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1 Volume 47 Issue 6
Article Contents

HE Xi, HUANG Pin. The Key Path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Ability of Midwes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6): 108-114.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6.012
Citation: HE Xi, HUANG Pin. The Key Path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Ability of Midwes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6): 108-114.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6.012

The Key Path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Ability of Midwes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18/07/2021
    Available Online: 01/11/2021
  • MSC: G710

  • 加载中
  • [1] 杨进. 工业4.0对工作世界的影响和教育变革的呼唤[J]. 教育研究, 2020(2): 124-132.

    Google Scholar

    [2] 教育部. 坚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标准高起点推进专业建设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答记者问[EB/OL]. (2021-01-29)[2021-5-2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101/t20210129_511661.html.

    Google Scholar

    [3] 蔡忠兵.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10): 46-49. doi: 10.3969/j.issn.1005-0450.2017.10.012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4] 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 (2021-01-26)[2021-5-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101/t20210129_511682.html.

    Google Scholar

    [5] 关晶. 新升格职业大学治理的挑战与应对[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1): 129-135.

    Google Scholar

    [6] 吴学敏. 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技术本质视角的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2): 52-57. doi: 10.3969/j.issn.1004-9290.2021.12.009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7]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智库团队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转型研究课题组.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J]. 教育研究, 2020(6): 115-124.

    Google Scholar

    [8] 王博.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怎么办?——基于不同专业办学内涵论争的初步探讨[J]. 职教论坛, 2021, 37(03): 36-42.

    Google Scholar

    [9] 涂向辉.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其内涵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27): 15-20.

    Google Scholar

    [10] 吴学敏. 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5): 5-13. doi: 10.3969/j.issn.1004-9290.2020.25.001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1] 朱德全, 熊晴. 技术之器与技术之道: 职业教育的价值逻辑[J]. 教育研究, 2020(12): 98-110.

    Google Scholar

    [12] 金盛. 涨落中的协同: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Google Scholar

    [13] 沈利剑. 职业教育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职教论坛, 2016(11): 49-52. doi: 10.3969/j.issn.1001-7518.2016.11.013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4] 王屹, 李晓娟. 为何与何为: 生态位原理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行动规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10): 6-11. doi: 10.3969/j.issn.1008-3219.2021.10.003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5] 张莉.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及优化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32): 43-48. doi: 10.3969/j.issn.1004-9290.2020.32.008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6] 石伟平, 兰金林, 刘笑天. 类型化改革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2): 99-104.

    Google Scholar

    [17] 孙长远, 齐珍. 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困厄与出路[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5): 68-72.

    Google Scholar

    [18] 郭福春, 徐伶俐.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33): 23-26.

    Google Scholar

    [19] 方泽强.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现实问题[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34): 6-11. doi: 10.3969/j.issn.1008-3219.2019.34.002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20] 黄蘋, 陈时见. 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J]. 教育科学, 2020(2): 76-81.

    Google Scholar

    [21] 陈洪捷, 张应强, 阎光才, 等. 人才问题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专题(笔谈)[J]. 重庆高教研究, 2020(6): 5-22.

    Google Scholar

    [22] 张元宝, 宋瑾瑜, 黄晓赟. 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研究[J]. 职教论坛, 2018(4): 38-42.

    Google Scholar

    [23] 苏志刚.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J]. 职教论坛, 2021(3): 31-35.

    Google Scholar

    [24] 陆根书. 推动形成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N]. 学习时报, 2020-09-18(6).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3369) PDF downloads(273)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The Key Path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Ability of Midwes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Abstract: 

  • 为回应工业4.0对大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1],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设立职业技术大学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截至2021年1月,教育部批准23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和4所独立学院转设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其中13所位于中西部地区,占总数的48.1%。当前,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刚刚起步,受办学基础薄弱、规模较小、投入不足、区位不利等因素影响,人才培养能力明显不足。如何提升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坚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坚持校企协作共同体,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   科学定位职业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 “教育不是一种自在的自然存在,而是为培养人而人为构建的社会存在。”[3]培养什么人是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必须要明确的首要问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21〕1号)规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即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复合型人才[4]。因此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深刻理解“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遵循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高阶性和复合性,为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指引和参照。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即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在于产业一线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有着特殊的规律、特征和要求。职业性是职业技术大学区别于普通本科的最根本特征,是由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决定的。与普通本科相比,职业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优秀的职业能力,应有能力构思并制定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并在实践生产中将其一一落实;应有能力察觉、剖析并处理实践过程中纷繁复杂的技术问题;应有能力从专业技术与专业知识等层面提供多维度的技术技能服务。但当前我国与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升格后的职业技术大学容易向普通本科发生“学术漂移”,人才培养与普通本科同质化[5]。因此,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技术大学应始终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准定位,教育链紧密对接产业链,培养适应产业高端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6]。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提高站位,从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出发,深入开展人才培养调研,分析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着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明确人才的培养标准,将“职业性”作为核心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

  • 当今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跨入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低阶”向“高阶”过渡,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技能人才”到“技术人才”再到“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7]。从国家对职业技术大学的定位来看,与专科层次高职相比,职业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能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且能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形成具体的操作规范。此外,与高职专科相比,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高阶性还体现在回应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高端产业发展要求,以融入新型高端产业链为契机,实现人才培养更新迭代,满足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8]。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13所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除1所是合并转设之外,其他12所均是从专科层次民办职业院校升格而来,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强烈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路径依赖。尽管学校人才培养层次已经提升,但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仍沿袭三年制专科层次的模式,只是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延长为“四年制专科”教育,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高阶性”[9]。为此,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需凸显“高阶性”才能与其层次相匹配。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体现人才培养的高阶性。需要说明的是,和普通本科相比,职业技术大学不强调学生掌握高深理论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能运用基础科学理论与科学原理去处理企业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具体技术性难题,即理论向实践应用技术的转化与使用[10]

  •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被窄化为就业教育,培养目标过分强调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培养的人才局限于基于岗位的“工具人”,抹杀了人才的人文素质和个性发展。绝大多数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过分倚重“市场需求”,深深印刻“工具理性”烙印,陷入“唯技术”的泥淖,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工业4.0时代所需要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应具有跨学科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对口技术专业岗位必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在相近专业的岗位群中练就一身熟练的生产操作基本功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应具有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能力。同时,职业教育固然有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价值,但决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人本价值。“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应超越“工具价值”,防止技术异化导致的人本价值失落,逐步回归人本身的主体性[11]。因此,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其知识的通用性与技能的综合性为基础,强调人才的“复合性”。一方面,遵从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逻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等“硬”技能,还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团队合作、创造力、社交能力等“软”技能,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发展潜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卓越职业能力和技术精神的“职业人”。另一方面,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要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开展跨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工业4.0世界的创新者和领导者[12]

二.   深化改革职业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路径和鲜明特色。2017年12月,国务院颁发《有关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用型高等院校应积极回应新技术应用、新经济业态向人才供给侧提出的急切需求,健全需求导向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两者间无法精准配对的关键难题。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产业链不完善,校企合作的条件比较薄弱。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更需要立足地方,主动对接产业群和行业,注重专业与产业对接,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消解传统职业,带来进一步的社会精细化分工,新职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不同岗位间分工界限越来越模糊,岗位间的交叉协作越来越常见,导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变革和重构[13]。为此,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坚持以职业工作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任务为逻辑起点,吸引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的各个环节,构建起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首先,深入开展行业调研,和行业权威专家一同剖析毕业生将要面临的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等,按照“群”的理念构建具有前瞻性的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然后,课程开发过程中,让企业专家充分参与,积极汲取企业专家的建议,共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共同开发课程及学习项目。最后,将“1+X”证书标准及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构建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导向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在课程内容上突出职业性。根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制定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二是构建的课程体系要突出高阶性。职业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在理论上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三是构建的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应用性。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比重占到50%以上,实践课程的内容要紧密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的发展,及时跟上行业产业技术革新的步伐。

  • 职业教育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中隐性知识占很大比例,加之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课堂的应用引发教学的流程再造,传统课堂已无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在教学实施上应坚持情境导向,推进“双场融合、做学合一”的课堂革命。双场是指“学校”和“职场”两个场域[14],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情景模拟真实职场,遵循“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是校企合作打造“工作情景课堂”。聘请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工程师开展面向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任务式教学,将企业真实项目和工作场域鲜活的案例导入课堂,通过视频、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高深理论,企业专家进行现场实操演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巧妙过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二是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仿真虚拟课堂”。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可以利用智能技术拓展教学空间,运用5G网络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搭建虚拟化、仿真实训或实践平台,打造“仿真虚拟课堂”,形成智慧化、立体化的教学空间,为学习者提供参与性的深度学习机会,让学习者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智慧支撑。三是校企合作开展“实景实训课堂”教学。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积极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和企业专家一起提炼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技能并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建立序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将实训课堂搬到企业,与企业合作打造“实景课堂”,通过工作场域的真实任务传授隐性知识、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起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 工业4.0改变着工作世界,也改变着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职业教育的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者学习能力建构的辅助者,教学的重点也从知识的记忆转变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评价改革也势在必行。一方面,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该建立过程导向的立体评价体系。考评人由单一的授课教师变为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代表等多方异质性团队,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改变单一笔试考核方式,通过“笔试+项目”的考核方式,不仅考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更要通过具体项目考评学生的技术技能,帮助他们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摒弃“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实施全过程考核,将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实践情况均纳入考核之中,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鼓励学生持续改进。另一方面,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过程性学习者信息大数据平台,动态采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数据,更为精准地为学习者画像,帮助学习者分析其学习方法的优势和劣势,评价其学习效果,然后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形成多元、个性、灵活的教育服务方案,使得“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现实,最大限度满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需要。

三.   全面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是支撑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力量。据统计,13所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中生师比超过18∶1的院校有10所,占比76.9%。9所公布了“双师型”教师数据的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中,6所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于教育部规定的50%,占比66.7%。“双师”数量不足、高级职称比例偏低、高学历人才紧缺、行业兼职教师缺乏是当前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板。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校企共育、多管齐下,打造一支品德优、结构良、数量足、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 当前,绝大多数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都是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往往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不太重视教师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加之待遇等现实问题,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教师流动性较大。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优化体制机制,充分激发教师活力。一方面,参照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尽快制定适应本校的“双师型”教师标准。目前教育管理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标准,但标准尚不明晰。面向工业4.0时代,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有体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可以先试先行。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的“双师型”教师标准要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重视教师的创新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专业技能,要把企业认可度和学生认可度作为“双师型”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以标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科学制定适用于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根据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和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建立健全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制度、教师外出培训制度、教师科研合作制度、教师社会服务制度、教师创新创业制度,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流程,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制度保障。

  • 一是加大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除引进博士、教授等高学历、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外,教师招聘重点应面向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技能大师、行业领军人才,全力打造由教授、博士和行业领军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加盟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二是强化教师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师。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健全教师培养体系,实行企业实践、项目实践和全员轮训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开展个性化培训。针对新进教师,既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法方面的培训,更要加强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该类教师必须要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一年以上才能开展教学;针对实践能力不足的老教师,职校应该积极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加强职校与企业的合作,加强教师与企业工人的交流,依托基地开展教师实岗培训,促进教师理论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三是打造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双向任职、互动交流,聘用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组成的产业导师库;建立兼职教师专业管理运行制度,制定相匹配的兼职教师招聘、教学、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兼职教师的教学培训,围绕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学习和训练;定期开展兼职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帮助兼职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 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应立足于产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并反哺教学。一是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型研究,提升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学校将科研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加大科研奖励的力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引导部分教师潜心科技创新。二是学校联合大型企业、科研院校搭建应用型科研平台,鼓励教师以项目为载体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科技研发水平,从而增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15]。三是遴选一批具备扎实理论素养的青年骨干教师去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顶岗实践,学习企业先进管理运行制度、生产工艺流程、新行业标准、新专业知识和新技术应用[16]。鼓励并支持青年骨干教师申报横向课题并加入企业的项目研发过程之中,与企业一道就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及管理流程优化开展协同攻关,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应用型科学研究能力,更好地服务本地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以科学研究带动教学水平的提升[17]

四.   着力构建职业技术大学的协作共同体
  • 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致力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精英,重视培养人才扎实的基础理论,更重视培养人才的工作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建立面向真实工作场景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因此人才培育成本一般为普通教育的2倍以上[18]。然而,当前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既缺乏老资格本科院校和优质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又缺乏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经验,导致当前社会对其信心不足,认可度不高,也影响了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获得优质社会资源。此外,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绝大多数都是民办大学,主要依赖于收取学生学费得以运转,很难获得公共财政的支持,通常面临经费不足的困境[19]。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要度过生存危机获得长足发展,既要坚持勤俭办学,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更要树立开放办学理念,加强交流合作,构建多元化教育共同体,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 共同体通常是指稳定的、拥有共同愿景与相似价值观、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组织或群体,成员遵循一定的规范,并以一定的方式互动和关联[20]。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应主动服务“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加强区域内职业技术大学、普通本科、高职院校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教育共同体,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形成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一体化发展格局[21]。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建设的省级公共实训基地或平台开展实践教学,共享优质实训资源;可以共同建设跨企业的现代学徒制中心,共享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共同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可以共同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 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要树立开放合作的理念,主动扩大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对话与合作范围,推动进一步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化对口支援工作,促使东部高水平职教本科院校或者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实质性地支持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具体而言,东部职业本科院校或者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及其团队可以帮扶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的带头人及其团队共同申报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重大项目;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东西部职教本科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区域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推动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在相关领域与东部职业本科院校合作,产出高质量教学成果;加强东部和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科研平台建设,实现区域间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共同研发应用型科研成果。通过东西合作,最终提高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水平。

  •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其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反之,产业发展支撑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并促进学校不断提高人才培育水平[22]。基于三螺旋理论,中西部职业技术大学应该对接中西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围绕中西部地区重点支柱产业,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优势特色,探索共建优势互补的校企职业教育共同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汇聚办学资源,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赢”方式,建成高质量的适合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学院、跨企业培训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平台等[23],激发自身的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整合各方优质资源,促进要素流动,解决自身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4]

Reference (24)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