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路径探析

上一篇

下一篇

曾琳, 蒋平. 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路径探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8): 110-116. doi: 10.13718/j.cnki.xsxb.2019.08.018
引用本文: 曾琳, 蒋平. 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路径探析[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8): 110-116. doi: 10.13718/j.cnki.xsxb.2019.08.018
Lin ZENG, Ping JIANG. A Probe into Orientation and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4(8): 110-116. doi: 10.13718/j.cnki.xsxb.2019.08.018
Citation: Lin ZENG, Ping JIANG. A Probe into Orientation and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4(8): 110-116. doi: 10.13718/j.cnki.xsxb.2019.08.018

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路径探析

  • 基金项目: 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CJF18078);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CJF1600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曾琳(1982-), 女, 讲师, 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和德育研究 .

  • 中图分类号: G648.4

A Probe into Orientation and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摘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普通高校肩负大规模人才培养重任的同时,面临着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导致的就业压力.无论是全国还是部分地区,地方普通高校就业形势都很严峻,矛盾依然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有助于缓解当前地方普通高校的就业压力.然而,学校教育体制的封闭僵化,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的缺失成为制约该系列政策实施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为此,地方普通高校需要从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平台建设和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全面促进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实施.
  • 加载中
  • 图 1  2014-2016年大学本科生就业率变化趋势

    图 2  2014-2016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状况

    图 3  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状况

    图 4  2012届和2016届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对比

    图 5  四川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图 6  大学生择业依据、地域选择、单位选择调查

  • [1] 秦波.新时代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8):143-148.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nsfdxxb201808024
    [2] 金绍荣, 陶瑶, 潘昱丞.高校创业教育多边协同治理的逻辑与推进路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8):121-128.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nsfdxxb201808021
    [3] 夏建国, 易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 2014-04-21(10).
    [4] 教育部.加快本科高校转型发展[EB/OL]. (2014-03-28)[2018-10-15]. http://news.163.com/14/0328/13/9OE6LEEB00014Q4P.html.
    [5] 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14(12):16-2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gdjy201412005
    [6] 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11):35-36. doi: 10.3969/j.issn.1005-0450.2011.11.011
    [7] 卢彩晨.地方本科转向应用技术型: 难点与突破[N].光明日报, 2014-11-11(14).
    [8] 江净帆.新建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向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9):63-67. doi: 10.3969/j.issn.1672-4038.2014.09.012
    [9] 李婉, 邓泽民.本科高校转型需要解决的八大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7):5-8.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662637935
    [10] 曲殿彬, 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 2014(12):25-28.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gdjy201412008
    [11] 文丰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J].河南社会科学, 2011, 19(2):212-214. doi: 10.3969/j.issn.1007-905X.2011.02.050
    [12] 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11):35-36. doi: 10.3969/j.issn.1005-0450.2011.11.011
  • 加载中
图( 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99
  • HTML全文浏览数:  881
  • PDF下载数:  45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4-25
  • 刊出日期:  2019-08-20

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导向与路径探析

    作者简介: 曾琳(1982-), 女, 讲师, 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和德育研究
  • 1. 四川旅游学院, 成都 610100
  • 2. 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基金项目:  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CJF18078);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CJF16008)

摘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地方普通高校肩负大规模人才培养重任的同时,面临着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导致的就业压力.无论是全国还是部分地区,地方普通高校就业形势都很严峻,矛盾依然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有助于缓解当前地方普通高校的就业压力.然而,学校教育体制的封闭僵化,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的缺失成为制约该系列政策实施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为此,地方普通高校需要从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平台建设和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全面促进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实施.

English Abstract

  •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印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成为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依据.主要是通过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高中毕业生创造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计划1997-2000年间的增长为9.1%到11%左右,本专科生在校规模达到660万. 1999年国家正式推行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扩招人数持续增加.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论述,我国由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正朝向高等教育全社会普及的目标迈进(入学率大于50%).扩招政策从入口保证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但在出口却不得不面临如此的辛酸和压力,“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层出不穷,入学时踌躇满志的大学生到毕业时常会抱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绝望,这种绝望的情景较为频繁地表现在地方普通高校的大学校园里.为了减轻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及地方政府可谓是煞费苦心,想尽了一切办法:延长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涯,推行研究生扩招计划,招收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多方联办各类招聘会,创设更多就业机会与平台等等,但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为此,大学生创新创业系列政策颁布实施,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政策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

  • 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仅有114万左右,到了2013年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 2014年727万,2015年749万,2016年765万,2017年为795万,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创下新高达到820万,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706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导致就业形势越发复杂严峻.

  •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于2017年6月12日发布,该报告由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撰写完成,研究结果表明:

    1)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呈现稳定状态,2014-2016年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有所下降,本科生就业率分别为92.6%,92.2%和91.8%(图 1);毕业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保持在3%左右,“未就业,继续寻找工作”的大学生在3.9%左右(图 2);2016届本科大学生中,未就业人群占6.9%,选择“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3%,选择“暂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1.6%(图 3).

    2) 大学毕业生月收入明显高出同期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而且毕业3年内的增幅显著.以2016届本科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收入为例,本科毕业生为4376元,当期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为2801元,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是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1.56倍,以2013届本科大学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为例,涨幅达到87%,为6 667元.

    3) 大学生在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就业比例均大幅下滑,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成为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以2012届和2016届大学毕业生为例,大学生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下降6个百分点(25%下降到19%),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上涨7个百分点(53%上涨到60%),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下降4个百分点(12%下降到8%),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下降5个百分点(26%下降到21%),而300人以下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上涨7个百分点(48%上升到55%)(图 4).

  • 除此以外,四川省统计局以成都、绵阳和西昌等地21所高等院校的3000个样本为例,对四川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五成大学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反映出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持悲观态度.面对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接近八成的大学生表示希望毕业后就能够就业,但是在2240位受访大学毕业生中,已签约协议的仅占36.3%,等待签约的占14.4%,签约率总体偏低(图 5).

    调查还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最看重的3个因素依次是个人发展空间(占71.4%)、薪酬福利(占48.6%)以及就业单位未来发展前景(占44.2%).在地域选择上,超过七成的毕业生认为在大城市或特(超)大城市发展空间大、机会多,被调查者中选择留在四川就业的占绝大多数,其中选择在成都就业的占到一半,小部分选择在北上广深就业;在行业选择上,金融保险、教科文卫、制造业、建筑房地产和公共管理(党政机关)比例超过10%;在单位选择上,被调查者的首选是大中型国企(占28.4%),其次是科研事业单位(占15%),紧随其后是党政机关(占14.1%)、外资(占12.5%)和民营企业(7.6%)(图 6).但是随着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增大,选择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非常乐意到这些机构就业的占比为45.3%,勉强可以接受的毕业生占35.4%.

  • 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涌入就业市场,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供需失衡,就业矛盾十分突显.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对薪酬的期望值偏高,自我定位不准确,缺乏技能经验等方面;而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呼唤地方普通高校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目前,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学校在发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从办学层次上看,高职教育的机制不全、体制不够完善;从办学关系看,职教普教基本没有联系,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点就落在了地方普通高校上.然而,很多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办学历史、办学基础、办学经验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低的“三低”现象.为此,地方普通高校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全面试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探索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既符合高层次本科学历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又有利于地方普通高校在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竞争中凸显自身优势[2].

  • 时至今日,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进“双创”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意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由之路[3].

  •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简称要求)的通知,要求各地主管部门及地方普通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教学计划,高度重视.在《要求》的第六部分明确了“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内容与方法.为了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基本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培育创业素质与能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包括了创业内涵及意义、创业过程常见问题与对策、成功创业的基本因素以及创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

    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了18条重要意见和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双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双创”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基地建设、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行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将“双创”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高校重要议事日程并出台相配套的政策和措施等内容.

    2015年5月,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下列目标:自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到2017年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结合实践、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5个方面融为一体的高校“双创”教育体系,促进“双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显著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大幅度提高.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务院和教育部制订了一系列的任务和措施,比如:国务院制订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等;教育部提出了地方普通高校要“放宽修业年限”实施“弹性学制”,创业档案可作为学分转换依据,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为其安排创业基金,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等具体措施和办法[4].

  • 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高层次人才资源,通过双创教育促进其充分就业创业,关系到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表现出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封闭僵化的学校教育体制.学生们在学校内接受教育的时间很长,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然而首先,我国学校教育基本属于封闭式的,学校基本上除了跟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打交道,与外界联系较少,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也少,发现潜能和表现优势的机会不太多,很难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第二,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以来过度关注对科学结论或知识过程的分析和理解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对知识来源的探索和应用,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三,我国大多数学校的评优奖励制度仍然以成绩、品德为主,对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没有涉及或者停留在纸面上,无法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创业素质的缺失.首先,大多数大学生不擅长创设和利用现有资源,不善于横向联系学科之间的关系,由此限制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其次,大多数大学生由于知识面宽度不够,特别是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知识比较缺乏,同时对吸收的知识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在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时,缺乏创新性思维方式.再次,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了解不够,往往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难以自拔,运用创业创新技能的能力远远不足,阻碍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最后,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备心理品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坚韧性,遇到失败就失去了胆量和气魄,甚至放弃追求,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现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认为,地方普通高校可遵循学校统领、全员参与、内外联合、项目推进、目标考核的基本原则,以“校地联合、合创共赢”为宗旨,以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创新创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就业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一体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和积极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氛围,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5].

  • 按照教育部对地方普通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方面的要求,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方面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民生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家发展大环境,又适合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6].

    在课程体系上,应以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为核心要素,填充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三大模块,三位一体,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多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性课程,例如涉及人文、社科、自然或工程领域的基础性课程,该类课程偏向通识课程,但在教学中注意融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基础知识,激发其创新意识,在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理论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核心素养;实践课程主要以实验、实训和实践活动为主,设置多层次模块化的项目来推进实践课程的开展,这些实践课程要密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目标,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导向,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与社会接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创业意识唤醒、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业流程探索、创业实践体验等模块,将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落地转换.在教学方式上,充分拓展校内校外、线上线下4种教学资源,加大引入校外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在线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借鉴德国“双元双向”的“双导师”制度,鼓励教师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紧贴大学生未来就业创新需求,个性化地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技能技巧[7].在实践教学上,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造发明专利活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锻炼他们的创业素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实现创业梦想.

  •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已经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产业结构调整也更加优化.因此,地方普通高校要利用好学校特有的专业学科优势,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代表、政府相关部门、科研机构等多方面派出的专业人才与学校专业带头人、优秀学生组成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并通过与地方共建的重点实验室、地方扶持项目等方面合作,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参与实践教育环节,为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8];通过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平台,以校企合作为育人抓手,为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实训场所,把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和创业有机结合,使之更加有力地促进学校创新创业建设[9].

  • 学校应该以“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方向,整合社会资源,加大校企合作,推动开放办学,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创新现有的办学模式,建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校方、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的多方办学机制和协同人才培养模式[10],加大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力度,开展“校研、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协同制订符合专业特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孵化功能,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专业教育的定位,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全过程[11],构建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确定灵活多样、有机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方向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内容,使创新创业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实现“在专业教育中学习产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12].

  • 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学生的思想高地,应该在校园内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稳定的校内环境.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考察,将校外专家、成功企业家请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分享自己在创业就业路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以文艺活动或社团的形式传播创业知识.例如,举办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培养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举办以创业为主题的沙龙、论坛,讨论当下热门的话题,让大学生主动去思考并认识创业的重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举行往届生创业分享,让那些在创业就业上小有成就的校内外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其他学生走上创业就业的道路.

参考文献 (1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