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5 Volume 51 Issue 3
Article Contents

WU Yuku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Logical Approach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among Norm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5, 51(3): 253-262. doi: 10.13718/j.cnki.xdsk.2025.03.019
Citation: WU Yuku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Logical Approach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among Norm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5, 51(3): 253-262. doi: 10.13718/j.cnki.xdsk.2025.03.019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Logical Approach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among Norm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More Information
  • Available Online: 01/05/2025
  • MSC: G651

  •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among normal students serves as the core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high-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 workforce in the new era. In line with the inherent orientation of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requires strengthening teachers firstly.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among norm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embodi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For example, a lofty vision for foster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n educational powerhouse, a profound commitment to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and a broad perspective rooted i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s. Current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among normal students remains in need of enhancement. The instabilit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mong normal students weakens the depth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Additionall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lso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is aspect of normal students' development. The logical paths to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among norm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ith high-quality is multi-faceted.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cognition" of policies among normal students to shif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from theoretical advocacy to practical action. It also needs solidify the "will" of norm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o deep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from superficial breadth to intrinsic depth. By deepen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normal students to leverage intellectual education in ensur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A pluralistic and interconnected platform for nurturing this spirit among normal students should also be established.

  • 加载中
  • [1] 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 2023-09-10(1).

    Google Scholar

    [2] 岳潇, 卢黎歌.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弘扬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11): 38-43.

    Google Scholar

    [3] 张志勇, 史新茹.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演进逻辑、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11): 1-6.

    Google Scholar

    [4] 庞立生, 李铁铮.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旨趣[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6): 8-14.

    Google Scholar

    [5] 班建武.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解析与实践要求[J]. 人民教育, 2023(18): 18-21.

    Google Scholar

    [6] 刘力波, 张子崟.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意蕴、形成机理与弘扬路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28-36.

    Google Scholar

    [7] 王文静, 曾榕清. 教育家精神: 中华传统师道的时代传承[J]. 人民教育, 2023(21): 48-51.

    Google Scholar

    [8] 刘敏, 张新科.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及弘扬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10): 143-151.

    Google Scholar

    [9] 潘玉腾. 教育强国视域下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逻辑理路[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10): 36-45.

    Google Scholar

    [10] 冯刚.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特质及培育路径[J]. 人民论坛, 2024(20): 14-17.

    Google Scholar

    [11] 靳玉乐, 王潇晨. 论教育家精神的培养[J]. 教育研究, 2024(8): 24-33.

    Google Scholar

    [12] 游旭群. 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培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8): 3-11.

    Google Scholar

    [13] 金兢, 牟凌刚. 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根源、内涵特质与培育路径[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4(1): 46-54.

    Google Scholar

    [14] 姜澄, 郑刚. 从"教育家办学"到"教育家精神": 新世纪以来加强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中国探索[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4): 203-214. doi: 10.13718/j.cnki.xdsk.2024.04.017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5] 张旸, 刘燕妮. 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时代创新及弘扬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8): 40-47.

    Google Scholar

    [16] 董辉, 孙少帅. 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37-45.

    Google Scholar

    [17] 燕连福.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10): 46-52.

    Google Scholar

    [18] 杜晓燕, 刘蓓蓓.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教师成长的解释框架、认知坐标与行动路径[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4): 129-140.

    Google Scholar

    [19] 刘宏达.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理论与方法[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11): 11-19.

    Google Scholar

    [20] 徐礼平, 吴婷, 李梦华. 教育家精神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引领作用及其实施途径[J]. 当代教育论坛, 2024(4): 117-124.

    Google Scholar

    [21] 费萍, 吴方梅. 教育家精神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J]. 教学与管理, 2025(6): 52-58.

    Google Scholar

    [22] 冯秀军, 邹玉.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22): 20-23.

    Google Scholar

    [2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 人民日报, 2024-09-11(1).

    Google Scholar

    [2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4-08-27(1).

    Google Scholar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5.

    Google Scholar

    [26] 王进军. 以教育家精神擦亮教师教育底色[N]. 中国教育报, 2024-10-28(5).

    Google Scholar

    [27]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7.

    Google Scholar

    [28] 孙刚成, 刘玲. 教育家精神的发展脉络、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5): 199-210.

    Google Scholar

    [29] 姚崇, 赵可欣, 周晨琛, 等. 公费教育政策满意度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2): 241-247.

    Google Scholar

    [30] 刘骥, 贾影. 新生代师范生建构的教育家精神群像——基于认知闭合理论的Q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20): 44-52.

    Google Scholar

    [31] 李琼, 赵江山, 刘伟. "敬而远之": 场域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与从教选择[J]. 教育科学, 2022(4): 67-74.

    Google Scholar

    [32] 袁琳, 郑家福, 侯永青. 师范生职业使命感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和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218-22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6.019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3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 14.

    Google Scholar

    [34] 祝智庭, 胡姣.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1): 5-15.

    Google Scholar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 (2022-12-02)[2025-03-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Google Scholar

    [36] 周钧, 李小薇. 关于高质量教师教育的阐释——评《有效教师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1): 105-109.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75) PDF downloads(60)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Logical Approach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among Norm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among normal students serves as the core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high-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 workforce in the new era. In line with the inherent orientation of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requires strengthening teachers firstly.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among norm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embodi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For example, a lofty vision for foster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building an educational powerhouse, a profound commitment to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and a broad perspective rooted i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s. Current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among normal students remains in need of enhancement. The instabilit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mong normal students weakens the depth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Additionall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lso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is aspect of normal students' development. The logical paths to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among norm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ith high-quality is multi-faceted.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cognition" of policies among normal students to shif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from theoretical advocacy to practical action. It also needs solidify the "will" of norm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o deep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from superficial breadth to intrinsic depth. By deepen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normal students to leverage intellectual education in ensur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ducator spirit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A pluralistic and interconnected platform for nurturing this spirit among normal students should also be established.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2023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1]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阐明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定位和弘扬路径,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培养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帮助其塑造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素养,是实现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为此,深刻阐释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价值旨向、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命题。当前,学界关于教育家精神的研究较多,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师范生这个重要的教师队伍后备力量群体视角进行研究的还比较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教育家精神的理论研究。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遵循内在的逻辑机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赓续精神基因构成其理论逻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事业中铸造精神品格构成其历史逻辑,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夯实精神引领构成其现实逻辑”[2]。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可以从价值追求、时代精神、集体人格、职业精神等四个角度进行阐释[3],也可以从信念之维、德性之维、学识之维、态度之维、情感之维、境界之维等六个维度体现[4]。教育家精神蕴含着鲜明的国家立场、人格魅力、实践要求、发展活力、情感底色与社会担当[5],内蕴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的统一、理性思辨与人文情怀的统一、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统一,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6]。在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方面,学界提出“具有破解当下教师群体的伦理困境、汇聚成强大的精神纽带和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意义”[7],“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面有重要的精神价值”[8]。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9]

    第二,关于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研究。关于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路径,应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创新发展、教育强国建设以及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充分把握[10]。唤醒“小我—大我—无我”的生命意识,涵养“悟道—传道—弘道”的教育情怀,发展“生存—生活—生生”的实践智慧[11]。沉入基层一线,重视全能教师,塑造集体人格[12]。“需结合本土文化资源激发教师成长动力,迭代‘优师强师’的培育机制;坚持自我教育与外部支持相结合,创设尊师重教的整体氛围。”[13]关于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路径,可从“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舆论氛围营造、构建多元支持体系”等方面探寻[8]。“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营造尊师氛围,瞄准关键指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14]“强化宏观系统行政治理职能、具化中观系统组织培养职责、深化微观系统自我成就需求。”[15]

    第三,关于教育家精神融入和引领的研究。学界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公费师范生培养等领域,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多元主体协同、完善师资力量、实施综合评价中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16]。“要坚持政治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坚持效果导向,营造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尚。”[17]“通过创新教育实践、优化组织管理、搭建成长平台、提供社会支持来共同培养教育家型教师队伍。”[18]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坚持理论先导、加快体系构建、抓住关键群体、强化技术赋能”[19]。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从明确理念目标、强化主体意识、加强平台建设、完善着力点等方面展开实施途径设计”[20],“配备一体化建设、培养一体化建设、协同一体化建设、机制一体化建设”[21],要求思政课教师胸怀国之大者、德之大者、业之大者[22]

    综上,尽管学界对教育家精神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研究热度也呈上升趋势,但目前仍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关于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不足。当前已有教育家精神融入公费师范生培养、师范生涵育,以及弘扬教育家精神等相关研究,但关于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原则遵循、实施路径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还比较少,尚未厘清新时代师范生培养与教育家精神之间的耦合关系。二是关于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实践成果较少。各高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大多注重教育家精神的引领,鲜少关注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尚未探索出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基于此,本文从价值意蕴、现实困境、逻辑进路等要素出发,拓补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构建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理论框架,以期增强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理论研究的时代性与创新性。同时,在现实层面,本文从新时代师范生的精神涵育、情怀培养、人格塑造等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进路,以期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借鉴。

二.   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价值旨向
  • 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在历代教育工作者育人实践场域中逐渐凝练形成的精神积淀,为师范生的教育培养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在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

  •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23]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和丰富内涵,也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将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作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航舵,把握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根本旨向与使命担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4]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基础工作,教育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以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政治站位认识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价值意蕴,通过形塑师范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强化其对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等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师范生树立以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为导向的价值取向,为新时代教师队伍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不断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着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良好品质。在此方面,教育家精神培养能够引导师范生坚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境界。“心有大我”中的“大我”与“小我”是相对应的,“小我”指涉个体存在的具象维度,而“大我”是对“小我”的价值超越,指向集体精神共同体,如《大学》中的“修齐治平”,孔子的“克己复礼”等,都是超越自我的更广阔的格局。“至诚报国”则是用最真挚的诚心报效国家,这样的理想信念深深蕴含着家国情怀,引导师范生以对标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赋能党的教育事业发展。“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重在培育师范生的世界眼光和宏大格局,以国际化视野认识和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意蕴。所谓“胸怀天下”,是指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全球视野,不仅关怀个人或本国得失,更有心系世界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以文化人”即以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资源涵养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经历重大变革的发展趋势下,培养师范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格局和胸怀,有助于让师范生深刻认识教育强国建设之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 “以学生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诠释,主要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彰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本”具有本体论、价值论和目的论意义,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家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思想精髓,以中国共产党宝贵历史经验为发展积淀,蕴涵着“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本色,历经广大教师的教育实践,逐渐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准则。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源头活水”,其培养应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塑造,唯有如此,“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自觉才能在师范生成为教师之后有所展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才能成为现实,最终以强大的人才竞争力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家精神中蕴含的躬耕态度和仁爱之心,推动师范生养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情怀。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内容之一。“勤学笃行”体现了学习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性,“勤学”意指勤奋好学,是持续吸取知识的状态,教师只有“勤学”,才能具备扎实学识,用“一潭水”的储备给予学生“一碗水”。“笃行”则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将所学所获转化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反映了一个人对所从事领域的专注和奉献。“求是创新”是对事物真相和实践真理的不懈追求,尊重客观事实规律,不断开拓进取,寻找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引导师范生形成躬耕态度,以自身品质引领学生学真本领、练真功夫,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对于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以教师的仁爱素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师范生的仁爱之心能够引导其在学生阶段就具备热爱教育、奉献教育的宝贵品质。“乐教爱生”是指乐于从事教育事业,爱护、关爱学生,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先生”。其中的“爱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关心,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交流和理解,包括尊重学生人格、耐心指导、理解和宽容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甘于奉献”体现了教师自愿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是促进师范生投身教育事业的内生动力,必须在实践中深刻诠释。比如,某高校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贯彻到师范生教育课程建构行动上,明确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赋予了教师成长的精神内核,由此成为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精神引领[26]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3]“立德树人”是对教育家培养规律的精辟概括和深刻总结,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更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家培养思想的理论精髓。“立德”强调“以德为先”,通过教育来引导人、激励人、感化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通过涵育“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深化了师范生对立德树人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师范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教育家精神培养以培育“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帮助师范生把握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促进其在教师岗位上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家精神内涵中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诠释了道德情操的境界,这是对教师的德行要求,也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实践准则。“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27]因此,道德情操养成是师范生培养的前提,需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言为士则”体现为教师的谈吐应成为士人的法则,“行为世范”强调的是教师的行为应成为举世的示范。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就是引导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上以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成为学生生命中的“教科书”,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有高校构建师范生师德修养课程标准,开发师德养成课程体系[26],以此促进师范生做到言行雅正。“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展现了卓越的育人智慧。“启智润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启智”不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更在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不断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其自身优势。“润心”即滋养润化心灵,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培养师范生“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能够帮助其以积极的育人方式引领学生智慧提升和人格完善。“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意味着教师要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包容不足,培养出满足各行各业所需的有用人才。道德情操和育人智慧培养帮助师范生更快适应教育工作,提高育人实效,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   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面临的困境
  • 教育家精神培养从来就不是一种价值无涉的实体,强化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引领,必须明晰其精神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征为:针对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培养政策解读有待增强,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漂浮冲击教育家精神培养深度,教育数字化转型给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带来新挑战。

  •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1]。以此为基础,师范生需要“拥有远大的信念、高尚的师德师风、终身学习、国际视野等更高层次的追求”[28]。为落实这一要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旨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有学者对在校公费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支持性政策满意度与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以及职业结果预期显著正相关[29]。当前,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政策的解读在深度、针对性、系统性、时效性和参与度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只有深入、全面、系统地解读和实践,才能真正将教育家精神培养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目前,在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过程中,从多层次多角度对教育家精神培养政策进行深刻阐析的还比较少。首先,政策解读的深度不足,许多解读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政策背后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内涵。比如,教育家精神培养政策强调“立德树人”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师范生和培养机构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字面意思,未能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和行为准则。其次,政策解读的针对性不强,未能充分考虑师范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实际上,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其教育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然而,当前的解读往往忽视了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困惑,导致政策与实际脱节。再次,当前的解读往往滞后于教育实践的发展,未能及时更新和调整培养策略。例如,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师范生需要具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但许多培养机构在政策解读和培养方案中未能充分体现这一要求,导致师范生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能力不足。最后,政策解读的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培养机构的责任,也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目前,相应政策解读往往局限于培养机构内部,未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导致具体培养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 目前,由于师范生多属于定向培养的特殊性,加上社会对师范生角色期待与教师实际工作体验之间存在差距,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存在偏离和漂浮的现象。

    一方面,功利主义思想使得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普遍不足,导致其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践行缺乏内在动力。有研究采用Q分析方法探究师范生关于教育家精神的主观态度,发现行为型低阶闭合的师范生有追逐名誉的倾向[30]。部分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并非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是基于就业压力、家庭期望或其他外部因素,这种功利化倾向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忽视对教师职业的深刻认同和情感投入。与此同时,教育家精神强调“立德树人”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但在缺乏职业认同感的情况下,师范生往往将这些要求视为外在的规范和约束,而非内在的价值追求,从而影响了教育家精神培养的深度和效果。另外,数字时代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教育家精神培养产生了冲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环境日益复杂,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日益增加。例如,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家校关系的复杂化等,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师范生在面对这些复杂环境和挑战时,缺乏足够的准备和支持,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职业困惑,进而影响其对教育家精神的认同和追求。

    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评价存在偏差,进一步削弱了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有学者对某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12名大四本科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进行访谈发现,因对该职业的外在价值认同度低、专业性应然与现状间的差异、自身所学尚不足以胜任该工作等原因,这12名师范生在实习后普遍表现出“敬而远之”的认同态度[31]。然而,这种认知偏差进一步使得师范生在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质疑,进而影响了他们对教育家精神的认同和追求。比如,一些师范生在实习或就业过程中,面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期望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自我怀疑,难以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职业使命感与学习投入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32]。这样一来,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不够势必导致其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实践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教育家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通过实践体验和情感熏陶来深化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理解。然而,当前的培养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职业认同教育的重要性。譬如,许多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的职业认同教育课程,在实践环节中也未能有效引导师范生体验和反思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他们在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过程中缺乏深度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33]。教育数字化正在深刻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给教育领域带来新的生机活力的同时,也给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带来了挑战。目前,教育数字化为师范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师范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自主学习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教育家的教学案例、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拓宽教育视野和思维深度,还能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模拟教学、实时互动、大数据分析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智慧,为教育家精神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但同时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强调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过程”[34],其中必然需要合力驱动、场景创新、师资培训等,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技术工具理性僭越教育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前者聚焦行为本身的道德意义与终极目标,后者更关注手段的有效性和效率,二者相互区别但彼此依存。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发展推动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但“信息茧房”“算法黑箱”对知识生产具有垄断性控制,技术依赖和智能算法对人的支配可能会导致劳动异化,使得师范生在精神层面上成为了工具理性的附庸,反而忽略了教育价值理性。同时,智能生产方式的变革替代了部分传统知识生产方式,部分教育过程的省略和缺失以及快速变化的环境使得师范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教育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沉浸在利用技术工具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碎片化进程。久而久之,师范生的系统思维和情感能力逐渐退化,这对教育家精神的养成带来了挑战。

    二是数字素养指向更高培养要求。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一级维度构建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35]。这对新时代师范生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重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还需要着重培养其数字素养,提高师范生适应时代变化和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因此,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需要汇聚多方合力,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与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等部门或人工智能学院等协同联动,推动形成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向的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共同体。

    此外,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还存在虚拟互动与真实共情能力缺失的风险。尽管数字化平台和工具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治理水平提升、教育模式变革等,但教育家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情怀和责任感,它包括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对学生个体的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然而,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技术驱动过程,它主要改变的是教学工具、资源、形态和方法。因此,需要明确数字化教学形态是否会稀释师范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关注。

四.   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逻辑进路
  • 夯实新时代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需科学构建实践体系,对各环节、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优化协同培养全链条。为此,应强化师范生政策认知、固牢师范生职业意志、深化师范生数字涵养等,以落实师范生“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教育家精神培养的根本使命。

  • 依照政策旨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发展全过程”[24]。这意味着师范生培养应从入学开始就注重相应政策宣教,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因此,从根本上讲,针对师范生解读教育家精神培养政策,高效能推动其由理论转向具体实践,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构建一个系统化、可操作的政策实践框架。一是确证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政策落实的内涵具象化与可操作化。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但这些理念如果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对师范生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需要在政策解读和实施过程中将这些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师范生行为规范和实践标准,明确其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师德修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其在实践中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帮助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这些理念。二是扎根政策落地契机,加强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的实践环节和平台建设。当前,许多师范院校的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师范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范生的实践培养体系,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优化实践内容的设计,确保师范生能够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体验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三是可以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师范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比如,通过开展教育志愿服务、支教活动等,拓宽师范生的实践政策宣传渠道;通过引入“双导师制”政策制度,即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实践,提升其实践能力和教育家精神。

    此外,完善教育家精神政策解读机制,为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当前,许多师范院校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面临资源不足、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制约了教育家精神培养的效果。因此,需要加强政策解读支持保障,为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培养提供充足政策资源与政策条件。例如,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参与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宣解工作;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升师范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教育家精神培养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概括而言,有效推动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政策由理论转向实践,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框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育家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为新时代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 毋庸置疑,固牢师范生的躬耕传道授业职业意志,无疑需要根据师范生成长历程据实做好培养计划,强化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基于这一出发点,整个培养过程要根据师范生不同专业、学段以及地域性的成长规律,注重遵循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旨趣,将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任务纳入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赛事活动等各方面。此外,要按照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志业精神布设培养目标,让师范生能够在教育理论、专业素养、教学技巧、信息技术、科学素养的培育中,深化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提升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与此同时,将教育家精神贯穿于师范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确保师范生在教育事业之初便能理解并践行教育家精神,实现各级关联师范生分类培训工作机制优化,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培养任务。

    具体而言,一是涵养师德质地。从精神上提升师范生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的思想境界。师德信仰不足是影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削弱教师的自律意识、造成教师敷衍本职工作的因素之一。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师德准入与考核机制,关闭师德有亏的师范生进入教师群体的通道;另一方面,要增强舆论保障,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增强师范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以精神追求筑高人性境界的角度来看待师范生职业道德建设,激发师范生的内生动力。二是增进业务素质。根据当今教育旨向现代化、教育手段信息化、课堂教学智慧化、教学形式多元化以及交叉学科建设等新要求,培育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需要从“输血型”理念转换为“造血型”理念。并且,基于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师素养一专多能的综合作用,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培养工作应做出动态调适,以达到指导其养成良好的教育观、教学观、知识观和身份认同的目标,“高质量教师教育要有积极的教学观和教师观作指导,要构建教学的知识基础作为其理论依据”[36]。三是坚定教育信仰。师范生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生命周期,唯有坚定的教育信仰能够持续提供动力,推动师范生走出职业生涯中难以避免的倦怠期与迷茫期。比如,夯实师范生恪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24]的要求,自觉将自身的教育生涯投入国家的教育事业中,将弘道以文与至诚报国作为不变的教育追求和目标,把国家层面的教育强国要求与个人的教书育人事业牢牢结合在一起,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个人的教育梦紧紧联系在一起,牢记中国特色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为践行教育家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 事实上,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教育情怀的深化。因此,师范院校应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数字素养教育,通过专题研修、实践调研等活动,厚植师范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引导师范生在数字时代践行教育家精神。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运用数字化技术助力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承前所述,教育家精神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当今,数字化技术为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工具,能够有效促进师范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层面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育数字化为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培养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推动了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培养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个性化。

    首先,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师范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进而深化其对教育家精神内涵的理解。通过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数字化图书馆,师范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前沿研究成果。例如,利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师范生可以学习国内外优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拓宽视野,增强对教育家精神的认同感。同时,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帮助师范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培养其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不仅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师范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其次,借助数字化技术为师范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和反思机会,培养其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模型技术分析,学校可以根据师范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框架。例如,可以运用智能推荐系统为师范生推送与其兴趣和职业发展相关的学习内容,帮助其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最后,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师范生提供终身学习支持,持续提升其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范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和反思。数字化平台可记录师范生的学习历程和教学实践数据,助力其不断优化教学行为,深化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进而培养仁爱之心、陶冶道德情操。此外,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利用微课程和移动学习应用程序等,师范生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随地学习,不断涵养教育家精神。

Reference (36)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