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2 Volume 44 Issue 6
Article Contents

YAN Fen, LONG Jiayong, FAN Liang, et al.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s: A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of Art and Culture in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4(6): 14-22. doi: 10.13718/j.cnki.xdzk.2022.06.002
Citation: YAN Fen, LONG Jiayong, FAN Liang, et al.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s: A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of Art and Culture in the Elderl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4(6): 14-22. doi: 10.13718/j.cnki.xdzk.2022.06.002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s: A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of Art and Culture in the Elderly

More Information
  • Corresponding author: LONG Jiayong ; 
  • Received Date: 10/03/2022
    Available Online: 20/06/2022
  • MSC: G434

  • Under the dual backgrounds of aging and digitalization, using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s to provide more suitable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will help the elderly to enjoy a better cultural lif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ir later years,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progress. This study took the elderly group over 60 years old as the research sample,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computational education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needs and influenc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group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nd explore the role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elderl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group building and sharing, and cognitive progression.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elderly group had a strong demand on artistic activities, and when cultural activities were abundant,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tended to be better.
  • 加载中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7)[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Google Scholar

    [2] 徐莉, 王默, 程换弟. 全球教育向终身学习迈进的新里程——"教育2030行动框架"目标译解[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 21(6): 16-25.

    Google Scholar

    [3] ORGANIZATION W H.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J]. The Aging Male, 2002, 5(1): 1-37. doi: 10.1080/tam.5.1.1.37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4] JENKINS A, MOSTAFA T.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n Wellbeing for Older Adults in England[J]. Ageing and Society, 2015, 35(10): 2053-2070. doi: 10.1017/S0144686X14000762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5] 张良, 关素芳. 为理解而学: 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学习[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 20(1): 55-60.

    Google Scholar

    [6] 余胜泉, 王琦, 汪凡淙, 等. 泛在学习资源组织和描述框架国际标准研究——暨学习元的国际标准化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21(7): 1-9, 76.

    Google Scholar

    [7] 程罡, 余胜泉, 杨现民. "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 开放教育研究, 2009, 15(2): 27-36. doi: 10.3969/j.issn.1007-2179.2009.02.006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8] 曹培杰. 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 教育研究, 2016, 37(10): 46-51.

    Google Scholar

    [9] 杨现民, 程罡, 余胜泉. 学习元平台的设计及其应用场景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 34(3): 55-61.

    Google Scholar

    [10] 杨丽娜, 肖克曦, 刘淑霞. 面向泛在学习环境的个性化资源服务框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7): 84-88. doi: 10.3969/j.issn.1006-9860.2012.07.016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1] 刘三女牙, 杨宗凯, 李卿. 计算教育学: 内涵与进路[J]. 教育研究, 2020, 41(3): 152-159.

    Google Scholar

    [12] 陈丽, 徐亚倩. "互联网+教育"研究的十大学术新命题[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 42(11): 5-12.

    Google Scholar

    [13] 祝智庭, 彭红超, 雷云鹤. 智能教育: 智慧教育的实践路径[J]. 开放教育研究, 2018, 24(4): 13-24, 42.

    Google Scholar

    [14] 祝智庭, 贺斌. 智慧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 33(12): 5-13.

    Google Scholar

    [15] 文轩. 文化部: 大力提升老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N]. 中国老年报, 2014-08-27(1).

    Google Scholar

    [16] 吕冬梅. 基于互联网的老年开放教育适老化改善路径[J]. 中国成人教育, 2021(24): 38-40.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Figures(3)  /  Tables(4)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957) PDF downloads(484)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s: A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of Art and Culture in the Elderly

    Corresponding author: LONG Jiayong ; 

Abstract: Under the dual backgrounds of aging and digitalization, using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s to provide more suitable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will help the elderly to enjoy a better cultural lif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ir later years,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progress. This study took the elderly group over 60 years old as the research sample,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computational education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needs and influenc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group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nd explore the role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elderl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group building and sharing, and cognitive progression.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elderly group had a strong demand on artistic activities, and when cultural activities were abundant,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tended to be better.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对社会各领域及各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也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达2.5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1%;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至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达到或超过4亿人的峰值[1]. 如何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及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既是社会热论的话题,也是学界必须探索的课题,需要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共同关注. 国内外教育实践表明,关注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和内心世界,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教育活动,充分激发老年人自身的资源优势,调动他们参与文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老年群体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让老年群体尽享桑榆生活之乐,过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1.   问题提出
  • 早在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明确提出了“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2].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提出将教育和学习贯穿到整个生命周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3]. 欧盟也提倡正视和承认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并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机会,鼓励老年人参与到各类的学习项目中,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以应对老龄化挑战[4]. 我国针对老年群体出台了一系列教育学习的规划和政策,提出了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友所为、老有所健”的生活模式. 在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强调了文化养老的重要建设方向,明确提出应面向老年人开展数字技能及文化艺术培训,让更多老年人能享有更优质的晚年文化生活,积极适应和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教育部在2018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要以软件及数据为基础,将外部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引领教育现代化,继续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构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 对于老年群体而言,老年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且尤为迫切,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老年群体的社会活动大为减少,而线上学习途径的传播迅速,其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老年群体也已加入到线上线下学习的浪潮之中. 与此同时老年群体借助无边界的线上学习资源以及网络超链接的方式,明显提升了其获取信息及资源的便利性. 很多老年人为能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更好地融入社会,对获取新的知识充满期待和渴望. 基于此,老年群体的继续教育及精神文化生活应该得到重视,创建及创新老年教育课程资源、文化资源,推进老年群体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5]. 通过学习活动衔接而形成的社会知识网络,人人均可获取学习机会从而实现终身学习,老年群体也不例外.

  • 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注入了强大的能量,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技术特点,助力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 余胜泉等[6]提出网络及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在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学习者和教师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分离使得泛在学习资源成为了支撑个体有效学习发生最关键的依托,因而将学习资源围绕学习者的具体需求来进行结构化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实现针对学习需求的开放共享、结构化组织、生成进化、情境适应和社会知识网络连接等[7]. 动态发展的泛在学习资源的建设和组织为实现开放、共享、规模与个性均衡的教育服务提供了有效支撑,能为不同需求的学习主体精准地提供学习资源和服务,有助于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实现[6]. 曹培杰[8]认为泛在学习在打破学校围墙壁垒的基础上,将网络与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场景变成了泛在的校园,突破了传统面授的模式,构建了智能、感知的学习环境,发展了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泛在学习形态. 泛在学习实现了将资源呈现在不同移动终端上,实现了资源间动态语义的关联,并支持社会认知网络的动态生成与共享,形成泛在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的互补局面,进而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课堂[9]. 泛在学习是能够以最接近人类本真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模式,实现学习主体按需、适量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将成为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途径之一,若能有效匹配各类资源与需求,将更好地提高学习主体的学习绩效[10].

    在终身学习的倡导下,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国情,国家针对老年群体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教育学习的规划和政策. 另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地也因地制宜地启动了老年群体的终身学习及在线教学,至此我国老年群体的终身学习将迎来规模空前的在线教育实践. 积极探索面向老年群体的在线学习模式与途径,建立健全老年群体线上教育体系,广泛开展数字技能和文化艺术培训,是我国积极老龄化(即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建设方向.

  • 计算教育学是在教育大数据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教育教学中. 计算教育学是基于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下的新兴交叉学科,通过技术赋能教育,解释教育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活动与问题,揭示教育复杂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运行规律. 围绕教育服务计算、教育主体计算、教育情境计算、计算教育伦理等核心任务,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助力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教育管理的精准化及教育评价的科学化[11]. 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驱动教育变革的关键性力量,突破了传统同位集中式的教育教学的时空局限. “互联网+教育”呼吁在传统的学校形态、教学组织方式、教育供给模式下协同在线教育新业态进行发展与创新[12]. 智慧教育通过技术赋能教育变革,通过人机协同作用实现优化教学过程进而实现学习主体的美好发展,是未来教育范式的良好取向[13]. 其真谛是让学习主体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与美好的发展体验,同时也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构建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和文化智慧体系,从而完成不能到可能、小能变大能的美好愿景[14].

    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7月发布的《关于广泛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的通知》中指出,“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帮助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中的作用,通过广泛开展惠及老年人的智能技术应用培训,促进老年人更新观念,提高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使老年人愿用、能用和乐用智能技术,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教育支持服务,共享智慧社会带来的便利性、快捷性和智能性,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计算教育学在老年群体在线教育及艺术文化学习中的应用尤为重要,不仅能助推社会的积极老龄化,也能助力老年群体的晚年幸福生活. 可见,在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的今天,针对老年群体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下的教育发展,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等需求,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计算教育学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对老龄化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文化养老已逐步成为老年群体的一大养老诉求.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着力于老年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同时将老年群体作为公共文化的重点服务对象,并针对老年群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15],这也体现了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老年人在健康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老年群体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老年群体对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有学者认为,文化生活能帮助老年群体更好地找回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16]. 因此,应多方协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老年群体的文化建设,多举措保障老年群体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开展老年群体适宜的文化活动,丰富其老年生活. 从老年群体自身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适合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回应老年群体的教育和学习需求,同时帮助老年群体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育发展,让老年人参与到学习中,享有更优质的晚年文化生活,提升晚年生活品质,推进老年群体文化养老应是当前社会支持的重要内容.

    一般而言,文化养老是一种符合社会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养老方式,老年群体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保障是文化养老的前提条件;在精神需求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是文化养老的基础;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是文化养老的基本内容;享受快乐、愉悦精神、崇尚独立、张扬个性是文化养老的目的.

    国内外众多的教育实践表明,在学习活动及文化活动方面参与度愈强,老年人的幸福感愈高、生活满意度也越高. 针对老年群体推广文化养老,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而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本文运用计算教育学原理,通过泛在学习资源,对老年群体文化活动的需要及影响进行调查与研究,旨在通过文化养老促进广大老年群体的学习与发展,扩大老年群体教育和学习的范围,创建一个适应我国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提升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精神文化水平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样既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更能将老龄压力转化为人口红利,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   研究设计及数据处理
  • 以60岁以上老年群体为研究样本,在重庆市、成都市范围内进行,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和分析老年群体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及影响. 本研究在泛在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对当前老年人文化生活进行设计,确定了调查问卷维度,其中一级维度为艺术文化生活影响力,二级维度包含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精神需求、增强生理机能、促进家庭和睦、扩大交际圈5个方面. 基于分析,对题目进行了筛选与剔除,并对各维度中的指标进行调适,最终所得艺术文化生活影响力描述框架见表 1. 其中,实现自我价值维度共有7个题目,总分35分;满足精神需求维度共有6个题目,总分30分;增强生理机能维度共有6个题目,总分30分;促进家庭和睦维度共有7个题目,总分35分;扩大交际圈维度共有4个题目,总分20分. 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计分,问卷题目中设计反向题目,采用反向题目计分:非常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一般3分,不太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

  • 随机选取重庆市、成都市两地的1 000名老年人为被试,平均年龄65.22±4.50岁. 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问卷952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918份,有效率为91.8%.

  • 使用SPSS 26.0对问卷和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问卷得分总体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探寻老年群体文化养老与艺术文化生活影响力各维度(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精神需求、增强生理机能、促进家庭和睦、扩大交际圈)之间的相关性并建模.

3.   结果与分析
  • 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的研究技术重复衡量同一对象时,得到可靠或稳定的研究结果,即量表或测验的可靠性或稳定性. 根据研究的现实条件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和折半信度进行信度的检验(表 1). 结果表明,总量表及分量表的信度水平在0.60~0.90之间. 根据统计学的标准,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系数α≥0.90,则表示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甚佳,0.80≤α<0.90表示信度良好,0.70≤α<0.80表示信度较好,0.60≤α<0.70为可接受的范围.

    从信度检验结果来看,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问卷效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专家评定,经过专家的评分与分析,得出该问卷效度良好,所得数据可用于统计分析. 整体来看,问卷的信、效度符合统计学的要求.

  • 对老年群体艺术文化活动的开展满意度与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见图 1. 由图 1可知,对艺术文化活动开展现状非常满意的老年人占比最多,为38.2%,但是对艺术文化活动开展比较不满意以及非常不满意的老年人占比也超过了1/4,这一部分老年人的需求需要加以重视,应是我们致力于去改变和影响的群体以及未来需要突破的研究方向.

  •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结合老年人平均锻炼天数与每日锻炼时长等要素计算得到老年人的锻炼情况,结合老年人睡眠质量、基础疾病情况等要素计算得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将老年人及其家属支持程度量化,标准化所有数据后,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见表 2. 其中,家属支持程度与老年人的锻炼情况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均显著相关(p<0.01). 由此可见,对于老年群体,家属支持程度与他们坚持锻炼的心态息息相关,而其健康状况也与他们的锻炼时长及频率显著相关.

  • 通过对成、渝两地老年群体文化活动需求的实证调查发现,老年群体文化养老与艺术文化活动影响力各维度(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精神需求、增强生理机能、促进家庭和睦、扩大交际圈)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各二级维度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表 3). 其中满足精神需求及增强生理机能是老年群体对艺术文化活动最为看重和追求的两大功能.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群体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期盼是比较强烈的,认知也较为统一. 这也与现实社会中老年群体参加文化活动有利于帮助老年群体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过有尊严的晚年生活相符合. 老年群体对艺术文化活动在扩大交际圈方面的认可度和需求次之,从这一维度来看,老年群体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交际圈,对通过艺术文化生活扩大交际圈的需求不是特别迫切. 总体来看,老年群体对艺术文化活动的需求以及对该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保持高度的认可态度,当文化活动丰富的情况下,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往往表现更优.

    同时本研究借助文本提取及频率统计分析工具,从老年人对艺术文化活动开展的描述性文本中得到词云(图 2). 老年群体的描述关键词多为“机会” “参加” “希望” “喜欢”,可以看出无论活动开展现状完善与否,该群体大多数对艺术文化活动抱有憧憬、积极的态度,而“机会”对他们尤为重要. 同时,艺术文化活动中的“唱歌” “跳舞” “书法” “旅游”等关键词均被高频提及. 因此应针对老年群体的兴趣和期待,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元的文化活动,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也整体上说明成、渝两地老年群体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普遍偏高.

  • 要建立老年群体艺术文化生活的影响分析模型,根据社会统计学有关要求,首先需要探索以老年群体艺术文化生活影响为主题的总量表的关联性,并分析该结构的相关性是否符合模型构建的要求. 本文利用SPSS 26.0以及AMOS 7.0等软件探索了其结构的相关性(表 3),从结构的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可以建立老年人的艺术文化生活影响模型.

    在分析老年人群体文化活动结构构成的基础上,根据结构方程原理,对老年人艺术文化活动影响路径的模型进行了理论假设,尝试性地探讨5个子结构与老年人艺术文化生活影响的关联度(直接作用效应),以求更好地反映出老年人艺术文化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为提高老年人艺术文化生活的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为了对理论构建的关联模型进行验证,本研究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与分析. 结果表明,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精神需求、增强生理机能、促进家庭和睦、扩大交际圈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并且作用效应存在差异性. 从建立测评模型的路径载荷系数(标准化估计)来看,各个二级维度与老年人艺术文化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图 3).

    从标准化路径的结果来看,满足精神需求的关联性最大,路径载荷系数为0.88,即老年人艺术文化生活的作用对于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变量每提高1个单位,影响力将提高0.88个单位. 其他子结构的路径载荷系数分别为自我实现价值0.40,增强生理机能0.66,促进家庭和睦0.59,扩大交际圈0.52. 整体来看,满足精神需求和增强生理机能两个维度结构在老年人艺术文化生活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核心作用. 这也与现实中对老年人的实地调查以及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基本相符,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老年人艺术文化生活的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模型是否有效也可用拟合指标来加以评定. 拟合指标的卡方值对实际研究样本数量很敏感,容易受到样本量大小的影响. 为此本研究还采用了GFINNFICFIIFIRMSEA等拟合指标来评价模型,根据统计学参考规定:GFINNFICFIIFI通常在0~1之间,越靠近1表示模型拟合度越好,而RMSEA最好在0.08以下,越接近于0表示模型拟合度越好. 由表 4可知,从拟合指标的整体情况来看,各项拟合指标都基本上达到了统计学的参考要求和标准,说明该模型良好.

4.   加强老年群体文化活动的建议与措施
  • 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给予老年人丰厚的物质待遇,同时需要提供充实的精神食粮,在满足与幸福中适应时代发展步伐,进而实现“老有所为”[16]. 老年群体的空闲时间很多,但目前文化养老及相关教育活动资源与渠道较为匮乏,许多老年人急迫地想要参与社会事务,学习新的社会知识与技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老年群体且积极推动文化养老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化养老供给依然不足,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的需求. 泛在学习资源的建设和组织能够为老年群体中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精准的学习资源及服务,促进学习资源优质化、动态化和精准化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学习资源和服务的适老化改善. 因此,针对老年群体的文化活动,通过线下线上的融合模式,基于泛在学习资源实现学习者群体智慧的共享和学习工具的共享,并进行适老化改善,推动文化养老的发展,精准提供学习资源与服务,才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对文化养老及相关教育活动的需求.

  • 在线教育是老年学习生态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成为拓宽文化养老渠道的重要途径. 要充分运用计算教育学原理,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引领教育现代化,继续推动老年群体的终身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老年群体文化养老需求与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创新融合,不断拓宽智慧养老发展渠道,构建老年群体智慧教育生态体系. 如共建共享老年群体的专业网络课堂,将深厚广博的优质文化资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在吸引老年群体参与的同时,简化操作程序,进一步提升完善老年群体参与学习资源和文化活动的便利性. 如深化人脸识别功能、语音识别功能等技术在线上操作环节及课堂学习中的运用,畅通老年群体链接线上云端学习的渠道等. 面向不同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时空的老年群体,针对其身心特点及具体需求,结合在线教育平台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及教育教学活动,完善符合老年群体身心特点的线上文化教育服务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老年群体的覆盖面、增加老年群体惠及面,推动构建老年群体体系化、多元化的多维立体文化养老体系. 可以说,文化活动及学习体验的动态、优质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种社会互动、群建共享、认知递进的深度学习理念,对文化养老的深化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目前,老年群体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为常见,但缺少体系化的文化养老模式. 为促进文化养老的实践与发展,关注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和内心世界,帮助老年群体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文化养老的意义及作用,应进一步加大社会环境支持力度:一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文化养老的广泛开展与相关政策的支持密不可分,宏观政策和具体政策的支持是推动文化养老实践与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多方联动,集聚多方力量,促进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建设,创建文化养老的良好基础,丰富老年群体艺术文化生活. 发挥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企业等多方合力,构建文化养老多维立体联动机制,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环境的支持. 因此,亟待建立多方社会主体共同参与、适应社会发展、适合老年群体需求的社会支持体系,以推动文化养老有效、良性、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Figure (3)  Table (4) Reference (16)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