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3 Volume 49 Issue 4
Article Contents

SUN Zhaohong. Features, Requirements and Paths: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9(4): 28-3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4.003
Citation: SUN Zhaohong. Features, Requirements and Paths: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3, 49(4): 28-3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4.003

Features, Requirements and Paths: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ore Information
  • Available Online: 01/07/2023
  • MSC: D262.2

  •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namely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ideological guidancein the organizational direction, vertical coherence and horizontal coordinationi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and scientific standardizationin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effective mobilization and strong execution in th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To perfect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system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not only inherit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but als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We should not only follow the organizational line, but also serve the political line. We should not only shape the organization, but also cast the soul with thought.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system,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At the central level, we will clear away the "roadblocks" and run "thefirst mile" well. At the local level, we will remove the "obstacles"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and run "the middle segment" well; at the community-level, we will break the "deadlock"and run "the last mile" well.

  • 加载中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Google Scholar

    [2] 孙照红. 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建设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9): 42-51.

    Google Scholar

    [3] 郝栋栋, 朱士华. 百年来党的组织体系发展的历程与经验[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22(2): 35-39.

    Google Scholar

    [4] 祝福恩, 张滨. 中国共产党百年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J]. 理论探讨, 2021(3): 20-25.

    Google Scholar

    [5] 巩瑞贤. 党的组织体系: 概念、特征与时代价值[J]. 学术探索, 2021(2): 37-43.

    Google Scholar

    [6] 刘靖北. 党的全面领导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实现[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2): 8-13.

    Google Scholar

    [7] 郑琦. 以组织体系建设保障党的全面领导[J]. 中国领导科学, 2022(1): 32-36.

    Google Scholar

    [8] 王永, 米华. 从党的组织体系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三重逻辑[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1(23): 122-125.

    Google Scholar

    [9] 王精明. 新时代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党的组织体系的战略意蕴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5): 70-75.

    Google Scholar

    [10]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N]. 人民日报, 2021-06-03(5).

    Google Scholar

    [11]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Google Scholar

    [12] 胡锦涛文选: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47.

    Google Scholar

    [13] 习近平.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Google Scholar

    [14]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1).

    Google Scholar

    [15] 中国共产党章程[N]. 人民日报, 2022-10-27(1).

    Google Scholar

    [16] 孙迪亮. 党的百年历史成就和经验的唯物史观底蕴[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11): 28-33.

    Google Scholar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395.

    Google Scholar

    [18] 齐卫平.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百年历史实践纵论[J]. 行政论坛, 2021(2): 19-27.

    Google Scholar

    [1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559.

    Google Scholar

    [2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央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 第11卷(1927年6月—1927年9月)[G].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50.

    Google Scholar

    [21]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75.

    Google Scholar

    [22]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03.

    Google Scholar

    [23]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80.

    Google Scholar

    [2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Google Scholar

    [25] 全国党员总数8260.2万名基层党组织402.7万个[J]. 党建研究, 2012(7): 16.

    Google Scholar

    [26]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N]. 人民日报, 2022-06-30(15).

    Google Scholar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0.

    Google Scholar

    [2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Google Scholar

    [29]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96.

    Google Scholar

    [30] 齐卫平.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研究: 政党组织化与组织路线化[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0(6): 61-66.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4851) PDF downloads(270)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Features, Requirements and Paths: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bstract: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namely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ideological guidancein the organizational direction, vertical coherence and horizontal coordinationi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and scientific standardizationin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effective mobilization and strong execution in th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To perfect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system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not only inherit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but als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We should not only follow the organizational line, but also serve the political line. We should not only shape the organization, but also cast the soul with thought.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system,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At the central level, we will clear away the "roadblocks" and run "thefirst mile" well. At the local level, we will remove the "obstacles"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and run "the middle segment" well; at the community-level, we will break the "deadlock"and run "the last mile" well.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1]经过百余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从当初的五十多名发展到今天九千六百多万名,党的组织从零星分散状态发展到今天拥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严密组织体系,可以说是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政治组织的鲜明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余年风雨仍充满活力的组织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并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首次阐释了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党的组织路线。随后,学界对党的组织体系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逐渐深入,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从历史维度研究党的组织体系的百年演进及其历史经验,比如,党的组织体系历经“初建雏形期、曲折发展期、基本定型期和创新强化期”[2]等发展阶段,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可分为“萌生与肇基、延续与曲折、调整与变革、发展与成熟”[3]等四个阶段,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经验可归纳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的组织体制、加强党的纪律规矩和理论武装”[4]等方面。二是从理论维度研究党的组织体系的科学内涵、结构要素及其特征,比如,认为党的组织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术语的中国化表达,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严密整体性、科学高效性和崇高民本性”[5]等特点。三是从现实维度研究党的组织体系对于党的领导和执政、党的建设的重要价值,比如,刘靖北教授认为“党的全面领导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实现”[6],郑琦认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7],还有的从党的组织体系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8]。四是从高校、军队等具体领域研究党的组织体系设置,比如,王精明提出,新时代高校应构建“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党的组织体系”[9]。综合来看,现有成果多研究更为宏观、更为综合的“组织路线”,真正聚焦“组织体系”的成果较少。即使专门研究“组织体系”的成果,也多是从“时间纵轴”梳理党的组织体系的发展演变,真正从“组织纵轴”研究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组织的成果较少,而且历史研究多于现实研究、理论研究多于实践探索。基于此,本文紧紧围绕党的组织体系,突出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并回归“体系”的本义,探讨党的组织架构的系统性特征和在建设方面的体系化要求、系统性路径。

一.   党的组织体系的鲜明特征
  • 中国共产党是以组织化、体系化的整体存在的。党的组织体系是“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涵盖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的工作机关、党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严密组织架构”[10]。《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党的组织体系的这个界定,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党的组织体系的构成要素,同时也内含着党的组织体系的结构特征。

  • 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的政治统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治统领贯穿于党的组织机构设置、党的组织建设和组织运转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党的组织如何设置、如何建设、如何运转,都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的,都取决于党的政治纲领、政治任务。百余年的党史反复证明:政治方向正确,党的组织发展就顺利;反之,政治方向发生偏差,党的组织就遭受损失。比如,在大革命后期,由于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面对国民党的进攻和反革命活动一再妥协退让,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大革命惨遭失败,党的组织遭受重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总结的那样,当时“党的组织是发展了,但是没有巩固,没有能够使党员、党的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坚定起来”[11]。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党将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党的组织不但重新发展了,而且得到了巩固”[11]611

    另一方面,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任务。“党的组织工作为党的政治路线即党的基本路线服务,是党的建设的一条根本经验,是组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12]习近平总书记把“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13]11作为党的组织路线的落脚点,《条例》明确党的组织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完成党的全部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10],强调的都是组织路线、组织工作服务政治路线。无论党的政治路线、政治任务是什么,最终都要落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领导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上来,而这些都属于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范围。

  • 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共同作用形成党的组织体系的完整的、系统的物质形态。从纵向上看,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了党的组织体系的纵向坐标,层级分明、上下贯通、职责清晰是其鲜明特点。“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大脑和中枢,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党的地方委员会在本地区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全面领导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负责本地区党的建设,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职责……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10]

    从横向上看,党的工作机关及其干部、党员构成了党的组织体系的横向坐标,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是其鲜明特点。无论是党的中央组织还是地方组织、基层组织,每一级组织都是由不同机构、部门及其成员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比如,中央委员会有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等职责明确的部门机构,这些机构都配备相应的人员编制。虽然这些机构、部门和人员责权范围和分工不同、履职方式和侧重点有差异,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又都是党的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而通力合作、协同配合。

  • 党的组织体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制度、原则形成和发展的。其中,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对于如何处理个体和集体、少数和多数、下级和上级、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民主集中制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从而为党的组织体系的实体构建和实践运行提供了基本准绳和制度保障。实践证明,民主集中制是科学合理而又有效率的制度,它把充分发扬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创造活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和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分散主义,进而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保持全党政治上高度统一、行动上强大有力。

    除民主集中制外,党在组织建设的百余年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以党章为核心、广覆盖、多层次的党内制度体系、法规体系,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央层面)、《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地方层面)、《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基层层面)等。这些与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实操性的党内法规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各个层级、主体、要素有机地融入党的组织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党的组织体系静态上的结构严密、设置科学、权责明确和动态上的层级衔接、上下贯通、高效运转。

  • 党的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行是建立在政治统领、系统架构和科学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有高度一致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目标,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且协同配合的系统架构,有科学规范、系统集成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法规,党才能切实把党员有效组织起来、把人才有效凝聚起来、把群众有效动员起来,从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新冠疫情防控战充分证明,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就能够把490多万基层党组织有效组织起来、把9 600多万党员集结调动起来、把14亿多人民团结凝聚起来,从而形成战胜一切困难、风险、挑战的组织合力。

    党的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临时党组织的设置。目前,党章中尚没有临时党组织的相关规定,但《条例》的出台弥补了这一缺憾,明确提出:“为执行某项任务临时组建的机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成立临时党组织。”[10]在战争环境、抗震救灾、科研攻关等特殊环境、特殊情形或在执行紧急、特殊任务时,中国共产党往往会成立临时党组织。临时党组织虽然不是常态的组织设置,但由于其设置及时、灵活,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比如,为应对新冠疫情防控的紧急需要而在高速路口、隔离点等成立的临时党支部,为执行疫情防控紧急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   党的组织体系的建设要求
  • 组织体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也是常建常新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必须及时回应实践之需、回答时代之问。

  • 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各种组织力量轮番上阵,均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4]的时势呼唤下,中国共产党这一革命组织应运而生。初创时期,党员人数较少、组织机构设置单一。在党的一大召开时,只是设立了临时的中央组织;党的二大选出了正式的中央领导机构,对地方组织的设置做了初步规定;党的四大将组织体系建设的重点转到基层组织上来,提出以支部工作为重点建设“党的基本组织”;五大党章按照地域原则设立了中央、省、市或县、区委员会和党支部,党的组织体系的纵向层级初具雏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执政党地位的确立,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方式由秘密转向公开,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重点由乡村转向城市,党的组织体系也逐渐覆盖到全国,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在工矿企业、科研机构、文艺团体、高校、农村,都着手建立党的组织。党的十二大党章首次明确“党的地方组织”的构成,将党的组织体系精准地概括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同时单列“党组”一章。在党的组织体系设置和称谓上,此后的党章基本上沿用了党的十二大党章的规定。在2018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13]12习近平科学概括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党的“组织体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条例》更明确地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单列一章,明确了党的组织体系架构和体系化建设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新修订的党章把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基本要求由原来的五条改为六条,即在原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从严管党治党”的基础上增加“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15]的内容,进一步凸显了新时代党对组织工作、组织建设的重视。

    新时代之所以如此重视、反复强调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一方面是基于历史经验的总结。“还原和再现历史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也是凝练和总结经验的本源性条件与可靠路径。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推动党自身的成长壮大和党领导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优良传统。”[16]一百多年来党的奋斗史和自身建设史一再证明了“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17]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也是现实需要。今天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严峻的长期执政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改革开放考验。从党组织自身来看,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的问题仍然存在,影响党的肌体纯洁的因素仍然非常复杂。党的组织体系自身尚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中央层面党中央的权威仍需要加强,在地方层面还存在“中梗阻”问题,在基层层面还存在工作覆盖面不够、服务群众不到位等“末梢拥堵”问题。“组织体系不严密,政党组织就容易变成‘大车店’‘大卖场’‘俱乐部’,党的组织活动就难免陷于想走就走、想吆喝就吆喝、出入自由的乱象。”[18]简言之,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推动自我革命所需,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担当新使命的强烈责任感所驱。

  • “组织路线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早在1927年八七会议时就已有“党的组织路线”的提法,会议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提出要彻底讨论组织上的“机会主义的错误”[20],不过,对于党的组织路线是什么,当时以及后来的几十年都没有明确的概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事业发展。百余年党史表明,我们党在组织路线上曾犯过机会主义、关门主义、教条主义、唯成分论等错误,给党的组织和党的事业造成损失。对此,邓小平总结说:“不进一步解决党的组织路线问题,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就得不到可靠的保证。”[21]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13]11。一方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做好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必须以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另一方面,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必须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系统思想、整体理念,既要统筹、一体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也要正确认识、科学处理党的组织体系与干部队伍、人才队伍的关系。

    做好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加强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仅要以组织路线为基本遵循,更要以政治路线为统领。一百多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从地位来看,在党的十八大以前,党的政治建设是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并列而论的;而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布局中被提到“统领”和“根本”的地位,处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首位。从内涵来看,在党的十八大以前,党的政治建设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而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政治建设范畴更广,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等均被纳入。与党的政治建设地位的提升、内涵的拓展相适应,党在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关系的认识上也不断深化。毛泽东认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22]邓小平强调:“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23]可见,毛泽东是将政治路线和组织巩固相提并论的,邓小平是从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提供组织保障角度论述二者关系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正确政治路线决定正确组织路线,正确组织路线服务保证正确政治路线。”[24]596显然,新时代更加重视和强调政治路线对组织路线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就要把政治建设贯穿到党的组织工作和组织建设的全过程,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到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各层面;要把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与党的中心工作统一起来,有效防止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两张皮”问题;要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教育引导所有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站稳政治立场、把握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能力,切实打牢组织体系建设的政治基础。在具体要求上,对于党的中央组织,重点应强调政治领导、政治权威;对于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来说,主要应是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地方和基层的贯彻落实;对一般党员和干部而言,主要应集中于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政治行为自律等方面。

  • “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24]597在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中,“造形”和“塑魂”是辩证统一的。“形”是具象的、外显的;而“魂”是内在的、抽象的,能够体现“形”之思想、“形”之灵魂,决定“形”之性质和发展方向。对于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而言,通过“造形”使党的组织具有一定的数量、形成一定的规模、建构一定的框架,这是必要的、必需的,只有造大造好组织之“形”,“塑魂”工作才有物质基础和组织依托,才能使“魂”广为传播、入脑入心。但是,这不意味着“造形”是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全部或唯一。“造形”能从物质上、构架上呈现党的组织规模和组织形态,但不能代表其是否先进、是否纯洁,不能决定其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如果组织体系仅有“形”而缺少“魂”,党的组织就不能彰显其独特性、生命力和影响力。

    党的组织体系之“形”体现在党员数量、组织规模、组织架构等方面。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 260.2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402.7万个”[25]。经过十年的稳步发展,到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671.2万名……基层组织493.6万个”[26]。新时代党员数量稳步增长,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不断创新,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为组织“造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组织体系概念的提出及其科学架构,使党的组织之“形”更为明确、更为直观、更为立体。

    党的组织体系之“魂”指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之“铸魂”,强调的则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强调:“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27]其中,一定数量的“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强调的是“造形”,“知识的指导”强调的则是“塑魂”工作。早在古田会议时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思想建党的思路,并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8],自然也应当是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因此,在组织体系建设中强调思想“塑魂”,首要的任务是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28],全面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其中关于党的组织路线和组织建设、组织工作、组织体系建设的相关论述,领会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并在党的组织工作、组织体系建设中把它转化为具体实践和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   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进路
  • 在部署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用“最初一公里”“中间段”和“最后一公里”来形容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10]

  • 从组织地位来看,党的中央组织是党的“中枢系统”。其中枢地位突出地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党中央全面领导党的组织工作,决定党的组织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其二,中央和国家机关离党中央最近,服务党中央最直接。其三,党中央是全党利益、意志的集中代表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决策者,是全党思想、行动的最高统帅。“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29]其四,中央和国家机关在全面从严治党和机关党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等方面都具有示范、表率作用。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严起;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从中央和国家机关抓起。

    确保党中央的最高权威和统帅地位,党的组织体系才严密、才有力量。2019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在守纪律讲规矩、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等方面立标杆、作表率的作用。2020年6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用“最初一公里”形容中央和国家机关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谓是既形象又贴切。

    跑稳“最初一公里”,就是要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起跑阶段起好步子、稳住阵脚。如果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失之毫厘”,到了基层就可能“谬以千里”;如果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起步阶段就掉了链子,那就贯彻落实不到地方和基层,即使到了地方和基层,党中央决策部署也必然走了样变了形;如果中央和国家机关出现问题,即使是小问题,其影响和危害也是全局性、全程性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央和国家机关出问题危害很大,属心腹之患而非皮癣之忧,小毛病不治久而久之也可能引起中风、心梗,必须采取有力举措加以解决。”[24]140抓好新时代党的组织体系建设,首先要在“最初一公里”及时发现并消除一切阻碍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拦路虎”,突破一切阻碍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不利因素和体制机制障碍。

    清除“拦路虎”,跑稳“最初一公里”,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树立和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都应认识到政治机关与单纯的业务机关的区别,按照“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要求自身,为党的地方组织、基层组织树立标杆、作出表率。中央和国家机关是“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要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原则,用“两个维护”的实践效果检验党中央和国家机关建设的成效。全党要一以贯之地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确保全党看齐只能向党中央看齐,不能在部门打着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旗号损害民主集中制。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懂弄通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的组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日常言行上。

  • 党的地方组织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处于“中间段”位置,是连接和疏通党的中央组织和基层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上传下达的关键作用,在推动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上负有重大责任。地方党委对本地区组织工作负主体责任,地方党委强不强、领导作用发挥好不好,事关党中央决策部署能否在本地贯彻落实,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能否在本地落地。

    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如果地方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上级喊破嗓子、下级跑断腿子”等“中梗阻”问题,党中央决策部署就会“卡”在地方或者在地方走样、变形,其结果必然导致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地方的贯彻落实大打折扣,导致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效能低下,同时也损伤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跑好“中间段”,必须破除“中梗阻”,这就要求地方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地方党委工作条例,成为“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管理严格、监督有力、班子团结、风气纯正的坚强组织”[10]。地方党委要把维护中央权威与领导地方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地方党委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党组织决定,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推动党中央决策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在本地不折不扣地落地落实;要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发挥在领导、组织和实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的执行力;要发挥党的地方组织汇集基层民意并向上反馈方面的领导力,做好自下而上的信息和能量传输。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地方工作发展。要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上下联动、以上率下、层层落实,形成责任链条;要突出和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确保党的领导全面覆盖、坚强有力。

  •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得怎么样,直接影响党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因此,党在初创时期就非常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1927年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制度,此后,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坚实根基和不竭动力。直到今天,“一切工作到支部”依然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鲜明导向。

    跑赢“最后一公里”,就是要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冲刺阶段一鼓作气冲向终点。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跑到“最后一公里”时往往气力不足,如果不能憋足劲、提住气、咬紧牙关奋力向终点冲刺,便会功亏一篑。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虚化弱化边缘化现象,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党性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漠、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到位问题,基层治理也存在党建引领作用定位不清晰、服务群众动力不足等短板。这些问题和短板正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最后一公里”出现的“断头路”,处理不好、解决不好,就会产生“政策始终在路上”“服务始终在嘴上”“实惠始终落不到身上”的“末梢堵塞”问题。

    跑赢“最后一公里”,必须激活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这就要求在全党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全党形成大抓基层的良好局面。一要优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设置。在“组织覆盖”方面,要加大薄弱环节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要适应新兴业态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工作覆盖”方面,要贯彻落实“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推进互联网+基层党建,努力扩展基层党建工作的范围,着力打破基层党建的时空限制,丰富党组织间的交流手段,从而实现线下与线上、“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二要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党的基层组织要针对基层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以及基层党组织功能不健全的问题,不断完善基层组织功能,处理好与上级党组织及其他基层党组织的关系。要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把为群众服务的人财物资源下沉到党的基层组织,把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三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党的基层组织要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任务,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落实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制度,健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确保党的组织生活经常、认真、严肃,不断增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10]。要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通过更“接地气”的群众工作使群众更加信任、支持党组织,把党的战斗堡垒作用转化为党在基层执政的实效。

四.   结语
  • “组织体系”由“组织”和“体系”共同构成。研究党的组织体系,必然要回归“组织”的本体和“体系”的本义。习惯上所称的“党组织”恰恰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的,也是以“组织”的形式不断发展壮大的,而组织是以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而存在和活动的。党的组织体系是“政党组织机构、上下级关系和意志执行系统的整体构造”[30]。正是有了贯通上下、自成体系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的整体,才有了聚沙成塔、聚水成涓的强大力量,才能开创中国道路、创造中国之治、贡献中国智慧。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处于这个大变局之下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筚路蓝缕的一百多年,已经在全国执政七十多年且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人间奇迹”。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走好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仍然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要靠严密的组织体系去实现。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组织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未来继续成功的组织保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党不断健全组织体系,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28]32新时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将党的组织看成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并充分发挥各个部分的组织功能,将党的组织贯通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并且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整顿党的组织,在中央层面清除“拦路虎”、在地方层面破除“中梗阻”、在基层层面打通“断头路”,从而保证党组织肌体健康、充满活力。

Reference (30)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