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3 Volume 49 Issue 4
Article Contents

MIAO Hualing, GUO Cheng, WEI Mingchen,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9(4): 206-21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4.018
Citation: MIAO Hualing, GUO Cheng, WEI Mingchen,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9(4): 206-21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4.018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More Information
  • Corresponding author: GUO Cheng ; 
  • Available Online: 01/07/2023
  • MSC: B844

  • Sin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Suzhi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 the focus of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in this field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mental health work. This study is based on 353 Chinese core journal documents, and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onduct visual analysis of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number of documents published annually shows a fluctuating trend,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uthors or institution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dispersion and small concentration". (2)Mental health is the classic research content in this field, and the hot topics are easily influenced by policies,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psychological Suzhi edu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unction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Suzhi". Moreover, "children,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support, social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entry points for future research. (3)The research process has gone through the nascent stage of exploring theconnotation, meaning and model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Suzhi cultivation, and the active exploration stage of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is now in the deepening stage of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uzhi. It is recommended that scholars enhance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and exp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earch system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research.

  • 加载中
  • [1] ZHANG D J, WANG J L, YU L. 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uzhi[M].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11: x.

    Google Scholar

    [2] MIAO H L, SUN H, HE X Y, et al.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you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its components[J]. Current psychology, 2021(12): 6164-6174.

    Google Scholar

    [3] NIE Q, YANG C Y, TENG Z J, et al.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school climat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Suzhi[J]. School psychology, 2020 (4): 267-276.

    Google Scholar

    [4] 武丽丽, 张大均, 程刚.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双因子结构的构建[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 26-33. doi: 10.3969/j.issn.1672-0628.2017.01.005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5] 张大均, 苏志强, 王鑫强. 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30年: 回顾与展望[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 3-11. doi: 10.3969/j.issn.1672-0628.2017.01.002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6] 张大均, 王鑫强.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内涵结构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69-74. doi: 10.3969/j.issn.1673-9841.2012.03.011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7] 张大均, 陆星月, 程刚, 等. 小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6): 91-97.

    Google Scholar

    [8] 武丽丽, 张大均, 张雪琪, 等.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6): 98-105.

    Google Scholar

    [9] 黄潇潇, 张亚利, 俞国良. 2010-2020中国内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5): 953-964.

    Google Scholar

    [10] 张亚利, 靳娟娟, 俞国良. 2010-2020中国内地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5): 965-977.

    Google Scholar

    [11] 于晓琪, 张亚利, 俞国良. 2010-2020中国内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5): 978-990.

    Google Scholar

    [12] 李振兴, 郭成, 连晓荷, 等. 流动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轨迹: 一项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1): 73-79.

    Google Scholar

    [13] 林崇德.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0(1): 34-35.

    Google Scholar

    [14] 张大均, 冯正直, 郭成, 等. 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3): 56-62.

    Google Scholar

    [15] 马振, 秘晓冉, 陈秀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历程及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32): 4-9.

    Google Scholar

    [1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Google Scholar

    [17]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2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52, 320.

    Google Scholar

    [18] 缪华灵, 郭成, 王亭月, 等. 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的信效度评价及应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10): 106-113.

    Google Scholar

    [19] ZHANG D J, GONG L, WANG J L. The revision of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questionnai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19.

    Google Scholar

    [20] OBERG K.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 Practical anthropology, 1960(4): 177-182.

    Google Scholar

    [21] 陈荟, 桑尔璇. 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151-162.

    Google Scholar

    [22] 丁学东. 文献计量学基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20-232.

    Google Scholar

    [23]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2): 242-253.

    Google Scholar

    [2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1).

    Google Scholar

    [25] 迈克尔·J. 弗朗, 里奇·吉尔曼, E. 斯科特·休布纳. 学校积极心理学手册: 第2版[M]. 张大均, 张骞, 王金良, 等译.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355-369.

    Google Scholar

    [26] 张洁婷, 焦璨, 张敏强. 潜在类别分析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2): 1991-1998.

    Google Scholar

    [27] 房立艳, 张大均, 武丽丽, 等. 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类别特征: 基于个体中心的潜在类别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1): 20-25.

    Google Scholar

    [28] 潘彦谷, 张大均, 李知洋. 亲子和同伴依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个人中心分析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4): 558-567.

    Google Scholar

    [29] EVANS G W, LI D P, WHIPPLE S S. Cumulative risk and child development[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3(6): 1342-1396.

    Google Scholar

    [30] HOBFOLL S 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caravans and engaged settings[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11(1): 116-122.

    Google Scholar

    [31] 熊俊梅, 海曼, 黄飞, 等. 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补偿效应和调节效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1): 94-102.

    Google Scholar

    [32] MOHR D C, RIPER H, SCHUELLER S M. A solution-focused research approach to achieve an implementable revolution in digital mental health[J]. JAMA psychiatry, 2018(2): 113-114.

    Google Scholar

    [33] TOROUS J, JÄN MYRICK K, RAUSEO-RICUPERO N, et al. Digital mental health and COVID-19: using technology today to accelerate the curve on access and quality tomorrow[J]. JMIR mental health, 2020(3): e18848.

    Google Scholar

    [34]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1-10-13(1).

    Google Scholar

    [35] 谷禹, 王玲, 秦金亮. 布朗芬布伦纳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J]. 心理学探新, 2012 (2): 104-109.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Figures(6)  /  Tables(3)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5622) PDF downloads(123)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s of Research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Suzhi: 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Corresponding author: GUO Cheng ; 

Abstract: 

Sin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Suzhi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 the focus of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in this field is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mental health work. This study is based on 353 Chinese core journal documents, and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conduct visual analysis of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number of documents published annually shows a fluctuating trend,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uthors or institution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dispersion and small concentration". (2)Mental health is the classic research content in this field, and the hot topics are easily influenced by policies,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psychological Suzhi edu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unction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Suzhi". Moreover, "children,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support, social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entry points for future research. (3)The research process has gone through the nascent stage of exploring theconnotation, meaning and model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Suzhi cultivation, and the active exploration stage of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is now in the deepening stage of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Suzhi. It is recommended that scholars enhance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and exp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earch system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research.

一.   引言
  • 心理素质是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术概念,是我国素质教育推行的产物。目前,关于心理素质比较公认的界定为“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它强调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性品质等多种心理品质的组合效应,并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紧密相关[2-5]。近年来,我国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均指出,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力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与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

    心理素质作为个体内在的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对个体外显的心理状态起到支配作用[6]。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淀,学者们发现心理素质除了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还与学业发展、行为习惯、社会适应等多种心理结果紧密相关[5-6]。目前,儿童青少年在心理素质、学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状况均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例如,2016年的全国大样本调查数据发现,在心理素质的功能性要素适应性能力方面,11.5~12岁学生的发展水平显著低于9~9.5岁、9.5~10岁和10.5~11岁学生[7];12~18.5岁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8]。又如,有学者通过元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至2020年我国内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总结后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且中学生群体更严重[9-11]。还有学者通过5次追踪调查发现,流动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在初一上期到初三上期这段时间呈分段线性下降轨迹[12]。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倡导过多地凸显心理问题,而是主要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提升学生心理素质[13-14]。近期一项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主题的可视化分析也发现,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该领域的热点词汇[15],这也证实了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此外,当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还是关乎国家未来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开展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还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16]。因此,学界应继续积极探索心理素质发展理论与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和未来发展。

    为了能够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进行宏观把握,并为未来研究提供有效参考和有益借鉴,本研究拟通过可视化分析方法对该领域的核心论文进行系统梳理和内容挖掘,以厘清该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热点主题、演进脉络和发展方向。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通过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进行文献检索,不设置检索时间范围。为使得检索结果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将期刊来源类别设置为北大核心、CSCD和CSSCI,将“(儿童青少年+儿童+少年+青少年+中小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普通高中生+普高生+中等职业学生+中职生+中职学生+职业高中生+职高生)*心理素质”作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到428篇文献。根据儿童青少年的一般界定,将研究对象年龄确定为7~18岁[17],也就是中小学阶段学生[18]。为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查看作者和关键词、阅读标题和摘要等方法,排除75篇不符合标准的文献,最终剩余353篇有效文献。排除的文献包括:无作者5篇,书评或图书推荐18篇,会议记录或教育纪实9篇,人物专访1篇,研究对象年龄不符的42篇。有效文献的时间范围是1993—2023年,检索日期为2023年4月26日。

  • 采用CiteSpace 6.2.R2软件对文献信息进行挖掘,主要从作者合作、机构发文、期刊来源等方面分析该领域的基本情况,从关键词的词频、聚类和突现等方面分析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和演进趋势。在使用CiteSpace 6.2.R2进行分析时,将“Time Slicing”的时间跨度设置为“1993—2023”,“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在“Node Types”中分别勾选对应的“Author”“Institution”“Keyword”;在“Pruning”中勾选“Pathfinder”;其他参数默认为预定设置。

三.   研究结果
  • 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对探究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价值。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核心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 1所示,由图可知该领域的年发文量呈波动起伏态势。具体而言,1993—2004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2004年之后有所下降,从2017年又开始有些许回升。其中,1993—1998年的发文量偏低,可能是因为该领域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缺乏相应的经验,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尝试与探索。另外,2010—2016年的发文量也偏低,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们试图增强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投稿时不再局限于国内期刊而是开始尝试国外期刊。例如,张大均教授领衔的团队于2012年在国际期刊上正式发表了第一篇以“psychological Suzhi”为主题的论文[19]。再之后,2022年的发文量偏低,可能是因为2019年末新冠疫情暴发,社会运转和个体状态都受到影响,需要一个过渡和适应的过程[20],外加论文撰写和发表周期具有时滞性,使得偏低的发文量反映在2022年。

  •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发文量较高的研究者及他们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由图 2可知,最终得到节点数为387个、连接线为381条、密度为0.005 1的图谱。参考前人的做法[21],根据普赖斯公式计算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量标准[22]M=0.749$\sqrt {{N_{\max }}} $,其中Nmax表示在所选取年限内的高产作者的最高发文量。据统计,1993—2023年间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张大均,其发文量为72篇,代入公式后得到M≈6.36,因此将发文量至少为6篇的作者确定为核心作者。该领域一共有11位核心作者,分别是张大均(72篇)、刘广增(19篇)、程刚(16篇)、潘彦谷(15篇)、郭成(11篇)、苏志强(11篇)、刘衍玲(10篇)、武丽丽(9篇)、胡天强(8篇)、王鑫强(6篇)、陈万芬(6篇)。此外,根据节点大小和连接线颜色还可以看出作者合作情况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在早期阶段,该领域内的学者合作较为松散,主要有由张大均、郭成、刘衍玲等组成的合作团队,以及由沈德立、白学军、马惠霞等组成的合作团队。在中后期,学者间合作较为紧密,形成了以张大均为第一核心圈层,以刘广增、程刚、潘彦谷、郭成、苏志强、刘衍玲、武丽丽、胡天强、王鑫强、陈万芬等为第二核心圈层的合作网络。同时,在近期还出现了由彭小凡、桂腾娅、付进进、蔡婷婷等组成的新团队。

  • 机构发文量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中发文量较多或能够发挥科研引领作用的机构。经CiteSpace 6.2.R2初步分析得到节点数为322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并将结果导出至Excel。参考前人的做法[21],为确保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准确性,将二级学院或系所进一步归入相应的机构。整理发现,这些发文机构中最大发文量Nmax=100,则M=7.49,因此将发文量至少为7篇的机构确定为核心机构。该领域一共有5家核心机构,分别是西南大学(100篇)、贵州师范大学(21篇)、华东师范大学(7篇)、江西师范大学(7篇)、长江师范学院(7篇)。此外,整体上看,发文机构的类型涵盖面较广,包括研究院、高校、中小学、教师进修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儿童图书馆等教育机构,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等医疗机构,以及共青团省委、电视台、建筑勘察规划设计院等其他组织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各机构间联系不紧密、合作较少。

  • 期刊来源情况分析有助于了解哪些期刊对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更为关注。参考核心作者和核心机构的计算方式,确定主要发文期刊。整理发现,353篇样本文献刊发在111本期刊,其中最大发文量Nmax=25,则M≈3.75,因此将载文量至少为4篇的期刊确定为主要发文期刊。如表 1所示,目前有25本期刊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发文期刊,其发文总量为235篇,约占文献样本总量的66.57%。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发表于这25本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期刊以及综合性高校学报。同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发文量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给予了诸多关注。

  • 对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由图 3可知,最终得到节点数为495个、连接线为961条、密度为0.007 9的图谱。在图谱中,连接线较多、密度较大,说明关键词间的联系较强。同时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中学生、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较高。在排除研究对象类(中学生、青少年、小学生、学生、儿童、中小学)高频关键词后,频次排在前十的关键词为: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学业成绩、精神卫生、中介作用、素质教育、心理问题、对策、自尊,它们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此外,由于中心度可以反映一个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媒介能力,因此进一步计算关键词的中心度。如表 2所示,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教育等关键词的中心度较大,说明受关注度高;儿童、素质教育、心理问题、中职生这4个关键词的中心度高于与其频次相近的其他关键词,说明它们在该领域研究的推进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将关键词共现网络关系通过聚类统计学的方法简化成数目相对较少的聚类。采用对数似然率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如图 4所示,该图谱的模块值为0.76,大于0.30,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为0.93,大于0.70,说明聚类结果合理可靠[23]。图谱中展现了“#0心理素质”“#1中学生”“#2青少年”“#3心理健康”“#4小学生”“#5中小学”“#6学生”“#7心理问题”“#8儿童”“#9素质教育”“#10父子依恋”“#11心理烦恼”共12个聚类。其中,“#0”与研究内容有关,“#1、#2、#4、#5、#6、#8”与研究对象有关,间接说明检索到的文献确实与本研究主题相符;“#3、#7、#9、#10、#11”与心理健康问题、素质教育、依恋关系等有关,说明它们是该领域重点关注的内容。另外,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导出关键词聚类表。如表 3所示,聚类号越小,聚类的体积越大,且每个聚类的轮廓值均大于0.70,聚类效果好。此外,还可将聚类结果大致凝练为两大研究主题。(1)“素质教育、对策、挫折教育、培养策略、心理测验、应试教育、教育者、实践与思考、保健课、体育锻炼、小组心理辅导、情绪沟通、心理咨询室、心理成长、和谐发展、心理障碍、心理烦恼、心态影响、创新能力、年级差异、特征”等关键词可归纳为心理素质教育,即通过对个体心理品质的培养促进其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2)“影响因素、社区环境、社会支持、同伴关系、家庭亲密度、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中介作用、情绪弹性、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心理问题、孤独感、抑郁、焦虑症、学业成绩”等关键词可归纳为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即考察外部环境或人际关系等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以及个体心理素质对其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成绩、应对方式、情绪弹性等心理结果的作用。

  • 关键词时间线图可以将关键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展示其演进情况。由图 5可知,每个聚类都有相对应的一条直线,直线上的节点表示该聚类所涵盖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聚类的主要内容及持续时间各不相同,研究范畴在2002年左右最丰富。具体地,“#5、#9、#11”这3个聚类在早期的一段时间线上出现然后消失,说明围绕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心理烦恼等进行的实践与思考具有较强的时代性。“#0、#1、#2、#3、#4、#6、#7、#8、#10”这9个聚类一直延续到近期,说明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行为、孤独感、抑郁、学业成绩、应对方式、希望感等心理结果,以及社会支持、友谊质量、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父子依恋等人际因素具有重要价值,自从研究者注意到这些内容后就开始了长期研究。此外,从节点的大小和颜色可知,在排除研究对象和心理素质外,心理健康的节点最大、出现时间较早且持续到现在,是该领域的经典研究内容;社会适应的节点也较大且是当下正受关注的内容,也是今后开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 某一时段突现的关键词,可以反映该时段内的研究前沿。由图 6可知,关键词突现的时段并非独立的,时间上存在交叉重叠,内容上各阶段承上启下,可大致将该领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初级阶段(1993—2001年),主要强调了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初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如何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这一阶段的突现关键词为心理品质、中小学、心理教育、心理疾病、素质教育,可能与当时颁发的一些政策文件有关。例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此外,1997年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表明我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由此可见,突现词与这些文件内容相符,都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等工作是教育事业的迫切需求。此外,该阶段的发文量占文献样本总量的比例约为26.35%。

    积极探索阶段(2002—2014年),十分注重对影响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进行探讨,并通过教育干预、综合训练、学科渗透等多种方式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这一阶段的突现关键词为教育、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途径、青少年、心理健康、儿童、应对方式,同样与所处时段的国家文件密切相关。例如,《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规划和要求,并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此外,该阶段的发文量占文献样本总量的比例约为47.88%。

    深化推进阶段(2015年至今),主要开展了心理素质的机制研究,深入探讨了“什么影响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又会影响什么”等问题。这一阶段的突现关键词为中介作用、抑郁、自尊、同伴关系、心理素质、小学生、学业成绩、社交焦虑、精神卫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也与当时的政策文件内容相匹配。例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4]。又如,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在行动目标中提到“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在具体行动的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提到各级各类学校要“促进学生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由此可见,环境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且学校系统和家庭系统对学生的作用极其重要[2-3]。因此,在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方面,主要考察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对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心理素质的作用机制方面,主要考察心理素质对社会适应、学业成绩、自尊等心理结果的影响。还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是当下的研究前沿,也是今后开展研究的趋势。此外,该阶段的发文量占文献样本总量的比例约为25.77%。

    上述三个发展阶段是贯通的,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后一个阶段则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化和拓展。具体来说,早期研究对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意义、模式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之后逐步转向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效果的量化研究,再转为心理素质作用机制的研究。此外,各个阶段的研究主题均与国家政策文件内容紧密相关,说明党和国家长期重视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进行该领域的研究时,学者们应紧跟国家政策方针,开展符合时代需要的研究,在提高科研产出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资政效率。

四.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对1993—2023年发表的353篇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核心论文进行分析发现,该研究领域核心论文的年发文量呈波动起伏态势,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且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研究主题主要涵盖“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两大板块,心理健康是该领域的经典研究内容,“小学生、中职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心理问题、素质教育”是今后开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其发展进程经历了以探究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意义、模式为主的萌芽初级阶段,以及以探究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效果为主的积极探索阶段,现在正处于以探究心理素质作用机制为主的深化推进阶段。基于这些发现,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 心理素质研究作为一个本土化研究领域,正在不断突破、发展和壮大。从研究人员构成来看,该领域近期出现了新秀团队,这些新力量的加入可以间接说明该领域的生命力正在蓬勃发展。同时,虽然中文核心论文的年发文量呈波动起伏态势,但以儿童青少年群体为对象且以“psychological Suzhi”为主题发表的英文论文总量已有30余篇,且随年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此外,2本关于心理素质的英文书籍也详细介绍了心理素质的概念和相关研究,并将心理素质研究看作中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积极心理学研究[1, 25]。这些成果说明心理素质研究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化,研究者们可把握此研究趋势,助力发展关于心理素质的本土研究。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研究者之间和机构之间的合作还有待继续加强。研究发现,该领域中作者或机构之间的合作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大分散”是指该领域中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数量均较多,但总体上跨机构的合作松散;“小集中”是指同一个或少数几个研究机构的内部合作产出成果较多。例如,发文机构包括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和一些其他组织机构,但整体上各机构间联系不紧密、合作较少,且核心机构的类型都是高校,中小学和社区等一线教育实践机构较少参与相关研究。这启示我们,不同机构之间应加强交流,注重建立合作共研、协同发展的共赢模式。另外,该领域目前主要受到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个学科的关注。然而,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大脑计划等国际性科研大计划的提出,学界掀起了对“基因—脑—环境—行为”的研究热潮,这些前沿研究是极复杂的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因此,跨学科、跨专业、跨方向的跨界合作是必然趋势。这启示我们,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开展跨界合作,不断深化研究、促进创新实践,以更好地助力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总的来说,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领域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力量的整合,实现资源互补,进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 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与演进趋势是息息相通、互为表里的。该研究领域在萌芽初级阶段主要是对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重要性和实施体系进行了探索,中后期主要围绕心理素质的现状、形成机制、作用机制和干预开展了系列研究。对于目前正处于的深化推进阶段,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和优化该领域的研究。

    其一,在心理素质的现状方面,由于以变量为中心的分类方式容易忽视组内群体的异质性[26],目前有从变量中心转向个体中心的研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通过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发现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异质性[27-28],但尚无研究探析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分类特征。那么,心理素质在小学生群体中是否也具有异质性?如果存在异质性,其分组特征是否与中学生群体相似?鉴于心理素质的不同潜在类别对于揭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实践都有重要价值,建议未来研究可对此空白进行补充。

    其二,在形成机制方面,已有研究主要从挫折情境等压力应激系统以及家庭(如家庭亲密度、依恋关系)、学校(如友谊质量、同伴关系)、社区(如社区环境)等支持系统考察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涵盖面较广但相互独立。根据多元资源理论和累积风险模型,不同领域的资源并非独立作用而是以协同的方式发挥作用[29-30],只关注单一或少数因素可能会导致过度推论,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重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共同作用,例如家庭累积风险[31]

    其三,在作用机制方面,虽然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最受关注,但也可以从情绪弹性、希望感、自尊、社会适应、问题行为和学业表现等方面考察心理素质的效用,以丰富和拓展研究内容。另外,结合关键词“心理问题”的中心度较强,以及抑郁、社交焦虑是近些年的突现词等特点,也可从关注整体心理健康问题转变到关注具体的心理问题,以细化研究内容。

    其四,在素质教育和干预方面,必须明确的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4]。不论是现状研究还是机制研究,最终的目标都是要服务于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目前,已有研究主要是对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干预,进而改善个体的心理素质,未来学者们可继续针对心理素质本身开发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另外,在大数据时代还可探索合适的数字心理健康方案,通过信息化和互联网等技术为个体创建数字档案并提供个性化干预[32-33]

    此外,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和关键词突现分析还发现,小学生、中职生是今后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现象以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相吻合[9, 34],学者们可重视小学生和中职生群体的心理素质研究。同时,关键词突现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是当下的研究要点,也是今后开展研究的重要关切,学者们也可深入考察它们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另外,素质教育是早期研究的重点,且其中心度高于与其频次相近的其他关键词,鉴于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4],学者们可尝试挖掘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内涵和特征,从中寻找新的研究思路。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生态学模型中的时间要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35],建议未来的研究可注重从纵向追踪视角考察心理素质与影响因素、作用结果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干预的长时效应。

Figure (6)  Table (3) Reference (35)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