展专题性研究,用专家的思想改造专家,用专家的敬业情怀和精神风范陶冶专家,切实增强专家对于认证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师范专业认证实践表明,推动认证全过程研究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从根本上看,师范专业认证远不只是一个政策执行和制度实施的过程。一方面,师范专业认证的对象——师范专业——本身具有多元学术属性。师范专业是面向未来培养教书育人的人,认证理念及认证标准所关涉到的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及弹性空间,认证理念转化为建设理论和实践路径往往不是线性化的反映,认证标准的规定性及“认证的思维方式不能完全解释和解决现实的专业建设问题”[14],认证中很多复杂的专业性问题及关系逻辑需要一定的专业学理予以支持,认证的理论言说和价值阐释需要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专业认证的实施面临不少较为棘手的现实问题。如:专业认证的理念及标准内涵如何真正内化为所有专业建设的自觉行动;专业自建自评中遇到的需要咨询了解的疑难问题谁负责解答;专业认证中所涉及的系列相关教育政策如何恰当关联统整和合理执行;专业认证如何做到因校因专业制宜;认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阐释和应对;认证急需的分析软件和评价工具依托谁来开发;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回应。此外,专业认证体系的完善、认证本身质量水平的提升、方法手段的变革创新、动态跟踪的调研分析,尤其是认证的数字化建设等,更需要关注和研究。

    师范专业认证的价值在于面向未来、满足需求、引领发展、追求卓越,提升其研究功能并非可有可无的要求。师范专业认证涉及的政策体系及高校和专业数量之多、对于教育发展之重要、社会影响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决策、组织、实施、反馈、调整等环节的部署落实,都需要加强深入调查和研究论证,单纯依赖开会和培训解决不了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专业认证的活力、公信力、影响力与持久力必须建立在系统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应该坚信,“研究”是认证的智慧和力量之源。提升认证的科学性和能力水平,就是要全方位加强对认证工作的系统与透彻研究,凸显学术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在研究中生发和凝聚智慧,通过研究回应多元化的咨询服务诉求,提升专业认证体系的学术含量,强化认证工作高阶推进,体现政府与高校、高校与高校、专业与专业深入互动,以研究支撑认证范式创新、功能拓展和质量水平提升。从目前来看,对专业认证的研究并不是一片空白,各种半组织化和自发的研究对认证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参谋作用,但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足、影响比较有限,组织化的、专业性的、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还比较欠缺,难以满足师范专业认证综合改革和质量水平提升的需要。要改变当下专业认证研究薄弱的现状,应着重做好四方面的铺垫工作。(1)搭建专业化研究平台,协同服务认证需求。平台是汇聚资源、汇聚力量、汇聚思想、凝聚人心的重地,也是研究活动的舞台和交流窗口,没有坚实的平台支撑与吸引,实际研究工作难以有效开展。(2)注重调查研究,系统梳理问题,明晰研究方向。前期的专业认证固然成效显著,但问题也积累不少。调查研究是探求问题真相和把握问题实质的重要途径,系统梳理问题是为了分清缓急、明确重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地推动研究,明确研究目标。(3)建立开放机制,汇聚研究团队。按照国家现有的编制管理要求,单独建立认证研究机构和给定人员编制不现实,需要组织者从机制上做文章,合理调动和利用好相关高校的相关研究力量,以项目和任务为依托组建协作性研究团队。(4)加强组织规划,推进常态化研究工作。组织规划是研究运筹和平台运行的保障,要以职能发挥为依据、以目标管理为中心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责权利和一定的条件保障,充分发挥核心专家团队的示范带动作用,彰显认证的“行业”地位,促进研究工作规范有效和可持续开展。

  • 师范专业认证重自建和内涵发展,把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置于重要地位。理论上说,“师范专业走向专业认证之路,势必需要师范专业在自身建设中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以专业认证这一外部质量评价为契机,借力发力,建设完善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9]。然而实践中,真正“将师范专业认证打造成为引导师范院校坚持师范教育主业、促进师范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11]并非一件易事。表面上看,师范专业认证监控督促机制设计较为完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项功能实际发挥并不尽如人意,监控督促的全面覆盖和全过程掌控并没有有效实现,认证所强调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强三大任务推进落实动力不足、持久力不强,不少师范专业把专业认证仅仅看作是某个时间段内的突击任务,而非常态化建设和积累,导致认证之后专业依然回归惯性轨道运行,专业从外到内的改进性约束基本成为一个形式化的存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专业认证的作用不止于“认”和“证”。推动师范类专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范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办学内涵与实力,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必达使命。就现实来看,因各种复杂的原因,以学校和专业自我约束为导向的质量监控督促体系所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这种状况短时间内亦难彻底改变,因而利用好专业认证这个有效途径强化外部监控督促显得尤为必要。可以说,师范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其后的“改进”。换言之,“认证”真正发挥作用者在于限期督促整改、在于真刀真枪地“回头看”,因而应让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关键环节和关键过程自始至终都处于真正的受控状态。目前,外在监控督促的空心化和形式化对师范专业改进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优化专业认证外部质量保障机能、充分发挥认证专家的监控作用、提升专业认证的监控督促功能,其实就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回应,也是专业认证应该凸显的责任与义务。

    做好监控督促的文章无疑需要找到有效抓手。当前,需要从破解几个相关制约性问题入手。(1)破解重政策指导、轻制度设计与执行问题。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确保师范院校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业。”[2]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15]应该说,这些政策规定的权威性和导向性是强有力的,但如何落地是一个问题,至今一直未见到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政策执行主体始终不明晰,上位机制规划失灵,中下部便会显得疲软,缺乏“尚方宝剑”的监控督促也必然发挥不了应有作用。时至今日,专家学者所期待的通过认证“优化师范专业发展的布局和环境,对师范专业的准入、审批、退出、建设等进行整体性打破与重构”[16]的局面并未出现,认证的激励约束与资源配置的法理性依据并未建立起来。(2)破解重信息材料上报、轻信息综合研究利用问题。认证试点至今已6年,关于师范专业办学和建设的各种信息数据可谓宏富,但及时加以分析研究和利用显然非常不够。有效的监控督促一定是建立在对信息数据的综合整理与深度分析基础上的,信息不准确或不对称会导致很难弄清问题真相以及督促对象和重点,久之积以为习,往往就都不在意。(3)破解重现场考查、轻常态化监控督促问题。目前,师范专业认证监测的基本取向是“兜底”和确保基本规范,专业比较在意的还是现场考查,认证所能发挥的督促作用也只是在现场。但问题是,专家进校前和离校后怎么促进专业持续保持建好建强的动力,实际上没有管用的实招。即便是中期检查,也不过是报告材料往来而已,本可以发挥更好作用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实际运行也不尽如人意。有效的常态化监控督促机制是确保师范专业提升内涵、擦亮品牌的必要手段,全方位全过程动态跟踪与评价应该是从上到下的全链条质量行动,而不应只是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要求。(4)破解重单项整改、轻整体提升问题。师范专业认证坚持问题导向和对标改进是基本要求。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认证显然要为师范专业内涵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与动力,要按照专业发展的逻辑,以监控督促为抓手,推动专业质量水平整体提升,要注重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师范专业在各自的赛道争创一流赋能。(5)破解重组织化动员、轻多元灵活施策问题。组织化动员是为政策落实造声势、做铺垫的必要举措,但师范专业认证既要坚持组织化动员,更要体现出组织方式及方法手段的灵活创新。要进一步通过健全组织主体和赋权赋能赋责,合理延伸认证的监控督促功能,建立自上而下、内外贯通的长效监控督促体制机制,淡化突击性的组织动员和形式化的操作模式[17]。监控督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时完整了解以及对专业常态化建设真实状况的掌握,是促进专业自觉追求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其组织方式及方法手段只有打破常规、公开透明、无处不在并切中要害,才能持续发挥警示和导向作用。本质上而言,专业认证过程就是监控督促的过程,专业认证仍然需要进一步强调教育主管者、社会、高校及专业的协同作为和履责。只有监控督促不留白,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才有可能得到全面保障和提升。

    总之,师范专业认证是我国师范教育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一项新的重要的国家教育制度,师范专业认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需要与时俱进和顺势而为,需要在静态和动态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需要引入批判与反思观念重塑认证精神,需要在积极的自我否定中提升认证品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师范专业认证,必须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保持更高的专业敏感性和政治自觉性。未来的师范专业认证使命更神圣、价值更崇高、意义更深远,应该在更高境界和更大格局上加强深度思考与系统谋划,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努力拓展新思维、新路径,以价值创新和功能提升为动能,高效推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Reference (17)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