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快速提升,高等教育也步入发展新时期,若干所高水平、专业特色型大学及其优势专业已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力[1]。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培养、联合科研、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2]。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了“双一流”建设应取得的成效,并从引智能力、学生国际化培养成效、国际科研合作水平、国际标准制定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要求。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具体方式提出了指导意见。
以上文件凸显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引。概括而言,“双一流”建设赋予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以下发展内涵:(1)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为目标,“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3];(2)“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4],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和国际化联合科研水平;(3)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部署为契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的互学互鉴”[5]。
“双一流”建设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持续加大,模式与内涵不断丰富,涌现出较多值得研究的实践方案,其中,大学国际联盟这一合作模式尤为瞩目。大学国际联盟是指来自不同国家的多所大学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以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等为目的建立的松散型联合体[6]。大学国际联盟的组织特点及内涵特征使其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一是联盟“多对多”的合作模式能帮助成员大学更快、更多、更好地建立全球化合作网络,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7],从而最大程度地学习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秀经验[8]。二是联盟跨国合作的特点使其具备了较强的国际参与能力,能充分调动成员大学的科研优势和知识资源,组成国际科研团队,参与到解决国际公共问题的行动中[9]。三是联盟的优势集聚效应,成员大学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联盟成为一个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整体,联盟取得的成果产出要大于个体大学单独发展而产生的叠加产出成果[10],从而实现联盟成员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的明显提升[11]。四是联盟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联合培养、学分互认、交流互换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12]。上述优势契合了“双一流”建设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能够对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因此大学国际联盟这一合作模式得到普遍认可,成为“双一流”大学加快自身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Characteristics, Dilemmas 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 Received Date: 19/05/2020
- Available Online: 01/11/2020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