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5 Volume 12 Issue 3
Article Contents

YU Wei, LI Cong.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Free-spirited Educa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Yu Wei fro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5, 12(3): 1-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5.03.001
Citation: YU Wei, LI Cong.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Free-spirited Educa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Yu Wei fro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5, 12(3): 1-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5.03.001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Free-spirited Educa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Yu Wei fro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 Professor Yu Wei fro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research. During the period of working as the principal of the Affiliated Primary Schoo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he was deeply roo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philosophy,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Free-spirited Education" and built a school style of straightforward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mode for reference for the localiz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Free-spirited Education" is rooted i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t takes "protecting human nature, respecting human uniqueness, cultivating social consciousness" as the three-step-forward path,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ut also responds to the deep concern of modern society for children's cognition and innovation, and ultimately points to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citizens with both cultural heritage and future competence. As a practical mode, "Free-spirited Education" combines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s a school education ecology that follows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dimension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lying on the classroom reform with roots, process and personality, making learning return to the rule of children's experience growth. In the dimens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respect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 practice, the value guidance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s strengthened, and the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 of "molding high moral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based on people orientation" from concept to action is realized.

  • 加载中
  • [1] 于伟, 秦玉友. 本土问题意识与教育理论本土化[J]. 教育研究, 2009 (6): 27-31.

    Google Scholar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Google Scholar

    [3] 褚宏启. 追求卓越: 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容框架与国际比较[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23): 18-24, 47.

    Google Scholar

    [4] 丁钢. 在世界教育理论发展中建构基于自身实践的中国教育学[J]. 教育研究, 2023(7): 16-18.

    Google Scholar

    [5] 子思. 中庸[M]. 刘兆伟, 注.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Google Scholar

    [6] 于伟. "率性教育": 建构与探索[J]. 教育研究, 2017(5): 23-32.

    Google Scholar

    [7] 伍晓明. "天命: 之谓性!"片读《中庸》[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1-39.

    Google Scholar

    [8] 于伟, 王艳玲, 脱中菲. 原生态实践性研究: 小学教育研究的本土化行动——来自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实践与思考[J]. 中小学管理, 2017(1): 54-56.

    Google Scholar

    [9] 于伟. 陈元晖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管锥[J]. 教育研究, 2019(11): 59-70.

    Google Scholar

    [10] 史宁中. 关于教育的哲学[J]. 教育研究, 1998(10): 9-13, 44.

    Google Scholar

    [11] 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M]. 甘阳,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33.

    Google Scholar

    [12] 于伟. 未来班级——高技术与高情感平衡[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2): 14-18.

    Google Scholar

    [13] 于伟, 张敬威, 苏慧丽. "创造的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实践旨归[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 128-134.

    Google Scholar

    [14] 柏拉图. 泰阿泰德[M]. 詹文杰,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34.

    Google Scholar

    [15] 于伟. 儿童哲学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与尝试——东北师范大学附小探索的历程与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 (1): 27-33.

    Google Scholar

    [16] 叶澜. "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 人民教育, 2016(S1): 33-42.

    Google Scholar

    [17] 于伟. 天性、理性与自由——洛克儿童自由教育思想论析[J]. 教育研究, 2021(11): 48-58.

    Google Scholar

    [18] 赵汀阳. 论可能生活: 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02.

    Google Scholar

    [19] 于伟. 为何与何为: 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价值追问与实践路向[J]. 中小学管理, 2024(3): 22-25.

    Google Scholar

    [20] 石迎春, 于伟.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行动与省思[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4): 66-71.

    Google Scholar

    [21] 于伟. 率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164-179.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109) PDF downloads(36)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Free-spirited Educa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Yu Wei fro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Professor Yu Wei fro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has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loc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research. During the period of working as the principal of the Affiliated Primary Schoo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he was deeply roo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philosophy,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Free-spirited Education" and built a school style of straightforward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mode for reference for the localiz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Free-spirited Education" is rooted i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t takes "protecting human nature, respecting human uniqueness, cultivating social consciousness" as the three-step-forward path,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ut also responds to the deep concern of modern society for children's cognition and innovation, and ultimately points to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citizens with both cultural heritage and future competence. As a practical mode, "Free-spirited Education" combines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s a school education ecology that follows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dimension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lying on the classroom reform with roots, process and personality, making learning return to the rule of children's experience growth. In the dimens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ocess, respect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 practice, the value guidance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s strengthened, and the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 of "molding high morals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based on people orientation" from concept to action is realized.

  • 作为新兴现代化国家,中国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曾长期面临自主性不足的困境,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相对系统化的教育理论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学科制度。凭借这一优势,西方教育理论自然而然地占据了世界教育学的话语高地。当深入历史的脉络去思考,西方教育学所具有的开放性和革命性,往往能让研究者的思路豁然开朗。对于教育后发型国家而言,通过选择性移植与在地化转译等方式建立教育理论体系,实则构成了世界体系格局下知识迁移的典型实践样态。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在引入他者教育理论的过程中,缺乏本土问题意识,常常将他国的问题当作我国的问题来论述,这导致本土教育理论的表面繁荣和本土教育实践改进的乏力[1]。站在新时代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2]。教育强国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本土化概念[3]。教育强国的建设需要高度的自立自强,如果长期依赖他国教育理论,势必会压缩本土教育理论建构的空间,削弱本土教育学自发的创造力,更无法深入实践层面去指导解决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从本土文化出发,“在世界教育理论发展中建构基于自身实践的中国教育学”[4],推动本土化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是我国教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更是符合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之需。

    2014年8月至2024年8月,于伟教授走出书斋,踏入“田野”——担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一职。在此期间,他把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运用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提出并构建了“率性教育”的学校形态。历经十年,“率性教育”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扎实落地并生根发芽,被切实融入培养人的实际行动中。这一可贵探索先后两次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彰显了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深远影响。随着“率性学校”“率性教学”“率性德育”等率性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教学、德育、评价、学校空间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率性发展之路。与此同时,于伟教授也完成了从纯粹的理论研究者到教育实践创新者的华丽蜕变,实现了大学学者身份与小学校长身份的双向融合。这一转变,为基础教育的本土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带来了新的突破。受《教师教育学报》编辑部委托,笔者有幸对兼具学者与校长双重身份的于伟教授进行了专访,借此机会深入了解“率性教育”的理论建构思路与实践创新经验。

一.   “率性教育”的理论来源
  • 李聪:于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此次专访。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本土原创思想相对匮乏,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家园”,始终是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的宏伟愿景。您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本土化研究,尤其对以《中庸》为理论支撑的“率性教育”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为基于本土文化的教育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方向。请您介绍一下,“率性教育”蕴含着怎样的古典教育智慧?

    于伟: “率性”一词源于儒家经典著作《中庸》。“率性教育”核心理念在于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这是对《中庸》教育哲学思想的现代创新性解读。《中庸》开篇便精练地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5]1这三句话作为统领全篇的总纲,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性”“道”“教”三者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后世儒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注解、考证、义理阐释与章句分析,构成了一个关于“性—道—教”关系的庞大解释框架。这一框架不仅深刻回应了教育的起源、存在意义以及实施路径等根本问题,还为“率性教育”的理念生成提供了坚实的逻辑基础与理论支撑[6]

    首先,“天命”之“性”构成了人的本质属性,也是“率性教育”的思想根基。在“天命之谓性”这一表述中,“天”作为主语,而“命”作为动词使用,其基本含义是“命令”。“命令”既体现了对个体的约束与支配,也体现了主体对自身使命的主动接受和承担。“天命”揭示了天与人之间有一种由命令所构成和维持的关系。一方面,在传统意义上,天命具有不可抗拒的权威性。“天”作为施命令者,其超越性和不可知性使得受令人往往无法知晓命令背后的深层意图。因此,受令人面对这种完全“不可知”的命令时,最初往往只能以消极或被动的态度去对待。另一方面,“天命”中的“命”,与“使命”中的“命”同义,它蕴含着主动承担的精神内涵。命令唯有通过受令人的认可和承担,才能成为有效的命令,而这种认可和承担体现了受令人的主体性。当受令人将自己视为主动的受命者时,面对命令,便会以一种主动且自觉的态度回应、理解、接受和完成这份使命 [7]。因此,“天命”之“性”,不仅指人的自然天成之性,还包含了人对积极至善的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展现了静与动的结合以及消极与积极共存的状态。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引导人从“自然之性”出发,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最终达成“天命”之正道,实现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交融,使人成为真正的自己、回归本真的自己。

    其次,“率性”所成就的“道”,揭示了“率性教育”的内在真义和实践准则。“率性之谓道”中的“率”有两种解释:一方面,“率”可理解为“遵循”“顺应”,“率性”即遵循和顺应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另一方面,“率”又意味着充分展现,兼具认识与实践的双重含义。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客观自然面前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境地。《中庸》有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5]61 此处的“尽性”,乃是对天命精神的实践,即充分激发人的生命潜能并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绽放,此乃“率性”之正道。因此,“循性”与“尽性”共同构成了“率性”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率性教育”就是要“循性”与“尽性”相结合,遵循并顺应个体自然天性的发展逻辑,最大限度地唤醒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领人们从现实境遇中洞察发展的无限可能,并主动探索、积极实践。

    最后,在《中庸》一书中,“教”字虽然仅出现了三次,却是全文的核心所在。全书通篇都蕴含着教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修德养性的实践智慧,这为“率性教育”提供了实践范式。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看,“修道”的核心在于做人,在于寻求学识与德性的不断充实,旨在实现人的内在生命与外在教化的融合和统一。人生而有所不足,环境也会对人产生影响,因此,唯有通过增长学识、修养德性,人才能不断接近生命的本真状态,而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其学识、德性的完善离不开外在教化。故而,“教”以“性”为基础,为达“道”而发生,从“性”至“道”,再由“道”至“教”的生成之路,是由“天”及“人”不断自觉、自省、完善自我的过程。如果没有“教”,那么就没有个体“修道”的意识和行动,“性”的完善和“道”的构建都会落空。因此,“率性教育”的过程,实则是人接受教育、培养社会性的过程,只有通过社会性的培养,才能使人从自然自由迈向道德自由、从消极自由状态转变为积极自由的状态。

    李聪:正如您所言,真正有意义的理论创新离不开传承。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作为吉林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有着长达70多年的发展历史,“率性教育”的创生过程是否结合了本校的教育传统呢?

    于伟:每所学校都需从本校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现实背景中寻找发展的依据。当把时间维度拉长,站在高维视角来观察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时,我能清晰地感知,虽然现在的物质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更好了,但是要想超越前辈的成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和附小团队之所以提出“率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实质上,是对附小以往各个时期办学风格和特色的总结与提炼。“率性教育”的内涵与附小“解放儿童”的教育宗旨一脉相承,同时也承载了附小70多年来所积淀的实验精神、探究精神。

    附小始建于1948年,初时名为“东北大学子弟校”,后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由“子弟校”转变为具有鲜明实验色彩和研究属性的大学附属学校。回顾附小70多年的发展历程,学校始终围绕“解放儿童”这一核心,开展教育改革实验和行动研究,积极回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附小教师基于对儿童天性的重视,顺应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遵循“使之动而不宜使之静”的教育原则,开展了“动的教学法”改革尝试;20世纪70年代,校领导班子带领附小教师以“单科单项课堂改革实验”为突破口,扎扎实实推行教学改革;80年代逐步推进“学校整体改革实验”;90年代又实施以小学生为主体的“小主人教育实验”;进入21世纪新课程改革之际,附小开启了构建“开放式·个性化”学校的探索,创设“开放、多元、弹性、自主、个性”的教育环境,摸索出一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品牌发展之路 [8]。2014年,我接任校长职务,与教师团队一起,在继承附小办学传统和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率性教育”理念,明确了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保护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社会性”,这是对附小“解放儿童”教育主旨的坚守,更是对“实验性、研究性、示范性”办学方向的延续。2014年至2024年期间,“率性教育”在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与努力,正是对附小“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办学宗旨的回应和传承。

    此外,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其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发展深受东北师范大学办学传统的影响。因此,“率性教育”办学理念的提出与东北师范大学的办学传统和教育理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一,东北师范大学倡导“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人格人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自由成长空间,其核心是对人生命的尊重,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这一教育思想为附小“率性教育”理念的提出提供了价值引领。其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首任系主任陈元晖先生指出,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它不是“进口教育学”,而是上千年宝贵经验的结晶,研究教育问题一定要善于总结自己本民族国家的优秀遗产,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指出《中庸》是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哲学著作 [9]。陈先生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高瞻远瞩的见解,让我对学校教育所承载的使命与责任有了更深理解,由此开启了我对《中庸》教育思想的哲学省思。其三,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教授非常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科学与哲学的视角探讨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教育的本质、儿童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等,并主张“教育是生机勃勃的,是主动的行为”[10]。史宁中教授的教育思想,为理解和思考学校教育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养料,让我重新思考和梳理教育、儿童、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从理念到实践立体化的办学框架。

二.   “率性教育”的现实观照
  • 李聪:从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来看,“互联网+”、后喻文化、少子化、老龄化等现象纷至沓来,这对传统教育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您认为在现代语境下,“率性教育”具有何种意义和价值?

    于伟: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只有从主体的人的角度出发,才能客观把握教育的真实面目与内在规律,进而选择最能激发主体能动性的教育方法和策略。“率性教育”是立足于人的发展角度来探究学校教育的本质,在天、地、人、物、“我”的广阔背景下思考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强调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他者、人与内在自我的和谐共生关系,推动学校精神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一方面,大自然孕育并抚育了人类,人无法脱离自然而存在。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极端气候频发等问题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从生存论的角度看,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传统倡导“天人合一”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导儿童如何生存。从幼儿园到小学,儿童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有什么样的生存观和发展观。“率性教育”鼓励儿童以自然为根,树立和谐共生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自然视为恩赐,以感恩和节俭的态度看待自然给予的一切。另一方面,正如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所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11]也就是说,人是符号的动物,脱离了人类语言、艺术、文化等所编织的符号之网,人的价值将不复存在。只有在与他者的社会交往中,人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的。如何理解他者、如何与他者相处,这都是人立足于现实世界需要学习的重要功课,与教育密切相关。完整的教育需要全面培养人的知、情、意、行。尤其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资源不断被创造并实现广泛共享,原有的教育时空观发生巨变,未来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也将发生转变,学校教育需要在技术与情感的交织中不断进步[12]。“率性教育”致力于缔造安全、真实、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将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儿童在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集体认同和社会支持,从而获得归属感和情感上的满足。

    此外,“率性教育”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特点,能有效推动学校教育深刻变革。在大工业生产时代,利益至上与效率崇拜成为人类生存竞争中的历史选择。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学校教育也在追求效率,培养了大批能够按照既定操作流程完成生产任务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时代在变,教育也在发生变化。从教育发展的全球趋势看,去标准化,发展个性化、定制化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发展性、主体性、差异化、整体性、生活化将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逻辑。2020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报告《回到教育的未来:OECD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指出,面向未来,“创造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13]。面对国际教育发展新环境,各国政府不断地构建并且更新教育理念,制定更为开创性的行动策略,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那些带有速成倾向和求齐取向的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如果继续按照工业生产模式实施教育,势必会造成受教育者主体创造力和自我价值的缺失,进而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轨道脱节。“率性教育”正是针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短期功利主义而提出的具有批判性的理念,它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尊重并保护儿童自主探究、活泼好动的天性,激发他们想象、猜想、假设以及深思、自省、反思的意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率性教育”倡导追求一种超越功利的富有价值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哲学性的人生,致力于培养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并肩负起国家兴亡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聪:到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小以后,您在多种场合都强调儿童是哲学家,并多次在附小承办以“儿童哲学”为主题的高峰论坛。请展开谈一谈“率性教育”视域下,您的儿童观是怎样的?

    于伟:来附小之前,“儿童”于我而言,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我所了解的儿童仅限于文献所阐述的抽象概念,即从柏拉图到杜威等人的教育名著,以及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相关文献中了解关于儿童的论述。到附小之后,我正式进入研究儿童的广阔天地,一头扎进孩子堆里后,我才发现,以前读起来清晰明了、确证无疑的儿童理论,现在却变得值得怀疑了,生动的儿童形象不断挑战和冲击我原有的认知。在这里,我真切、直观地感受到,儿童有自己的哲学,他们对自己和世界充满无限的惊奇与疑惑,不断发出“为什么”的追问。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说,“惊奇”这种经验确实是爱智者(哲学家)特有的,除了惊奇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14]。儿童天生就有爱问、爱智慧的特质,他们的问题既多又“千奇百怪”,这些问题涉及科学、历史、社会常识等诸多领域。其中,有些问题和成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如出一辙。例如:人有没有灵魂?为什么有男女之别?为什么有贫富之分?狗是否知道自己是一只狗?等等。儿童对世界充满审视的态度和偏好,他们不仅事事问、百事问,且不厌其烦地问,具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儿童通过对这个世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识。他们的种种追问既是对现实的追问,又是一种不具功利目的性的超现实之问,这恰恰与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超越世俗的精神品格相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是哲学家。

    当然,儿童与成人哲学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一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哲学思考更加新奇、迫切、自然天成。儿童未经过过多世俗经验的影响,接触和体验这个世界更“直接”,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二元世界带来的认知对立,使得儿童的哲学思考具有原始性和直接性,非常接近哲学的原始意义。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儿童过一种有选择的、有可能的、有创造的生活,并帮助成人从全新的视角去领悟哲学本身的特质和意蕴。因此,儿童在哲学意义上具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成人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摒弃那些儿童幼稚论、儿童缺陷论的偏见,建立与儿童平等的教育关系,以谦卑之心善待儿童的提问,尊重并保护好儿童的天真、天性,理解、欣赏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让儿童自然而然地成长。另一方面,儿童的哲学思考不具备系统理论形态,它往往是零散的、随机的、情境化的。成人能够在没有实物和情境的状况下思接千载,但儿童不行,儿童需要置身于具体的声音、色彩、情境中,才能激发思考的冲动和灵感。因此,儿童的哲学之问离不开具象化的引导。如果有相关的问题场景,儿童便能发出哲学之问;如果没有问题场景或场景不安全,儿童可能就提不出问题。为此,学校教育要把哲学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结构渗透到学科教育教学中,营造一个教师和儿童互动、引发儿童思考质疑的氛围,给予儿童问的自由、想的自由、活动的自由,培养儿童勇于质疑、平等对话、不惧权威、追求真理的意识和责任感。对于附小来说,坚定不移地推进儿童哲学的原生态研究,尤其是关注“儿童之在、儿童之问、儿童之思”的原生态研究[15],是附小教育改革的生长点,也是“率性教育”实践探索的重要方向。

三.   率性教育的理想图景
  • 李聪: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学校的整体样态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价值体现。请问,您是如何在学校规划层面,让“率性教育”理念得以清晰化、具体化展现的?

    于伟: “率性教育”理念自2014年创生后,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小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框架。基于对“率性教育”理念系统的多维度分析,我们认为,一所优秀的学校所能提供的生活,应尽可能接近“生活”这一概念所蕴含的最佳状态。优秀的学校要引导儿童学会在可能的世界里选择和创造。正如叶澜老师所强调的那样,学校应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场域,提升生命质量是学校变革的核心诉求,学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师生生命互动、共同成长的“生命场”,需通过学科教学与综合活动的结合,以及师生主动所创造的学校生活来实现[16]。因此,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附小以“面向儿童”“面向生活”为核心,在可预见的范围内,不断拓展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探索学校发展的可能性,从而规划和构建了“率性学校”的发展愿景。我们将“率性学校”定位为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的场所,努力将附小打造成儿童喜欢的自由空间、儿童兴趣发展的乐园、儿童体验探究的智慧之家、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发展的“梦工厂”。

    其一,“率性学校”是能够让儿童自由探索的地方,是儿童喜欢的自由空间。洛克认为,儿童的心智在最初时如同一张白板,没有任何规定性,既蕴含着主观恶性膨胀的危险,也孕育着塑造与发展的可能 [17]。学校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儿童成为既有规定性又自由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禁止性命令固然重要,但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校不应苛求儿童即刻做到完美。儿童有自己的节奏,有对一件事情的执着追求。学校教育要保护儿童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学校只有给予儿童足够的个人时间去探索、发现,才能引导儿童作出公正的判断和行动。

    其二,“率性学校”是涂鸦、童趣与游戏精神交织的地方,是儿童兴趣发展的乐园。兴趣是儿童学习一切的起点。基于儿童兴趣出发的教育教学,往往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有效缩短学习目标与儿童心理之间的距离,为持续学习、持久思考提供内在动力。例如:儿童喜欢涂涂画画,常常通过涂鸦的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儿童也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儿童更容易获得满足并实现自我发展。

    其三,“率性学校”允许儿童在做中学,是儿童体验探究的智慧之家。儿童认识的过程是动态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实现,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等来展开,这是由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儿童没有接触过某个事物,就很难理解那个事物所对应的名词概念。学校要尽力让儿童亲自去感知、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去建构,为儿童架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使儿童积累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进而追本溯源,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

    其四,“率性学校”是促进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发展的“梦工厂”。创造性冲动是每个人的天性,而创造始于想象。人的生活空间就是在想象和创造中不断开拓。想象和创造不仅是人的天性,更是人的价值所在。赵汀阳在其著作中强调:“如果一个人缺少创造性的生活,这绝不是由于他不想要创造性的生活,而是由于标准化的社会剥夺了创造性生活的机会和条件。”[18]因此,学校要重视儿童想象力的保护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允许儿童天马行空、大胆想象,并适时引导儿童大胆假设、谨慎求证,使儿童在面对挑战时更有动力去探索和尝试。

    李聪:学生和教师的良好风貌是学校精神的最佳体现。那么,在“率性学校”中,学生和教师应该如何定位呢?

    于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始终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对“率性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学校育人目标的精准定位,我们形成了具有率性特色的学生特质。第一,学生阳光自信。阳光自信的个性品质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阳光自信的人往往能够发现和追求生活中的乐趣,保持愉悦的心境,在遇到困难时也能态度积极、乐观应对。“率性学校”的学生要坚定“我能行”的信念,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个人的想法。第二,学生好问多思。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批判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率性学校”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主题情境活动和任务,养成勤思考、爱思考的习惯,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第三,学生手脑并用。学生不仅要学会思考,还要学会应用。学生应在实践性、操作性、创造性、反思性的活动中,提高注意力,培养学习力,以及掌握健康生活的技能。第四,学生友善乐群。待人礼貌亲和、善于沟通合作等美好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小组学习、实践性学习以及班级和学校活动中,学生既要保持独立自主精神,又要学会沟通合作。第五,学生要敢于担当。“担当”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品质。“率性学校”重视开展公益体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集体活动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可弥补其在家庭和社会中担当机会不足的遗憾,从而形成敢担当、愿担当和能担当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学校70多年教师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对“率性教师”的思考,我们树立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小的“四有”教师形象。第一,教师有情怀。教师要有将个人追求和学校教育理念结合起来的大智慧,要有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大格局。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用真、善、美感染学生,用理智的爱引领和促进学生发展。第二,教师有真功夫。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对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提出的背景、研究的进程等不断追本溯源、寻根问底;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改善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学生、指导有实效。第三,教师有风格。教育教学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活动,知识传承、师生交流、课堂氛围都应充满形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教师要将教育法则、美学尺度和个性特点等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调控等手段,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第四,教师有研究精神。教研相长可以增进教师对已有经验的理性思考,让积累的教育经验焕发新的活力。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应聚焦原生态、生活史、大数据、小微研究等领域 [19],把教案、学生作业、考试试卷、教学笔记等作为研究的原始数据,密切联系自己和学生的生活成长史,捕捉教学实践的真实样态,使之服务于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

四.   “率性教育”的行动路径
  • 李聪:一所学校的理念能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请您介绍一下,东北师范大学附小是怎样围绕“率性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

    于伟:为了探索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保护儿童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附小在课堂教学方面,全面实施“有根源” “有过程” “有个性”的“率性教学”改革。

    首先,“率性教学”关注教学规律和儿童学习规律,主张“有根源”的教学。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其思维特点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其安全感来源于形象和抽象的融合。这决定了小学阶段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基本思路,即从个别现象出发,抽象出共性,总结出一般结论。因此,“率性教学”重视挖掘本源,倡导有据可依的教学。具体而言:一是挖掘知识线索之根,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追溯知识的本源;二是掌握教学对象之根,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基础;三是探寻教学方法之根,准确把握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本质和特征。

    其次,“率性教学”摒弃以结果为导向的功利主义教育观,主张“有过程”的教学。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就个人的未来生存和发展而言,学会学习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知道如何创造新知识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因此,“率性教学”关注学生是如何学的,并且想方设法地将学生学的过程和思的过程外显化。具体而言:在学科大概念、大任务的引领下,教师将学习目标、问题情境、学习任务、知识点等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于情境、具象、操作、体验、对话、省思等关键要素。教师主要遵循的教学行动研究路径是:确定和归纳学习主题→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和建构新知→参与教育行动研究评鉴。与此同时,学生需要经历的学习过程为:知识原初状态的还原→多种形式的对话和沉思→合情合理的推测探究→新知的建构与习得。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20]

    最后,“率性教学”尊重学生差异,主张“有个性”的教学。儿童之间存在天性差异,并且由于受不同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兴趣点、适应性等方面也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那种使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儿童达到同样目标的教育行为,违背了人性发展的本质规律。因此,“率性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搞“一刀切”。附小教师基于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差异深入探索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如集体补充模式、学习进度模式、课题选择模式、学习起点模式、学习顺序模式等。在课堂上,教师充分贯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每名学生都拥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为学生设计了分层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卡片,在不同学习区域开展个别指导,力求在促进全体学生整体提高的同时,让每个孩子的自然禀赋、兴趣点和创造性都得以充分展现。

    李聪:在“率性教育”理念指导下,您还提出了“率性德育”。您可否谈谈“率性德育”提出背景和基本内涵是怎样的?

    于伟:在学校德育方面,附小扎实推进“有过程” “有尊重” “有道理”的“率性德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健全人格、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时代复杂多变,多元文化的相互交织加剧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摩擦,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学校德育势必要在内容上紧跟当代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模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浸润儿童的心灵。在“率性德育”实践中,附小以班级常规管理、养成教育、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着重对学生的价值观和精神层面进行引领。同时,学校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致力于为学生营建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在开放、多元、尊重的率性文化滋养中实现道德发展,进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变革。

    首先,“率性德育”倡导“有过程”。一个人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离不开情境、活动、体验的环境。小学生只有在生动、形象、鲜活的教育情境中不断获得熏陶、浸润,才能逐渐形成良好品格。因此,完整的德育过程,是认知活动和体验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学校应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使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道德认知的经验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相互交融、产生共鸣,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其次,“率性德育”强调“有尊重”。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自尊、自信、自我激励;反之,则会感到沮丧、自卑和自我否定。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有尊重的教育。只有心中有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生,理解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最后,“率性德育”力求“有道理”。一个人品格的形成来自自觉。知理、明理、达理才能人格自觉。道德教育既要讲事实、摆道理,又要创设道德博弈与选择问题的情境,允许学生质疑、困惑,引导学生在明辨、省思中突破原有的道德认知,明了外在道德要求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而逐步完善自我价值观体系 [21]

    李聪: “率性教育”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您在“率性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一定会给学界同仁以极大的启迪。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

Reference (21)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