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是一种理性的、扬弃了工具性的人类群体共存、共在和共同行动的形式,包括协作、互助等内涵[1].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潮流引发了跨域行政主体之间普遍化的区域效应,区域间的合作格局不断深化[2].旅游资源及旅游活动的广域性迫切需要打破行政区界线,早在20世纪80年代,区域旅游合作和大旅游思想就已在我国萌芽,但受行政区管理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惯性影响[3],合作意愿与合作行为背离,“重形式、重研讨、重宣言”等“伪合作”频繁,跨行政区之间的旅游合作有名无实[4].
2010年,重庆市提出“建设大仙女山旅游区”,但发展至今,除内部交通连接线有所进展外,其他方面基本处于各自为政谋发展的状态,这与重庆市政府提出的“变3个旅游区为1个旅游区、建成综合产出超千亿级的旅游产业集群综合体”的目标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寻求旅游合作的突破口,推进旅游景区合作的实质开展,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HTML
-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梁艺禅等[5]从系统学出发,关注旅游主体与旅游资源要素形成的有机运行系统;杨荣斌等[6]基于旅游学角度,认为合作的目的是解决旅游资源和旅游者选择之间的矛盾.景区联合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景区合作、景区共建、景区战略联盟等,是指独立经营的景区之间的合作,目的在于提供优质的景区服务[7].
边界一直被视为旅游发展的障碍.国外研究者多关注跨国界的旅游合作,主要围绕旅游产品开发[8]、合作内容[9]、利益主体间的微观合作机制[10]、边界对合作的影响[11]等展开研究.在我国,受制度性因素的影响[4],研究者多关注行政区划调整的旅游效应[12]、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与模式[13]、跨行政区旅游区的具体开发[14]等.
合作是社会实践中的普遍行为[15],合作者实施协议的能力、开展合作的意愿等都会影响合作是否成功[16].合作意愿是合作行为的开端,为合作提供可能[17];合作能力是将合作行为变为现实的关键变量,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的统一程度决定合作行为是否产生[18].现有研究关注合作意愿以及合作的可行性,但研究者或分析二者对合作的影响,或对合作意愿的影响因子进行探讨,尚未将合作的重要性、意愿度、可行性三者结合进行研究.
-
大仙女山旅游区涵盖重庆市武隆县、丰都县、涪陵区的部分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1′-107°88′、北纬29°39′-29°70′,面积约1 080 km2;其中,武隆片区514 km2,丰都片区334 km2,涪陵片区232 km2.大仙女山旅游区主要包括武隆仙女山旅游区、丰都南天湖旅游区、涪陵武陵山旅游区.
-
本研究对跨行政区旅游景区联合各方对拟联合内容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决策者的合作意愿度进行分析,以寻找跨行政区景区联合的推进策略.
-
将影响景区联合的因素分为3类:① 合作内容的重要性,即合作内容的选定;② 各方的合作意愿,即合作方的主观认同程度;③ 合作的可行性,即实施合作的客观条件.若合作内容的重要性高、合作意愿度高、合作可行性强,则合作较容易实现;反之,任何一个条件的缺失,都可能削弱合作行为的发生.借鉴IPA方法的基本原理,本研究构建出基于重要性、意愿度、可行性的跨行政区旅游景区联合推进策略的研究方法——IWF分析法.
IWF (Importance-Willingness-Feasibility),即重要性-意愿度-可行性分析法.在确定合作主体及拟合作内容的前提下,通过调查各主体对拟合作内容的重要性、意愿度和可行性的感知,对各合作内容进行判断,进而制定跨行政区旅游景区联合的推进策略.
-
IWF分析法的主要步骤包括:① 确定观测变量和考核分值范围;② 对各观测变量的重要性 (I)、意愿度 (W) 和可行性 (F) 展开调查,获取数据;③ 计算各观测变量在I-W-F上的平均数或中值;④ 以重要性的平均数 (或中值) 为界,将各观测变量分为重要性高和重要性低两大类;⑤ 找出各观测变量意愿度和可行性平均数 (或中值) 在WF图中的交叉点,基于该交叉点绘制十字架,横轴代表可行性 (F轴),纵轴代表意愿度 (W轴),形成2个WF象限图 (图 1);⑥ 根据各变量的实际得分,逐一定位至各象限;⑦ 对各象限的观测变量进行解释,并提出联合的推进策略.在图 1中,I+区域为合作重点内容,I-区域为合作次重点内容.在I-W-F中,凡具备“两高”及以上者为前期合作内容,其余为后期合作内容 (表 1).
3.1. 基本内涵
3.2. 主要步骤
-
在现有研究成果中,跨行政区景区联合的内容主要涉及[19-21]:①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包括旅游交通、旅游规划、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等;② 景区管理,涉及联合体、景区管委会、旅游联席会议、旅游协调管理组织、咨询委员会等;③ 旅游市场,包括旅游形象、客源互流、市场共享、旅游网站、旅游营销等;④ 旅游政策,包括旅游产业政策、旅游投融资政策、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企业跨界重组等;⑤ 运营及其它,包括联票制、统一收费标准、旅游投诉一体化、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人才培育与流动等.
结合大仙女山旅游区实际,并征询景区管理者和相关专家的意见,本研究将大仙女山景区联合的内容归纳为规划、管理、旅游交通、宣传营销、旅游政策、旅游企业、利益分配、运营等8个方面,并设计了初始问卷.在预调研后,剔除内部一致性不达标的部分题项,形成最终的正式调查问卷包含21个问卷选项.
-
2015年7月-8月,课题组先后在涪陵、武隆、丰都3地旅游局分别召开座谈会,并前往大仙女山旅游区的各个景区 (大木花谷景区、大裂谷景区、武陵山森林公园、仙女山景区、南天湖景区等) 进行实地考察,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发放调查问卷.对于部分未能参加座谈会的被调查对象,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请其填写调查问卷.
-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问卷39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50%.采用SPSS20.0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所得Cronbach α系数均在0.8以上,表明问卷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信度.
4.1. 问卷设计
4.2. 数据来源
4.3. 信度分析
-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跨行政区景区联合的21项内容的重要性 (I)、意愿度 (W)、可行性 (F) 分别进行计算,结果如表 2所示.
-
重要性指标的得分区间为[3.23,5.00].在21项拟联合内容中,被调查者认为最重要的内容 (前3位) 为变量4,3,6,其中变量4在重要性上的标准差为0,说明建设旅游环线公路的重要性得到了被调查者的完全认可;而不太重要的内容 (后3位) 为变量18,20,19,其标准差依次为1.27,1.41,1.44,表明被调查者的分歧较大.
-
意愿度指标的得分区间为[2.69,5.00].被调查者较为支持的内容 (前3位) 为变量4,3,1,意愿度较低的内容 (后3位) 为变量18,20,19,标准差较大,表明被调查者的合作意愿存在较大分歧.为防范风险,各合作主体往往只对立竿见影的合作内容 (如交通、规划) 表现兴趣.
-
可行性指标的得分区间为[1.54,4.77].较为可行的内容 (前3位) 为变量1,4,3,合作面临阻力较小,现实条件较为充分,可行性高;可行较低的内容 (后3位) 为变量18,19,20,涉及权利调整、利益变动的合作在行政条块分割的背景下尚不具备合作的可行性.
-
以重要性的均值为分界线,所有变量分为重要和次重要两大类,21项变量分属于重要性高 (I+) 区域和重要性低 (I-) 区域.对I+区域,可行性轴 (F轴) 和意愿度轴 (W轴) 的垂直相交点定位在 (W,F)=(4.4,4.1) 上,基于该相交点得到I+区域的WF图,如图 2(b)所示;同理,对I-区域,可行性轴 (F轴) 和意愿度轴 (W轴) 的垂直相交点定位在 (W,F)=(3.4,2.6) 上,基于该相交点得到I-区域的WF四象限图,如图 2(a)所示.
-
重要性高 (I+) 区域如图 2(b)所示.
第Ⅰ象限为“高/高/高”区域,是大仙女山景区联合的重点,属于前期优先发展区域.变量1,3,4,6,16落入该区域,3地对这5项合作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和支持度,现有合作条件较成熟.其中,交通是当前最急迫、最可行的联合内容.
第Ⅱ象限为“高/高/低”区域,即客观约束区域,前期应创造条件,打破客观障碍,寻求合适机会发展.目前,仅有变量5落入该象限.开通旅游环线巴士有助于实现客源互流,对景区联合较重要,各方的合作意愿度较高,但当前的可行性相对较低.
第Ⅲ象限为“高/低/低”区域,是大仙女山景区联合的后期重点.落入该区域的变量主要集中在客源市场及运营方面,包括变量2,13,17.这3个变量重要性较高,但合作时机尚不成熟,不仅现实条件不允许,各方的支持程度也不高,建议策略为后期待机发展.
第Ⅳ象限为“高/低/高”区域,为主观约束区域.落入该区域的变量主要集中于宣传营销方面,具体包括变量8,12.这些合作对大仙女山旅游区的最终建成具有重要意义,相对I+区域其它合作而言,阻力主要来自合作的意愿度,前期应引导其发展.
-
重要性低 (I-) 区域如图 2(a)所示.
第Ⅰ象限为“低/高/高”区域,变量7,11,14落入该区域,主要集中在运营方面.虽然这些变量的重要性较低,但相比I-区域其它象限的变量而言,主客观条件都表现得较为成熟,当前可适度发展,以这些合作为突破口,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为其它合作创造条件.
第Ⅱ象限为“低/高/低”区域,变量21落入该区域.在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下,制定各方均认可的利益分配方案较为困难,但合作各方对利益分配方案的制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愿望,应在后期适度发展.
第Ⅲ象限为“低/低/低”区域,变量10,18,19,20落入该区域.这部分的合作是建成大仙女山旅游区的关键,但当前大仙女山景区联合还停留在规划阶段,尚未触及产权、制度变更等核心层面.只有彻底打破行政约束,这部分合作才具有实现的可能.建议对策为后期低优先发展,待时机成熟时再给予考虑.
第Ⅳ象限为“低/低/高”区域,变量9,15落入该区域.相对于I-区域其它合作而言,这2项合作的可行性相对较高,但重要性和意愿度不显著.对应策略为顺其自然发展,加强沟通,提高合作的默契和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度.
5.1. IWF指数分析
5.1.1. 重要性 (I) 分析
5.1.2. 意愿度 (W) 分析
5.1.3. 可行性 (F) 分析
5.2. IWF象限分析
5.2.1. 重要性高 (I+) 区域分析
5.2.2. 重要性低 (I-) 区域分析
-
① 基于IWF分析发现,大仙女山旅游区虽一直停留在起步阶段,但相关部门对“旅游规划、旅游环线公路、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品牌”等方面的合作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合作的可行性较强. ② 基于IWF象限分析发现,联合营销、信息互通共享的合作阻力主要来自于各方的合作意愿;开通旅游环线巴士的阻力来自客观条件;建立旅游网站、消除旅游服务障碍、实现客源互送等虽然具有较高的意愿度和可行性,但合作各方认为其重要性并不显著. ③ 成立景区管委会、组建旅游企业、制定利益分配机制等得到了3地政府的认可,但当前地方政府的目标机制、运行机制等尚不能为这些合作提供土壤,暂不具备合作的可行性.
-
大仙女山旅游区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完善旅游交通环线为突破口,加强交流与协商,增强信任,提高合作意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探索更大范围、更大程度的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观念和清晰的利益预期,形成积极的合作行为;求同存异谋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变3个景区为一个景区,建成真正的大仙女山旅游区.
基于此,大仙女山旅游区联合初期的对策建议为:① 完善旅游交通环线,解除交通约束.便利、通达的空间联系有助于推进区域旅游空间合作体系的构建,应进一步完善大仙女山景区内部道路的连接,提高旅游者在片区内的“游旅比”. ②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客源互流共享. 3地可就“旅游产品优化组合、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等议题进行协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消除彼此疑虑之后,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客源空间,实现客源互流、互利共赢. ③ 联合营销,共享品牌.利用地理位置的相邻性、文化渊源的相似性,通过共同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参与旅游推介会等,形成区域旅游宣传的集聚效应.在共同打造“大仙女山”旅游品牌的同时,应凸显各景区的特色,防止重复建设.
-
① 由于研究对象——大仙女山旅游区停留在概念及规划阶段,因此,本研究所得结论局限于跨行政区景区联合的初期.同时,大仙女山景区联合属于县 (区) 域间的联合,对于省、市级层面的景区联合需要进一步探讨. ② 本研究尝试采用重要性、意愿度、可行性3个变量研究跨行政区的景区合作问题,但未考虑3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未来将对3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以提高结论的科学性;同时,该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尚待实践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