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4 Volume 50 Issue 4
Article Contents

DAI Yuqi, YU Xiaochun.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pe of Public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Coordinate System'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50(4): 63-74. doi: 10.13718/j.cnki.xdsk.2024.04.006
Citation: DAI Yuqi, YU Xiaochun.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pe of Public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Coordinate System'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50(4): 63-74. doi: 10.13718/j.cnki.xdsk.2024.04.006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pe of Public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Coordinate System' in the New Era

More Information
  • Available Online: 01/07/2024
  • MSC: D261

  •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the new era, and people's material life is more abundance. It has become a new era proposition to answer people's spiritual confusion, enhance people's spiritual realm, and promote people's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As the main force to realize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people's spiritual life content and spiritual (life) power build a coordinate system of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consumer, constructive and creative spiritual life constitutes the horizontal content dimension of the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system. Because they are people's acquisition, pursuit and creation of their own spiritual life content.The spiritual power of reality, development and value constitutes the longitudinal dynamic dimension of the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system, because they a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to meet the basic personal practical needs, guide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group development, and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future formof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harmony in difference and endless pursuit. If we constantly enrich people's cultural life and inspire the people, we will make people's spiritual life full of content and realize the motivation of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enough. It helps to shape a powerful joint force for advancing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加载中
  • [1] 张燕, 应建勇, 裘一佼, 等.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协调篇[N]. 浙江日报, 2017-10-07(1).

    Google Scholar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4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Google Scholar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第1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383.

    Google Scholar

    [4]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367.

    Google Scholar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Google Scholar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92.

    Google Scholar

    [7] 吴艳东, 廖小丹. 精神利益与精神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特征[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 27-38.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2.003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8] 张桂岳, 等. 华夏第一县共同富裕之路探索[M]. 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254.

    Google Scholar

    [9] 金太军, 张桂岳, 焦忠祝. 论精神共同富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兼论物质共同富裕与精神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J]. 唯实, 1998(3): 18-20.

    Google Scholar

    [10] 汪青松. 论精神富裕[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7(5): 54-58.

    Google Scholar

    [11] 汪青松. 社会主义精神富裕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研究[J]. 理论与改革, 2008(1): 111-117.

    Google Scholar

    [12] 汪青松. 内涵·价值·构建: 精神富裕三维之解[J]. 学术论坛, 2011(11): 55-59

    Google Scholar

    [13] 赵洪祝. 坚持科学发展 深化创业创新 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浙江日报, 2012-06-12(1).

    Google Scholar

    [14] 李强. 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73.

    Google Scholar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4-26.

    Google Scholar

    [16] 张伟斌, 陈华兴. 试论精神富有和精神富有的社会[J]. 浙江学刊, 2012(6): 129-139.

    Google Scholar

    [17] 陈雪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精神富有建设[J]. 社会科学家, 2013(3): 42-44.

    Google Scholar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91.

    Google Scholar

    [19] 马金梦, 戴家芳. 成果·不足·进路: "精神富裕"研究述评[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17-128.

    Google Scholar

    [20] 柏路.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与价值遵循[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2): 64-75.

    Google Scholar

    [21] 李辉, 张议丹.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5): 3-9.

    Google Scholar

    [22] 郭玉杰, 卢黎歌.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逻辑[J]. 理论月刊, 2022(11): 5-14.

    Google Scholar

    [23] 李建国, 严春蓉. 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意涵及其实践路径[J]. 科学社会主义, 2022(4): 18-26.

    Google Scholar

    [24] 石巧红, 罗建文. 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底色[J]. 人民论坛, 2023(11): 73-75.

    Google Scholar

    [25] 史宏波. 推动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良性互动[J]. 人民论坛, 2023(13): 42-45.

    Google Scholar

    [26] 赵丽涛. 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J]. 科学社会主义, 2023(2): 122-129.

    Google Scholar

    [27] 黄蓉生.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9.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1.001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28] 项久雨, 马亚军.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层次结构与实现进路[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6): 11-16.

    Google Scholar

    [29] 魏泳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刻度、短板及实现路径[J]. 探索, 2022(5): 177-188.

    Google Scholar

    [30] 傅才武, 高为.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 11-24

    Google Scholar

    [31] 王丰.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35-5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6.004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32] 万华颖.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思想渊源与评价指标体系[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11): 22-33.

    Google Scholar

    [33] 廖小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科学内涵与衡量指标[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6): 33-40.

    Google Scholar

    [34] 胡洪彬. 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支撑体系与路径优化[J]. 人文杂志, 2023(5): 1-11.

    Google Scholar

    [35] 德清县人民政府. 德清县地方技术性规范批准发布公告(DJG330521/T 70-2021《县域精神富有评价指南》)[R]. 2021-12-06.

    Google Scholar

    [36]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关于开展2023年嘉兴市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数监测的通知[R]. 2023-06-28.

    Google Scholar

    [37] 郭慧, 赵瑞熙. 扎实推进精神富有的实践探索——湖州市打造精神富有市域样板的调研[J]. 党建, 2023(5): 43-46.

    Google Scholar

    [38] 曹均学, 雷敏. 党的二十大以来关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综述[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4(4): 20-29.

    Google Scholar

    [39] 骆郁廷. 精神动力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Google Scholar

    [40] 郭湛. 主体性哲学: 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Google Scholar

    [41] 郑永廷, 罗姗. 中国精神生活发展与规律研究[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

    Google Scholar

    [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331.

    Google Scholar

    [43] 马斯洛, 等. 人的潜能和价值[M]. 林方, 编,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252.

    Google Scholar

    [4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2.

    Google Scholar

    [45] 郝登峰. 现代精神动力论[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Google Scholar

    [46] 沈铭俊. 创新是一种文化[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23.

    Google Scholar

    [47]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 魏玉山, 徐升国.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 出版发行研究, 2022(5): 21-25.

    Google Scholar

    [4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15.

    Google Scholar

    [4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53.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Figures(1)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3150) PDF downloads(335)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pe of Public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Coordinate System'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the new era, and people's material life is more abundance. It has become a new era proposition to answer people's spiritual confusion, enhance people's spiritual realm, and promote people's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As the main force to realize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people's spiritual life content and spiritual (life) power build a coordinate system of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consumer, constructive and creative spiritual life constitutes the horizontal content dimension of the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system. Because they are people's acquisition, pursuit and creation of their own spiritual life content.The spiritual power of reality, development and value constitutes the longitudinal dynamic dimension of the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system, because they a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to meet the basic personal practical needs, guide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group development, and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future formof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will be characterized by harmony in difference and endless pursuit. If we constantly enrich people's cultural life and inspire the people, we will make people's spiritual life full of content and realize the motivation of cultural-ethical enrichment enough. It helps to shape a powerful joint force for advancing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 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始终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国历来有注重精神修养的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对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有着透彻的理解。周公制礼作乐以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著名论断;孔子称颜回虽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孟子教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等等。中国人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从未忽视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对精神幸福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致力于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提出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1]的重要命题。“精神富有”这一概念,在一些地方也使用“精神富裕”等其他提法,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142。毛泽东同志指出,“每一个活人都要生活,既要过物质生活,还要过文化生活”[3];邓小平同志倡导,“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5]。在物质生活较为丰裕的背景下,精神富有成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指标。立足新时代,构筑人民群众精神富有的坐标系,使充盈的精神生活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协同发力,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擦亮文明底色,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 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构建,离不开“精神富有”这一命题的溯源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出场。纵观古今中外,精神富有始终是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关注的重要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伴随人民物质生活的脱贫,精神生活的富裕问题自然提升到新的认识高度。

  •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中,深刻蕴含着“精神富有”的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表明,人的需要有自然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或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6],第一次提出“精神的富有”的命题。此后,虽然马克思从未直接提出“精神富有”的概念,但在其关于“精神生活”的相关论述中蕴含着大量“精神富有”的意旨。在马克思之后,几乎没有西方学者对“精神富有”做出具体论述。

    “精神富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必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阶段结合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展开了有益探索,“纠正和摆脱了将实现人的精神富裕居于次要地位的‘次要论’、物质生活富裕能自发引导出精神生活富裕的‘自发论’、以牺牲精神富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代价论’等错误认识”[7],推动和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但回溯中国近现代史,还不曾有思想家直接对“精神富有”的概念内涵作出具体界定。改革开放以来,才有部分学者从物质富裕转向对精神富裕的关注,对“精神富裕”的概念内涵等作了初步概括。张桂岳率先将“精神富裕”界定为“精神生产的不断优化,社会精神产品的不断丰富,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准不断提高,拥有充裕的精神财富”[8];金太军等在论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深刻分析了精神富裕在共同富裕中的地位意义及其实现途径[9];汪青松在对精神富裕的概念界定[10]基础上,逐步对精神富裕的内涵、特征、价值[11],以及原则、机制、路径[12]等展开了探索。

    2012年,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历史使命”[13],“精神富有”这一命题被具体提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对精神富有的内涵进行了初步阐释[1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5]。学界对精神富有的认知程度和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如张伟斌等对“精神富有”的具体内涵进行概括,对精神富有的特征、原因、目标等作了初步阐述[16];陈雪珍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精神富有的内在联系基础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精神富有建设[17]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8]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精神富有”作为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得以真正出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5]等奋斗目标,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历史主动和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精神富有”“精神富裕”作为一个共同主题,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的增长点,相关文献数量陡增。现有研究主要聚焦“精神富裕的思想渊源、内涵、价值意义、与物质富裕的关系、实践路径等问题”[19],比如从整体上探讨其时代内涵[20],阐释其价值意义[21],分析其出场逻辑[22],提出其实践路径[23],解读其与共同富裕[24]、物质富足[25]、丰富人民精神世界[26]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27]等。

    少部分学者对精神富裕及精神富有的层次结构、刻度指标、支撑体系展开了初步探索。项久雨等认为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构成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层次结构[28]。魏泳安分析了“三个层次、两个维度”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刻度[29]。傅才武等确立了一个包含2个维度、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30]。王丰提出构建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5个客观一级指标、主观体验1个主观一级指标以及18个二级指标和80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31]。万华颖围绕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两个维度测度,构建包括社会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全面能力、自由平等、主观幸福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72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32]。廖小琴提出采用条件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33]。胡洪彬论述了由理论性、文化性、物质性、历史性、社会性、领导性、组织性和制度性等要素构成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支撑体系[34]

    从实践层面看,各地扎实推进精神富有的实践探索,对精神富有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作了有益尝试。如浙江省德清县从“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文化生活、社会风尚”四大维度,构建了14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的县域精神富有评价指标体系[35];浙江省嘉兴市构建的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组成[36]。也有学者对浙江实践的有关经验进行了总结,郭慧、赵瑞熙基于湖州市推进精神富有的探索,分析了打造精神富有市域样板的工作优势与现实掣肘[37]

    综上所述,学术界在精神富有及精神富裕的概念内涵、价值意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并达成基本共识,但也存在着“理论阐释不深、问题意识不强、实践路径不聚焦、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系研究不深入、研究方法受限、多元文化的观察视角不够全面等局限”[38]等问题。对于“精神富有”和“精神富裕”两个概念的异同也未加辨析,大多数情况下是将二者作为相同或相近的概念来使用,本文以下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统一称为“精神富有”。在相关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大多从具体的量化评估指标出发,而对于精神富有理论维度的构建,学术界与实践界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试图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借助坐标系的形塑,以横、纵两个维度构建起精神富有的认知维度和评价体系,对人的精神富有的实现给予外部观照和内部指引,展望精神富有的未来样态,使精神富有这一理论命题得以立体鲜活。

  • 人是现实性主体与精神性主体的统一,是实现精神富有的主体力量。主体性理论是西方在近代形成的重要理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主要强调人是精神生活的主体),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及其作用,强调主体的意识和意志对主体行为的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39]68

    从主体性出发考察人的精神生活,既要考察其精神活动,即精神生活的内容;又要考察其精神状态,即精神生活的动力。从理想维度看,精神富有既表现为精神生活内容的丰富,又表现为精神(生活)动力的充沛,二者构成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横、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精神富有的实现。人的精神维度的追求和创造表现为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容,在实现精神富有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精神生活的内容构成了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横坐标。与此同时,作为实践者的人表现出能动性,开展精神追求、生产和创造的实践活动,需要人的主观动力的发挥,精神富有的内生动力构成了精神富有坐标系的纵坐标(见图 1)。精神生活内容是否丰富、齐备,动力是否充沛、向上,成为精神富有坐标系正负半轴的根本区分。

    根据人的精神生活不同的内容形态与精神动力的价值取向,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横纵轴区分为不同层级(刻度)。郭湛依据人在对象化活动中对自身主体性的确证,将人的主体性区分为占有性与生产性、破坏性与建设性、重复性与创造性等方面[40]139。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探讨精神富有问题,郭湛提出的占有性(指消费)、建设性、创造性等概念指标,实际上直接属于精神生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消费性、建设性、创造性的精神生活构成了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横轴刻度。与之在一定程度上相适应,精神富有坐标系的纵轴刻度可以区分为现实性、发展性、价值性的精神动力三个层级。如此,坐标系的整体形态得以构建和体现(见图 1)。理想的层级提升方向是对横、纵维度同步观照的斜向箭头,只有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内容丰裕、动力充足,横、纵协同发力,使崇高的理想在现实的托举下趋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精神富有层级的不断提升。

二.   横向支撑:精神富有的内容维度
  • 生产性和占有性是人作为主体的内在性质,是人的主体性的两个侧面,这两个侧面外在表现为人对物(物质或精神)的生产和消费活动[40]150。由此,消费性与生产性的精神生活构成精神生活内容的两大方面。其中,生产性内在蕴含着主体的建设性和创造性两个层级。建设性同生产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建设性即生产性;而创造性从属于建设性,因其对重复性的生产建设活动的扬弃,成为人之主体性的最高表现。“精神资源是精神生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精神资源从广义上讲,包括精神文化、现实的社会关系、学习教育活动、文化产品、闲暇娱乐等,它们是个人选择、获取、追求和创造自己精神生活的内容与方式,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生活质量。”[41]7因此,依据人对自身精神生活内容的获取、追求或创造,消费性、建设性、创造性的精神生活共同构成了精神富有的三个内容层级。

  • 在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横轴上,最靠近原点、最为基础的层级即消费性精神生活。精神富有需要外部环境的滋养,依托社会各种精神资源发挥基础性作用。消费性精神生活是基于人自身以外的精神资源开展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为人的精神享受,包括观看影视作品、阅读书报、欣赏音乐、参观博物馆等。相较于生产创造的精神活动,消费性的精神活动属于较低层级,更多体现为人的获得感,即由外向内的摄入。

    人生来就有精神生活的需要,消费性精神生活是人出生伊始就可以开展的精神生活,并伴随人的个体成长不断发展、丰富。以阅读为例,从婴幼儿时期的识字,到儿童时期背诵古诗,再到青少年时期学习教材、品读名著等,随着人的知识接受能力的增强,可供自身消费的精神资源逐渐丰富,消费性精神生活的选择更加多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整体精神生活水平得到跃升。从过去以纸质材料、文字阅读为主的精神享受,到基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短视频等多种融媒体形式的诞生,微信、微博等多元信息传输渠道的发展,极大丰富了精神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的建设、乡村文化礼堂的创建等,为不同年龄阶段及城乡不同区域人民的消费性精神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

    消费性精神生活“不仅有正面的、健康的精神生活,也有负面的、颓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在性质与取向上的差异,是精神生活在质量上的区别”[41]12。在正面的、健康的消费性精神生活中,其内部仍存在不同层次。如就形式而言,跳广场舞相对属于较低层次,阅读书籍则属于较高层次。对于同种精神活动,根据内容不同(如阅读网络小说与阅读文学名著),层次也有所区分。

  • 从广义看,建设性精神生活即生产性的精神生活,“作为主体的人在本性上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生产性就是实现这种内在本性的主体趋向”[40]143。但从狭义看,在生产性精神生活中,建设性精神生活主要是指开展重复性或基础性的精神生产活动,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开展创造性精神活动从而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基础。

    在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横轴上,建设性精神生活成为高于消费性精神生活的第二层级,源于建设性的主体性是导向价值增值的主体性,建设性精神生活不是对精神资源的索取,而是对精神资源的付出,意味着产生和给予,如开展志愿服务、参与文艺演出、开办讲座授课等。建设性侧重于主体作用的结果,建设性精神生活是人在由外而内摄入精神资源从而具备相应精神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依靠自身力量自内向外生产精神产品,使自己内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因此,建设性精神生活是人到达一定成长阶段、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素养,方可开展的精神生活。但相较于同属于生产性活动的创造性精神生活,建设性精神生活以开展简单再生产的重复性活动为主,使已有的精神产品、社会关系等按原有形态日复一日再生产出来,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建设得以有序运行。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建设性精神生活也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平台载体,人们不仅可以拥有、选择、消费精神产品,而且可以自主生产蕴含着文化、艺术、道德、法律等各种内容的精神产品。人民群众的精神生产不再局限于纸笔、器乐等,而是可以依托电子设备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创作活动,表达方式更加自如,产出内容更具创意。

    对于建设性精神生活的内部层级,较低层级是对原有精神产品的复现,保持其原有状态,使精神生活内容具有“量”的积累。较高层级是在原有精神产品基础上,经过总结与升华使其更加优质,使精神生活内容具有“质”的提升。以教师授课为例,部分老师授课只是对前人观点进行简单拼凑,这属于较低层级的建设性精神生活;部分老师则能够对前人观点经过自己的提炼、概括、总结、升华的再加工,使原有内容以新的组织方式再次呈现,这属于较高层级的建设性精神生活。

  • 从广义看,创造性精神生活从属于建设性精神生活,但因其层次地位更高、影响更深远,因此本文单独列出,作为精神富有坐标系横轴上的最高层级。“生命在其成长和延续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人作为主体的创造力也是其生命力的表现。”[40]161“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生命即在于其创造力,我们民族和文化的复兴,依赖于这种内在创造力的迸发。”[40]172创造性精神生活是开展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精神活动,包括剧目创作、著书立说、科学发明等活动。以科学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精神生活为例,科学研究锻炼和培养了人的务实求真、敢于探索、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等精神,这既是科学研究所必备的主观条件,也是其精神成果。因此,科学工作者的实践创造的不仅是科学知识、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产品、精神生活[41]11-12

    马克思认为,工人除了要满足吃、喝、住等自然需要外,“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由一般的文化状况决定”[42]。一般而言,创造性精神生活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需要人具备一定的文化能力和精神境界。因此,创造性精神生活是在开展消费性精神生活与建设性精神生活基础上,达到一定程度和阶段得以开展的精神活动。创造性精神生活同样生产精神产品,相较于建设性精神生活实现从“1”到“10”的精神生产活动,创造性精神生活实现的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突破。例如,教师授课属于建设性精神生活,而发布学术观点则属于创造性精神生活,但学术观点的发布是需要在广泛的阅读学习积累(消费性精神生活)和授课交流的思想碰撞(建设性精神生活)基础上,最终得以实现超越的创造性精神生活。

    创造性精神生活内部同样具有层级划分。不同学科领域对人类创新创造的层次进行了深入研究。马斯洛将人的创造力分为原初创造力、二级创造力和整合的创造力三个层次,整合的创造力是自如运用原初创造力和二级创造力两种过程的创造力,“伟大的艺术、哲学、科学产品的出现,正是来自这种整合的创造力”[43]。在管理学领域,基于技术创新模式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类别。基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将创造性精神生活大体分为两个层级,较为基础的层级是引进吸收、集成整合的创造性精神生活,而较高层级是开展原始创新的创造性精神生活。

    在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横向维度上,对于精神生活内容层级的划分只是一种理想的描述,消费性、建设性、创造性三个层级的精神生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贯通的。“低层次精神生活是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基础,高层次精神生活是低层次精神生活的超越;低层次精神生活为高层次精神生活提供必要的资源,高层次精神生活蕴涵着低层次精神生活的某些内容。”[41]14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最终“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4]。在三个层级的精神生活中,创造性精神生活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的各种需要、潜质及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因此,自觉提高精神生活内容层级,更多开展创造性精神生活,不断促进“自由个性”的生成,应成为全体人民期望达到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   纵向指引:精神富有的动力维度
  • 在充实丰裕的精神生活内容基础上,不竭的精神动力成为精神富有的内在指引。“再好的思想、理论、道德、情感、意志,如果不被一定的人所内化,即主体化,就不会成为推动主体活动的重要力量。”[39]7“要形成更正确、更强大、更稳定、更持久的精神动力,必须发挥更强的主体性。”[45]144从主体角度划分,精神动力可以分为个体精神动力、群体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动力三个层次[39]194。在此基础上,发挥主体的精神力量,并与精神生活内容相适应,精神富有坐标系纵向维度可以分为满足基本的个人现实需要的现实性精神动力,指引正确的群体发展方向的发展性精神动力,以及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价值性精神动力三个层级。

  • 在精神富有坐标系的纵轴上,现实性精神动力是为精神富有提供基础性保障的第一层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有高级的文化艺术,在满足吃、喝、住、穿的生存需要后,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自人类与猿揖别以来,精神追求、精神生活就是人类的重要内容,即便是在原始社会,原始先民就有精神追求,如神话、幻想和原始宗教,这些最早的精神需要,也是支撑人类自己生存下来的很重要的动力。”[45]75人的各种精神生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受人的精神动力推动的活动。现实性精神动力是人自然就有的精神动力,源于对外部的一切探求和对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的渴望,满足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精神交往和社会情感需要等最基本的精神生活需要。而之所以处于精神富有坐标系纵轴的最低层级,是因为现实性精神动力只是为了人自身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几乎没有或其初衷并非对他人与社会的贡献。

    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必然随之发展,人类在进行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逐渐丰富了精神需要、发展了精神生产、增强了精神动力[45]75。在现代社会,现实性精神动力以消费性精神生活为主要内容,正面表现在人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自觉享用书籍、影视作品等精神产品;负面则表现为人的基本精神动力取向失之偏颇,在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上不平衡,倾向于物质而忽视精神生活,或注重工具价值而轻视人文价值等,在此情况下,即使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内容供给,仍然无法真正实现精神富有。而与负半轴上精神懈怠等潜在危机相反,表现在正半轴上的新时代奋斗幸福观,将成为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推动力。

  • 发展性精神动力是精神富有坐标系纵轴上的第二层级,与现实性精神动力关系紧密,是在外部文化诉求满足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积极的自我建构。“建设性作为主体活动的倾向,是对人类利益的呵护,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它同人们的理想、信念、责任、意志、毅力和热情联系在一起。”[40]155与建设性精神生活相适应,发展性精神动力体现为人们对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追求,以期形成与社会物质生活相适应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文明素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精神动力的性质和作用方向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影响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发展性精神动力对主体的思想、行为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将其引导到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发展性精神动力就是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并能有效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从长远来看,缺失发展性精神动力将对社会起阻碍作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等观念、“躺平”等精神空虚现象、“内卷”等精神内耗现象,极大地影响和阻碍着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甚至对社会起着“促退”作用。

    人们逐步提升的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发展性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从我国社会发展来看,在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疏于观照自身的精神需求。而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广大群众的需要重心从生存型需要转向发展型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高质量精神食粮的需求日益增长。人的需求满足、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人们内在的精神力量的自觉推动,不断增强人的发展性精神动力,培育集体主义精神,能够为群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指引正确发展方向、提供进取力量。

  • 价值性精神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根本旨归,是精神富有坐标系纵轴上的最高层级,是实现精神富有的根本驱动力。价值性精神动力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自身发展,在国家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下形成的内生精神动力。价值性精神动力具有凝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因为有共同利益追求,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奋斗目标,广大群众就可以团结一心,具有很强大的凝聚力。精神动力越强大,则群体越团结,凝聚力越大。”[45]191全体人民团结共生、共同奋斗,才能促进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凝聚追求美好生活的共识,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根本动力。

    价值性精神动力以现实性、发展性精神动力为基础。人们的精神发展需要获得了较好满足后,能够促进其精神发展和事业进步,在此基础上,便可能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和人生价值,如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人生最高价值的追求等[39]89。价值性精神动力是开展创造性精神生活的根本动力。现代社会是创新创造的社会,创新是一种文化[46],创新离不开文化支持,文化是推动创新的环境条件,也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发展创新文化,人们更多地开展创造性精神生活,就要在培育发展性精神动力、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价值性精神动力,调动创造情感,培养创造个性,激发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共同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精神富有坐标系的纵向维度上,现实性、发展性、价值性三个层级的精神动力虽具有一定层级关系,但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是由低到高逐步形成与满足的,这一逐步满足的过程正是人的精神动力逐步增强的过程。价值性精神动力以现实性、发展性精神动力为基础,现实性、发展性精神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凝结和上升成为价值性精神动力,形成致力于实现精神富有的强大精神合力。

四.   发展理路:精神富有的未来样态
  • 精神富有既指向个人,又指向人的共同体,不仅是现实存在的个人的精神富有,也是群体、社会、国家、民族的精神富有。全体人民精神富有的实现既离不开客观内容、条件及环境的支撑,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精神生产、精神传播、精神享受等方面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明晰精神富有的未来样态,推进精神富有的层级跃升,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 “和而不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民族性格。新时代的精神富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富有,社会中每个个体的精神生活内容既存在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趋同。这种差异性与趋同性基于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个体差异,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历史的交融,是个人及社会对精神富有的追求不断变化的反映。在新时代背景下,丰裕的物质生活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更多可能。人们体验与享受多样的精神产品,更容易接触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审美旨趣,促进各种精神元素的融合与创新。

    新时代精神富有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既要突出主导主流,也要强调和谐包容;既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要“和而不同”,避免“同则不继”。其相对性在于精神生活类型众多,每个个体对精神富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尽相同,精神富有的实现并不排斥个体精神世界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只要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充实、精神境界崇高丰厚,精神富有的实现就成为可能。其绝对性在于不能存在负面清单,要杜绝思想意识的奢靡腐化,摈弃虚假的幸福与满足。只有为个体追求与实现精神富有创造社会条件与空间,既不遮蔽个体的精神富有,又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面对社会心态变迁的现实状况,以及网络带来的泛娱乐化、碎片化、圈层化等特征,新时代的精神富有需要丰富人民群众向上向善的精神生活内容,激发同心同德的精神动力。

    其一,向上向善,实现自我价值。拥有主体性人格,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增强追求真实的更高精神生活品质自觉的基本要求。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拟网络世界诱导出各种非主体人格,网络跟风现象层出不穷,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躺平”“摆烂”现象时有出现;网络的匿名特性带来部分人网上网下的双重人格,对社会的公序良俗造成冲击;还有人对“伪科学”盲从轻信,随波逐流进入迷局,等等。要坚持和完善主体人格,关键在于培养独立的自我意识,进而更好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拥有精神富有的内生动力。

    其二,同心同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呼唤的时代精神需要在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统计数据,成年国民读书时间仍少于网络消遣的时长[47]。推动全民阅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精神动力的重要方式。全体人民要积极参与全民阅读,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与此同时,通过选树模范典型、规范社会舆论、涵养民族精神,确立思想道德规约和价值观念核心,促进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

  • “永无止境”是精神富有的实践进程和未来样态,意味着精神富有不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恒定描绘,不是确定的、已然不变的状态,而是基于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着长期的发展空间和不断追求的更高目标。“永无止境”并非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概念,它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规划,不断取得阶段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2]146-147“精神富有”是一个增量概念,是逐步富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精神动力的实现也是一个时间延续的过程。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社会群体的精神世界展开探索,重构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才能不断“规范”人民群众的精神走向。

    新时代,人民群众享受着更多元的精神生活,也期待着更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48]有形的文化供给,即每个个体生产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创造的主流文化资源,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面对当前文化发展创新力不足、公共文化效能不足、文化资源供给和需求错位、文化资源空间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及矛盾,要着力补齐短板、提高标杆,才能持续推进全体人民更高质量的精神富有。

    其一,补齐短板,久久为功实现精神富有。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富有,关键在于补齐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发展的突出短板,适应更广大区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供给与公众文化需求的匹配程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5],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文化方面的支持力度,移风易俗、改变乡村陋习;通过传统村落保护、非遗技艺传承等乡村文化振兴措施,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为人民群众充盈精神世界提供适宜场所;利用数字技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使人们得以汲取更广范围的文化资源,让更多文化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提振、激发全体人民的信心和力量,切实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行稳致远。

    其二,提高标杆,永无止境实现精神富有。提高精神富有的标杆,聚焦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结合,能够为实现更高质量的精神富有源源不断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文化资源通过个体创造实现,文化工作者作为精神财富的重要创造者,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49],为其消费性精神生活提供充分、优质的文化资源;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5],增强全民族精神富有的政治定力。全体人民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建设性与创造性精神生活,充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提高审美境界,持续增强全社会精神文化创造力;广泛参与健康向上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风尚;警惕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的负面影响,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实现个体精神生活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良性互动。

五.   结语
  • 新时代精神富有坐标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立体描绘,在横向维度上对人的外部精神生活进行样态描摹,在纵向维度上对人的内部精神动力进行驱动阐发,形塑起新时代精神富有的理想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基础上,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出现新需求、呈现新特点、发生新变化——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问题日益凸显;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人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立体多变的信息接收方式和精神生活内容;社会的加速发展使国民精神状态为之改变,生发出多层次、立体化的精神图景,涌现出许多新的精神现象……精神富有坐标系的构建和描绘,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现象具有一定理论解释力,有助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研究与解决。

    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探讨精神富有的表现形态和动力源泉,虽从宏观上为精神富有认知分析维度和评价指标构建提供参考,但仍存在一定局限。精神富有的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及社会等,精神富有坐标系以个人的精神富有为起点,延伸至群体及全社会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但对“共同”的观照仍然有限。精神富有坐标系是基于个人实现精神富有的外部和内部影响因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构建,涵盖社会精神的表象特征,但在精神生活之外,精神交往等精神活动同样深刻影响精神富有;除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养、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水平等精神方面,现实社会生活中精神富有的影响因素还不止于此,精神富有坐标系的细微刻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面对区域精神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精神差距,精神富有坐标系在构建上既着力覆盖广泛又择取其中典型,但不足以包罗万象。总体来说,解答人的精神困惑、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精神富有,只有在横向维度上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纵向维度上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才能使人民精神生活内容充沛,实现精神富有动力充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Figure (1)  Reference (49)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