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2 Volume 48 Issue 2
Article Contents

LUO Liang. The Practical Dilemma and Path Innovation of Sustaining Revolutionary Legac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8(2): 200-210.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2.019
Citation: LUO Liang. The Practical Dilemma and Path Innovation of Sustaining Revolutionary Legac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8(2): 200-210.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2.019

The Practical Dilemma and Path Innovation of Sustaining Revolutionary Legacy

More Information
  • Available Online: 01/03/2022
  • MSC: D261

  • The revolutionary legacy refers to the sum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the fine style built and formed by the people and the people's arm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cluding the period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ustaining revolutionary legacy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dhering to the Party's political character in the new era, providing a powerful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in encourag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move forward bravely and helping to foster a new generation capable of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re are practical dilemmas in sustaining revolutionary legacy, such as singularity of the subject, difficulty to achieve full continuity,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lack of full continuity, vagueness of the content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of full continuity.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path from the dimensions of stimula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expanding the omnimedi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optimizing the sustaining discourse system, promo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building a strong talent team.
  • 加载中
  •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2).

    Google Scholar

    [2]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7-08-02(2).

    Google Scholar

    [3] 张恩惠. 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N]. 人民日报, 2021-07-07(9).

    Google Scholar

    [4] 徐功献. 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变革求真的历史演进与传承路径[J]. 湖南社会科学, 2021(3): 15-22.

    Google Scholar

    [5] 彭正德, 江桑榆. 论红色基因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J]. 湖南社会科学, 2021(1): 12-20.

    Google Scholar

    [6] 代玉启. 浙江"重要窗口"建设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展探析[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1(1): 18-25.

    Google Scholar

    [7] 唐龙. 红色文化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耦合与契合[J]. 人民论坛, 2021(12): 102-104.

    Google Scholar

    [8] 梁罡.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7): 31-33.

    Google Scholar

    [9] 杨畅, 谢文凤. 坚定红色文化自信与弘扬雷锋精神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12): 87-92.

    Google Scholar

    [10] 程小强. 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J]. 人民论坛, 2021(1): 106-108.

    Google Scholar

    [11] 赵宝文, 易重华. 中国道路的红色基因: 传承与发展[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0(6): 118-126.

    Google Scholar

    [12] 刘建平, 王昕伟. 传承红色基因铸牢复兴之魂[J]. 红旗文稿, 2019(13): 21-22.

    Google Scholar

    [13] 许丽.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路径[J]. 人民论坛, 2021(1): 139-141.

    Google Scholar

    [14] 邓鹏. 红色文化网络育人的话语转型探赜[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11): 148-152.

    Google Scholar

    [15] 周静, 陈再生. 习近平关于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论述及时代价值[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20(4): 4-9.

    Google Scholar

    [16] 周琪, 张珊. 论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境遇与创新实践[J]. 重庆社会科学, 2020(12): 19-27.

    Google Scholar

    [17] 张珊.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构想[J]. 人民论坛, 2020(8): 138-139.

    Google Scholar

    [18] 王茹, 朱秋. 家庭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 2021(2): 27-32.

    Google Scholar

    [19] 邓艳君. 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三重路向[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2): 111-115.

    Google Scholar

    [20] 崔妍. 新时代在大学生中讲好"红色故事"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2): 132-135.

    Google Scholar

    [21] 周子渊. 图景与音景: 红色基因传播的叙事方式[J]. 中国编辑, 2018(10): 15-20.

    Google Scholar

    [22] 刘同舫, 刘田.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的逻辑必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 230-238.

    Google Scholar

    [2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52.

    Google Scholar

    [2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 人民日报, 2021-06-27(1).

    Google Scholar

    [25] 马克思, 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41.

    Google Scholar

    [26] 习近平.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10-10(2).

    Google Scholar

    [27] 陈涛, 唐教成, 韩茜. 中国共产党治理高等教育的百年进路及基本逻辑[J]. 重庆高教研究, 2021(4): 3-15.

    Google Scholar

    [28] 乐其.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N]. 人民日报, 2018-12-27(4).

    Google Scholar

    [29] 本刊评论员.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 求是, 2021(8): 57-59.

    Google Scholar

    [30] 洪晓楠, 王坤平.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治理: 总体样态、原则遵循和实践方略[J]. 探索, 2020(6): 181-192.

    Google Scholar

    [31] 陈甜. 用正确党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9-28(8).

    Google Scholar

    [32] 韩云波. 论中国共产党百年英雄文化[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1-14.

    Google Scholar

    [33] 姚晓丹. "童心向党", 青少年党史教育如何润物无声[N]. 光明日报, 2021-06-29(14).

    Google Scholar

    [34] 本报评论员. 传承红色基因激荡青春梦想[N]. 光明日报, 2021-06-11(9).

    Google Scholar

    [35] 张立, 金新亮. 红色基因: 传承机制变迁与当代建构[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216.

    Google Scholar

    [36] 石羚. 让红色资源鲜活起来[N]. 人民日报, 2021-05-13(1).

    Google Scholar

    [37] 朱红, 余洪波. 青年知识分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名高校教师的深度访谈[J]. 探索, 2020(5): 168-180.

    Google Scholar

    [3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1.

    Google Scholar

    [39] 冉雪.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文学领域英雄书写研究现状与思考[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138-151.

    Google Scholar

    [40] 程玲. 美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印象和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166-179.

    Google Scholar

    [41] 邹翔. 传唱不衰的红色歌谣[N]. 人民日报, 2021-06-10(5).

    Google Scholar

    [42] 董城, 张景华. 文艺精品讴歌党的百年征程[N]. 光明日报, 2021-07-27(5).

    Google Scholar

    [43] 张宏森.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磅礴力量[N]. 人民日报, 2021-07-24(11).

    Google Scholar

    [44] 杨飒. 红色影视剧"破圈"传播: 青少年的生动党史课[N]. 光明日报, 2021-06-29(13).

    Google Scholar

    [4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N]. 人民日报, 2021-10-20(1).

    Google Scholar

    [46] 张晓欢.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对策建议[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2): 1-7.

    Google Scholar

    [47] 余伶俐. 论虚拟空间助力公共艺术的"公共性"[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200-209.

    Google Scholar

    [48] 赵菁. 爱国动漫《那兔》粉丝群像与"二次元民族主义"[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9(5): 11-24.

    Google Scholar

    [49] 颜维琦. 打造红色文化的声音图谱上海力推"启航之路"红色文旅体验项目[N]. 光明日报, 2020-09-14(9).

    Google Scholar

    [5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 人民日报, 2021-09-29(1).

    Google Scholar

    [51] 张胜, 胡晓军, 王斯敏, 等. 四位高校红色展馆负责人讲述——让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N]. 光明日报, 2021-07-12(7).

    Google Scholar

    [52] 张雷声, 顾钰民, 韩喜平, 等.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笔谈)[J]. 理论与改革, 2019(3): 1-17.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2919) PDF downloads(539)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The Practical Dilemma and Path Innovation of Sustaining Revolutionary Legacy

Abstract: The revolutionary legacy refers to the sum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the fine style built and formed by the people and the people's arm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cluding the period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Sustaining revolutionary legacy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dhering to the Party's political character in the new era, providing a powerful spiritual driving force in encourag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move forward bravely and helping to foster a new generation capable of shouldering the missio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re are practical dilemmas in sustaining revolutionary legacy, such as singularity of the subject, difficulty to achieve full continuity,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lack of full continuity, vagueness of the content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of full continuity.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path from the dimensions of stimula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expanding the omnimedi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optimizing the sustaining discourse system, promo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building a strong talent team.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赓续红色血脉,是在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有效提振全体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助力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但目前赓续红色血脉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行路径创新。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 “红色血脉”这一重要概念,最早见于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原则,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培育了特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是人民军队必须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2]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赓续红色血脉”这一新论断。

    目前,学界直接论述“赓续红色血脉”的相关研究不多,这方面的报纸文章较多,但期刊论文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较少。在研究主题上,主要集中于赓续红色血脉的价值与功能,如助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一流大学建设等。也有学者探讨赓续红色血脉的路径,提出“把我们党与人民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故事讲好、宣传好,通过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抗日精神传承经典路线等方式”[3],实现红色血脉赓续。

    与“赓续红色血脉”的研究相比,近年来学界针对传承“红色文化”“红色基因”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中国知网主题检索“红色文化”或含“红色基因”的文献,截至2021年11月已超过3万条,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科学内涵研究。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反映了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的先进文化综合体,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凝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产物”[4]。红色基因是“一个将生物学的基因概念运用于政治领域而产生的政治概念,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决定其政治本质和基本政治特性的因子”[5],涵括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宗旨”“与时偕行的发展理念”[6]。二是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承的意义与功能研究。红色文化传承能“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7],助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8],“弘扬雷锋精神”[9]等。传承红色基因能有效助力“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0],为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想信念之基[11],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魂、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2]。三是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承面临的困境挑战研究。红色文化传承“途径比较单一,未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正呈现出逐渐消失的迹象”[13],必须“适应大学生网络话语特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进行必要的话语转型”[14]。红色基因传承面临新时代的阐释、身份认同的挑战、多元文化思潮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侵蚀[15]以及网络碎片化传播弱化话语主导权[16]等问题。四是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路径研究。红色文化传承要“进一步增强主流媒体的引领力、传播表达的亲和力以及受众投放的精准度等,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17],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18],红色基因传承要融入课程思政[19],在大学生中讲好“红色故事”[20],采用图景、音景叙事的方式传播红色基因[21]。五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基本原则研究。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22]

    总体而言,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对“赓续红色血脉”已有了初步探讨,对于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充分的肯定,但学理性、系统性研究不足。一是概念界定不清晰,尤其“红色血脉”内涵的边界模糊。诸多研究直接跳过“赓续红色血脉”的概念界定,将“红色血脉”与“红色基因”“革命精神”“红色文化”等概念等同起来,彼此通用。二是时代价值与实践困境阐释不足,对于当前“为何赓续红色血脉”“赓续红色血脉面临何种困境挑战”的学理把握和深层次研究还有所欠缺。三是路径研究过于零散。局限于研究传承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具体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来进行红色血脉的赓续,未能从整体上、根本上把握赓续红色血脉的创新路径。借鉴前期研究,立足新时代,需要在实践中把握、在理论中探赜“为何”“何以”“如何”赓续红色血脉这一新课题。

    本文的研究思路,一是从学理层面澄明“赓续红色血脉”的科学内涵,尤其注重阐释与“红色基因”“革命精神”等概念的关系,并揭示当前“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时代内涵;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从主体、过程、内容等维度厘清当前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困境;三是基于主体、平台、技术、话语、队伍等维度,探索赓续红色血脉的创新路径,为赓续红色血脉落地落实提供参考。

二.   “赓续红色血脉”的科学内涵
  • “红色血脉”是将色彩学中的“红色”概念与生理学中的“血脉”概念组合叠加移植于政治领域而形成的政治隐喻,需要进行科学界定并澄明其时代内涵。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血脉”一词,比如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23]。“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言色,“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24]。“红色血脉”将养分和激素输送给全体党员和党组织,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运行脉络。“红色血脉”也暗示着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内在地蕴含着坚持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24]。红色血脉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和人民军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构筑的革命精神的总和。“红色基因”是“红色血脉”的重要因子,“革命精神”是“红色血脉”的要素构成,“红色血脉”涵括了“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

    血脉要永葆鲜活,需要不断赓续。赓续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积累的沉淀过程,也是一个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进化过程,需要时刻防止受到环境影响发生血脉“变异”。经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陶冶和锤炼,红色血脉已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浸润渗透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赓续红色血脉,重在要素内核、接续形式。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精神血脉赓续不断,从建党精神绵延至新时代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伟大精神蕴含着鲜明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崇高革命精神、优良作风纪律等红色血脉的重要因子,是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充满朝气锐气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跨越时空、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由此,赓续红色血脉是按照时代新特点、人民新要求,对传统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采取现代接续形式,以激发红色血脉的新生命力,不断提升红色血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实践过程。

  • “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24]赓续红色血脉直接关乎红色江山的稳定。赓续红色血脉在党员修养、精神引领、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时代内涵。

    第一,赓续红色血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党的政治本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征程中,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地位不丧失,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5]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政治本色成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最坚实根基,如果遗忘这一“政治本色”便是“自毁长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诸多考验,那么如何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呢?就是要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优良作风、方法策略等“遗传因子”。本色的坚守是一种结果呈现,唯有赓续红色血脉不间断,才能保证本色始终如一。赓续红色血脉是传承初心与使命、坚守党的政治本色的保障,是红色政权永不褪色、红色事业兴旺发达的保障。

    第二,赓续红色血脉为激励全体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光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26]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需要紧密团结全体人民激励其奋勇前进,但前进道路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需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阻力矛盾。有人丧失理想信念,得了“软骨病”,甚至贪污腐化,成为“老虎”“苍蝇”;有人忘却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奉行个人利益至上,陷入“娱乐至死”“拜金主义”,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人受到西方文化侵蚀,陷入“丧文化”“懒癌”“颓废”“躺平”“好逸恶劳”“精日”“精美”“娘炮”“耽改”以及盲目追星;等等。主观精神世界的萎靡不振必然掣肘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需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革命加拼命的光荣传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滋养激励全体人民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第三,赓续红色血脉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赓续红色血脉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27],也是赓续红色血脉的“物质载体”。赓续红色血脉就是赓续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遗传密码”,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何诞生的初心使命、如何奋斗的经验方法、走向何方的理想信念,既有筚路蓝缕的来时之路,又有终极归属的共产主义信仰。红色血脉中蕴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又蕴含着时代精神因子、世界优秀文化因子相融合的当代阐释。红色血脉的赓续最终需要“时代新人”,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培育也面临着新的环境挑战,当前全球网络和社交平台的开放、交织、共享,让全球人人都有麦克风,已然形成众声喧哗之势。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从未放弃制造噪声杂音,非主流意识形态规避监管趁机浑水摸鱼,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激烈。当前更需要把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培育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使命担当,实现红色血脉研究成果、阐释成果的更具用户体验的传播,营造培育时代新人的良好环境氛围,孕育滋养时代新人,激励时代新人将红色血脉转化为内心坚守和行动自觉。

三.   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困境
  • 血脉承传从来都非易事。红色血脉的赓续还存在主体单一化、过程碎片化、内容空泛化等实践困境。

  • 目前赓续红色血脉的主体主要是党政机关、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各级各类学校等,众多社会主体较少参与到红色血脉的赓续交互中。赓续红色血脉需要“激活每个人身上的红色基因”[28],尤其需要更多主体加入其中成为主动赓续者、积极弘扬者,形成赓续红色血脉的规模效应。赓续主体“势单力薄”,就有可能被不良势力和负面舆论倾轧而带偏节奏。总体上说,赓续红色血脉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都还有待提升。

    第一,赓续红色血脉的引导力还需提升。赓续红色血脉就是要用红色血脉滋养心灵、净化灵魂、提升境界。当前部分民众尤其青少年对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伟大功绩了解不深入,对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不熟悉,甘当“键盘侠”,崇尚个人主义,缺少家国情怀,甚至“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29],要进一步引导全体人民成为红色血脉的主动赓续者。第二,赓续红色血脉的影响力还需提升。赓续主体单一,必然导致在舆论场中影响力受限。当前部分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哗众取宠,博取关注度。一些传统媒体固守“八股”文风、“灌输”姿态而被大众敬而远之、刻意回避,赓续红色血脉无法牢牢占领信息传播和新闻舆论制高点。第三,赓续红色血脉的公信力还需提升。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复杂,一些错误思潮如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相互掺杂、交织并逐步演化为具有迷惑性和虚假性的认识误区[30],部分敌对势力操纵网络舆情、恶意抹黑党的历史,甚至煽动颠覆党的领导,借助“还原历史”“以偏概全”等手段在网络隐性渗透,扰乱正确价值导向,比如有学者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者仅根据两位英国人的GPS定位系统,探测长征路径为6 000公里,而否定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性;因国民党通讯稿中没有提及泸定桥战役,而否定红军‘飞夺泸定桥’历史事件的存在”[31]

  • 赓续红色血脉过程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赓续主体维度整体性、系统性不足,呈现为零散、点状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的传播,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等整体性、系统性的大众化传播还有所欠缺。第二,赓续客体维度没有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青年成长成才全过程,主要分散于节庆仪式,片段化赓续难以真正推进红色血脉内化为生活方式、理想信念。第三,赓续主客体互动维度还停留在灌输与被灌输、教育与受教育,缺乏主体间性,比如主要通过参观红色遗址、纪念馆,举办红歌比赛、红色话剧演出、红色视频展播等形式,对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熏陶浸润、感化教育作用,但活动进程中交互感欠缺,活动开展后效果反馈、后续跟进不足,导致赓续红色血脉能否真正通过形式化活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并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行为表达,还无法进行精准评估。

    赓续过程碎片化,一方面使赓续内容零散,无法让受教育者对红色血脉的百年传承历史、重大问题、关键节点有更为宏观完整的认知框架,从而易犯割裂对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等错误,甚至受惑于“党大还是法大”等伪命题,易于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利用。另一方面,无法全程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社会民众对于红色血脉理解片面化,停留于红色故事的传讲、英雄烈士事迹的短暂感动,无法把握红色血脉的深刻蕴含、生成逻辑,无法深入内化于民众内心,成为影响民众日常行为的准则。由此,赓续红色血脉的生活化、制度化、常态化必然难以真正实现。

  • 红色血脉通过物质、制度、精神等载体符号进行赓续。物质载体符号依靠实体形态进行呈现,包括革命烈士遗物、革命事件遗址等;制度载体符号是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政策方针、制度纲领、路线方略等;精神符号载体是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谱系。赓续内容空泛,指赓续红色血脉主要停留在物质载体符号层面进行的浅层赓续,而对于制度载体符号、精神载体符号的深层赓续还较为缺失。物质载体符号简单直观,通过展陈参观等形式来进行赓续,而制度载体符号、精神载体符号等较为抽象的层面则对于赓续内容形式要求较高,因而往往表现出标签式、口号式等机械赓续方式。比如各类红色故事宣讲,部分宣讲人呈现的仅仅是英雄烈士的生平简介,导致英雄烈士形象单一,无法深入人心。而西方娱乐大片往往从细节入手,将其“超人英雄”塑造渲染成“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形象进行文化输出,引发他国意识形态混乱,比如“中国社会一度出现的‘诋毁英雄’错误思潮,就是个别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人向西方英雄观念投降膜拜的结果”[32]

    赓续红色血脉,尤其是制度载体符号、精神载体符号层面的深层次赓续,可以利用技术手段,通过供给思想内容、艺术表达、观赏效果俱佳的内容,引导大众接受、喜爱,达到践行目的。当前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信息呈现“全息化”形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VR、AR等多元化呈现,使得呈现形态空前立体和丰富,可以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体验,充分调动起受众的全感官体验。但是,目前还未能充分利用技术赋能赓续内容,往往停留于传统媒体手段,有效整合全媒体技术不够,全息传播供给不够,高品质内容供给不够,呈现出“政治性较强、艺术性较弱”的状态,流量产品、爆款产品较为缺失,在海量信息中无法高效吸引大众注意力。

四.   赓续红色血脉的创新路径
  • 赓续红色血脉的有效和高效路径,需要从多元主体、传播平台、话语体系、数字技术、人才队伍等维度探索路径创新。

  • 改变长期以来参与主体单一,以政府、官方机构和官方媒体等角色为主的“独唱”式赓续主体格局,深入探索不同主体间的同向同行,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发声的“合唱”式格局。把赓续红色血脉与基层党建、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艺创作、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研学旅游、文创设计、科技融入等形式激发赓续活力。

    首先,注重激发政府主体功能。采取“赓续红色血脉+政务服务”创新融合模式,将赓续红色血脉融入各级政务服务平台,让人民群众在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中感受赓续红色血脉的行为转化。如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托政务网络平台组建“小小红色讲解员”队伍,用青少年最喜欢的“能亲身参与的方式”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可视化教材”,吸引282万人次参与“四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200所大中小学校参与“唱支歌儿给党听”网络歌咏比赛,全网阅读量超过3亿[33]。又如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让300多万名大学生从延安到古田、从小岗村到闽宁镇、从深圳到井冈山,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让红色血脉得以赓续[34]

    其次,注重激发媒体主体功能。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专业媒体与社交媒体等跨界融合,形成“主流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赓续联动格局。如2020年号称“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的“B站”跨年晚会成功出圈,在动漫、游戏、音乐、番剧等亚文化元素中,添加《中国军魂》《钢铁洪流进行曲》及歌曲《不愿回头》《骄傲的少年》[35],以亚文化方式赓续红色血脉,在新兴媒体上爆红之后反哺至传统媒体,得到自媒体、社交媒体等联动传播,新旧媒体跨界融合传播获得极大关注。当前既要发挥好赓续红色血脉主流媒体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建立多媒体深度融合的传导联动机制,激发各界媒体力量参与赓续红色血脉。

    再次,注重激发企业主体功能。与互联网企业协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做强赓续红色血脉文旅产业。比如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智能机器人讲解员,针对不同需求进行语音对话互动、自定义讲解红色故事、歌曲。联合腾讯、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建设“赓续红色血脉媒体应用实验室”,打造国家级赓续红色血脉5G新媒体平台。再如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赓续红色血脉与红旅产业、研学基地文旅项目融合发展。上海推出“党史巴士”,把党课“搬到”车上,从中共一大会址出发,途经中共二大会址、五卅运动纪念碑等红色地标,最终停靠浦东展览馆。伴随“党史巴士”的行进,人们亲身体察红色地标及背后的党史故事,感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红色血脉赓续[36]

  • 伴随着移动应用社交媒体、自媒体公众号、问答社区、网络直播的涌现,赓续红色血脉进入全媒体传播格局时代,必须主动占领全媒体传播主阵地。赓续红色血脉一方面要用好微信、微博、抖音等商业化平台来传播内容,另一方面要加速打造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发展要求的主题全媒体传播平台。特别是建好自有移动传播平台,借助主流算法推荐,匹配用户心理需求,打造富有红色血脉特质的音视频、图文、直播,借助网络的强大传播优势,扩大红色血脉的圈层覆盖。建设赓续红色血脉全媒体传播平台,承载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功能。

    首先,强化资源聚合导向。一是盘活线下资源,借助全媒体盘活场馆设施资源,用好党史、军史场馆、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和遗址遗迹等,结合党、国家和军队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以及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纪念日,组织开展全媒体传播的主题活动,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二是做大做活“朋友圈”,运用各级融媒体中心资源,打造面向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的信息聚合和发布平台,广泛邀请党史博物馆、纪念馆、高校、党史研究机构,以及党史专家、青年学生、革命烈士后代入驻其中,整合党史学界、业界等数字文化产品,尤其优质图文、视频和直播,定期观点展示、思想交流、成果发布及互动讨论,做大做活赓续红色血脉“朋友圈”。

    其次,强化用户思维导向。以用户思维打造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强化与用户的连接、互动,重视用户反馈,吸引广大用户主动参与赓续红色血脉内容生产传播,形塑较强用户黏性。如注重对用户进行年龄、学历、职业、爱好等分层分类、精准画像,推出精细化内容设计,增强赓续红色血脉的针对性。契合节庆日,在全媒体平台上推出“红色追思”栏目,发布视频、图文,缅怀革命英雄、烈士。契合互动体验感,在全媒体平台上,推出“红色问答”,邀请网友与各领域专家互动,面对重大问题不避讳,真问真答。契合不同城市背景,通过系列人物短视频,让红色人物成为“网红”。既供给轻量化制作、及时化传播的文化产品,也开设专栏、专题,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大关键问题,深度化、系统化推出文化产品。

    再次,强化服务功能导向。赓续红色血脉全媒体传播平台要提升对用户的触达能力,需要把引导民众和服务民众、助力社会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赓续红色血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类似的认同与实践困境。从影响要素分析,理论的合理性、价值的共有性、宣传的能动性、实践的可行性均对认同具有重要影响[37]。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在技术赋能下聚焦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整合支付、生活等各种垂直应用平台向民众提供实体性服务,通过实体性服务吸引导流至全媒体传播平台。另一方面,赓续红色血脉与基层社会治理横向打通,让全媒体传播平台成为基层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阵地,如在全媒体传播平台上弘扬红色家风家训,涵养家庭美德,引导民众邻里守望互助,集聚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环保生态等信息,拓宽民众参与社区治理的联系沟通渠道,将赓续红色血脉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为民众在实际行动中赓续红色血脉提供机会。

  • 赓续红色血脉的前提是赓续的话语体系能够具备时代感、吸引力,才能入耳入脑入心,要精准把握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话语的规律,不断优化话语体系。

    首先,强化理论支撑。话语的背后是思想,“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8],赓续红色血脉话语实践不仅仅是唱红歌、讲故事,也应力求“趋向思想”。“趋向思想”需要强化理论支撑,正如有人在谈到英雄话语时所指出,要“深化研究内容,开拓研究领域,变革研究范式,努力构建英雄书写的研究体系,为新时代英雄书写与英雄文化提供助力”[39]。赓续红色血脉,就要深入研究红色血脉的科学内涵、思想渊源、发展脉络,深入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大意义和时代蕴涵,让赓续红色血脉的话语实践具备理论的穿透力。近年来《马克思靠谱》《社会主义“有点潮”》的热播,都是立足于扎实理论功底基础上话语方式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强化理论支撑,在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借鉴宝贵经验和科学思维方法,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大智慧,在寻根溯源中增强爱党爱国的理论认同,彰显理论伟力。在遭遇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危机中能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及时迅速发出理性声音。在网络空间中能有效批驳歪曲历史、抹黑先烈、诋毁英雄等错误思潮,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其次,完善话语表达。话语被接受的前提是改变强势灌输的姿态,选择平等对话,通过开放真诚的沟通方式,相互理解、达成共识。话语表达中既要有事实陈述、情景描写、胸臆直抒式话语,也要有结合说唱、摇滚、二次元等青年亚文化话语。话语表达可以采取多种艺术形式,增强“讲好中国共产党任何阶段故事的话语底气”,“主动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和现实故事,并达到讲之有人听、听之能认同的效应”[40]。比如挖掘《请茶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红色歌谣,传承井冈山精神,赓续红色血脉[41]。同时还要提升话语表达亲和力,研判受众的审美取向和接受心理,尊重并借鉴其话语方式,主动融入参与受众话题,针对不同个体开展差异化表达,实现赓续话语的再创造,凸显话语表达的亲和力。如围绕建党百年,京剧《李大钊》、电影《革命者》、话剧《香山之夜》、纪录片《播“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一系列主题文艺作品,话语表达凸显亲和力,形成了共情、共鸣、共学、共勉“四共”传播效应[42]

    再次,善于运用故事思维。避免“政治说教”,摒除“高、大、全”,不能仅仅做历史资料的传声器,要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43],采用现代叙事方式如图像叙事、音乐叙事,强化细节描述、情节铺陈、情感熔铸,讲好红色故事。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近期不少红色影视作品善于运用故事思维频频“破圈”,打通了历史人物和当下青少年群体的情感共鸣点,把准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结合点,让历史人物兼具情感厚度和生活温度,以可亲可感可敬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青少年面前[44],就是成功的典型案例。

  •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45]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既可以实现各类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也可以实现内容产业的数字化,还可以实现文化消费方式的数字化[46]。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赓续红色血脉也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开发红色资源大数据,研发赓续红色血脉应用场景,促进数字技术与赓续红色血脉深度融合,赋能赓续红色血脉数字化转型。如各类红色故事、英烈事迹可在数字技术赋能下,音乐、影视、动漫、图书全业态开发。各类红色景点可通过开发数字APP,集AR导航与360度视觉效果为一体,线上游览与线下体验相结合。依托数字技术,引入全息投影、交互投影等技术,建设数字红色博物馆,民众可以不受疫情干扰,进行数字游览,让红色展陈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局限,实现全身心、全方位身临其境、即兴交互,提升沉浸式体验,“制造了全新的参与感,通过与真实空间的互动引发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并与实体公共艺术之间实现了有机互动,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实现”[47]

    此外,推动赓续红色血脉融入数字化商业,打造赓续红色血脉新业态。探索5G、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与红色文化产业的商业应用场景。当前,符合青少年接受习惯的数字红色文创如红色云游戏、红色动漫、红色电玩较为缺乏。要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充分开发数字动漫、数字游戏、数字文学、数字艺术等产业形态,在展示党的形象、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讲好英雄故事的基础上,将红色英雄、革命遗址等文化价值符号进行数字孪生赋能,打造具有鲜明红色文化特色的原创IP,并加强IP开发和衍生产品转化,成就数字红色文化品牌。如讲述中国近代以来重大军事外交事件的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以兔子指代中国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打造的“那兔”原创IP,不仅在青年亚文化圈层中深受好评,还获得了官方和主流媒体的认可[48]

    其次,推动赓续红色血脉融入城市数字化转型。当前,城市数字化转型已逐步实施,以此为契机,建设国家红色血脉大数据服务和应用体系,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采集和标注,为推动赓续红色血脉的数字化转型奠定数据基础。在有条件的城市成立红色文化数据中心,进行红色文化数字场景开发与运营,建立红色文化基因库和红色文艺精品数据库,建立集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科技赋能为一体的红色文化体验场馆,有机统筹红色教育、红色文艺、红色文创、红色文旅等红色数字产业链。不断挖掘城市红色基因,让赓续红色血脉融入城市精神与市民生活,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如上海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全景打造城市红色文化的声音图谱,对城市的红色记忆进行音频数据留存,开发设计红色“云旅游”,用“声音”串联红色文脉,贯穿百栋红色建筑、百条红色线路、百个红色文物、百个红色景点、百个红色故事,探索建立起“红色基因+声音IP+互联网+旅游”的价值链,全面激活遍布全市的红色资源[49]

  •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50],建设高层次复合型的赓续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提升赓续红色血脉效能。

    首先,注重培养赓续红色血脉专家人才。赓续红色血脉面临着对象、渠道多重挑战,能否适应移动优先、需求导向、场景适配、价值匹配的赓续新规律,对于人才队伍要求更高。赓续红色血脉主要依托革命烈士纪念馆、博物馆、高校等企事业单位专家人才。要着眼未来,重点培养更多战略性红色文化宣传专家,既视野开阔、具有深厚党史素养,又具备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同时长期奋战在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通过培养赓续红色血脉专家人才,打造领军人物,通过“传、帮、带”,形成赓续红色血脉人才成长梯队。

    其次,推进各方人才队伍协同发展。打破党史挖掘、党史研究、党史传播、展陈布置等部门之间的壁垒,鼓励传统博物馆、纪念馆等工作人员与数字媒体专家协同合作。建立赓续红色血脉智库,整合党史专家、全媒体专家、全媒体意见领袖、大V资源,协同今日头条、科大讯飞等互联网企业开展人才队伍共建、共治、共享,实现赓续红色血脉人才队伍的快速进化。如不少高校以建设校内红色博物馆、纪念馆为平台、载体,在沉浸式体验、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下功夫,推出富有特色的红色展陈以及红色文化微视频,不断实现校内外人才队伍协同发展[51]

    再次,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养。赓续红色血脉需要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既熟悉党史,又善于运用文化传播和全媒体发展规律,成为文化传播和全媒体运用的行家里手,为赓续红色血脉赋能增效。要注重引导人才队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来激活人才队伍的主体思维[52],围绕赓续红色血脉中的热点、难点、堵点、痛点开展研究,增强赓续红色血脉的科学性、实效性。同时,通过开设数字媒体运营、内容生产等专题培训,帮助赓续人才队伍熟练掌握数字时代的信息形态与表达、多终端的分发与触达、智能化的生产与精准推送,面向公众开展有效赓续。另一方面,引导人才队伍充分辨识诸如深度伪造技术等带来的虚假有害党史信息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扩散,及时有效采取反制措施,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动赓续红色血脉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五.   结语
  • 红色血脉作为重要政治隐喻,从治国理政层面来看,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赓续红色血脉直接助力中国精神的构筑、中国力量的维系、中国智慧的彰显。红色血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宝贵经验。唯有红色赓续、血脉传承,才能真正培养“接班人”。红色血脉也是中国人志气之源、底气之基、骨气之魂,赓续红色血脉才能让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形塑正确价值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赓续红色血脉是“立足百年收拾行装再出发”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探索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拓展全媒体传播平台,优化赓续话语体系,运用赓续数字技术,建强赓续人才队伍等全方位创新赓续路径,保障红色血脉代代传承。赓续红色血脉要坚持系统观念,未来的研究要进一步从红色血脉内部如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要素构成出发,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红色血脉的文化滋养。基于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余年的发展史和40余年的改革开放史,把握赓续红色血脉的历史逻辑和科学规律。理清红色血脉与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逻辑关系,把握构筑红色血脉认知认同、实践转化、赓续传承的科学结构,形塑价值引领、道德规范、制度保障、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的赓续体系,发挥红色血脉陶冶涵养功能,培育时代新人,守护红色江山。

Reference (52)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