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国内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 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杜师博, 李娇, 杨芳绒, 等. 国内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 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7): 168-176. doi: 10.13718/j.cnki.xdzk.2020.07.017
引用本文: 杜师博, 李娇, 杨芳绒, 等. 国内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 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7): 168-176. doi: 10.13718/j.cnki.xdzk.2020.07.017
Shi-bo DU, Jiao LI, Fang-rong YANG, et al.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Evaluation Method Research in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 Spa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2(7): 168-176. doi: 10.13718/j.cnki.xdzk.2020.07.017
Citation: Shi-bo DU, Jiao LI, Fang-rong YANG, et al.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Evaluation Method Research in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 Spa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2(7): 168-176. doi: 10.13718/j.cnki.xdzk.2020.07.017

国内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 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 基金项目: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240041007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杜师博(199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 .

    通讯作者: 杨芳绒,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TU986.2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Evaluation Method Research in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A Bibliometric Analysis Based on Cite Space

  • 摘要: 定量研究了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与状况,分析了国内对“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热点、研究前沿以及目前研究薄弱的方向.运用文献计量等方法,运用cite space软件,以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1 186篇“景观评价方法”主题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从发布时间、作者—机构分布、关键词聚类、主题分析和时区分布等角度展开文献的计量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得出中国园林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发展呈现的3个阶段特征并将它分为3个时期:起步探索期(1986-1995)、缓慢发展期(1996-2005)、快速发展期(2006-2016);景观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分散且不深入,尚未存在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机制平台;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植物景观;研究的前沿是“乡村景观”和“美景度评价法”.我国的景观评价工作起步比较晚,目前处于理论与方法的探索阶段,主要引进和借鉴欧美国家相对成熟的体系,对综合景观尤其是视觉景观、文化景观和空间景观的评价相对较少,这些是景观评价方法未来研究的方向.
  • 加载中
  • 图 1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成果数量年代分布图(1986-2019)

    图 2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成果高校分布

    图 3  核心作者研究机构混合网络知识图谱

    图 4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关键词分析图

    图 5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 6  景观评价方法主题分析top30研究成果数据统计

    图 7  景观评价方法关键词的时区分布图(Top12)

    表 1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关键词统计(Top24)

    序号 频数 突变率 中心性 关键词
    1 476 6.57 0.52 景观评价
    2 227 0.43 层次分析法
    3 146 0.13 植物景观
    4 135 5.62 0.45 评价
    5 88 12.23 0.18 景观
    6 78 0.18 植物群落
    7 42 3.86 0.12 SBE法
    8 39 5.54 0.73 乡村景观
    9 38 0.3 美景度
    10 36 8.41 0.68 指标体系
    11 36 0.08 植物配置
    12 33 0.15 评价体系
    13 32 0.36 评价方法
    14 30 0.38 植物景观评价
    15 26 3.62 0.17 高速公路
    16 25 0.37 居住区
    17 25 0.31 城市公园
    18 24 9.22 0.14 公路景观
    19 20 5.12 0.08 SD法
    20 19 0.02 综合评价
    21 18 0.15 景观设计
    22 16 0.08 公园绿地
    23 13 3.79 0 模糊综合评价
    24 13 0.57 评价指标
    注:频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突变率是指某种特定的突变形式在整个诱变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中心性是一个节点的节点度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的中心性越高,该节点在网络中就越重要,计算公式是${C_D}({N_i}) = \mathop \sum \limits_{j = 1}^g {x_{ij}}(i \ne j)$.
    下载: 导出CSV
  • [1] 杨洋, 黄少伟, 唐洪辉.景观评价研究进展[J].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8, 34(1): 116-12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jlxyxb201106021
    [2] 于艺婧, 马锦义, 袁韵珏.中国园林生态学发展综述[J].生态学报, 2013, 33(9): 2665-2675.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txb201309004
    [3] 朱畅中.自然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与风景保护[J].城市规划, 1982(1): 34-40.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SGH198201006.htm
    [4] 顾至欣, 张青萍.近20年国内苏州古典园林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园林, 2018, 34(12): 73-77.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yl201812014
    [5] 胡靖, 娄娟.基于Web of science风景园林研究态势的文献计量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8(4): 56-6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xnydxxb201804009
    [6] 杜甲宝, 潘盼, 杨芳绒.主成分分析法在郑州市行道树综合性能评价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 24(3): 190-193.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blxyxb200903046
    [7] 张羽, 骆云中, 谢德体, 等.基于AHP的农业主题公园综合评价——以川东低山丘陵区17个农业主题公园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5): 96-103.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zk.2019.05.015
    [8] 王俊帝, 刘志强, 邵大伟, 等.基于Cite Space的国外城市绿地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园林, 2018, 34(4): 5-11.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L201804002.htm
    [9] 程美兰, 胡长龙.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园林绿化学科研究动态[J].中国园林, 1992, 8(1): 53-56.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L199201015.htm
    [10] 田恬, 谷达华, 牛德利, 付万年.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协调关系评价——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1(7): 96-104.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zk.2019.07.014
    [11] 张婉嬿.城市公园植物景观量化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4.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07-1016037543.htm
    [12] 俞孔坚.自然风景景观评价方法[J].中国园林, 1986, 2(3): 38-40.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L198603015.htm
    [13] 赵德海.风景林美学评价方法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0, 14(4): 50-55.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nlxyxb200702003
    [14] 陈鑫峰, 王雁.国内外森林景观的定量评价和经营技术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 2000, 13(5): 31-38.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jlyyj200005006
    [15] 邱香华.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11): 81-85.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zk.2018.11.003
    [16] 陈鑫峰, 贾黎明.京西山区森林林内景观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 2003, 39(4): 59-6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ykx200304010
    [17] 鲍梓婷, 周剑云.香港景观特征评估(LCA)的实践与经验[J].中国园林, 2015, 31(9): 100-10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yl201509022
    [18] 宋立民, 鲁苗, 路怡斐.清华大学校园景观评价[J].设计, 2016(1): 33-3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hej201601011
    [19] 杜甲宝.郑州市高校校园绿地植物多样性与美景度评价研究[D].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09.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66-2009255319.htm
    [20] 翁殊斐, 朱锦心, 苏志尧, 等.岭南地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质量评价[J].林业科学, 2017, 53(1): 20-27.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lykx201701003
    [21] 李燕.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北部湾海洋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1): 56-6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nsfdxxb201901010
    [22] 周程明.基于BSC法的城市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广东省21地市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4(6): 69-74.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xnsfdxxb201906015
    [23] 杨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绿道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16.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64-1016922745.htm
    [24] 汪光胜, 储雪梅, 梁勤, 等.基于数码影像的林木景观美学价值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12): 157-159; 162.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ahnykx201712052
  • 加载中
图( 7)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20
  • HTML全文浏览数:  2320
  • PDF下载数:  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6-10
  • 刊出日期:  2020-07-01

国内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 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通讯作者: 杨芳绒,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简介: 杜师博(199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
  •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52400410073)

摘要: 定量研究了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与状况,分析了国内对“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热点、研究前沿以及目前研究薄弱的方向.运用文献计量等方法,运用cite space软件,以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1 186篇“景观评价方法”主题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从发布时间、作者—机构分布、关键词聚类、主题分析和时区分布等角度展开文献的计量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得出中国园林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发展呈现的3个阶段特征并将它分为3个时期:起步探索期(1986-1995)、缓慢发展期(1996-2005)、快速发展期(2006-2016);景观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分散且不深入,尚未存在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机制平台;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植物景观;研究的前沿是“乡村景观”和“美景度评价法”.我国的景观评价工作起步比较晚,目前处于理论与方法的探索阶段,主要引进和借鉴欧美国家相对成熟的体系,对综合景观尤其是视觉景观、文化景观和空间景观的评价相对较少,这些是景观评价方法未来研究的方向.

English Abstract

  • 景观评价是审美主体(个人或群体)从审美、社会经济和生态文化等角度,依据某一目标,以某种标准对景观的价值做出判断,提出在景观保护、开发利用、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中提升质量和减缓不利影响措施的行为[1].景观评价方法就是在景观评价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手段.近些年来,我国的园林景观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从城市园林景观到乡村田园景观建设如火如荼,大量建设的背后出现了一些“表面化” “轻质化” “同质化”的现象.为更好地评价景观、减少损失,本研究尝试使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我国景观评价研究方法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计算和分析,从国内景观评价的发展历程和内涵、方向出发并梳理,为今后的景观评价、规划建设及管理提供支持和参考.

  •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科学引文索引(SCI-E)中的相关期刊论文[2].检索关键词“景观评价方法”出现的相关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等,去掉会议报告后得到检索结果1 186篇.论文发表时间集中在1986年10月至2019年1月.

  • 本研究主要基于cite space软件对景观评价方法相关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定量研究景观评价方法的成果和现状,科学知识图谱是学者们广泛关注和应用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从CNKI数据库中将需要分析的论文数据下载下来,下载时选用Ref Works的格式.将下载的数据以每500个进行分组后再运用cite space转换为txt格式.最后,从时间、作者和机构、关键词、主题和关键词的突变等方面运用cite space进行分析,并绘制出相应的知识图谱,并从分析结果中得出中国景观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及研究重点方向.

  • 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景观评价方法”得到1 186篇论文.资料显示,国内的景观评价方法相关概念的引进与提出起始于俞孔坚在1986年发表的自然风景景观评价方法. 图 1直观地表现出了中国景观评价方法研究发展的阶段特征:①在1986-1995年之间,属于中国景观评价方法的提出引进期,研究成果文献很少,部分年份没有成果,年平均0.5篇,说明这个时期景观评价方法正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于是1986-1995年称为起步探索期;②从1996-2005年,中国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开始了缓慢的发展,呈现波形增长形势,但年增长量相对较低且不稳定,可将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称为缓慢发展期[3];③ 2006-2015年,研究成果的数量明显的可以看出逐年在快速的增加,国内对园林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开始变得十分活跃,专家学者对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开始更加的关注起来,相关学术论文相继问世;2016年至今因年数较少且存在波动,无法得出发展趋势的结论,所以暂不进行发展时期的讨论.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出,2006-2015年是园林景观评价方法研究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因此可将这一时期称为快速发展期.故,中国园林景观评价方法研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起步探索期(1986-1995年)、缓慢发展期(1996-2005年)、快速发展期(2006-2016年)3个时期,2017年和2018年数量呈下降趋势,而2019年数量更趋向上升,没有形成明显的阶段特征.据不完全统计,论文作者中在校学生占很大比重,2017年和2018年论文数量的波动可能是由于2016年研究生制度改革的影响.可见,景观评价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对景观的优劣可以进行评判的新体系,在国内有十分积极的发展.

    根据统计得出的景观评价方法在国内的发展呈现3个时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起步探索的1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十分缓慢,对风景园林和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仅限于最低限度的基本需求,对园林实践处于增量阶段,没有重视园林景观评价的理论研究方面.在1996-2005年的10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开始步入正轨,缓慢的开始了发展,而且由于1999年本科扩招的开始,2003年扩招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和2005年专业硕士和2006年的学术硕士的毕业,在这3个时间点可以看出研究成果数量的明显增加.国内外学者在文化和技术方面交流频繁,引入了更多的景观评价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使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步入快速发展期.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园林景观建设发展十分迅速,风景园林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从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到美丽乡村都开始注重生态景观、文化景观和园林景观等的建设,景观的评价也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人居环境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国内园林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快速发展.

  • 文献计量学中的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分析,有利于确立该研究领域的标杆,可以揭示出本领域占据主要地位、具有重要作用的研究学者和所在的研究机构.从机构来看(图 2),福建农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等论文数量最多,均为40篇以上;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等相关论文数量较多,在20~40篇之间;而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高校的研究成果的论文数量相比较少,在20篇以下.可见,有林学背景的学校在景观评价方面比较活跃,在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都或多或少的有相关研究的论文,园林景观评价在整个景观评价领域占比重很大.

    作者和研究机构在一般情况下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在研究“景观评价方法”主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时,本文采用了核心作者-研究机构混合网络知识图谱(图 3)[4].分析中以作者和机构为节点类型,节点代表了作者或机构,机构一般为署名的机构或作者所在的单位.节点越大表明该作者或署名机构出现的次数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与作者或作者与机构之间的关系.混合网络知识图谱中作者之间连线的数量,可以反映出作者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并且进一步地反映出该研究的某一领域范围所属作者的合作研究状况[5]. 图 3仅显示频次均大于2的作者和机构.从图 3中可以看出该研究领域高产作者较少,研究者比较分散,且研究并不十分深入.并且在该研究领域中,作者间合作较为频繁的有福建农林大学的洪昕晨、陈凯和兰思仁等,以及来自东北林业大学的王晓春、曹军和顾韩等.他们是该领域最大的作者合作群.不同学校之间学术交流合作较少,以“学缘”关系为主,尚未存在跨领域、学科的协同研究的机制平台.

  • 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少可以通过对某一关键词在论文总量中出现的频次的高低来体现.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说明相关的研究越多,可能研究的层次也会相应地更广更深,也就意味着这就是该领域内研究的重点.频次越低,则说明相关的研究越少,目前对该方面的研究弱,有多种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比如该方向目前不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该方向研究的价值较低或目前的知识技术水平尚不能很好地对此进行研究等.

    为了精确地反映我国以“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关注要点,本研究对1 186篇文献进行了基于cite space的关键词与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对相关论文的主题词检索得出高频主题词分布的统计结果,即景观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图(图 4).

    图 4中十字符号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范围越大说明相应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6].关键词文字的大小代表关键词的中心性,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中心性越强,表示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越大[7].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在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可以看出目前的景观评价方法研究不仅具有偏向性,也存在不同的研究热点.

    图 5显示了1986-2019年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关键词聚类.从知识理论的角度来看,频次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一般都是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8].从图 5还可看出,中国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网络分散度高,较为集中的是植物景观、植物配置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除此之外的其他聚类之间的关联度小,研究分支少.

    为了便于统计与观察,表 1列举了1986-2019年出现的关键词的频数、突变率和中心性[9].根据表 1,可以发现部分关键词表述内容相近甚至一致,所以将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之后,在关键词出现频数方面,可以看出有效的高频次关键词依次是景观评价(476次)、层次分析法(227次)、植物景观(146次)、评价(135次)、景观(88次)、植物群落(78次)、SBE法(42次)、乡村景观(39次)等[10-17].十分明确地体现了国内景观评价方法应用的重点方面.

    将关键词分为以下4种类型,第1种是中心性和频次最强的“景观评价”“景观”“评价”等作为研究主题的表属性的关键词,连接度最强,覆盖度最广,作为研究重点的同时可以引出其他关键词;第2种是“乡村景观”“城市公园”“居住区”等对研究对象进行表述的关键词,主要体现目前景观评价方法应用的主要对象;第3种是以“植物景观”“植物配置”“植物群落”为代表的研究内容,这种类的关键词可以体现出景观评价方法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其他关键词联系密切,共现强度很高,出现频次相对较少,确是推动研究发展的重要脉络节点;第4种是“层次分析法”“SBE法”“SD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具体的评价方法.

  • 基于CNKI的研究主题的统计结果(图 6)显示,主题词为“景观评价”(537次)的研究论文比“植物景观”(220次)论文多一些,与其他相主题的研究相比,论文成果数量差距很大,接下来是“层次分析法”(194次)、“植物景观评价”(128次),将结果与关键词的统计分析进行比较,发现二者是相符合的[18-22].

    由此可见,景观评价方法现今的运用很大部分是对植物景观的评价,对景观其他要素的评价方面运用较少,景观评价方法作为对景观优劣进行比较描述的新兴理论,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还较薄弱,不同学者对理论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仍有不同见解,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本研究对1 186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变探测,以期获得“景观评价方法”研究领域以“突增”为标志的突变词,具体分析结果见图 7.本研究共探测到12个重要的突变词,突变特征说明“乡村景观”和“美景度评价法”为如今我国“景观评价方法”主题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关键词的突变过程可以体现出我国景观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结合景观评价方法研究成果数量年代分布图(图 7),就可以得出年代分布图中折线的规律,与关键词的突变是有一定关系的.例如2001年景观评价方法开始在高速公路的评价方面进行了应用,所以2001年是缓慢发展期中的第一个高峰;2003年的“指标体系”的提出,导致了之后5年研究成果数量的突增;2009年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2011年“配置模式”的引进和应用,都是景观评价方法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增加的开始和原因.

  • 通过对景观评价方法的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景观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主要从文献资料和实际案例的角度,重点介绍国外景观评价的起源、发展、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对实际案例进行了评价;主要介绍欧美国家在植物景观景观、风景名胜区景观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比较成熟的评价系统[23].

    1) 中国园林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发展呈现的阶段特征可将它分为3个时期:起步探索期(1986-1995)、缓慢发展期(1996-2005)和快速发展期(2006-2016). 2017年和2018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2019又开始有回升的趋势,但并未形成明显的阶段特征;

    2) 从作者与研究机构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此类研究的高产作者少,研究者分散且并不深入,不同学校之间合作交流少,尚未存在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研究的机制与平台;

    3) 对关键词和主题的分析表现,目前的景观评价方法具有偏向性和不一致性,通过对高中心性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看出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网络的分散度高,主要分为主题、对象、内容和方法4个部分,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通过具体方法评价植物景观,而对其他景观要素的评价比较薄弱,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4) 通过关键词时区分布表示,目前“乡村景观”和“美景度评价法”是我国景观评价方法研究的前沿和重点.

  • 我国的景观评价正处于探索景观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阶段.在未来的景观评价中,应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补,重视目前尚未成为热点的研究方向,明确景观评价的深层含义,扩大研究范围,建立相应的评价的标准.而且就目前来看,以文化景观评价和空间综合景观评价为主的研究常作为评价层面中的一个层面来研究,有待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主观地去分析,可以更多地去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在成熟的平台上探索景观评价的应用形式,如GIS、航空照片和3D成像技术等[24],获得更加准确和数据化的评价基础信息,同时得到数据化的评价结果,为决策平台提供支持和依据.

参考文献 (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