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说新语·文学》:“《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1](“可”,一本作“共”)逍遥义是历代治庄者的一个关注焦点,也是治庄所不可绕过的门槛。古今中外对它的诠释与评价,可谓异说纷呈。人们或提出自己的逍遥义,或考察单个人的逍遥义,或比较不同人的逍遥义,或梳理“逍遥”诠释史①,但何谓逍遥,还存在很多争议。比如,逍遥最初指行为还是指情感?庄子之“逍遥”有无自由义?如果有,是境界形态的还是实然形态的?逍遥的主体是谁?笔者拟先从词源学角度做一考释,我们将发现:逍遥一词非由庄子首创; 它是叠韵连绵词,不能拆开作解; 其本义是作为动词表来回走动或外出闲逛,可与翔佯、徘徊、彷徨、敖游等同义互换; 因其无目的性,又可使行为主体获得精神上的快适,故从这里衍生出自由自在的意味,并与无己丧我、自然无为、“天放”等观念汇为崇尚自由的思想。
① 可参考方勇、李波:《庄子逍遥义的历史演变》,徐中玉、郭豫适主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贾宗普:《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34-43页; 邓联合:《庄子“逍遥游”释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2008年; 叶蓓卿:《庄子逍遥义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论文,2009年; 方勇:《以“大”为逍遥——论清人阐释庄子逍遥义的基本指向》,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吴刚:《庄子逍遥义研究》,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硕士论文,2014年; 宿金凤:《魏晋逍遥义探析》,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硕士论文,2015年; 安蕴贞:《西方庄学逍遥游解读》,《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4期,第157-161页。
生于春秋战国那么一个混乱的人间世,庄子以及其他先秦诸子所要回答的时代问题其实是同一个,即如何从混乱走向秩序?诸子之不同,主要是路径与方法之不同。儒家通过仁义礼乐的教化、墨家通过“尚同”、申韩式法家倚仗严苛的法制禁令所试图营造的秩序,都带有程度不等的强制性,可以说是以牺牲自由、禁锢自由为代价的。道家则希望在个体自由生长发展的基础上达成整体的秩序,故相对于追求强制性秩序的其他学派,道家追求秩序与自由的统一,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然而,学界或基于不同理由,否认庄子思想与自由理论之间的关联; 或虽承认庄子伸张自由,却存在着五花八门的误读。绝大多数人将庄子式自由狭隘地理解为精神的自由或心灵的解放,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自由无涉。这种精神自由是不依赖受制于外物、免于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无待”),因为“绝对”,所以是缺乏现实基础的玄想式自由; 因为“绝对”,所以会导致放诞无忌和无政府主义。由此,人们又认为庄子只是追求一己之自由,其自由观存在原子化个人主义的弊端。又有人认为,庄子为了个人全生适性,对社会公共事务不管不顾,其自由观是逃避现实而退居“内在城堡”的酸葡萄学说,说得再严重一些,便是阿Q精神、乌龟哲学、鸵鸟智慧……
上述观点都未能如实地揭示庄子的有关思想,从而为进一步讨论留下了很大空间。笔者将从君民关系乃至一般意义上的群己关系入手,并引入康德、以赛亚·伯林等人的两种自由说,重新检视庄子有关思想。我们将得以确信,庄子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自由思想。这是中国文化自身孕育出的可贵的自由主义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阐扬。
A Textual Research of Zhuangzi's "Xiaoyao"and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His View of Freedom
-
摘要: 逍遥一词非由庄子首创。它本是动词,表来回走动或外出闲逛。因其无目的性,又有排遣苦闷之效,故衍生出自由自在的意味,在庄子那里又与自然无为等观念汇聚为崇尚自由的思想。结合群己关系,并以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反观,又可发现:庄子提醒世人(首先是人君、社会权威)丧我显吾,即消除控制占有欲,使自己成为理性的存在者,从而获得积极自由; 无己丧我乃能无为,君无为则民得以自然,故庄子是为万有争取实实在在的免受外在强制的消极自由,而非寻求个人虚幻的精神自由; 他还反对仁义礼的教化传统,因为用外在的仁义礼约束自我,既不能获得真正的积极自由,还会丧失消极自由。还需注意,庄子伸张的是平等共处、互不凌越的自由,而不是主奴式的自由或为所欲为的绝对自由。循此以进,可以开出万类并生、各适其天的“天放”境界。这是中国文化自身孕育出的可贵的自由理念,并曾给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带去灵感。可见,自由主义在中国并非无源之水,其思想资源便是道家哲学。我们要致力于将其梳理清楚,让他们的智慧之光重现于今。Abstract: The term "Xiaoyao (逍遥)" is not created by Zhuangzi. Originally it acts as a verb which means to walk back and forth or to go out for a stroll. Because of its aimlessness and comforting effect, it derives the meaning of being carefree. And when it is integrated with notions such as "ZiranWuwei (自然无为)" in Zhuangzi, it develops into thought of advocating freedom. If we review Zhuangzi's idea of freedom in the ligh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 and western liberalism, we will find: Zhuangzi reminds people (firstly governors and social authorities) to eliminate their desire to control and monopolize, thus getting themselves to become rational beings and obtain positive freedom. Only when governors do so, will they be willing to adopt politics of Wuwei. Once governors apply Wuwei, the populace will be enabled to be Ziran. Therefore, Zhuangzi is striving for tangible negative freedom for the populace, not seeking individual, illusory spiritual freedom. In addition, Zhuangzi opposes Confucian indoctrination, because it cannot grant people positive freedom, instead it deprives people of negative freedom. We should also bear in mind that Zhuangzi is advocating equal freedom, not master-slave type of freedom or so-called absolute freedom. If we comply with his view, we may attain a realm of "Tianfang (天放)", which means multiple things co-exist and each enjoys his own nature. This is a valuable liberal though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once it even inspires western liberalism. In fact, liberalism is not water without a source in China. Its thought resource is exactly Taoist philosophy. We cannot fail to live up to ancient sages' profound thoughts any longer. Rather, we should endeavor to make them clear so that their wisdom can reappear in modern times.
-
表 1 与“逍遥”相关的语词在先秦有关文献中的出现频次
词 《诗经》 《庄子》 屈宋 其他 逍遥 3次,两次与“翱翔”互文 内篇2次、外杂篇4次内篇中皆与“彷徨”互文 屈原7次、宋玉2次 翱翔 6次,含“将翱将翔” 《逍遥游》1次 屈原2次、宋玉1次 《鹖冠子》3次 翱游 《九歌·云中君》1次 敖游 《列御寇》2次 游敖 1次 《鹖冠子》1次 优游 4次,含“优哉游哉” 《九章·惜往日》1次 浮游 外篇2次 2次 翔佯 《山木》1次 彷徨 内篇2次、外杂篇4次 徘徊 《盗跖》1次 《远游》1次 儃徊 《九章》3次 -
[1] 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M]. 周祖谟, 余淑宜, 整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20. [2] 刘笑敢.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 王钟镛. 庄子《逍遥游》新探[G]//中国哲学: 第4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0: 152. [4] 邓联合. 庄子"逍遥游"释论[D]. 北京: 北京大学, 2008: 23-25. [5] 路传颂. "行为"还是"情感": 论"逍遥"的含义[J]. 科学·经济·社会, 2012(3): 168-171. doi: 10.3969/j.issn.1006-2815.2012.03.036 [6] 李智福. 庄子"逍遥"义考释[J]. 中国哲学史, 2016(1): 28-3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ZXS201601004.htm [7] 郭庆藩. 庄子集释[M]. 王孝鱼,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8] 陆德明. 经典释文[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362. [9] 程俊英, 蒋见元. 诗经注析[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10] 毕沅. 释名疏证: 二[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6: 110. [11] 王念孙. 广雅疏证: 四[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9. [12] 洪兴祖. 楚辞补注[M]. 白化文, 等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8. [13] 杨伯峻, 编著. 春秋左传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1059. [14] 高深. 论"自由说"对《庄子》的误读[J]. 浙江社会科学, 2007(1): 163-168. doi: 10.3969/j.issn.1004-2253.2007.01.028 [15] 以赛亚·伯林. 自由论[M]. 胡传胜,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3. [16] 王小平. 庄子哲学与审美的心灵自由[J]. 中华文化论坛, 2016(12): 113-11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WL201612022.htm [17] 李光福. 天放与无为——庄子的另一种自由观[J].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 1992(Z1): 104-10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SYZ1992Z1030.htm [18] 陈红映. 庄子的自由观[J].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3(4): 5-1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NJX199304002.htm [19] 刘笑敢. 两种逍遥与两种自由[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6): 83-88. doi: 10.3969/j.issn.1000-2456.2007.06.013 [20] 汪韶军. 无身即贵身与无身以为天下——《老子》第十三章通诠[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5): 34-41.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sk.2019.05.004 [21] 严复集: 第4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1104. [22] 霍布豪斯. 自由主义[M]. 朱曾汶,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45. [23]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49. [24] 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51. [25]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 马王堆汉墓帛书: 一[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 69. [26] 谢扬举. 逍遥与自由——以西方概念阐释中国哲学的个案分析[J]. 哲学研究, 2004(2): 34-4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YJ200402005.htm [27] 徐克谦. 庄子哲学新探[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28] 张检. 论庄子的逍遥思想[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5): 30-3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ZJ201405008.htm [29] 李琍. 自由还是沉沦——以柏拉图为参照系反思庄子的逍遥人生[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70-8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DS201204012.htm [30]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苗力田,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代序31. [31] 汪韶军. 作为价值多元论的庄子齐物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6): 43-4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BDS201706007.htm [32] 孙晓春, 施正忠. 近代中国自由观建构的传统话语背景——政治哲学视阈下的庄子自由观及其影响[J]. 探索与争鸣, 2017(6): 111-11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SZM201706023.htm [33] 约翰·霍布森.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M]. 孙建党, 译.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175-176. [34] 高连奎. 中国大形势[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17-18. [35] 殷海光.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上[M]. 台北: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2: 319. [36] 陈红映. 庄子与自由主义[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3(2): 3-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XSZ200302001.htm [37] 马作武. 庄子平等、自由观发微[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40-4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SDS200701010.htm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80
- HTML全文浏览数: 880
- PDF下载数: 145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