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探析

上一篇

下一篇

胡建.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探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6(4): 12-19.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4.002
引用本文: 胡建.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探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6(4): 12-19.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4.002
Jian HU.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6(4): 12-19.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4.002
Citation: Jian HU.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6(4): 12-19. doi: 10.13718/j.cnki.xdsk.2020.04.002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探析

  •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机制研究"(2017YBFX118), 项目负责人:胡建;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研究"(SWU1409131), 项目负责人:胡建; 西南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项目"高校辅导员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思潮引导问题研究"(18SWUDJJD10), 项目负责人:胡建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胡建, 法学博士, 西南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

  • 中图分类号: D616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 摘要: 价值观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重要维度,也使得文化自信更加深沉和持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是新时代全体人民价值共识的达成,也是当今中国推进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相互塑造,彼此之间存在着高度一致、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文化自信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认同,而这种文化认同又会走向深层的价值观自信,由此必然形成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同时,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为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提升奠定了广泛的价值共识,文化自信也因此获得了强有力的价值观保障,这必然会推动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和发展。所以,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在本质上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我们需要深化与拓展文化自信,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取和凝炼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自信及其引领力的实现。
  • 加载中
  • [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2-01(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ND&filename=RMRB201612010020&dbname=CCNDLAST2016
    [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9-11-06(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ND&filename=RMRB201911060012&dbname=CCNDLAST2020
    [3] 李梁, 王金伟.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7:1.
    [4] 肖群忠, 杨建强.价值观与伦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1):59-63.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671500383
    [5] 周银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灵魂[J].红旗文稿, 2018(5):39.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ans201302034
    [6] 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是, 2014(18):41-42.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ius201418021
    [7] 李国娟, 周赟.坚定文化自信的多维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 2018(4):25-3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xlljy-s201804004
    [8]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3:15.
    [9]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05(2).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ND&filename=RMRB201405050020&dbname=CCNDLAST2014
    [10] 王玉鹏.当代中国价值观与中国道路的价值意蕴[J].探索, 2018(5):37-4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ans201805006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 2014-01-01(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ND&filename=RMRB201401010012&dbname=CCNDLAST2014
    [12] 任政.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社会共识的建构[J].探索, 2016(2):165-170. doi: 10.3760/cma.j.issn.2095-1485.2016.02.014
    [13] 刘民主, 冯颜利.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涵探讨[J].探索, 2016(2):54-59.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tans201601027
    [14] 孟献丽.当代中国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J].探索, 2016(2):171-177.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tans201602026
    [15] 冯静, 张锐.理解文化自信的三重维度[J].理论导刊, 2017(4):75-79.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tangssfxyxb201606028
    [16] 邱仁富.价值观自信的基本问题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16(11):17-23. doi: http://www.cqvip.com/QK/82576A/201611/670776164.html
    [1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 2014-02-26(1).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ND&filename=RMRB201402260010&dbname=CCNDLAST2014
    [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1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7-02(2).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ND&filename=RMRB201607020020&dbname=CCNDLAST2016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64.
    [21] 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218.
    [22] 任政.反省与自觉: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文化发展的审视[J].求实, 2013(9):67-70. doi: 10.3969/j.issn.1007-8487.2013.09.015
    [23] 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 2015-10-23(2).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ND&filename=RMRB201510230020&dbname=CCNDLAST201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85
  • HTML全文浏览数:  1285
  • PDF下载数:  9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1-15
  • 刊出日期:  2020-07-01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当代中国价值观探析

    作者简介: 胡建, 法学博士, 西南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法学院, 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机制研究"(2017YBFX118), 项目负责人:胡建;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研究"(SWU1409131), 项目负责人:胡建; 西南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项目"高校辅导员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思潮引导问题研究"(18SWUDJJD10), 项目负责人:胡建

摘要: 价值观体现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重要维度,也使得文化自信更加深沉和持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是新时代全体人民价值共识的达成,也是当今中国推进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相互塑造,彼此之间存在着高度一致、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文化自信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认同,而这种文化认同又会走向深层的价值观自信,由此必然形成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同时,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为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提升奠定了广泛的价值共识,文化自信也因此获得了强有力的价值观保障,这必然会推动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和发展。所以,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在本质上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我们需要深化与拓展文化自信,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取和凝炼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自信及其引领力的实现。

English Abstract

  • 文化自信作为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文化诉求,也是一种价值观追求与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文化自信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认同,而且能够构筑中国价值,最终走向更为深层的价值观自信,由此必然形成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所以,从本质上讲,文化自信同价值自信、价值认同是深层统一、相互确认的,文化自信既是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与文化逻辑的现实展开,也构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深层基础。文化自信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自信,还囊括了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自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自信,对于历史延承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于不同时期文化精华传承的自信,以及对于外来文化开放与包容的自信等方面,因而文化自信的树立和增强在多个层面上会间接促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塑造和完善。从现实来看,“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凝练”[3]。伴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升,当代中国的价值观自信也随之自觉产生。

    同时,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传播和对人民群众的持久影响,为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广泛的价值共识,文化自信也因此获得了强有力的价值观保障,得以真正确立和提升。可见,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逻辑互促关系,我们要在正确把握两者关系的基础之上,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与践行。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的本质和核心是价值观自信和伦理自信”[4],也有学者提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对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价值观的自信[5]。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研究多集中于解剖文化自信的内涵,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没有得到充分阐释与把握。本文以文化自信为理论基点,对当代中国价值观进行重新理解与认识,发掘新的理论视野与维度,集中分析与把握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更加深刻地认识从文化自信到当代中国价值观自信的内在生成逻辑。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基本路向和价值所在。

  • 文化自信的创造性提出不仅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必然要求,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以及厘清文化自信的价值理路奠定了基础。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坚持正确方向,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袭和渗透,运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而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此情境下,对文化自信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予以阐发尤显重要。

  •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民众在对本民族的文化发展状况和文化价值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心理状态,其生成和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并具有一定的特征。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对当代中国的建设、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有力推进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说,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党的执政理论和成功实践,为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了最为坚实的支撑。中国共产党只有自觉地将文化自信融入执政之中,才能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兴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才能走向党的执政自信。当前学界主要从文化自信的构成要素、主要内容、价值意义等方面来分析和理解文化自信。如沈壮海在《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中就提出文化自信包含着多方面的构成要素与表现形式,而其核心就是价值观自信[6]。在此,笔者试图从文化自信的主流意识形态功能角度来分析和理解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首先,文化自信要求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认知和认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在波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丰富,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它既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坚定性的继承和创新性的改造,又对国外先进文化进行了借鉴和融入,还对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提取;同时,它还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特征以及时代需求为基础,熔炼出符合当代中国人民精神追求和现实生活需求的、本质上科学先进的文化内容。树立和提升文化自信,首要之义是要让中华各民族的儿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这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要讲生动、讲清楚,如用接地气、大众化的语言方式进行讲述。而文化认知后的文化认同则是更加持久和深入人心的,认同中华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起点”[7]。当前依然有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为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而非群众的文化,是汉族的文化而非所有民族的文化,从而产生文化认同问题,如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分裂势力往往就是打着宗教和文化差异的口号,试图分裂统一的国家。这些问题都是树立和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亟须面对和解决的,是由文化认同中存在的偏差导致的。为此,要着力从各民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认同方面入手,提升全体人民的文化认同度,为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大众的生活融合起来,从而使党的文化领导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守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

    其次,文化自信要求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8]。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就要积极吸取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养分,从而不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我国之所以能开创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引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离不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滋养中国道路的源头活水,它赋予了中国道路更加厚重和持久的精神底色,如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伦理道德、实践理性、包容心态等,都是支撑中国道路的精神根基,它们共同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因此,树立文化自信要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对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正面引导作用。

    再次,文化自信要求以开放、包容、辩证的正确态度面对外来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要求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文化发展方面拥有海纳百川的心态,这样才能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从而保持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所谓文化自信,不仅体现于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还体现为以自信、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峥嵘历史形成了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包容性的中国文化,这使得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始终保持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平等、互鉴的自信态度。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吸收世界范围内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文化逻辑中,使之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借鉴和推动力。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9]当今中国价值观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支撑,也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规范。这种价值规范能够整合和引领多元价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扩大认同、形成共识,有利于整合和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激发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逐步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认同。

    首先,从性质来讲,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价值关系的总体性认识,也是对诸多价值观的精华进行凝炼和提取的结果。当代中国价值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内在“包含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优秀成分、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内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要内容”[10],更基于中国现实,通过推陈出新和创造性转化,形成了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1]当代中国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又充分融入了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既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与价值取向”[12],也是当今中国全体“人民大众的共同价值目标、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13]。它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因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是指引当今中国人民的基本价值导向,也是凝聚全国人民力量的思想武器。

    其次,从主体来讲,当代中国价值观是我国人民进行社会实践的精神文化产物,反映了民众在生活中的现实面貌。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需要适合当今时代要求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14]。当代中国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从其现实意义来说,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人们思想上的价值向导,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精神涵养,孕育着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当然,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营建。只有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当代中国价值观,并且从内心接受并认同当代中国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社会功能。因而,当代中国价值观要获得人们的认同,就必须要让人们能够真正体会到它所传达的意义,只有如此,它才能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

    最后,从功能来讲,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功能之一就是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治理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价值观是多样的,要有效推进社会的发展与治理,就需要适应时代潮流的价值观的引导,需要对我国当前社会中已有的各种价值观念进行整合,而最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趋势的就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只有将当代中国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才能使人民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力量,从而实现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增强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自信。在当前,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必须将当代中国价值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入社会治理中,明晰社会治理中的各种困难,对多元价值观进行整合,发挥主流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要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使主流价值观被更多的人认同,只有如此,才能解决由价值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的各种矛盾。当代中国价值观不仅规范了社会治理的标准,也是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二者互为表里,相互构建。因此,要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必须发挥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增强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与价值指引作用。

  • 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之间存在着深层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培植健康向上的当代中国价值观需要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价值观念是文化的内核,文化自信的基础就是价值观自信,因而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发展是凝聚价值观自信的前提;另一方面,在增强价值观自信的过程中文化自信也就获得了强有力的价值观保障,也就是说凝聚价值观自信在逻辑层面上必然会推动文化自信的坚定和发展。

  • 相较于对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信心,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自信,是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信念、精神本质的自信。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也离不开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一方面,基于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构建的文化支撑和心理基础。共同的文化基因带来文化的普遍认同,而文化自信更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信念”[15]的必然结果。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与凝炼正是需要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文化自信,这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持有的坚定信念可以在人民内部形成广泛的认同感,进而能够有效引领全体人民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构建起对相应价值观的共识,使全体人民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发展不偏离科学健康的轨道。价值共识的达成要以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为基石,这样当代中国价值观才能得以形成和提炼。

    另一方面,科学稳定的文化环境是塑造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们对主导文化持否定态度,那么就自然无法为价值观的构建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文化环境是人们开展各种文化精神活动所依靠的外部环境条件,于价值观而言,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土壤。文化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融入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而使人们自觉地将价值取向转化为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文化环境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和凝炼还发挥着持续性和传承性的影响作用,人类的社会天性决定了其在社会实践中将自觉传承具有社会共识的价值观念。可见,价值观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稳定的文化环境能够给予当代中国价值观长久的精神养料。一般来说,文化环境的属性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相应的价值观的形成。而作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文化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要引导人民凝聚当代中国价值观,就要使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环境,在这一精神文化氛围中架构起相应的价值观念。总体来说,文化自信是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认同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堡垒,构筑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文化根脉,是当代中国价值观认同的呈现与发展,展现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与时代意义。

  •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可以最广泛地凝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走向价值观自信必然促进文化自信的广泛形成。从内涵来看,价值观自信主要是对在推进中国事业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而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是全体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事业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辛勤奋斗创造的价值观,“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立足当代中国实践”[16]。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价值观能够为文化自信奠定最广泛、最深厚的人民共识。

    一方面,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良好的社会价值观氛围能够促进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对诸多价值观的精华进行凝炼和提取的结果,更是对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行为和实践交往的普遍价值评判标准,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引领力和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在各社会群体中广泛形成的关键性因素,因为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下,人们才会形成对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正确认知,才会在选择和接受何种文化、发展和构建何种文化、创新和引领何种文化等问题上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方向判断,对处于正确价值取向上的文化形态会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同并生发自信。可见,价值观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对于社会成员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社会非主流的价值观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会严重影响文化自信的树立。社会成员一旦被利益或其他错误思想所控制或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就会产生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不自信和失落,进而会对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提升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社会成员对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产生怀疑。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成员共同前进、共谋发展的正确价值观,一旦社会成员形成了与之相悖的错误价值观,必然会影响社会整体价值观自信的形成,进而影响文化自信的树立与提升。文化自信需要有深厚的价值观基础作为支撑,更需要正确价值观的牵引才能得以形成和提升。总之,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是当今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的应然之义,作为中国文化内核的当代中国价值观不仅对凝聚广泛共识、汇集强大力量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意义。

  • 文化自信是更需要广大群众形成和发展的自信,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和持久性的,其作用也是全局性和广领域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凝聚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念的文化根源,更是使人们坚定价值认同、价值自信的文化支撑。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来说,需要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在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强的良好氛围中推进其塑造和凝炼,进而反过来更好地促进文化自信的提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自信需要文化自信为其基础,要增强全体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的信仰和践行,就要不断总结、凝炼和提升其中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底色和价值基础,在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着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持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实行、信息技术的进步,在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亟须先进文化的调解和安抚。同时,改革开放初期思想领域也出现了某些混乱,如“黑色文化”(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和“灰色文化”(存在于积极健康与消极滞后之间的亚健康文化)的兴起,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改革很容易迷失方向,背离社会主义,其宏伟任务难以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在多种文化形态之中,尤其是在受到西方文化渗透的情况之下,坚定不移地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放任各种“黑色文化”和“灰色文化”盛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将会遭到诋毁和攻击,最终将侵蚀中国共产党自身。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就可能达不成,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自信也无法实现。

    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指导我国人民行为的价值观念,随着文化自信的深入推进而逐步成熟。文化自信为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丰富养料,潜移默化地融入每个当代中国人的生命里,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实践交往行为。在这其中,对我们影响最为深刻持久的是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它对我们的价值交往和行为选择起到支配作用,能把全社会成员纳入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价值准则之下,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和有序。因此,要以树立文化自信为基础,建立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广泛自信心,共同营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炼这种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充实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系的宝库。

  • 客观地讲,当代中国价值观要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践行,就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个文化自信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需要在文化自信中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7]。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其生生不息的奥秘不仅在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文化自信也要强调对于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直传承至今的造就了中国人品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同时也真切关乎到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提升。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18]42,充分挖掘和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运用到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以适应当前实践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而且,在当今国际社会,无论是提升中国负责任、讲正义、促和谐的国家形象,还是增强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参与国际谈判、增加对外话语权的能力,都需要让外界了解当代中国所坚持的立场和秉持的价值观念。所以,需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让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的亲和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系内在地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想进行提取和凝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19],这些优秀价值观念构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因。文化自信要求对一直延续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发展,这也间接地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民族历史资源。所以,传统优秀文化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基石,没有传统优秀文化,当代中国价值观便难以发展壮大,难以保持民族特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全部照搬过来,实行文化复古主义,而是应该对其进行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代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大价值,他在多个场合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对待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明确指出不能直接照搬封建社会的文化形态,而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造,使其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来说,第一,要引导优秀传统文化适应于我国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形态已经从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重义轻利观念开始被价值规律取代,传统道德的教化功能逐渐弱化。其实,当代中国对人际交往、家常伦理、思想理念的要求,是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在基因相通的。要让传统道德规范具有现代性,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剔除那些糟粕因素,而保留其中有价值的思想内容。如对于传统道德中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观念就应当予以抛弃,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懂礼节、遵守规范。传统道德的规范只有经过转化,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第二,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文化自信不单单指向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而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8]17。只有全体成员都树立文化自信,正确认识当今中国的文化形态,文化自信才能发挥出磅礴力量。日常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对人们的影响是悄无声息的,因此,我们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它的世俗形态建设,将其转化为社会意识、个人的自觉行为等,这样才能为当代中国价值观带来新的生命活力。

  •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文化交融的世界,因此,这就对文化自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对本民族的文化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不能故步自封,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客观而言,网络时代,西方国家借助其对网络技术的控制和垄断,通过网络平台大肆宣扬其价值理念,企图用“普世价值”代替当代中国价值观,这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西方国家强势的文化影响,我们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以一种文化的自觉和自豪感维护本民族的文化,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维护文化安全。对于我国文化发展而言,既要摒弃文化自负,也要防止文化自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文化观念,不同文化之间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培育当代中国价值观不是靠简单的“全盘西化”就能够完成的,而应立足于“当代中国”这一本质属性,辩证分析和正确对待国外优秀文化中的合理价值观念。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不自信的怯懦[21],相反,文化自信有助于从根本上确立“正确的文化发展态度”[22]。当代中国形成的文化自信秉承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包容,又不盲目崇拜、追随外来文化的辩证自信观。

    全球化与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推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交往成为实践交往的重要方面,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言,也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应对世界各民族多元的优秀文化,才能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只有在推动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互鉴互促中,才能切实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封闭保守,牢牢地只守住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不接触其他国家的文化;相反,我们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世界文化领域中的各种思想,合理地吸收、借鉴,只有这样,才能开放思维,拓宽视野,以更高格局的战略提升文化自信。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和而不同,也乐于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从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到近现代对西方的学习再到今天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和精神。

    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塑造和凝炼来说,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国外优秀文化中的合理价值观内容。一方面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自信表现在对国外优秀文化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另一方面,要促进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凝炼和发展也需要吸收国外优秀价值观的精神营养。对外来文化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自信的文化心态不仅有助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凝炼和塑造,更有助于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世界影响力和引导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发展文化、促进价值融合的有效途径,可以使世界上的优秀价值成果得到共享,也可以使一种民族价值观从其他民族价值观中汲取养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坚定民族价值观的自信心,提升和巩固文化领导权。中华文明就是在不断的文化交流融合中改进,持续散发出活力,形成属于中国、面向世界的独特价值观。进入21世纪,文化更趋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23]。世界文化因多元化而精彩,每种价值观都有其出彩之处和独到之处,其存在和发展都有自身的价值;因而,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要善于在发展中借鉴和吸收这些文化的优秀部分,以提升其包容性和整合力。而在融入他国优秀文化成果之后,当代中国价值观才会更丰富、更具有世界性,也才能对当今世界产生价值引领作用。

  • 在新时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随着文化多样化以及国际交往过程中文化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重要时代表征之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与价值观的需要也日益提升,文化自信既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与价值观需要,也推进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是增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根本途径。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是脆弱的;相反,没有文化自信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不可持久的,也就不会有强大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自信。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既生成于也依赖于文化自信,它为整合和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及各种社会意识指明了方向,也汇聚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通过必要的扬弃和创新,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人们的文化视域和精神境界,从而在不同文化的比较鉴别中进一步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面对文化差异和价值多元的当今国际社会,坚持文化自信,增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对于应对全球多元价值观挑战,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自信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的目的就在于坚定人们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振兴中华文化,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力推动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其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有效抵御来自西方的文化霸权和价值渗透,从而使党的文化领导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增强文化自信来守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

参考文献 (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