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美国社会科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上一篇

下一篇

赵子林, 刘小兰. 美国社会科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 教师教育学报, 2020, 7(4): 87-9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4.012
引用本文: 赵子林, 刘小兰. 美国社会科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 教师教育学报, 2020, 7(4): 87-9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4.012
Zilin ZHAO, Xiaolan LIU.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Value Education in American Social Studie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0, 7(4): 87-9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4.012
Citation: Zilin ZHAO, Xiaolan LIU.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Value Education in American Social Studie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0, 7(4): 87-9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4.012

美国社会科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获得感研究”(19YBA219),项目负责人:赵子林;湖南省教育厅2019年教改项目“OBE理念下增强思政专业大学生获得感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项目负责人:赵子林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子林,法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小兰,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

  • 中图分类号: G5712.1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Value Education in American Social Studies

  • 摘要: 美国中小学以社会科为载体开展公民教育,渗透核心价值观。美国社会科价值观教育的鲜明特点集中表现为:中心聚合、辐射发散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其对于我国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同心圆”模式整合教材内容,提高价值观教育统整性;补充完善课程标准,提升价值观教育实效性;量体裁衣选取课程资源,提高价值观教育针对性;课上课下巧用教学方法,增强价值观教育灵活性;多元主体合力打造文化氛围,促进价值观教育一体性。
  • 加载中
  • [1] 沈晓敏, 何平.论社会科课程的一体化——来自美国社会科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8(3):78-84.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qjyzw200803011
    [2] NCSS.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EB/OL].[2019-04-12]. https://www.socialstudies.org/standards.
    [3] 聂迎娉.美国中小学公民学课程标准研究[D].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4.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91-1014340815.htm
    [4] doi: https://www.academia.edu/2313623/Comparison_of_Elementary_Social_Studies_Curricula_of_Turkey_and_the_United_States_on_Values_Education MEREY Z, KUS Z, KARATEKIN K. Comparison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curricula of Turkey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values education[J].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 2012, 12(2):1627-1632.
    [5] HERMAN J. Social studies[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5.
    [6] Califor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History-Social science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 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12[S].Sacramento: Californi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5.
    [7] doi: http://eric.ed.gov/?id=EJ1004904 RAY B, FAURE C, KELLE F A Y. Using social impact games (SIGS) to support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creating a foundation for effective use in the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J].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2013, 41(2): 60-70.
    [8]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93.
    [9] 徐慧璇.议题中心教学法在美国社会科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 2013(5):11-19.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wgjyyj201305002
    [10] HODHOD R. Interactive narrative for adaptive educational games: architecture and an application to character education[D].England: University of York(Ph.D.), 201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34
  • HTML全文浏览数:  734
  • PDF下载数:  2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9-10
  • 刊出日期:  2020-07-15

美国社会科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作者简介: 赵子林,法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 刘小兰,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 1.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 2.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获得感研究”(19YBA219),项目负责人:赵子林;湖南省教育厅2019年教改项目“OBE理念下增强思政专业大学生获得感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项目负责人:赵子林

摘要: 美国中小学以社会科为载体开展公民教育,渗透核心价值观。美国社会科价值观教育的鲜明特点集中表现为:中心聚合、辐射发散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其对于我国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启示意义:“同心圆”模式整合教材内容,提高价值观教育统整性;补充完善课程标准,提升价值观教育实效性;量体裁衣选取课程资源,提高价值观教育针对性;课上课下巧用教学方法,增强价值观教育灵活性;多元主体合力打造文化氛围,促进价值观教育一体性。

English Abstract

  • 社会科(Social Studies)是美国在中小学普遍开设的关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能力,帮助公民在文化多元、政治民主、社会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做出有利于公众利益的、有见地的、明智的抉择。在学校的课程计划中,社会科课程覆盖多个地位平等且自成体系的学科领域,包括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社会科课程从这些独立学科中选取适当的内容进行统整,同时融合自然科学的相关内容,形式多样,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深入探究美国社会科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可为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

  • 美国社会科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呈现出中心聚合、辐射发散的特点,彼此相互联系,围绕十大主题轴开展,但在具体安排上则各有侧重;课程资源具有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特点,针对地区、学段不同,处理手段不一,显现出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在教学方法方面表现出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的特点;同时细化多元主体,发挥合力作用,共同打造良好文化氛围。

  • 社会科价值观教育内容在不同领域、不同学段均有辐射和渗透,具有横向纵向的联系,但侧重点不同。不同地区的侧重点以及不同年级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并且对于同一价值观念,不同年级的评估标准和要求也存在差异。

  • 美国通过对小学至高中社会科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按照一定的原理作整体设计,使社会科各领域之间和不同年级之间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在横向与纵向上实现了有机联系[1]。从横向来看,打破了学科界限,将价值观教育融入不同主题、不同学科。课程标准是教学内容的宏观体现,研究其标准有利于我们看清主题间的内在联系。针对社会科,美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个全国性课程标准《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2010年,这一标准被重新修订,并更名为《社会科课程标准:教、学、评的框架》(N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2013年,社会科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并以《大学、职业和公民生活框架——社会科课程国家标准》(The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Life Framework for Social Studies State Standards: 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Rigor of K -12 Civics, Economics, Geography, and History,简称为“3C框架”)为名进行了颁布。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围绕十大主题轴进行内容构建。这十大主题轴分别是:(1)文化;(2)时间、连续与变迁;(3)人、地与环境;(4)个人发展与认同;(5)个人、团体与组织;(6)权力、权威与管理;(7)生产、分配与消费;(8)科学、技术与社会;(9)全球联系;(10)公民意识与实践[2]。围绕以上十大主题,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向学生传授美国核心价值观。如主题(5)个人、团体与组织,即旨在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周边的机构、组织,知道它们的构成要素以及运行机制,从而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初步的认知,并感悟“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等价值理念,为今后更好地参与政治打下基础。同时,该主题也很好地融入了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可以让学生从时间、空间等多角度进行探究。

    从纵向来看,价值观教育贯穿K—12年级。美国的核心价值理念不断地、反复地在教学中被提及,《独立宣言》《人权法案》是最常用的教学内容。这些材料在不同年级被反复使用,但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由浅入深地让学生逐渐内化国家的核心价值理念。从低年级的简单认知,到中年级的深入理解,再到高年级的实践运用;从理解概念,到分析掌握,再到模拟法庭、生活应用,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既体会到“民主、平等”等政治价值观念,又体会到“公正、法治”等社会价值观念。

    由上述可知,美国的社会科实现了核心价值理念从横向到纵向的综合交叉和隐性传授。

  • 美国社会科中的价值观教育虽贯穿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但其分布各有侧重。首先,地区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体现了宏观指导下的自主性。国家标准是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的宏观体现。曾有研究者对“美国公民教育中心”(American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颁布的《公民学与政府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Civics and Government)进行分析,其通过AntConc软件解析得到的结果如下:“政府”“国家”“政治”,“宪政”“法律”,“公民”,“价值”“原则”“品性”及“民主”等词汇被高频使用,其中“政府”“国家”“政治”与“宪政”“法律”使用频率最高,同时,“民主”这一词汇常常在大多数语境中与前四类词语共同使用,因此“民主”实际使用频率达到总词频的79.4%[3]61。由此可见,美国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理念是各个州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在基本价值理念一致的基础上,不同的州会各有侧重地开展教学实践,如纽约州就着重强调“宪政”“法律”。

    其次,关于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级所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受到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美国社会科教学内容的编排讲究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认为这符合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教学单元的设计会从学生周边熟悉的环境开始,先让学生了解社区、学校,再慢慢了解政府、国家组织,最后走出国门,了解世界与美国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价值观念的理解也是逐渐加深的。低年级同学对价值观念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具体化的个人行为层面,如待人要诚实、要学会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学校主要致力于对其进行“责任”“尊重”等价值观念的传授。而对高年级的同学,则要求其更深层次地把握“民主”“自由”等政治价值观,把握它们在国家层面、制度层面的运用。一项关于土耳其和美国的初等社会科课程比较研究发现,在四年级到五年级,“助人为乐”“自律”“团结”“诚实”“尊重”“友爱”是提得最为频繁的价值理念,而在六年级到七年级,“谋求公共利益”“多样性”“防止冲突”“团结”“宽容”等价值理念则被提得最为频繁[4]。由此可见,随着学生就读年级的增高,价值观教育逐渐由个人层面转向对社会层面的关注。

  • 对同一价值观念,不同年级的学生,其掌握要求也并不相同,从而也导致了评估标准、评估手段的不同。聂迎娉对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中的公民技能词汇进行解析发现,K到四年级中出现“认知”“描述”“解释”等词汇的频率较高,五至八年级、九至十二年级中“评估”“辩论”等词汇的出现频率则明显增多[3]62。这说明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侧重于其对价值观念的认知,而到高年级,则更为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此外,我们以发行较为广泛的哈特·米福林公司出版的社会科小学教材(HM2005年版)[5]为例,其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一二年级仅要求学生简单地认知和理解其含义,到三四年级,则要求学生能知道其来源和具体内容,而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则要求其能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了解现今权利和义务的局限。这种内容安排上的循序渐进,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与认同。

  • 美国社会科的课程资源相当丰富,不同的课程资源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时事热点,注重选取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事件,通过真实材料辅助主题,并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由近及远地选取材料,体现真实性和可行性;根据地域特点,资源选取注重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突出不同的重点,体现本土性。

  • 在此我们就采用率较高的小学社会科教材(2005年HM版)进行分析。其每一课程均由“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部分构成。拓展课程是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化,属于辅助性资料,内容全都来自于实际生活,是真实的事件或案例。受实证主义的影响,教材中常常应用图表数据来证明内容的真实性。

    而且,教师在选取课程资源时,会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对低年级的学生,多让其关注周边的环境和人物,如家庭、朋友、邻居、社区等,以培养其“尊重”“责任”“诚实”等道德价值观,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会更多地让其关注社会、时事热点等,因此学生的关注点会扩展至国家层面甚至世界事务,如“政府、法律的改革”等。

  • 由于实行的是联邦制,美国的地方政府独立性较强,教育自主权大,各州的社会科教学都独具特色、各具魅力。首先,各州采取的教学模式不同,如伊利诺伊州采取的是“社会科学”模式(Social Science Standards),纽约州采取的是“社会科”模式(Learning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加州则采取的是“历史-社会科”模式(History-Social Science Framework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故而每个州选取的课程资源也不尽相同。

    其次,仔细分析各州课程标准,发现每个州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立独具地方特色的标准。以基础教育质量最高的纽约州为例。它所制定的课程标准,深化了国家标准中的十大主题,特别强调“革新”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加州,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达成学习目标之外,还特别提出了“民主观念和价值目标”,更加强调民主观念[6]。此外,加州还针对中年级学生特别设立了“加州”这一主题,以让学生全面地、动态地了解加州,在把握加州的同时,建构对国家的认同。

  • 在教学方法上,美国社会科的教学方法具有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需要自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在课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的教学补充平台,如“适应性教育互动叙事系统”(Adaptive Educational Interactive Narrative System,简称AEINS)、“社会影响游戏系统”(Social Impact Games System,简称SIGS)等,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强化价值观念。除此之外,社会各界还协同合作,发挥合力作用,使课外实践与课程教学得以紧密联系,并通过综合运用“服务学习法”(Service Learning)和“品格教育法”(Character Education),使价值观教育更加富有成效。

  • 美国社会科在课程教学方面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探究学习法”“议题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及“合作学习教育法”等,除此之外,“翻转课堂”“小小教师”等新形式也开始出现,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以“议题教学法”为例,美国“议题教学法”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分别是决策制定模式、法理探究模式和议题探究模式。这三种模式大致相同,都是围绕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具体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教师在引导的基础上将多方面的观点呈现给学生。三种模式的区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法理探究模式强调过程,采用结构性争论方法,学生互换立场,不要求做出明确的决定;议题探究模式则强调结果,需要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方法虽然多样,但皆以学生为中心,都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之中其实也渗透了“民主”“平等”等价值观教育:在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同学进行讨论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树立多元认同意识和平等观念。

  • 要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仅仅只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教学平台作为价值观教育一种有效的教学补充,日益发展了起来,游戏、电影等课外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如通过让学生作为主人公,“虚拟”进入一个富有意义的情景并处理具有挑战性的社会问题的“社会影响游戏系统”(SIGS),就被研究者证实有利于学生产生移情和积极的行为倾向[7]。“适应性教育互动叙事系统”(AEINS)则基于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和生成故事,并根据学生行为展现不同的结果,为学生提供安全的试错环境,进而隐性地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在该叙事系统中,学生每一次做出选择之后,其选择结果都会及时回馈到处理器,教师可以据此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计划。实践证明,该叙事系统也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内化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促进其在未来采取与之相一致的行为。另外,在读书分享会、阅读会这些课外教学平台上,教师通过“道德叙事法”提供新式讲授故事的方法,对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新解,也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学。例如对《灰姑娘》这一童话故事,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加以剖析,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其从中形成对“诚信”“守时”“爱人与爱自己”等道德价值观的正确认知。

  • 为了实现社会科让公民“有知识、会思考、积极行动”的宏观价值目标,美国不仅打破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壁垒,还要求细化主体,要求校长、教师、家长、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各自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而兴起的品格教育运动,就提出了促进学生品格教育的十二项策略(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关心者、示范者和指导者;在教室里创建一个道德社区;实施道德纪律培养;创建民主的教室环境;通过课程来教授价值;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对学习价值的关心;鼓励道德性反思;教授如何解决冲突;培养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在学校打造积极的道德文化;家庭和社区协助和参与价值教育),旨在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以及教师、教室道德社区等多方主体来协同发挥合力作用[8]

    一个良好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支持。首先是政府的力量。教育权下沉的美国,其联邦政府通过大量的立法和财政资金支持,间接却有力地影响着各州的教育。其次是社会组织的力量,如教育基金会、社会教育机构等。其中较为权威的机构有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简称CCE)、国家公民教育联盟(National Alliance for Civic Education,简称NACE)和全美社会科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简称NCSS)等,它们不仅受政府所托制定行业课程标准,同时还不定期地对课程标准进行效度评估,并组织教师培训、编写教材等。最后是来自家庭、学校、社区的支持,它们互为补充,为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教学提供实践的机会。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品格教育法”(Character Education)。“品格教育法”使得价值观教育更加具有隐蔽性,因为它不强调任何“政治导向”,只是鼓励学生作为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形成一种对他者实实在在的关切,如教小学生英语、到图书馆为小朋友讲故事、照顾老人或病人等。这种课外实践,使学生更加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服务学习法”(Service Learning),与社区建立联系,共同致力于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免费为学生开放大量的博物馆、图书馆、历史纪念馆等公益场所,供学生进行学习观摩,为学生提供实地研究、实习、志愿活动以及社区服务的机会,并将实践成果(如调研报告、小论文等)纳入考评环节、计入总成绩,以确保实践的有效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校也较为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座位的摆放、标语的悬挂等,都渗透着美国的核心价值理念。此外,“国庆日”等节日当天也会有游行等各种活动,学生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也会在参与中获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上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

  • “同心圆”模式强调价值观教育由身边环境,如家庭、邻居,逐渐扩展到学校、社区,再延伸到政府、国家及世界。将“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原本抽象的价值观念,通过不同层面的实践,让学生逐渐加以体会和感悟,并进而树立起对国家、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意识。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对其进行具体化,教材编写应更加注重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更加关注道德价值观如“爱国”“诚信”“友善”等的培养,并对其进行操作化处理:具体化为“尊重他人”“言而守信”“待人真诚”等规范要求,这样更利于学生通过身边环境去领悟抽象的概念,进而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同心圆”模式下,还可以通过设置主题轴的方式来打破学科的界限。对低年级学生,应降低知识难度,增强学科贯通性,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打破学科屏障;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建议适当提高知识难度,同时增强学科融通性,尤其是要加强历史学科知识的融汇渗透。此举操作性强,通过历史学习的方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同心圆”模式与主题轴设置有利于提高价值观教育的统整性,促进学科、学段整合。

  •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活动型课程”。2017年新出台的课程标准中,设立了新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必修课程形成有益补充。此外,2017年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也开始尝试“以议题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并对其教学开展给出了“提示”。如针对“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教学内容,其设置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的选择”“怎样高扬永不褪色的旗帜”“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三大议题,并就围绕议题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给予提示,如对老党员进行访谈、走访所在地区的政府机关等。然而,新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没有设置学分,只要求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修。没有评估作为依托,这种活动型课程很容易流于空泛,因此,为了提升活动型课程的实效性,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其社会科课程标准不仅有教学提示,还对“学生成果”提出了要求,并将成果作为评估依据。如围绕主题“时间、连续与变迁”,其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规定了探究的过程,还要求学生“以口头的、书面的、视觉的、电子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通过角色扮演重构和重演历史事件”,并通过“为一个古代博物馆进行设计来展示一段历史或事件”。只有将成果纳入考评,提升实效性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另外,为了确保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在低年级,可以适当开展活动,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活动不应流于形式,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美国社会科教材,即便是小学生的课本读物,也多以真实的图片为佐证,并辅之以大量的图表数据,力求真实。真实素材的选取有利于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到了高年级,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加之资金财力有限,活动应更多选择在课堂进行。课内活动主题既要体现生活逻辑也要体现理论逻辑,不是通过活动浅显地呈现知识点,而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加深或者升华对知识的理解。

  • 在选取课程资源时有所侧重,有利于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注重选取实际生活中的材料。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师生互动课程取得成效的基础。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宜选用贴近生活的事件,活动案例可以选取学生身边,比如有关父母、朋友、老师的案例。而对于高年级的青少年,活动案例则可以更多选取社会组织、社区、当地政府的案例。

    注意选取具有当地特色的材料。美国地区多元,仅教材的选取就纷繁多样,各州课程模式也不尽相同,课程标准也都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根据各州特点自行设立。我国国情不同,不可照搬,但教材应加大开发力度,促进多样性。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已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但总体而言地域特色发挥还不够充分,应加大对本土材料的挖掘,彰显地域特色、发挥地域优势,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

    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美国社会科非常注重国家传统,在各年级的不同课程中反复出现《独立宣言》《人权法案》等重要历史文献。我们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也应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必须灵活变通,方能最大限度促进价值观教育的实效。美国社会科课堂上,“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服务学习法”“议题教学法”等诸多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民主”“平等”等美国核心价值理念。但在对这些方法进行“本土移植”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流于形式。“议题教学法”应以既定的课程内容为起点,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议题教学,综合课程内容和议题讨论结果统整学生的学习经验[9]。而像“翻转课堂”“小小教师”等需要学生高度自觉的方法,更不宜一刀切地全面铺开,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综合探究课、选修课上适度运用。

    在课下,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教学补充平台和开展一定的课外实践来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念。“适应性教育互动叙事系统”(AEINS)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建构生成故事。在初始界面中,人物初始化模式没有设定任何属性。人物附加属性不是学生直接选择,而是通过学生间接性地选择朋友来初始化其模型,因为隐性判断学生性格比向学生直接提问可信度更高。通过学生对各个问题的选择,系统后台一步步生成故事,并对学生的选择进行评估后反馈给教师,由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时刻”(即针对各种各样的伦理问题需要做出艰难决定的时刻)实施教学。如果学生出现价值观偏差则会导致不好的结局,同时游戏处理器也会据此修改教学计划,生成新的教学计划[10]。这种教学补充平台的优点在于比道德两难的假设情境更有画面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它通过故事的结局来“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它弥补了“价值澄清法”的不足,给予学生反馈,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满足“试错”好奇心的环境。在课外实践方面,美国的“服务学习法”在低年级可以适当加以借鉴、运用,但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除寒暑假外,一般不太适合。

  • 美国的价值观教育主体更加多元,不再只是笼统的家庭、学校、社会,而是细化为了家庭、校长、教师、社区、企事业单位、行会、社会教育机构等。主体细化,能更加明确各自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正是在各教育主体的合力作用下,美国的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得以免费为学生开放。因此,学校应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便于组织学生观摩学习并参与制作等;学校和社区、社会应建立密切联系,构建服务学习体系、发起品格教育运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民主决策、模拟选举等,增强社会参与能力;学校也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通过建立家长教师协会、家长支援小组等形式强化家校合作,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价值引导上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