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5 Volume 12 Issue 3
Article Contents

LI Cong, CHEN Shijian. Th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 Spirit[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5, 12(3): 28-35. doi: 10.13718/j.cnki.jsjy.2025.03.004
Citation: LI Cong, CHEN Shijian. Th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 Spirit[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5, 12(3): 28-35. doi: 10.13718/j.cnki.jsjy.2025.03.004

Th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 Spirit

More Information
  • Available Online: 10/05/2025
  • MSC: G451

  •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 spirit embodies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serving 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guid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the spirit of educationalists. They should foster patriotism and loyalty to the Party, uphold integrity, boost teaching skills, innovate professionally, understand their inner selves, and lead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 spirit not only enriches teachers' spiritual core and improves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convergence of value consensus, thus bolstering the building of a strong educational nation. To promote and practice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 spirits, three key approaches should be prioritized. Firstly, we should enhance teachers' rational consciousness to activate their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o construct positive educational ecosystems. Thirdly, we need to craft compelling narratives of eminent educationalists to foster a societal ethos that venerates teachers and prioritizes education.

  • 加载中
  • [1] 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 2023-09-10 (1).

    Google Scholar

    [2]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 人民教育, 2014(19): 6-10.

    Google Scholar

    [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Google Scholar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4-08-27(1).

    Google Scholar

    [5] 钟志贤, 王水平, 邱婷. 终身学习能力: 关联主义视角[J]. 中国远程教育, 2009(4): 34-38, 79-80.

    Google Scholar

    [6] 叶澜, 王枬. 教师发展: 在成己成人中创造教育新世界——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3): 1-11.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3.001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7] 陈时见, 王远. 从"边境"到"跨境":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民族教育的转型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4): 18-29.

    Google Scholar

    [8] 罗素. 中国问题: 哲学家对80年前的中国印象[M]. 秦悦, 译.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167.

    Google Scholar

    [9]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471.

    Google Scholar

    [10] 张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纪念先生诞辰九十周年而作[J].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4): 90-95.

    Google Scholar

    [11] 吴丹、黄超、丁雅诵, 等. 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催人奋进[N]. 人民日报, 2024-09-11(1).

    Google Scholar

    [1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 人民日报, 2024-09-11(1).

    Google Scholar

    [13] 游旭群. 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培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8): 3-11, 30.

    Google Scholar

    [14] 车丽娜. 论教师的社会理性及其培育[J]. 教育研究, 2019(11): 143-150.

    Google Scholar

    [15] 石中英. 教育哲学[M]. 3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77.

    Google Scholar

    [16] 滕广青, 田依林, 董立丽, 等. 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与重构[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9): 15-18.

    Google Scholar

    [17] 王金元. 认同——现代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2): 34-35, 38.

    Google Scholar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00.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136) PDF downloads(45)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Th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 Spirit

Abstract: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 spirit embodies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serving a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guid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the spirit of educationalists. They should foster patriotism and loyalty to the Party, uphold integrity, boost teaching skills, innovate professionally, understand their inner selves, and lead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 spirit not only enriches teachers' spiritual core and improves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convergence of value consensus, thus bolstering the building of a strong educational nation. To promote and practice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 spirits, three key approaches should be prioritized. Firstly, we should enhance teachers' rational consciousness to activate their intrinsic motivation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 Secondly,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to construct positive educational ecosystems. Thirdly, we need to craft compelling narratives of eminent educationalists to foster a societal ethos that venerates teachers and prioritizes education.

  • 教育家精神既体现了中华传统师道在新时代的逻辑递进,又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的产物。从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家精神,其文化基因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师道传统:先秦儒家率先确立了“何以为师”的典范;《论语》《大学》《学记》等经典著作蕴含着深刻的家国伦理和为师之道;唐代文学家韩愈深刻批判当时社会“耻于学师”的陋习,并阐述了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从传统师道中所产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师道精神,具有跨越历史时空的魅力和价值,是教育家精神形成的文化根源。从时代际遇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家精神,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其得以形成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正孕育其中,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一种具有凝聚与感召功能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与时代使命相衔接,是推进教育发展和强国战略诉求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家精神在历史的继承和发扬下、在时代的淬炼中得以生成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派与时代特征。深入诠释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及弘扬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明晰新时代教师的责任担当和社会使命,推进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 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有所区别。2023年9月9日,在第39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教育家精神的共性特征,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出符合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代阐释:“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看似简短,其内涵却十分丰富,既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师道智慧,又及时回应了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培养高素质教师”等现实问题,集中体现了教师职责和使命的思想精髓和时代精华,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对教师的角色新期待,为新时代培育教育家型大国良师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新时代教师应以理想信念为基,传爱党爱国爱民之风;以道德情操为根,守职业人格之正;以育人智慧为道,增教书育人之能;以求是躬耕为本,求专业自我之新;以仁爱奉献为魂,明内在生命之性;以化育天下为志,开教育创新之局。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教师队伍建设,将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转化为对教师理想信念铸魂工程的战略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3];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广大教师,强调教师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1];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指出,工作中要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建引领[4]。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广大教师强化使命担当、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支撑。因此,新时代教师必须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将个人志向根植于中华民族发展大业之中,以民族和教育的未来发展为己任。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等人,他们怀揣教育救国、教育强国之志,争做时代的教育楷模、人民教育家。一方面,教师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另一方面,教师应以三尺讲台为阵地,认真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传播者,躬身践行“立德树人”价值使命,深耕铸魂育人时代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熟悉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学生爱党爱国爱民的意识与素养。

  • 作为教育价值的人格化载体,教师的人格境界影响学生的品性养成,缺乏道德情操的教师,纵使学富五车,也终将陷入知识增长而人格萎缩的困境。师者人格力量是激活教育伦理势能的前提,其价值从来不会因为境遇的变迁而发生改变。真正的道德坚守者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荣耀还是屈辱,都能始终坚守道义准则,以仁爱为根基,以礼法为框架,以正义为准则。这种超越时空的人格品质,在当代价值多元的语境中愈发凸显其启迪价值。新时代教师尤需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准则,自勉自励,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中铸就纯粹人格,以道德觉醒者的姿态引领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无论面对是非、曲直、善恶、义利,还是得失的考验,教师都应保持一种理性的忠诚,在思想与言行中维护真诚、道义和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教师要时刻保持警惕,自觉抵制那些扭曲教育本质的行为,坚守对教育的热爱与定力,秉持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构建并维护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与判断标准,不为财富诱惑迷失自我,不因权势压迫失去气节,努力实现知与行、理与情的高度统一。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以人格的光辉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

  • “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2],教书育人智慧是教师生命活力的象征,也是教师作为教育从业者的必备素养。教书育人的智慧不是老于世故,更不是简单地将各种教育理念生搬硬套到课堂中,而是一种扎根教育教学的实践品性。它要求教师以合乎道德、合乎情理的方式开展日常教育活动,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为核心,进行行动选择、教学体验、实践反思。新时代教师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各课程的情感价值、道德价值、美学价值,让学生体验有温度有真情的课堂文化,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艺术化教育效果。另外,学生没有相同的性格或潜质,教育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指标,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洞悉与把握教育规律,逐渐形成对复杂多变教学情景的驾驭能力,以及对突发教学状况的灵活应对能力,并能够迅速地根据实际教学境况和学生的个性特征调整教学策略,塑造育人新景象,让所有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快速融入教育领域,教育的边界和时空得以拓展,知识的获取、呈现、交流和传播等逐渐走向智能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在信息化时代,短期集中学习所获得的理智财富已经无法受用一生,而教师自己所知道的又必须要大大超过其教给学生的范围。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以终身学习者的姿态持续进行能力要素的扩充、重组,建立起超越知识层面的更具包容性的价值体系,从而获得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其一,教师须重构自身知识结构,学会洞察不同领域、不同观点、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相关知识节点间建立有效的连接,并以新颖的方式重新组织现有事实,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其二,教师要具备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学会怎样去获取、辨别、整理所需要的信息,懂得怎样利用合适的信息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能够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三,教师应当接纳新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把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教师应懂得教会学生“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比“知道的信息”更为重要[5],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新信息意义”比“理解新信息”更为重要。

  • 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仁而爱人意味着教师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精神内核,其源自教师对内在自我的感知和觉察。没有了敏锐的生命感知力,工具性的主客逻辑将僭越价值性的主体间逻辑,教师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也会呈现二元对立,这种价值对立必然造成教师“社会身份”与“自然身份”的分离、职业发展与教育愿景的割裂,教师一旦缺乏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观照,便会沦为庞大社会机器顺利运转的工具,爱与奉献将是无稽之谈。新时代教师必须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责任人,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教师要培育个体生命自觉,把自我生命与教育生活相融合,把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转化为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关心关爱学生,努力追求友善、仁爱、无私、奉献等美好品性,享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带来的内在尊严与精神愉悦,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活力、更有价值、更有质量[6]。唯有如此,教育对教师而言,才能成为一种超越生存意义的幸福生活方式,“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不再是痴人说梦的空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不再是充满悲壮感的自我牺牲。

  • 当今世界正在沿着共生发展的道路前进,新时代教师应具备“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树立开阔的文化视野,增进多元文化理解,全面认识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具备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民族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文明没有高下之分,亦没有优劣之分,各国、各民族的教育制度以及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衍生的独特教育内容均有其本色、长处及存在价值[7]。教师应主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养分,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和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球共同价值观,将学生培育成具有大格局、大智慧、大担当的世界公民。另一方面,“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8],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具有的世界价值是任何其他文明都不可比拟的。教师要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实干态度去塑造自我灵魂、培育民族未来,积极地开展本土化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结合时代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争取在课程、教学、班级管理、学生评价、师生关系等关键领域形成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和行动方略。

二.   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
  •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9]在这个生活方式趋于世俗化的时代,人生意义的迷失、价值标准的模糊、崇高理想的消解等问题使得纯粹而高贵的教育事业显露出庸俗化、功利化倾向,当代教师迫切需要崇高精神和纯粹情感的感召和指引。恰逢其时,教育家精神贯通历史时空与当代语境,为广大教师树立了理想的高标和行为的坐标。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以其深邃内涵深度润泽教师的精神内核,让教师群体在价值观念上同频共振,凝聚起强大的价值共识。不仅如此,它还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根基,推动教育事业朝着宏伟目标稳步迈进。

  • 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但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精神文化水平未出现相应的跟进或提升时,人的认知、素质、能力就会出现偏离,具体表现为精神生活空虚、生活方式陈旧落后、情绪低落、自卑感强等等。精神世界是教师存在的意义系统,身处逆境与曲折中的教师亟需教育家精神给予他们坚定有力的引领。教育家精神动态形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历代师者经过长期实践验证而积淀下来的优秀教育者品性,是对教育家这一特定群体所展现出来的人格特质的高度概括。因此,教育家精神既是一种卓越的思想理念,也是一种实践智慧,能够为教师构建起绵延的价值链条和高远的意义场域。

    教师内化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是一个改变旧的精神体系、创立新精神体系的实践过程,这一实践活动一旦开始,教师会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对教育家精神相关的多元信息流进行思维加工,思考自己目前所具备的优势或不足,然后选择一个或多个切入点反复开展理论学习、实践模仿、自我反思、互动交流等,直到教育家精神入脑、入心并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教育家精神就构成了一种强力而持久的促进或约束力量,教育家精神涵盖下的教师主体行为将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稳定性。稳定的精神内核会使教师的精神世界更加合乎理性、充满创造力,唤起教师对教育事业更明确的目的和更执着的追求,让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投入感情以静享教育的美好和意义。

  • 科学认知体系突飞猛进,互联网和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势不可挡,由此衍生出全新的生活形态、交往形态、生产形态、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伴随社会形态转型,社会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创建什么类型的教育、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均深受社会价值取向的左右。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往往基于自身诉求对教育实践作出各异的价值抉择。在多元价值取向力量的博弈过程中,教师置身于神圣秩序与世俗秩序、神圣价值与世俗价值的交锋地带,强烈地感受到紧张与焦虑。这一困境源于教师所秉持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现实中的价值导向发生了冲突。一旦教育的内在价值追求与物化的价值体系背道而驰、教育的公正伦理与效率至上理念相抵触,教师的角色认知和职业道德便会陷入危机。这是教师个体的危机,更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危机。因此,广大教师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观,以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摆脱价值立场的迷茫与混沌。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生根于中华大地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壤中,在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中变得愈加厚重,又在历史与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创生。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中庸之道、天下为公、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传统哲学思想内蕴于教育家精神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古代贤人志趣与教育家精神一脉相承。教育家精神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确立了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群体意识,框定了全体教师所应坚守的核心价值,能够为多元化教育价值理念树立主流理念,为多样的价值追求提供基本价值共识,对教师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追寻和守护教育精神和教育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 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够稳步前进,得益于无数具备教育家精神的著名教育家们,他们基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民风民俗、自然环境等现实因素,发挥奉献、扎根、服务精神,主动投身到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积极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陶行知青年时期便立志报效祖国,从早年抱着“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思想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到为农民服务的乡村教育运动,再到为工人农民求解放的大众教育,陶行知是办人民教育事业的忠诚战士,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称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10]。时至今日,这样的精神依然在延续,不少优秀教师积极投身大学生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踊跃参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援藏援疆支教计划,为偏远、乡村地区的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提高了人民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无数中国教育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教育救国、教育报国。新时代新征程,“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11],教育强国伟大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指引和感召。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是增强教师队伍发展活力、培养新时代大国良师的关键举措,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12]。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深厚学理和实践智慧,能够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使教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从而有力助推教育现代化和强国建设。如果广大教师能够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追求,一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便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时代英才,教育强国建设的地基便会更扎实、更稳固。

三.   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路径
  • 教育家精神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师提供了精神动力,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可谓正逢其时、势在必行[13]。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其一,从教师个体层面入手,通过塑造教师的理性思维、理性情感和理性精神,唤醒其内在发展意识,提升教师的自主成长能力;其二,从学校层面发力,通过优化学校治理、完善教师发展机制、营造积极正向的校园文化,为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其三,从社会层面予以保障,政府须加强统筹协调,讲好教育家故事,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外部支撑。

  • 理性是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或思维品质,它指向概念判断和推理,也内含着批判、反思、包容、理解。理性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对个体生活意义的价值审思中,而且还表现在对社会伦理的自觉实践中[14]。理性的行动者有明辨的思维、坚定的意志,能够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人性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在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是成熟的理性个体,在理性的指引下,教师能够获得一种超越外在规限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驱使教师对自我存在方式与存在价值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并促使教师充分理解自身行动的价值和理由,教师的内在求真意识和追求自我卓越的愿望会被激发和唤醒,教育家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便能得以长久维系。因此,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必须要塑造教师的理性思维、理性情感和理性精神。

    一方面,应构建融合式的知识框架,促进教师专业理性思维的发展。首先,横向拓展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与美学等通识知识,重构教师认知维度与方法体系,助力教师形成整体性、关系性、过程性的思维范式。其次,纵向深化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中心教学法以及学科内容与教学法知识,培育批判性、谦逊性、历史性与文化性的理性认知[15]。最后,借助多样化学习路径,如主题研修、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实现通识素养、教育智慧与学科专长的深度融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时代知识总量与日俱增,知识内涵不断扩展深化,传统区块结构的知识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传递给教师的知识应呈现晶格立方体结构特征[16],即学科知识的呈现要符合教育逻辑,教育知识的表达要与学科逻辑相一致。

    另一方面,应构建以实践为本位的教师理性反思机制。首先,推进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与社会文化情境深度融合,让教师在真实的社会文化场域中直面认知冲突。通过多方协商、伦理推演等方法,培育教师基于情境判断的明智性。其次,完善批判性实践激励体系,促使教师在课程推进过程中,运用系统性观察记录、亲身体验对比以及撰写反思日志等方式,敏锐洞察并主动甄别教育偏见,进而构建起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准确的认知。最后,统筹建设名师工作室联盟、校本教研示范基地以及教学问题研究平台,配置专项社会文化资源,将社区参与纳入研修模块,支持课题深度研修与教学攻坚,促使教师形成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教育研究能力。

  • 学校是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主阵地,教师很难只凭借个人努力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其成长必须借助校园环境的支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对学校环境的期望不同于以往对学校物质条件的单向度追求,比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师对维护主体权益和彰显自我价值的渴望。不同社会成员的聚集更多地取决于彼此需求的认同程度[17]。非认同条件下的归属无法使教师真心接受学校组织文化的辐射。只有当教师与学校在发展愿景与变革目标方面达成共识之时,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才会被充分激发,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人格力量、社会影响上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因此,学校要不断优化学校治理结构,以平等协商为基础,以协调多元利益为目的,强调不同意见的多元并存,实现学校制度设置的科学性和提升学校决策的透明度、可信度,从而为教师提供积极、正向的学校环境,使教师对学校产生信赖和归属,释放出自身最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可以为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积极正向的校园环境。首先要优化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要在真正的意义上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加强学校制度的民主化意涵,为教师创设有尊严的制度氛围。具体而言,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建立维持和激励机制,了解并解决教师的合理需求,切实维护教师的基本权益,合理调整教育权力配置,给予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次要优化学校的资源要素。依据多元主体治理的思想,校内的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以及校外的家长、政府、社区组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治理主体资源。学校要汇聚包括教师在内的多元利益主体力量,设立教师、家长委员会,建立专家、教授定期研讨的机制,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链接,积极开展G-S-U(政府—中小学—大学)合作、家校社合作,使多元主体在学校重大决策、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表达建议和意见。最后要优化学校的治理环境。借助智能VR、仿真模拟等技术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空间,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德师风培育、专业能力建设等关键环节提供智能化支持;利用智能互联的跨区域云平台为教师提供学习支持,组建跨区域协同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对教师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促进教师评价由传统的单一主体评价走向基于数据智能的多主体协同评价。

  • 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最简单、最有效的话语实践,伟大的故事在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故事化的真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具有感召力,能够改变人的认知,甚至建立起数亿人追随的文明和信仰。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是传递教育家精神的有力形式,要深入挖掘优秀教师的经验,传播优秀教师的事迹,从而提高教师群体的社会声誉、维护教师群体的公众形象,使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得以延续,助力更多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培养。

    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要注重传统视野与现代视野的融合。所谓“传统视野”,就是要回望过去,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找教育家故事素材。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亘古通今,焕发着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其间产生了一大批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家,例如,以孔子、孟子、朱熹、王守仁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家,以蔡元培、陈鹤琴、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家。他们在教书育人、尊师重教、锐意办学等方面所历经的风雨沧桑和逸闻趣事,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足以书写一部壮丽的中国教育家史。所谓“现代视野”,即立足当下,用当代人听得懂、易接受、能领悟的方式进行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18]中国历代教育家的人生经历本身很精彩,要达到讲述者所期望的理想效果,就要在故事创作方式和故事传播渠道上与时代发展相接轨。在故事创作方式上,既要注重故事的严谨确凿、客观真实,又要巧妙进行情感建构,合理运用语言修辞,提高故事的思想穿透力和形式创造力。在故事传播渠道上,要利用好当下主流媒体平台,开设“教育家”相关栏目,鼓励自媒体人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热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家故事的可视化、互动性宣传。另外,还可以借助漫画、歌曲、文创用品等艺术化手段,塑造中国教育家可亲可敬的形象。

Reference (18)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