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资本作为解释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社会学概念术语,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在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解释与学生的学业表现、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关联性[2-4],因而,社会资本已经成为青少年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理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滑,已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同时出台一系列文件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治理工作.社会资本理论在公共卫生学和社会流行病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研究方面还相对较少,在针对少数民族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的研究上就更少.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和接班人,由于受其年龄、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等因素影响,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主要局限在家庭和学校之中.为深入探讨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社会资本现状及其对体质健康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指导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本,减少不良体质健康行为,研究特选择经历汶川特大地震的国家重大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的藏羌走廊,对藏族、羌族中小学生社会资本与体质健康行为进行研究.
全文HTML
-
根据课题设计需要,结合专家建议,研究选取四川省藏族、羌族自治地区的汶川、茂县、马尔康、康定4县的藏族和羌族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调查组分别于2018年10月和2019年1月,两次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小学、初中两个学段的5个年级,共计46个班级进行单阶段入班调查.调查组共发放问卷960份,剔除填答错、漏、缺、误、重的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48份,有效回收率98.7%.其中,男生413名,女生535名;小学生377名,初中生571名.
-
1) 人口学特征
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民族身份、年龄、性别等.
2) 体质健康行为
借助健康生活方式量表[5],经过专家咨询建议后,选取饮食行为、睡眠行为、减压行为、运动行为4项指标,对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的健康行为进行测试.采用李克特5级正向计分法,选项分别为“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不太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积分为1,2,3,4,5.选取该量表中的运动行为一级指标作为学生体质健康行为分析的依据.
3) 社会资本
研究借鉴秦春莉等人的青少年社会资本量表[6],对藏、羌族中小学生社会资本状况进行评测.经过与专家咨询修正量表后,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社区支持、体育政策、师生交往、体育场馆、亲朋互动、学校归属感、学校友谊、社会信任9个方面.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制,从“很不符合”过渡到“非常符合”,分别计1~5分.该量表经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合的方式对问卷内部结构效度与信度进行测试,其整体指标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95.
4) 统计分析
将统计回收的有效问卷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20.0统计处理.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缺失、错误清理和删除之后,以(x±s)实施正态分布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处理,对不同性别、学段的藏、羌族中小学生社会资本、体育锻炼运动行为差异性进行t检验;以健康行为量表中的运动行为维度作为潜因变量,将社会资本各个维度作为潜自变量进行单因素间相关分析,变量的显著水平为p=0.05.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
体质是人体经先天遗传和后天锻炼所获得的,指人类个体在身体形态结构和器官功能方面形成的相对固定、比较稳定的机能特性,与个体的心理性格存在一定相关性[7].体质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基础环节,是有效支撑人体生命运行和维持身体活动的坚实基础.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学校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国家建设和民族兴旺的基础保障.历届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治理政策和文件,切实提高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水平和社会运行协同能力.
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是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和促进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运动行为调查发现,47%的学生运动时间不够,而有28.9%的学生不能够规律性地运动.在参与运动健身时间方面,29.9%学生每周健身低于3次,且每次运动时间低于30 min,有23.4%学生不能确定,有46.7%的学生能够完成每周健身高于3次,且每次健身时间大于30 min.在运动强度上,36.3%的学生不能每一次健身运动过程中练到出大汗为止,21.0%的学生不能确定,有42.7%的学生能够在每次健身运动中练到出大汗有点累为止.结合表 2对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运动行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可知,四川省藏、羌族中小学生的运动行为呈现出不合理现象.从整体来看,有近30%的中小学生不能够规律性地从事健身运动,在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上也难以达到国家相关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运动行为规定.
-
如表 2所示,对四川省藏、羌族中小学生的社会资本现状调研后发现,少数民族男生与女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相当,其中,男生在家庭经济、社区支持、体育场馆、亲朋互动4项指标得分上要高于女生,在体育政策、学校归属感、学校友谊和社会信任4项指标得分上要低于女生,在师生交往资本上与女生一致.经过对男女生的社会资本各项指标差异性检验发现,在社区支持、体育政策、师生交往、学校归属感和社会信任资本上存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 0.05).
在不同学段的社会资本状况方面,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段的学生社会资本得分高于初中段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年级越高获得的家庭经济、体育场馆、亲朋互动资本就越高;在初中阶段,随着年级增高,学生获得的家庭经济、体育政策、师生交往、体育场馆、亲朋互动资本就越高,而两个学段的学生随着年级增加在学校友谊资本上未有变化. 5个年级的学生除了在体育政策、学校归属感资本上的差异未有统计学意义之外,在其他社会资本年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 0.05).
在不同民族身份学生的社会资本得分上,羌族中小学生拥有的家庭经济、社区支持、体育场馆、社会信任资本要高于藏族中小学生,而拥有的体育政策、师生交往、亲朋互动和学校友谊资本要低于藏族中小学生,所拥有的学校归属感资本与藏族中小学生保持一致.藏、羌族中小学生除了在师生交往资本的民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之外,在其他社会资本民族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 0.05).
-
依据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运动行为3项指标的得分,计算出其运动行为总体得分,并将运动行为总分与平均得分相比较,将大于等于评价得分的划分为高分组,将小于平均分的划分在低分组,然后分别对高分组和低分组的社会资本情况进行单独比较,如表 3所示.除了社区支持、学校归属感、学校友谊3项社会资本外,其余的6个社会资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得分上进一步分析发现,运动行为得高分的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拥有较好的社会资本.
透过调查数据,在与当地学校师生的进一步深入访谈中发现,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从小生长在藏族和羌族自治地区,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学生与外界接触的人群、资源、信息等相对有限,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与其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有着重要的直接关联关系.结合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分析认为[8],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运动行为高得分者拥有较好的社会资本,其运动行为与社会资本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作用,这与体育运动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中所扮演的积极作用相吻合[9].同时,拥有较好的社会资本,尤其是家庭经济、师生交往、体育政策、体育场馆、亲朋互动与社会信任等也潜在地激励着青少年参与到体育健身行为中,从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的良好发展.作为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在促进其社会化获取更多社会资本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与师生的深入访谈发现,具有积极主动和规律性的体质健康行为者,其社会资本得分普遍较高,而且其体质健康行为也潜在地对周边的同学产生积极影响.
-
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行为呈现出不合理现象,在运动时间上,47%的学生运动时间不够,而有28.9%的学生不能够规律性地运动;在参与运动健身的频率方面,有46.7%的学生能够完成每周健身高于3次,且每次健身时间大于30 min.在运动强度上,有42.7%的学生能够在每次健身运动中练到出大汗有点累为止.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的社会资本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在家庭经济、社区支持、体育场馆、亲朋互动4项指标得分上要高于女生;在体育政策、学校归属感、学校友谊和社会信任4项指标得分上要低于女生;在师生交往资本上与女生一致.在不同学段、不同民族上,其社会资本也呈现出差异性.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社会资本与运动行为呈现出重要关联性,除了社区支持、学校归属感、学校友谊3项社会资本外,其余的6个社会资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运动行为高得分者,拥有较好的社会资本.家庭经济、体育场馆、亲朋互动、师生交往、体育政策与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因子与运动行为呈现出正向直接关联性.
-
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拉越少,青少年儿童所获得社会资本也越来越有限.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严峻现实下,做好民族互嵌入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工作,将是进一步深化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维系民族地区和谐、提高少数民族人口质量的重要保障.
以家庭为基础,提升藏、羌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认知.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从家庭获得的社会资本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而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影响,其父母在知识、见识、认知等领域还无法与城市家庭相比,但民族地区的家庭对中小学生的身体行为教育,尤其是在释放青少年身体自然属性,对其进行基本的身体运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基于此,在提升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行为方面,要从父母的运动教育理念入手,从认知层面进行家庭体质健康教育普及活动,通过对以家长为主的家庭体质健康教育,实施改进由理念植入到行为表达的藏、羌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行为.
以校园为保障,健全藏、羌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知识体系和技能形成.四川藏、羌族中小学生大多是集中在离家较远的融合不同民族的学校里学习,其体质健康行为的形成与学校的教育存在至关重要的关系.从社会资本的各个维度来看,要从建立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学校友谊、师生交往和体育支持等方面着手,大力提升藏、羌族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行为[10].通过学校的团委、体育等部门协作,定期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覆盖全校各个年级、班级的校园体育文化节,搭建学生与学生交流、老师与学生沟通的体育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友谊社会资本,通过校园体育活动参与进而促进藏、羌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行为.
以社区为支撑,完善藏、羌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运行机制.作为民族地区的藏、羌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要全面充分利用社区为支撑,将体质健康教育活动完整植入到社区日常活动体系[11].四川藏、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四川藏、羌族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十种,其中,与身体活动直接参与相关联的就多达10余种,例如舞蹈类的锅庄、莎朗;竞技类的射箭、摔跤、骑马、推杆、加哲等;娱乐类的秋千、吉布杰、密茫等.四川藏、羌族自治地区的社区多数是以农村的村寨为主,这类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群众基础、地理环境和人力资本优势,通过建立完善的民族村寨传统体育发展运行机制是有效促进藏、羌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