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大叶种茶树长穗与短穗扦插育苗对比试验

上一篇

下一篇

姚启萍, 张正艳, 郑文忠, 等. 大叶种茶树长穗与短穗扦插育苗对比试验[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8): 50-56. doi: 10.13718/j.cnki.xdzk.2021.08.007
引用本文: 姚启萍, 张正艳, 郑文忠, 等. 大叶种茶树长穗与短穗扦插育苗对比试验[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8): 50-56. doi: 10.13718/j.cnki.xdzk.2021.08.007
YAO Qi-ping, ZHANG Zheng-yan, ZHENG Wen-zhong,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pagating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with Long or Short Cutting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3(8): 50-56. doi: 10.13718/j.cnki.xdzk.2021.08.007
Citation: YAO Qi-ping, ZHANG Zheng-yan, ZHENG Wen-zhong,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pagating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with Long or Short Cutting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3(8): 50-56. doi: 10.13718/j.cnki.xdzk.2021.08.007

大叶种茶树长穗与短穗扦插育苗对比试验

  •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创新人才项目(2019BH089);云南省发改委“万人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项目(YNWR-CYJS-2018-009);云南省农业厅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2018KJTX0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姚启萍,农艺师,主要从事茶树育种及栽培管理的研究 .

    通讯作者: 王兴华,研究员
  • 中图分类号: S57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opagating 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with Long or Short Cuttings

  • 摘要: 扦插是广泛应用的茶树无性繁殖方式,目前有长穗和短穗两种扦插方法. 以矮丰、云瑰、普茶1号、普茶2号和紫娟5个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为材料,进行了长穗与短穗扦插的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5个插穗品种的长穗扦插发根时间均短于短穗扦插;长穗扦插苗木超过2 cm的根数量、最大根条长度、着叶数、苗高、茎粗均高于短穗扦插. 该试验中的长穗扦插(150.4 d)达到国家Ⅱ级苗木的生长时间少于短穗扦插(245.2 d),出圃率长穗扦插(82.8%)高于短穗扦插(65.7%). 试验得出长穗比短穗扦插育苗更有快繁优势.
  • 加载中
  • 图 1  扦插苗木发根时间

    图 2  第50 d,90 d,150 d和210 d发根超过2 cm的根数量

    图 3  50 d,90 d,150 d和210 d最大根条长度

    图 4  达到国家Ⅱ级苗木生长时间、苗木成活率和出圃率

    表 1  第240 d苗木茎粗、着叶数及苗高

    扦插品种 第240 d调查项目
    茎粗/cm 着叶数/片 苗高/cm
    长穗扦插 短穗扦插 长穗扦插 短穗扦插 长穗扦插 短穗扦插
    矮丰 0.53±0.04a 0.42±0.04b 23.20±2.20a 9.20±1.32b 62.14±2.57a 30.16±1.27b
    云瑰 0.56±0.05a 0.49±0.03b 15.10±1.20a 8.30±1.16b 41.54±2.72a 25.32±3.72b
    普茶1号 0.57±0.03a 0.50±0.03b 12.90±0.99a 7.90±0.99b 49.51±1.96a 23.66±3.38b
    普茶2号 0.59±0.02a 0.58±0.02a 11.80±1.14a 8.70±0.95b 49.33±1.97a 24.44±1.76b
    紫娟 0.49±0.03a 0.38±0.04b 31.30±2.36a 17.10±1.10b 52.39±2.40a 22.81±2.80b
    注:表中小写字母不同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下载: 导出CSV
  • [1] ROUT G R. Effect of Auxins on Adventitious Root Development from Single Node Cuttings of Camellia Sinensis (L. ) Kuntze and Associated Biochemical Changes[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06, 48(2): 111-117. doi: 10.1007/s10725-005-5665-1
    [2] CHEN L, ZHOU Z X, YANG Y J.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Breeding of Tea Plant (CamelliaSinensis) in China: From Individual Selection to Hybridization and Molecular Breeding[J]. Euphytica, 2007, 154(1-2): 239-248. doi: 10.1007/s10681-006-9292-3
    [3] 刘任坚, 刘远星, 王莹茜, 等. 不同遮光处理对工厂化育茶苗的影响[J]. 中国茶叶, 2018, 40(3): 25-28, 33. doi: 10.3969/j.issn.1000-3150.2018.03.007
    [4] 陈立杰, 张素勤, 尹杰, 等. 贵阳花溪古茶树遗传进化的SNP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8): 33-40.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zk.2019.08.006
    [5] 吴淑平, 吕立哲, 郑杰, 等. 茶树短穗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因素探析[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10): 34-37.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14.10.009
    [6] 李良活, 孟众民, 陈新强. 广西茶叶产业的基本态势、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J]. 广西农业科学, 2009, 40(4): 427-43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NY200904027.htm
    [7] 何荣. 澜沧县茶树扦插育苗实践[J]. 中国茶叶, 2008, 30(7): 22-2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AYA200807013.htm
    [8] 任恒泽, 张丽霞, 向勤锃, 等. 生根剂处理对于茶树嫩枝扦插内源激素水平和繁殖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9, 39(1): 11-22. doi: 10.3969/j.issn.1000-369X.2019.01.002
    [9] 杨发勇, 安永政.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29(3): 51-52. doi: 10.3969/j.issn.1000-0941.2008.03.023
    [10] 成浩, 曾建明, 周健, 等. 茶树种苗工厂化快速繁育技术[J]. 茶叶科学, 2007, 27(3): 231-235. doi: 10.3969/j.issn.1000-369X.2007.03.009
    [11] 陈佳, 邓慧群, 邱永娟, 等. 茶树新品种长穗扦插快速繁育技术[J]. 农业与技术, 2015, 35(21): 79-8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YYS201521036.htm
    [12] 姜海, 陈堂万, 徐德银. 茶叶短穗扦插无性繁殖技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 33(8): 132-133. doi: 10.3969/j.issn.1003-6997.2016.08.094
    [13] 杨晓芬. 茶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J]. 科学种养, 2017, 12(11): 18-19. doi: 10.3969/j.issn.1673-3339.2017.11.011
    [14] 谢文钢, 黄福涛, 李万林, 等.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关键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13): 34-36. doi: 10.3969/j.issn.1004-874X.2013.13.012
    [15] 朱为康, 朱立镜.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07, 37(3): 14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YK200703129.htm
    [16] 李霞.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J]. 甘肃农业, 2007, 21(7): 87. doi: 10.3969/j.issn.1673-9019.2007.07.042
    [17] 许民权. 茶叶短穗扦插繁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6, 35(12): 111. 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06.12.097
    [18] 聂宗顺. 高海拔地区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关键[J]. 耕作与栽培, 2011, 31(1): 64-65. doi: 10.3969/j.issn.1008-2239.2011.01.036
    [19] 邱勇娟, 覃秀菊, 罗晓梅, 等. 广西新育成品种扦插繁育试验研究[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9): 32-35. doi: 10.3969/j.issn.1007-7774.2008.09.016
    [20]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云南大叶种茶树短穗扦插技术规程: DB53/T 528-2013[S]. 2013.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茶树种苗: GB11767-2003[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22] 李刚. 植物扦插实用方法[J]. 林业与生态, 2019, 67(1): 33. doi: 10.3969/j.issn.2095-0403.2019.01.012
    [23] 李源华. 茶树短穗扦插繁殖研究现状与展望[J]. 农业科技通讯, 2013, 36(12): 218-221. doi: 10.3969/j.issn.1000-6400.2013.12.082
    [24] 姚元涛, 宋鲁彬, 田丽丽, 等.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J]. 落叶果树, 2009, 41(4): 33-35. doi: 10.3969/j.issn.1002-2910.2009.04.013
    [25] 石伟平, 邓国文, 郑桂莲. 茶叶短穗扦插穴盘育苗技术[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2): 91-92, 90. doi: 10.3969/j.issn.1007-7103.2013.02.039
    [26] 左继林, 王芳, 龚春, 等. 不同无性繁殖措施对油茶苗木质量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 2011, 25(3): 115-117. doi: 10.3969/j.issn.1000-8101.2011.03.031
    [27] 郭春贵. 红檵木长穗扦插繁殖技术[J]. 现代园艺, 2011(2): 22-23. doi: 10.3969/j.issn.1006-4958.2011.02.014
    [28] 吴雅琼, 汪贵斌, 曹福亮, 等. 基质、插穗及促根剂对喜树扦插生根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0(3): 1-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LY201603001.htm
    [29] 李春野, 李玉奎, 杨越超, 等. 沙地柏长穗多条扦插快繁技术[J]. 天津农林科技, 2010, 63(4): 8-9. doi: 10.3969/j.issn.1002-0659.2010.04.007
    [30] 马小军, 丁万隆, 陈震. 东北红豆杉扦插繁殖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1994, 40(6): 337-338. doi: 10.3321/j.issn:1001-5302.1994.06.025
    [31] 陆雄伟, 陈远权, 何达标. 茶树大叶种和中小叶种长穗扦插试验比较[J]. 广西热带农业, 2010, 131(6): 19-2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RZ201006005.htm
  • 加载中
图( 4)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09
  • HTML全文浏览数:  1509
  • PDF下载数:  36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2-23
  • 刊出日期:  2021-08-20

大叶种茶树长穗与短穗扦插育苗对比试验

    通讯作者: 王兴华,研究员
    作者简介: 姚启萍,农艺师,主要从事茶树育种及栽培管理的研究
  • 1. 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云南 普洱 665000
  • 2. 云南农业大学 龙润普洱茶学院,昆明 650201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创新人才项目(2019BH089);云南省发改委“万人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项目(YNWR-CYJS-2018-009);云南省农业厅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2018KJTX007)

摘要: 扦插是广泛应用的茶树无性繁殖方式,目前有长穗和短穗两种扦插方法. 以矮丰、云瑰、普茶1号、普茶2号和紫娟5个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为材料,进行了长穗与短穗扦插的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5个插穗品种的长穗扦插发根时间均短于短穗扦插;长穗扦插苗木超过2 cm的根数量、最大根条长度、着叶数、苗高、茎粗均高于短穗扦插. 该试验中的长穗扦插(150.4 d)达到国家Ⅱ级苗木的生长时间少于短穗扦插(245.2 d),出圃率长穗扦插(82.8%)高于短穗扦插(65.7%). 试验得出长穗比短穗扦插育苗更有快繁优势.

English Abstract

  •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植物[1-3],可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或扦插、嫁接、压条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茶树世代周期长,自交不亲和,杂合度很高,不适宜传统育种方法. 无性繁殖所得苗木能保留母本的优良性状、性状整齐、产量高、品质好、成活率高,是茶树常采用的繁殖方法[4-7]. 茶树扦插繁殖在我国已有200多年历史,在云南南部茶区全年均可扦插,形成的无性系茶园性状稳定,整齐一致,便于机械化操作和提高茶叶产量及品质[8].

    目前,茶树的扦插繁育方式通常包括短穗扦插和长穗扦插. 短穗扦插是指用长3 cm左右、带腋芽和1~2片成熟叶的穗进行扦插,培育出新植株的方法,是目前常采用的茶树繁殖方式[9, 10];而长穗扦插是指用长20~25 cm的长穗枝进行扦插,培育出新植株的方法[11-13]. 已有研究表明,短穗扦插育苗成本低,但周期较长、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导致茶树新品种推广较慢[14-19]. 关于茶树长穗扦插及长、短两种扦插繁殖方式效率如何,尤其是云南大叶种茶树适合采用哪种扦插繁殖方式还需全面探讨. 本研究采用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矮丰、云瑰、普茶1号、普茶2号、紫娟的枝条为材料,分别进行短穗扦插和长穗扦插,通过比较两种扦插方式的成活率、Ⅱ级苗木出圃率及生长势,明确最佳扦插繁殖方式,以期为优良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繁育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 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矮丰、云瑰、普茶1号、普茶2号、紫娟种植于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育苗基地. 选取成熟度适中、腋芽饱满(或少量萌发嫩梢)、叶色浓绿、无明显病虫害、茎粗大于等于0.4 cm的枝条作为扦插的母穗[20],从母穗上剪取20~25 cm作为长穗插穗,剪取3~3.5 cm为短穗插穗.

  • 扦插试验于2017年11月2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普洱茶树良种场育苗基地进行. 扦插穗距均为4 cm,行距均为10 cm,每个品种扦插900株,3次重复,随机排列,扦插后按照苗圃育苗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扦插16 d后每间隔1 d观测1次,记录生根时间(以形成愈伤组织根瘤为生根标准,记录后再扦插回苗圃,不影响以后的生长). 于扦插后第50 d,90 d,150 d,210 d,240 d取10株苗统计和测量发根数量(每株测定大于等于2 cm以上根的数量)、根条长度(每株测定1条最长根条的长度)、苗干茎粗、着叶数、苗高、插穗成活率、苗木出圃率和出圃时间.

  • 根条长度和苗高采用直尺测量、苗干茎粗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距根茎10 cm处)、插穗成活率(R成活)公式为

    苗木出圃率(R出圃)为

    式中:R成活为插穗成活率,N总成活为出圃时总成活株数,N总扦插为总扦插数,R出圃为苗木出圃率,N标准为苗木出圃标准苗总数.

  • 采用Excel 2019软件统计所有数据,计算均值和标准误并制图;数据的方差分析(ANOVA)采用SPSS 22.0软件,利用Duncan's多重比较对数据的显著性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扦插16 d后每间隔1 d观测1次,由图 1可知,长穗扦插(LSC)发根时间为32.4 d,显著低于短穗扦插(SSC)35.2 d(p<0.05).

  • 为比较茶树品种的发根能力,测定了各品种第50 d,90 d,150 d和210 d超过2 cm的根数量(图 2). 统计分析可知,4个时间段,矮丰、云瑰、普茶1号、普茶2号和紫娟长穗扦插超过2 cm的根数量均显著高于短穗扦插的根数量(p<0.05),说明5个品种的长穗扦插方式优于短穗扦插. 发根数量是测定茶树品种发根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第50 d时普茶2号的发根能力最强,第90 d时以矮丰、普茶1号和普茶2号等插穗品种的发根能力更强,第150 d和第210 d时均以云瑰插穗品种的发根能力最强.

    为比较茶树品种的根系生长速度,测定了第50 d,90 d,150 d和210 d的最大根条长度(图 3). 第50 d时,矮丰、云瑰和紫娟的长穗扦插最大根条长度显著高于短穗扦插(p<0.05),普茶1号和普茶2号长穗与短穗扦插的最大根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90 d时,云瑰和紫娟的长穗扦插最大根条长度显著高于短穗扦插(p<0.05),矮丰、普茶1号和普茶2号长穗与短穗扦插的最大根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150 d时,矮丰、云瑰和紫娟的长穗扦插最大根条长度显著高于短穗扦插(p<0.05),普茶1号和普茶2号长穗与短穗扦插的最大根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210 d时,矮丰、云瑰和紫娟的长穗扦插最大根条长度显著高于短穗扦插(p<0.05),普茶1号和普茶2号长穗与短穗扦插的最大根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扦插苗根条长度是测定品种根系生长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综上所述,第50 d时普茶1号的根系生长速度更快,第90 d,150 d和210 d时均以紫娟插穗品种的根系生长速度更快.

  • 测定了第240 d苗木茎粗、着叶数和苗高(表 1). 距根颈10 cm处苗木茎粗是测定茶树扦插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统计分析可知,第240 d时矮丰、云瑰、普茶1号和紫娟的长穗扦插苗木茎粗显著大于短穗扦插(p<0.05),而普茶2号的长穗与短穗扦插苗木茎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苗木着叶数是测定茶树扦插苗生长势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240 d时5个插穗品种的长穗扦插苗木着叶数均显著高于短穗扦插(p<0.05),说明长穗扦插苗木长势优于短穗扦插. 苗高是测定茶树扦插苗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第240 d时5个插穗品种的长穗扦插苗均显著高于短穗扦插(p<0.05),均超过国家标准Ⅱ级苗苗高(25 cm)[21],说明长穗扦插苗木长势优于短穗扦插.

  • 达到国家Ⅱ级苗木生长时间是测定扦插繁育系数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图 4a可知,长穗扦插苗木达到Ⅱ级苗木生长时间为150.4 d,显著低于短穗扦插245.2 d(p<0.05),表明长穗扦插苗木育苗速度更快. 插穗成活率按照出圃时实际成活株数进行统计分析(图 4b),长穗与短穗扦插苗木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3.3%和81.5%,长穗扦插苗木成活率比短穗扦插高1.8%,可见长穗扦插更有利于苗木的成活. 按照国家Ⅱ级苗木出圃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图 4c),长穗扦插苗木平均出圃率为82.8%,显著高于短穗扦插65.7%(p<0.05).

  • 扦插是指剪取植物的根、茎、叶后,将其插入土或沙或水中,使其在适当条件下生根并发育成新植株的一种繁育方式[22]. 扦插根据插穗长度可分为长穗扦插和短穗扦插两种,其中,短穗扦插育苗成本低,但周期较长、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导致茶树新品种推广较慢,而长穗扦插研究较少、繁殖系数低,在苗木缺乏时不宜采用. 目前扦插主要用于茶树、红檵木、红豆杉、沙地柏和花卉等植株的繁殖. 吴淑平等[5]、李刚[22]、李源华[23]、姚元涛等[24]、石伟平等[25]对茶树短穗扦插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穗扦插所得苗木具有繁殖系数高、成活率和出圃率高、育苗周期短和能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状等优势. 陈佳等[11]、左继林等[26]对茶树长穗扦插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穗扦插育苗具有成活率高、苗木整齐和出圃率高等特点. 此外,郭春贵[27]、吴雅琼等[28]、李春野等[29]、马小军等[30]还分别对红檵木、喜树、沙地柏和东北红豆杉进行了长穗扦插研究,结果均表明长穗扦插所得苗木的出圃率和成活率都较高. 但以上研究都比较单一,并没有将长穗扦插与短穗扦插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主要就云南大叶种茶树长穗扦插与短穗扦插进行对比试验,旨在探讨出适合大叶种茶树扦插繁育的方式.

    结果显示,长穗和短穗扦插的平均发根时间分别为32.4 d和35.2 d,长穗扦插的发根时间低于短穗扦插,这与云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这可能与茶树和桑树插穗长度不同有关,相比茶树,桑树插穗的长度在20 cm左右,略低于茶树插穗长度. 同一插穗品种长穗扦插苗木第240 d时,距根颈10 cm处苗木茎粗、着叶数、苗高高于短穗扦插,这与左继林等[26]的研究结果长穗扦插育苗所得苗木苗高均高于短穗扦插相一致. 第90 d时,长穗扦插发根超过2 cm的发根数量、最大根条长度分别为69条和14.9 cm,这与陆雄伟等[31]的研究结果49.3条和6.1 cm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生根时间不同和茶树品种差异所致. 长穗扦插苗木达到国家Ⅱ级苗木生长时间低于短穗扦插,出圃率和存活率高于短穗扦插,这与邱勇娟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矮丰、云瑰、普茶1号、普茶2号和紫娟等大叶种茶树进行扦插繁育时应选择长穗扦插的方式,通过此方式所得苗木具有发根时间早、发根数量多、出圃率和成活率高、达到国家Ⅱ级苗木的生长时间短等特点,这为短时间获得大叶种茶树苗木提供了参考,但长穗扦插是否也适用于中小叶种茶树扦插育苗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