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0 Volume 46 Issue 6
Article Contents

YUAN Chao. Characteristics, Dilemmas 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6(6): 107-113.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6.012
Citation: YUAN Chao. Characteristics, Dilemmas 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6(6): 107-113.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6.012

Characteristics, Dilemmas 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19/05/2020
    Available Online: 01/11/2020
  • MSC: G647

  • 加载中
  • [1] 闾浩, 赵阳."双一流"视域中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释放国际合作活力的探索[J].江苏高教, 2018(6):28-30.

    Google Scholar

    [2] 陆小兵, 王文军, 钱小龙."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 2018(1):27-34.

    Google Scholar

    [3]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1-05)[2019-11-0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Google Scholar

    [4] 教育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2017-01-25)[2019-1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Google Scholar

    [5]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20)[2019-1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Google Scholar

    [6] 魏江, 梅景瑶, 李晨, 等.工程教育大学联盟的要素识别与模式建构--应用内容分析方法的多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4):21-26.

    Google Scholar

    [7] 刘艳红, 王庆林.大学国际联盟:中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的新选择[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149-153.

    Google Scholar

    [8] 冯倬琳, 眭祯, 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趋势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5(5):45-51.

    Google Scholar

    [9] 李岩松.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趋势--大学国际联盟的产生及其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153-157.

    Google Scholar

    [10] 袁义.国内外高校联盟发展的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4(2):37-41.

    Google Scholar

    [11] 夏东民.联盟化: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化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0(22):22-24.

    Google Scholar

    [12] 王正青, 李飞.大学国际联盟的组织特征、联盟动因与潜在阻隔[J].比较教育研究, 2015(5):52-57.

    Google Scholar

    [13] 朱雪莉, 宋永华, 伍宸.中外知名大学国际化战略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7(Z1):17-22.

    Google Scholar

    [14] 席酉民, 郭菊娥, 李怀祖.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129.

    Google Scholar

    [15] BEERKENS E.Global opportunities and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onsortia[C]//public-private dynamics in higher education: expectations, developments and outcome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07: 247-270.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Figures(1)  /  Tables(1)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1046) PDF downloads(126)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Characteristics, Dilemmas and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Alliance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Double First Class Universities

Abstract: 

  •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快速提升,高等教育也步入发展新时期,若干所高水平、专业特色型大学及其优势专业已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力[1]。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双一流”建设紧密结合,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联合培养、联合科研、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2]。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了“双一流”建设应取得的成效,并从引智能力、学生国际化培养成效、国际科研合作水平、国际标准制定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要求。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具体方式提出了指导意见。

    以上文件凸显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指引。概括而言,“双一流”建设赋予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以下发展内涵:(1)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为目标,“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3];(2)“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4],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和国际化联合科研水平;(3)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部署为契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外人文交流项目,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的互学互鉴”[5]

    “双一流”建设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力度持续加大,模式与内涵不断丰富,涌现出较多值得研究的实践方案,其中,大学国际联盟这一合作模式尤为瞩目。大学国际联盟是指来自不同国家的多所大学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以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等为目的建立的松散型联合体[6]。大学国际联盟的组织特点及内涵特征使其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一是联盟“多对多”的合作模式能帮助成员大学更快、更多、更好地建立全球化合作网络,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7],从而最大程度地学习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秀经验[8]。二是联盟跨国合作的特点使其具备了较强的国际参与能力,能充分调动成员大学的科研优势和知识资源,组成国际科研团队,参与到解决国际公共问题的行动中[9]。三是联盟的优势集聚效应,成员大学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联盟成为一个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整体,联盟取得的成果产出要大于个体大学单独发展而产生的叠加产出成果[10],从而实现联盟成员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的明显提升[11]。四是联盟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联合培养、学分互认、交流互换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12]。上述优势契合了“双一流”建设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能够对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和“双一流”建设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因此大学国际联盟这一合作模式得到普遍认可,成为“双一流”大学加快自身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   “双一流”建设以来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特征
  • 本文选取了国内“双一流”大学牵头组建的较具代表性的大学国际联盟,对其成立方式、建设目标、合作形式、管理架构、合作项目等进行了整体梳理,并根据联盟合作类型进行了分类,一类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开展合作的专业型大学国际联盟,另一类是以区域内合作为基础的综合型大学国际联盟。

    表 1可见,“双一流”建设以来,各大学在建立国际联盟时紧密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对照“双一流”建设要求,借鉴以往中国大学参与大学国际联盟的相关经验,承上启下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因此具有了全新的特征。

  •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国高水平大学的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牵头创建大学国际联盟提供了条件。自“双一流”建设以来,众多大学国际联盟在中方高校的发起下成功组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中澳工科大学联盟、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等。国内高水平大学已将组建联盟作为其深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式,牵头发起组建国际联盟成为主流趋势。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一趋势仍在不断发展,并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因此更多的中国大学也在积极策划筹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大学国际联盟。

  • 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双一流”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标之一。中国大学随着自身实力的提高与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其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心已从过去的重量轻质逐渐转变为提质增效,即更加关注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因此,与世界一流大学组建大学国际联盟成为“双一流”大学的首要选择,借助大学国际联盟平台与世界一流大学构建合作网络并开展实质性合作成为普遍共识。这一特征在与英国大学组建的国际联盟中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

  • “双一流”建设以来成立的大学国际联盟的另一大特征是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成为政府间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例如,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等,推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20+20联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皆被纳入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成果;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在2018年中俄人文交流机制大会举办期间成立,得到中俄国家领导人的见证。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仅能有效提升联盟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政府间的合作也为大学国际联盟创造了积极的外部条件,使联盟更易获得政府层面的支持与资助,为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   大学国际联盟建设的实践困境
  • “双一流”建设以来成立的大学国际联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全新的特征,但在建设实践中仍面临着共同的困境。

  • 发展路径不清晰具体表现为建设目标不明确,合作形式规划不足。多数联盟并未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虽有人文联盟和工科联盟等与综合性联盟相比更为专业化的联盟,但建设目标仍缺少聚焦,多为促进交流、深化合作等;合作形式虽普遍关注学术交流、学生学者交流交换、联合科研等,但缺乏系统性的布局与规划,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向反馈关系。明确的建设目标有利于成员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联盟的集群效应形成合力,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解决国内外重大科技问题,同时也能提高成员高校的参与积极性与动力。合作形式的合理规划有利于联盟设计出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从而避免联盟合作随时间推移而流于形式、联盟建设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 缺乏实质性合作,大学国际联盟的各项优势无从发挥,成员也无法从中受益,联盟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可以说,实质性合作赋予了联盟生命力,定义了联盟存在的意义。大学国际联盟应充分利用其高效性与集聚性优势,积极开展高水平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然而在实践中,多对多的合作模式带来高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合作项目的协调、管理与运营难度,使联盟在设计、规划具体合作项目时易陷入“重影响而轻实质”的怪圈,导致实质性合作项目不足。联盟合作过于依赖举办大型活动制造影响,虽响应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及“一带一路”建设,但后续缺乏对合作项目的具体规划与设计。举办论坛等大型活动虽能短时提升联盟影响力,但如果仅是聚焦于举办论坛,而无其他合作项目的开展,对“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实力的提升并无显著促进作用,学生与教师均无法从中获益。因此,实质性合作的缺失会逐渐削减各参与学校积极性,使联盟建设浮于表面,阻碍联盟进一步发展。

  • 积极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组建联盟已成为共识,但总体而言境外成员高校仍缺乏世界一流大学的身影。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虽取得飞速发展,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国内大学数量仍然较少,且世界一流大学对中国大学的总体了解有限;另一方面,有些大学在组建联盟时急于求成,“一拥而上,先建平台再搭班子”的建设思路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大学国际联盟的优势之一是更高效地建立合作关系网络,促进强强联合的聚合发展。利用好这一优势可极大提高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的效率,通过联盟间合作增强互信与了解,进而增加一对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为“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同时,强强联合也是联盟可持续发展动能的重要来源之一,缺少一流大学的参与,不仅联盟影响力受限,成员高校也会缺乏参与联盟合作的动力。因此,在未来规划组建大学国际联盟时,应重点关注相关大学的动机诉求,在联盟组建机制、建设目标和定位上多作谋划,以提升联盟平台自身吸引力,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加入。

三.   大学国际联盟发展模式的策略创新
  • “双一流”建设以来成立的大学国际联盟普遍面临的困境,反映出现有联盟在组建及发展过程中总体缺乏思考与创新,片面沿用以往联盟的建设经验,因而也继承了“前人”的共性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视角下,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模式亟待创新,以改变过去重形式而轻实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从而使联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满足成员大学的国际化发展需要。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在组建与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以往大学国际联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做了针对性设计,其在实践中的创新策略可为现有及未来筹建的大学国际联盟建设提供参考。

  • 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由东南大学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共同发起,于2017年正式成立,成员包括中方9所以工科见长的“双一流”大学和英方9所罗素联盟成员大学,是中英两国第一个以工程教育和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

    组建方式:2016年9月,东南大学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英国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UK)于苏州共同签署了三方合作意向书,以期建立一个促进中英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平台。2016年底,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与英国大学联盟共同向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申请联盟启动资金并获得批准,随后正式向全英大学公开发布联盟项目申报通知。英方牵头大学召集伙伴院校组成申报联合体,申报成功方即成为联盟英方成员并获得启动资金,启动资金划拨至英方牵头高校管理,供英方成员高校共同使用。与此同时,东南大学作为中方牵头高校,召集以卓越大学联盟(E9)为基础的中方8所“双一流”大学,讨论建立中英工程大学联盟并初步达成一致。2017年1月,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与英国大学联盟组织专家评审并最终决定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牵头的联合体申报成功,该联合体包含伦敦大学学院(UCL)、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卡迪夫大学、华威大学。2017年3月,中英成员大学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决议通过联盟名称为“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并讨论通过了联盟的管理架构与未来建设方向。2017年5月,中英成员大学代表在南京正式签署建立联盟的合作备忘录。2017年12月,联盟获得教育部支持并被纳入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成果。作为第五次机制会议环节之一,中方牵头高校东南大学与英方牵头高校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代表联盟各成员在中英机制主席的见证下签署了联盟宣言,宣告联盟成立。2018年9月,剑桥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签约加入联盟,联盟成员达到18所,中英各9所。

    建设目标:根据联盟合作备忘录及成立宣言,联盟的建设目标为:(1)科研方面,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技挑战,重点研究具有开创性与引领性的能源开发及利用方法和智能制造技术,支持两国对制造业发展的需求;(2)人才培养方面,联盟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为己任,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活动和项目,推动中英学生双向流动,增进双方学生的文化认同。

    合作形式:根据联盟合作备忘录,联盟的合作形式包括:(1)开展科研合作,重点研究具有开创性与引领性的能源开发及利用方法和智能制造技术;(2)通过专题研讨会和学术会议促进学术资源的共享;(3)青年学者与研究生的交流交换,联合发表学术论文,联合申请项目经费;(4)搭建中英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支持中英两国工业界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及成果转化。

    管理架构:

    联盟采用三级管理架构:最顶层为中英指导委员会,设有两位主席(召集人),分别由中英牵头大学的国际事务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各大学的国际或科研事务副校长担任。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指导合作备忘录中确立的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审议经费预算与年度报告,积极寻求外部经费支持等。中英指导委员会下设英方管理工作组和中方管理工作组,英方管理工作组由英方成员大学的教授代表组成,中方管理工作组由中方成员大学国际处负责人组成,职责为制定工作计划和预算、推进合作项目实施等。管理工作组下设秘书处,英方秘书处设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中方秘书处设于东南大学,秘书处成员由大学负责国际合作、研究生教育、科研、宣传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多部门参与的秘书处可以更好地履行职责,即设计、组织与实施具体合作项目,协调各成员高校参与,申报和管理联盟经费等。双方秘书处分别对英方管理工作组和中方管理工作组负责。

  • 1.“多方参与”加“成果导向”的组建模式

    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的组建模式具有鲜明的开拓性与创新性,具体表现为“多方参与”和“成果导向”两大特征。“多方参与”体现在筹建阶段参与方不仅仅局限于大学,还包括中国教育部、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英国大学联盟、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等官方机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中国具有官方身份,主要代表英国政府从事促进两国教育与文化交流工作。英国大学联盟作为英国最大的大学联盟组织,包含了英国136大学,在英国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双方联合向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申请专项启动资金取得成功。资金的支持在联盟组建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后续选拔环节吸引英国一流大学积极参与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教育部也为联盟的成立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经费支持。上述官方机构的参与为联盟组建提供了从政策指导、资金保障到对接英方一流大学等全方位的支持,相较于以往大学独自倡议建立联盟的模式,“多方参与”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成果导向”体现为,英方大学自主组成申报联合体,填写并提交项目申报书,内容涵盖现有合作基础、未来合作计划、预期成果等内容,经过专家评议,获胜方获得启动资金,同时每年须向英国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等资金提供方上报资金使用情况和联盟建设成果,评估通过后方可获得下一年度联盟建设资金。以成果为导向的选拔模式,提高了联盟平台对英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吸引力,保证了英方大学在今后的联盟活动中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为联盟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能。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管理架构

    从中外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的特点来看,国外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较多地呈现出专业化特征,由教授或研究人员主导;国内大学则主要呈现出行政化倾向,由国际合作处等行政机构主导[13]。然而,多数大学国际联盟的日常运营均由中外双方秘书处大学负责国际合作的行政部门主导,即“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缺乏教授参与。“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虽有利于校内资源的整合以及成员高校间的统筹协调,从而保证合作的有序实施,但教授与研究人员是开展实质性合作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的承担者,因此,由专家与学者主导的“自下而上”合作模式亦不可或缺。在具体实践中,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对管理架构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其中中方管理工作组成员为中方成员大学国际合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而英方管理工作组成员均由各大学与中方大学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教授组成。同时,中方秘书处成员由负责国际合作、研究生教育、科研、宣传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通过加强校内部门协同,较好克服了中国大学内部“各行政部门实际割裂,相互间缺少沟通和交流”[14]的弊端,从而提升了秘书处大学内部的统筹协调能力。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及多部门协同的创新管理架构,既确保了联盟在校级层面具有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在专家和学者主导下,规划设计具体的合作项目,提升师生合作参与度,从而有效保障了联盟实质性合作的开展。

    3.“循序渐进”及“相辅相成”的发展路径

    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在筹建时便明确了具体的发展路径,选定了将能源开发和智能制造技术作为重点合作领域,通过融合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与联合科研合作,开发具有开创性与引领性的能源开发利用方法和智能制造技术,并围绕这一主旨制定合作计划、设计合作项目。这一发展路径具备如下特征:一是充分挖掘专业型联盟的潜力,明确了合作领域为能源与智能制造。这两个领域基本涵盖了包括电子工程、电气工程、仪器工程、清洁能源、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等多个工程学科,满足了中英两国乃至全球社会发展对相关科技创新研发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使联盟成员间学科布局整体接近而优势学科领域又各不相同,即适配性与互补性协调统一的特点[15]得到充分发挥,便于实质性合作的开展。二是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联盟明确了以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为核心,并以此为桥梁,加强教授间的合作交流与知识共享,在此基础上搭建联合科研创新平台,促进有世界影响力的、具有引领性与示范性的研究成果产生。三是秉持循序渐进、紧密衔接的原则设计合作项目,规划以2至3年为一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首先开设了“未来工程师领导力和创新学院”项目(Future Engineers Leadership and Innovation Academy,FELIA),此项目是全球首个博士生层次、旨在培养未来工程师领导力及创新能力的国际合作短期研习项目,同时每年举行学术研讨会,以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设计开发基于学分互认的长期学生交流项目和研究生层次的联合培养,打通校际壁垒,让学生在成员大学中自由选择交流学习的学校,发挥联盟平台资源互补与知识自由流动的优势,为科研合作打下基础。第三阶段将重点关注科研及成果转化合作,筹划建立联盟框架下成果转化与知识创新平台,以促进实质性科研合作的开展。

四.   结语
  • 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在组建模式、管理架构及发展路径上的策略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大学国际联盟发展中普遍面临的困境,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联盟优势,为未来大学国际联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和“双一流”建设带来了一定挑战。“双一流”建设高校理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借助大学国际联盟平台,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Figure (1)  Table (1) Reference (15)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